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群体密度感应系统调控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丽华 余加林 +2 位作者 芦起 孙小敏 刘官信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81-484,487,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测定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aeruginosa)群体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表达,比较大蒜素干预前后毒性因子表达的差异以及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成熟生物膜(b io-film,BF)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比较... 目的通过体外测定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aeruginosa)群体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表达,比较大蒜素干预前后毒性因子表达的差异以及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成熟生物膜(b io-film,BF)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比较处理前后外毒素A的含量差异;利用弹性蛋白-刚果红染色的方法,测定处理前后弹性蛋白酶活性;用蒽酮-硫酸法测定鼠李糖脂;利用荧光酶标仪检测青脓素含量变化;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预前后大蒜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影响。结果大蒜素干预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鼠李糖脂和青脓素表达分别由(19.630±0.573)pg/μl、(0.467±0.003)、(2.009±0.063)g/L、(9325.833±367.675)下降到(6.529±0.289)pg/μl、(0.032±0.001)、(0.269±0.009)g/L、(7819.167±111.8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菌菌落云集呈蘑菇状分布,干预组黏附的细菌稀疏散在平坦分布。结论大蒜素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群体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表达,减弱其毒力,干扰BF分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密度感应系统 毒力 生物膜 大蒜素
原文传递
群体感应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功能及毒力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谢景媚 王利莹 +2 位作者 王国浩 杨倩 董宣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4期76-83,共8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S系统中的两个核心调控子,其中OpaR主要在高细胞密度(high cell density,HCD)下,AphA主要在低细胞密度(low cell density,LCD)下发挥调控作用。调控子OpaR和AphA参与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在副溶血弧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处于不同菌体密度时,副溶血弧菌QS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及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情况,及其对菌体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调控情况,同时进一步从分子层面解析了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以期为防控副溶血弧菌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群体感应系统 OpaR AphA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lasI/lasR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琬琛 魏殿军 +2 位作者 李立艳 宋林 刘双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3685-3687,共3页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多糖合成相关基因,lasI/lasR群体感应系统及鼠李糖脂转移酶合成相关基因rhlA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AE生物膜形成中的关系及调控作用。方法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多糖合成相关基因,lasI/lasR群体感应系统及鼠李糖脂转移酶合成相关基因rhlA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AE生物膜形成中的关系及调控作用。方法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pslA1d的浮游菌表达量略高于6d生物膜菌外,algD、pelA、LasI、LasR、RhlA生物被膜菌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并且pslA、pelA、RhlA的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一致,均是培养1d生物膜菌表达最高。结论 algD、pslA、pelA、LasI、LasR、Rh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群体感应系统很可能参与pslA、pelA、RhlA的正向转录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多糖 群体感应系统 鼠李糖脂转移酶
原文传递
生物被膜初始黏附调控机制及其在食品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熊儒恒 阎俊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3-215,共13页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调控系统的影响,因此,对相关调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二鸟苷酸、双组分调控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3个主要影响细菌初始黏附的调控系统进行综述,并介绍这些调控系统调控细菌初始黏附作用的机制,同时对从控制初始黏附角度保证食品品质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可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危害食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黏附 生物被膜 环二鸟苷酸 双组分调控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食品品质控制
下载PDF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小敏 余加林 +2 位作者 林丽华 林雅茵 邹志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59-1562,共4页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密度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信号分子酰化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lactone,AHL)以及AHL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建立成熟的体外BF模...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密度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信号分子酰化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lactone,AHL)以及AHL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建立成熟的体外BF模型,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鉴定生物膜的形成情况。不同浓度氨溴索干预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AHL感应菌株根癌土壤杆菌(WCF47)分别检测其对铜绿假单胞菌AHL合成酶编码基因rhlI和lasI mRNA及AHL表达的影响。结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氨溴索3.75mg/ml作用组基因lasI和rhlI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5)。氨溴索1.875mg/ml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P<0.05)。氨溴索3.75mg/ml作用后AHL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氨溴索1.875mg/ml作用后亦有减少(P<0.05)。结论氨溴索可以通过下调信号分子AHL合成酶编码基因以及AHL的表达来抑制B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溴索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密度感应系统 信号分子
下载PDF
类植物乳杆菌L-XM1 plnBCD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香美 李平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5-179,共5页
为了解类植物乳杆菌L-XM1 plnBCD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推测其功能,综合运用RPS-Blast、InterProscan和TMHMM Server等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plnBCD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磷酸化位点、保守性功能域及二级结构,并用Swiss-m... 为了解类植物乳杆菌L-XM1 plnBCD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推测其功能,综合运用RPS-Blast、InterProscan和TMHMM Server等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plnBCD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磷酸化位点、保守性功能域及二级结构,并用Swiss-model同源建模。结果表明:plnB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上,有6个跨膜区、21个磷酸化位点和1个HATPase_c结构域,具有大多数组氨酸蛋白激酶的基本性质。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延伸链为主要构件,其空间结构与组氨酸蛋白激酶的结构特征一致。plnC及plnD编码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跨膜区,定位于细胞质中,均具有1个REC和1个LytTR结构域。plnC及plnD编码蛋白与感应调节蛋白的空间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推测菌株L-XM1 plnBCD基因编码蛋白为群体感应调控系统组分。对plnBCD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可为发现新的群体感应系统和深入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各组分的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植物乳杆菌 生物信息学分析 同源建模 群体感应系统
原文传递
植物乳杆菌素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陆兆新 孟凡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4-792,共9页
植物乳杆菌素(plantaricin)是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抗菌素。它是一类重要细菌素,具有种类多、抑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在食品、饲料和医药等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然而,因植物乳杆菌素产量低而影响了其在食品... 植物乳杆菌素(plantaricin)是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抗菌素。它是一类重要细菌素,具有种类多、抑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在食品、饲料和医药等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然而,因植物乳杆菌素产量低而影响了其在食品和医药中的应用。本文从植物乳杆菌素种类、群体感应系统及植物乳杆菌素基因簇等方面介绍植物乳杆菌素诱导及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素 群体感应系统 诱导方式 调控机制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简丽娟 陈一强 温红侠 《国际呼吸杂志》 2011年第8期612-615,共4页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是引起细菌慢性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密度感应系统与其毒力因子的合成密切相关。近年,有大量研究发现其分泌的毒力因子可以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致病作用。因此,现在就毒力因子的致病作...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是引起细菌慢性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密度感应系统与其毒力因子的合成密切相关。近年,有大量研究发现其分泌的毒力因子可以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致病作用。因此,现在就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密度感应系统 毒力因子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呼吸道病原菌种间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袁阳 李静 +1 位作者 王欣荣 赵克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2-480,共9页
细菌性慢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疾病。呼吸道环境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慢性感染病灶常常定植着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 细菌性慢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常见疾病。呼吸道环境和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慢性感染病灶常常定植着多种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这些病原菌在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进化出了合作、竞争、共生等复杂的种间关系,通过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使多种病原菌成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呼吸道各种苛刻的生存条件,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针对性治疗的失败或病情反复。目前国际上关于病原菌种间互作关系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临床证据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并且该菌可以利用群体感应系统来主导与其他病原菌的互作与共存。因此,本文围绕群体感应系统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间关系和互作机理,可加深人们对病原菌种间互作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关联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改进、疾病控制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新视角、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种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3-47,共5页
细菌根据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感知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浓度变化,当信号分子达到一定浓度阈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调控系统称为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真菌中也存在类似于细菌信号分子的信息素,并且介导... 细菌根据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感知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浓度变化,当信号分子达到一定浓度阈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调控系统称为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真菌中也存在类似于细菌信号分子的信息素,并且介导着真菌某些生理行为的调节,其调控系统也称为真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对群体感应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将有助于了解单细胞微生物的信息交流与行为特性的关系,建立起化学信号物质和生理行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可通过人为地干扰或促进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系统从而调控其某种功能,以达成其在实际意义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细菌 真菌 群体感应系统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QS系统对Ⅰ类整合子intI1基因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艮苗 郭富饶 +4 位作者 姚欣 廖丹 杨蓉 吴红霞 陈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3700-3704,共5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和Ⅰ...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在生物被膜中与阿奇霉素菌液中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两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及Ⅰ类整合子intI1基因表达水平在生物被膜中均较在阿奇霉素菌液中升高(P<0.05),且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r=0.565,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群lasR和intI1基因表达呈正相关,且阿奇霉素对Ⅰ类整合子intI1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明显,提示intI1基因表达可能与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Ⅰ类整合子 整合酶基因 生物被膜 阿奇霉素 逆转录PCR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感应系统基因表达与毒力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婷婷 李镛 +1 位作者 刘嘉琳 瞿洪平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4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肺炎患者体内该菌群体密度感应(QS)系统中Las和Rhl系统的表达以及与其毒力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于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连续收集PA临床株,检测Las系统和Rhl系统中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细菌毒力因子,分析两...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肺炎患者体内该菌群体密度感应(QS)系统中Las和Rhl系统的表达以及与其毒力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于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连续收集PA临床株,检测Las系统和Rhl系统中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细菌毒力因子,分析两者的相互关联。结果:1共收集34例患者,获得PA临床株68株,其中5例患者为泛耐药细菌,5例患者为全敏感细菌。2第14天的Las I、Las R、Rhl I和Rhl R基因表达量与弹性蛋白酶呈正相关(r=0.770、0.721、0.782、0.709,P<0.05);第1天的Rhl I基因与绿脓菌素呈正相关(r=0.648,P<0.05),第14天Las I和Las R基因与绿脓菌素呈正相关(r=0.758、0.709,P<0.05);第14天的Las I、Las R和Rhl I基因与细菌泳动能力呈正相关(r=0.884、0.921、0.799,P<0.05)。3Las I、Las R和Rhl I基因的表达量在泛耐药PA菌株组D1和D14皆高于全敏感PA菌株组(P<0.05),且治疗前后弹性蛋白酶亦有升高差异(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Las信号系统和Rhl信号系统与细菌毒力因子相关,可能与耐药特性亦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群体密度感应系统 毒力因子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sRNA的筛选及突变株的构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虹霖 鲁洋 +5 位作者 刘宇阳 张社彬 蔡依玫 曾建明 黄彬 陈茶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8-355,共8页
目的群体感应与调控小RNA(small regulatory RNA,sRNA)在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许多信号传导级联反应中起关键调节作用。文中旨在探讨sRNA是否参与P.aeruginosa的群体感应表达调控系统,筛选群体感应系统相关sRNA,构建sRNA过表达与... 目的群体感应与调控小RNA(small regulatory RNA,sRNA)在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许多信号传导级联反应中起关键调节作用。文中旨在探讨sRNA是否参与P.aeruginosa的群体感应表达调控系统,筛选群体感应系统相关sRNA,构建sRNA过表达与敲除株。方法利用基因转录组测序及qPCR筛选群体感应系统相关sRNA;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使用无缝连接试剂盒将线性化载体与目的片段连接,分别将pROp200-sRNA和pGSM-ΔsRNA的连接反应液转化入E.coliDH5α和SM10λπ感受态细胞中,通过PCR鉴定重组载体;将过表达质粒pROp200-sRNA转化入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O1,获得PAO1-sRNA过表达株;通过接合反应将pGSM-ΔsRNA转移至PAO1,获得PAO1ΔsRNA敲除株。对处于对数生长期的PAO1野生株、PAO1-sRNA过表达株、PAO1ΔsRNA敲除株及PAO1ΔsRNA/sRNA过表达株提取RNA,逆转录,验证sRNA基因过表达株及敲除株。绘制各菌株生长曲线,检测绿脓素的浓度。结果成功利用转录组测序及qPCR筛选出群体感应相关sRNA P26、P5316.1、P30、P34、AmiL。pROp200经过EcoRI酶切后,质粒由超螺旋结构变为线性结构;pGSM-MR经SacI、XbaI双酶切后,产生长度分别为1898bp和7509bp的片段。PAO1-sRNA过表达株的sRNA基因表达量均较PAO1野生株显著上调(P<0.05);PAO1ΔsRNA敲除株的sRNA基因表达量较PAO1野生株均明显降低(P<0.05);PAO1ΔsRNA/sRNA过表达株的sRNA基因表达量较PAO1ΔsRNA敲除株均明显升高(P<0.05)。绿脓素检测显示,PAO1-sRNA过表达株AmiL绿脓素浓度低于PAO1野生株[(1.73±0.03)μg/mL vs(2.83±0.09)μg/mL,P<0.05],PAO1ΔsRNA/sRNA过表达株AmiL绿脓素浓度较PAO1ΔsRNA敲除株降低(P<0.05),P30绿脓素浓度较PAO1ΔsRNA敲除株升高(P<0.05)。结论PAO1-sRNA过表达株与PAO1ΔsRNA敲除株构建成功,可用于研究sRNA与群体感应系统间的调控关系,并进一步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SRNA 筛选 过表达 敲除
下载PDF
申氏杆菌37-1中群体感应淬灭内酯酶AiiS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饶荣华 张俊威 吴小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7-837,共11页
许多植物病原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相关毒性因子的表达,而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QQ)是通过干扰QS系统,达到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利用原位培养法分离得到2000多株不同菌株形态的植... 许多植物病原细菌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相关毒性因子的表达,而群体感应淬灭(quorum quenching,QQ)是通过干扰QS系统,达到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利用原位培养法分离得到2000多株不同菌株形态的植物根围细菌,结合QS系统信号分子检测平板筛选到7株具有QQ活性的候选细菌,其中菌株37-1可完全降解信号分子。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37-1属于Shinella sp.。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菌株37-1中存在一个可能的QQ降解酶编码基因aiiS(autoinducer inactivation gene from Shinella s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iiS属于α/β水解酶家族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进一步表明AiiS可水解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类QS信号分子中的内酯健,生成酰基高丝氨酸,因此AiiS属于AHL内酯酶。将aiiS基因导入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 Z3-3中,可显著降低该菌AHL信号分子和果胶酸盐裂解酶的产生及其在白菜、马铃薯和胡萝卜上的致病性。以上结果表明菌株37-1中AiiS蛋白是一种AHL内酯酶;病原细菌中异源表达aiiS基因可有效干扰相关病原细菌中QS系统的调控功能,表明AiiS蛋白具备开发为潜在新型生防制剂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群体感应淬灭 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 内酯酶
下载PDF
洋葱伯克氏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庆华 朱辉 覃伟权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7-497,共11页
洋葱伯克氏菌群(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Bcc)大部分成员是重要的人类条件致病菌。虽然其分类学和分子鉴定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致病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新药物开发进展十分缓慢。Bcc对许多常用临床抗菌药物都有耐药性,因此揭示其... 洋葱伯克氏菌群(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Bcc)大部分成员是重要的人类条件致病菌。虽然其分类学和分子鉴定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致病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新药物开发进展十分缓慢。Bcc对许多常用临床抗菌药物都有耐药性,因此揭示其致病因子对新型抗菌药物或治疗方法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Bcc主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采用的遗传工具方面的进展做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耐药性、蛋白分泌系统、群体感应系统等6类重要致病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伯克氏菌群 致病因子 耐药性 蛋白分泌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对CD4^+CD25^+Treg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青梅 沈策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QS)对CD4+CD25+Treg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株PAO1组,变异菌株PAO-JP2组(lasI、rhlI基因双变异)...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QS)对CD4+CD25+Treg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株PAO1组,变异菌株PAO-JP2组(lasI、rhlI基因双变异)和空白对照组。将PA包被的硅胶管置入大鼠一侧主支气管建立慢性肺部感染模型,对照组置入无菌硅胶管。28 d后,FACs测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数量,ELISA测血清IL-10、TGF-β,RT-PCR测脾Foxp3mRNA表达水平,肺组织行HE染色。结果CD4+CD25+Treg/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PAO1组(19.79±6.45)%,PAO-JP2组(11.03±3.92)%,对照组(5.15±0.47)%,PAO1组的百分比明显高于PAO-JP2组和对照组(P<0.05)。IL-10:PAO1组(231.52±54.48)pg/mL,PAO-JP2组(60.10±29.64)pg/mL,对照组(35.43±23.56)pg/mL,PAO1组表达水平高于JP2、对照组(P<0.05)。TGF-β:PAO1组、JP2组、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21.05±7.98)pg/mL、(63.11±5.73)pg/mL、(36.02±8.94)pg/mL,PAO1组与PAO-JP2、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Foxp3mRNA相对含量:PAO1组(0.80±0.044),PAO-JP2组(0.41±0.044),对照组(0.25±0.054),PAO1组较其他两组含量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可见,PAO1组肺组织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纤维增生明显,脓肿形成;PAO-JP2组炎症细胞浸润叫PAO1组明显减轻,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PA群体感应系统通过提高IL-10、TGF-β和Foxp3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在慢性肺部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CD4+CD25+TREG细胞 慢性肺部感染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分子受体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酶intI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艮苗 吴红霞 +3 位作者 杨维青 陈萍 刘峰 黄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在液相菌与生物被膜菌中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两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被膜中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及Ⅰ类整合子intI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液相菌,两者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性(r=0.695,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群lasR和intI1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提示intI1基因表达可能与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系统 Ⅰ类整合子 整合酶基因 逆转录PCR
下载PDF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行为与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镛 刘嘉琳 周莲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88-291,295,共5页
目的: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行为与群体感应系统(QS)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检测PA群体行为包括弹性蛋白酶、绿脓菌素和生物被膜(BF)等和QS基因表达量,分别在泛耐药PA组和全敏感PA组观察PA群体行为与QS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探讨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行为与群体感应系统(QS)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检测PA群体行为包括弹性蛋白酶、绿脓菌素和生物被膜(BF)等和QS基因表达量,分别在泛耐药PA组和全敏感PA组观察PA群体行为与QS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收集泛耐药PA和全敏感PA各5例病例,各10株PA。泛耐药PA组弹性蛋白酶和绿脓菌素与Las I呈正相关关系(P<0.05),BF与RhlR呈正相关关系(P<0.05);全敏感PA组群体行为与QS基因无相关关系(P>0.05)。泛耐药PA组与全敏感PA组第1天收集Rhl I和第14天收集Las I、LasR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蛋白酶、BF和Las I、LasR治疗前后表达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泛耐药PA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泛耐药PA群体行为与QS基因相关,且弹性蛋白酶、BF和Las I,LasR表达过高,提示QS基因在PA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 细菌群体行为 群体密度感应系统
下载PDF
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细胞生长及活性的干扰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风娟 刘朝晖 张岱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评价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细胞活性及形态的干扰作用;检测氟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特比萘酚、卡泊芬净在不同浓度Farnesol条件下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通过吸光浊度测定不同浓度组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生... 目的:评价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细胞活性及形态的干扰作用;检测氟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特比萘酚、卡泊芬净在不同浓度Farnesol条件下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通过吸光浊度测定不同浓度组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作用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细胞活性的干扰作用;光镜及电镜扫描观察不同浓度组Farnesol作用下,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形态改变;测定不同种类抗真菌药物在不同浓度组Farnesol条件下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结果: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及细胞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Farnesol即可抑制假丝酵母菌菌丝的形成,随着Farnesol浓度的升高,菌株以孢子相存在且生长受到抑制;高浓度组Farnesol并不能完全抑制菌株生长。Farnesol对抗真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具有干扰作用,低浓度Farnesol环境可以改善氟康唑的"拖尾"现象。结论:Farnesol对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细胞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Farnesol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形成,可干扰抗真菌药物的活性,低浓度改善氟康唑的"拖尾"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NESOL 白假丝酵母菌 真菌感染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中细胞分裂抑制子的潜在调控基因筛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健平 鲁洋 +1 位作者 曾建明 陈茶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10-14,共5页
目的筛选大肠埃希菌中细胞分裂抑制子(Sdi A)的潜在调控基因。方法将大肠埃希菌E.coli SM10λpir野生株、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E.coli SM10λpir Sdi A过表达回复株分别加入N-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AHLs)信号分子处理,记为AHL... 目的筛选大肠埃希菌中细胞分裂抑制子(Sdi A)的潜在调控基因。方法将大肠埃希菌E.coli SM10λpir野生株、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E.coli SM10λpir Sdi A过表达回复株分别加入N-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AHLs)信号分子处理,记为AHLs处理组;对应三种菌株分别加入等量DMSO处理,记为非AHLs处理组。两组菌株基因转录组测序后,通过R语言edgeR软件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选取两组内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与E.coli SM10λpir野生株之间、E.coli SM10λpir Sdi A过表达回复株与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之间同时出现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即为有/无AHLs信号分子时Sdi A的潜在调控基因,并进行组间比对,观察有/无AHLs信号分子时Sdi A潜在调控基因的变化。结果非AHLs处理组中,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与E.coli SM10λpir野生株之间、E.coli SM10λpir Sdi A过表达回复株与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之间同时出现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为nar H、nar J、nar I、yee E、yeeR、paa E、flu。AHLs处理组中,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与E.coli SM10λpir野生株之间、E.coli SM10λpir Sdi A过表达回复株与E.coli SM10λpir Sdi A敲除株之间同时出现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为hcp、ytf E、hcr、hmp、nar H、nar J、nar I、yee E、yeeR、flu、ydi V、hdh A。nar H、nar J、nar I、yee E、yeeR、flu基因在两组中均为Sdi A的潜在调控基因,hcp、ytf E、hcr、hmp、ydi V、hdh A基因仅在AHLs信号分子存在时为Sdi A的潜在调控基因。结论大肠埃希菌中,Sdi A的潜在调控基因有nar H、nar J、nar I、yee E、yeeR、flu、paa E、hcp、ytf E、hcr、hmp、ydi V、hdh A,其中对hcp、ytf E、hcr、hmp、ydi V、hdh A基因的调控依赖于AHLs信号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群体感应系统 细胞分裂抑制子 N-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