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研究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研究性学习重视过程的开放,但作为学科课程,仍要强调特定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能力的培养,在批判和创新的同时,仍需要传承优秀文化。因此,研究性写作就是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课内外结合,有目的地主动研读、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
作者
袁紫燕
机构地区
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年第8期64-66,共3页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关键词
研究性写作
教学策略
学科课程
研究性学习
能力的培养
课内外结合
学科知识
优秀文化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23.5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5
1
俞芳.
让语文教学走向研究性学习[J]
.教育探索,2003(2):72-73.
被引量:3
2
董云.
从“问题”到“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课题[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1,0(12):29-31.
被引量:4
3
燕国材,刘振中著..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348.
4
王尚文著..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18.
5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34.
共引文献
5
1
张伟华.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0(1):10-11.
2
钱旭升,项雪梅.
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2):17-18.
被引量:5
3
王灵修.
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应有素质研究述评[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33-36.
4
王灵修.
研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有素质研究述评[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0):128-129.
被引量:1
5
陈薇薇.
情操在文化中熏陶,能力在实践中提高[J]
.中学教学参考,2011(22):5-6.
同被引文献
13
1
吴勇.
让学生习作中有“资料感”——“说明类”习作教学探讨[J]
.小学语文教学,2020(28):9-12.
被引量:3
2
胡淑媛.
大学语文教学中元认知能力与培养探析[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17-18.
被引量:4
3
孙素艳.
试论基础写作的三个阶段[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4.
被引量:2
4
罗香莲.
高职学生元认知策略调查与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9(4):143-144.
被引量:6
5
姚旺.
高职院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5):128-129.
被引量:4
6
魏小娜.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四种类型[J]
.语文建设,2013(1):25-28.
被引量:12
7
钟传祎.
从“学科作文”到“写中学”[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4(1):4-7.
被引量:3
8
魏小娜.
理性的消弭:研究性写作何去何从[J]
.中学语文教学,2014(5):30-34.
被引量:3
9
邵龙霞.
研究性写作的意义及教学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7(7):35-36.
被引量:3
10
邵龙霞.
追寻“有质”的研究性写作教学[J]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8,0(9):15-1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董农美.
试论高职写作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9-20.
被引量:1
2
谢丽艳.
真实与有质:研究性写作教学的应然指向[J]
.小学教学参考,2019,0(31):71-73.
被引量:1
3
李大森.
基于文献的写作:从“感性抒情”走向“理性表达”[J]
.江苏教育研究,2024(6):87-9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李海兵.
试论高职写作的个性化教学[J]
.科教文汇,2014(4):151-152.
被引量:1
2
仇红山.
研究性写作:追寻有质的话题表达[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7):47-47.
1
李秋蓉.
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写作的尝试与探索[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2):206-206.
2
魏小娜.
理性的消弭:研究性写作何去何从[J]
.中学语文教学,2014(5):30-34.
被引量:3
3
张金.
研究性写作的价值与模式[J]
.文学教育,2008(8):123-123.
4
顾欣悦,鲍春莺,徐嫣清,蒋莹,李严,陆慧珍,张舒芳.
对“课本轮流使用制”的调查研究[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09(1):93-96.
5
徐丽.
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2(3):127-127.
6
张加龙.
“研究性写作”实施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3(1):41-41.
7
黄之益.
读写双向沟通 提升语文素养[J]
.文学教育,2010(13):48-49.
8
张加龙.
“研究性写作”九式[J]
.学校管理,2003(4):32-32.
9
梁婷.
高中语文研究性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考试周刊,2011(21):40-40.
10
肖晓燕,王宗海.
浅谈高中研究性写作的内涵及特点[J]
.中学语文教学,2003(11):39-41.
被引量:1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