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6-20,共5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1
-
1[苏]马卡连柯(А·С·Макаренко),[苏]格牟尔曼(В·Е·Гмурман),[苏]别特鲁兴(И·С·Петрухин) 编辑,刘长松,杨慕之.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16
-
1陈群辉.当代大学生德育社会化问题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25-27. 被引量:4
-
2张晓瑜.体谅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21(6):166-168. 被引量:10
-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徐文新.2000年报告: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中国青年研究,2000(4):3-14. 被引量:35
-
4王鲁宁.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本质及规律的哲学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49-52. 被引量:12
-
5张青红.高中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探析[J].文教资料,2006(26):25-26. 被引量:2
-
6桂祥.道德教育底蕴的寻绎——《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评介[J].教育研究,1999,20(12):75-75. 被引量:8
-
7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J].教育研究,1999,20(2):18-22. 被引量:77
-
8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3-28. 被引量:96
-
9刘惊铎,权利霞.试论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德育内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153-158. 被引量:8
-
10刘振环.不使学生失去“自我”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J].教育研究,1998,19(8):3-8.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33
-
1樊学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合理性建构的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兼谈“习惯课”的重要性[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25-27.
-
2高宝英.在综合素质教育中德育的首要地位和实际到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3):5-8.
-
3常春燕.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94-96.
-
4曾繁田.从德育概念之争辩看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J].传承,2010(12):52-53.
-
5陈坚.论个性化道德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16(3):32-35. 被引量:3
-
6陈金容.学校道德教育接受效果的反思[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2(3):364-368.
-
7李长艳.西方德育“体谅模式”之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06(3):47-48. 被引量:6
-
8张晓萍,李文兰.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3):48-51. 被引量:10
-
9邹强.价值观念变迁中的学校德育变革[J].教育探索,2006(9):95-96. 被引量:5
-
10樊学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的调研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6):114-116.
二级引证文献120
-
1林瑞青.生命叙事·生命省思·生命践行——基于生命体验视域的主体性德育路径之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44-47. 被引量:1
-
2黄文艳.从核心价值观入手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新平台[J].科技资讯,2007,5(15):177-178.
-
3周丽华.试论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z2):168-171.
-
4程中,郭清.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41-42. 被引量:4
-
5韩宜.高校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方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66-68. 被引量:1
-
6冯光.当前个体道德内在结构的不良状况及其调控[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30-32.
-
7林瑞青.生命关怀:学校德育现代模式的重构[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1):55-58. 被引量:19
-
8林瑞青.论道德视阈里的生命体验[J].江西教育科研,2005(2):17-20. 被引量:3
-
9林瑞青.论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价值[J].教育评论,2004(6):57-60. 被引量:12
-
10刘亚丽.合理发挥“两课”对民族师范生的道德牵引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5,16(2):18-21.
-
1程方平.对学校德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德育,2002(7):17-20. 被引量:1
-
2林福兰.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1999,19(12):34-37. 被引量:5
-
3小鱼儿.美国教育倡导的学习技能[J].教育(高教观察)(中旬),2011(9):64-64.
-
4李开复.生活在群体之中[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2012(7):1-1.
-
5式微.外媒眼中的中国学霸[J].年轻人(A版),2014(2):36-38.
-
6叶展.让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创新的舞台[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3):66-67.
-
7程方平.对学校德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德育,2002(8):21-23.
-
8易连云.“道”、“德”的层次性与学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92-95. 被引量:20
-
9王晓燕.在初中国学经典“善”的教育探索的道路上前行[J].当代教育科学,2013(24):51-56.
-
10吴林群.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2016(1):105-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