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述·读写·超文本——谈语言与感知方式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16
1
作者 胡壮麟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8,共7页
人类个体和群体认识世界和传递知识经历一个由口述进入读写的过程.自上世纪末因技术化的原因开始进入电子时代,即超文本时代.本文对在感知方式上基于听觉的口述和基于视觉的读写的各自特征进行比较,并指出技术化在感知上的实质是触觉,... 人类个体和群体认识世界和传递知识经历一个由口述进入读写的过程.自上世纪末因技术化的原因开始进入电子时代,即超文本时代.本文对在感知方式上基于听觉的口述和基于视觉的读写的各自特征进行比较,并指出技术化在感知上的实质是触觉,这是构成超文本方式的一个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 读写 超文本 技术化 知识
原文传递
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 被引量:15
2
作者 巴莫曲布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4,共11页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诗传统的主要环节。在诺苏彝族史诗演述人的成长过程中,书写与口承这两种传统的教授与学习是始终相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内驱力。"克智"(kenre,口头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勒俄"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书写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演述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诺苏支系 口头传统 书写文化 史诗演述人 口头论辩
下载PDF
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口头传统 被引量:17
3
作者 朝戈金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共11页
口头传统作为古老而又常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一直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史中,语言、文字、印刷术、互联网分别代表着几个重要阶段。在人文学术领域,口头传统关涉人类认识世界和呈现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观念传承和知识传... 口头传统作为古老而又常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一直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史中,语言、文字、印刷术、互联网分别代表着几个重要阶段。在人文学术领域,口头传统关涉人类认识世界和呈现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观念传承和知识传递的过程和结果。探讨口头传统及其与人类活动最具广泛性和多样性的内在关联,不但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传统 口头性 口语艺术 书写性 信息技术
下载PDF
戏剧翻译上口性——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汉译《请君入瓮》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任晓霏 朱建定 冯庆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0,87,共5页
由于戏剧翻译涉及媒介的转换,上口性便成为戏剧翻译的典型特征,但是国内学界还鲜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在综述国外戏剧翻译上口性研究的基础上,自建了英若诚、朱生豪和梁实秋汉译莎士比亚《请君入瓮》译本小型语料库,并将三个译本进行... 由于戏剧翻译涉及媒介的转换,上口性便成为戏剧翻译的典型特征,但是国内学界还鲜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在综述国外戏剧翻译上口性研究的基础上,自建了英若诚、朱生豪和梁实秋汉译莎士比亚《请君入瓮》译本小型语料库,并将三个译本进行了比较。运用文本处理软件ICTCLAS、TextPreProcessing和Concordance 3.0对三个译本的词频和平均句长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英若成译本平均句长最短,成语、谚语、习语、俗语等的使用频率最高;在话轮管理和话语标记语的翻译方面,英译同样独具匠心,保证了台词的简练明快和对白的自然顺畅,理想地实现了其倡导的戏剧翻译口语化的两个标准:“活”的语言和“脆”的语言。研究发现,上口性是保证翻译戏剧实现舞台可表演性的关键;身兼导演、演员和戏剧译者的英若诚为戏剧翻译的上口性研究带来很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翻译 上口性 英若诚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原文传递
论作为媒介之叙事——谈讲故事之研究的媒介生态学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兰斯.斯特拉特 张云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6-140,共15页
讲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性特征,是人类语言和符号传播能力的一种产物。正如在媒介生态学领域,语言被认为是一种媒介一样,叙事在被理解为一种语言、一种基本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被理解为一种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媒介,叙事与其他媒介相互作... 讲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性特征,是人类语言和符号传播能力的一种产物。正如在媒介生态学领域,语言被认为是一种媒介一样,叙事在被理解为一种语言、一种基本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被理解为一种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媒介,叙事与其他媒介相互作用,同时又被其他媒介所改变,在经历巨大改变的过程中,叙事通过口传传统、戏剧表演、书面文件以及视听媒介等得以表达。人物和情节在性质上的重大转变伴随着从口头向文字的转变。书写,尤其是印刷,使很多新型叙事的出现成为可能。讲故事通过新媒介的引入继续发生着改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强调把叙事作为环境,尤其是与社会互动和游戏有关联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生态学 叙事 口头 文字 电子媒介 新媒介
下载PDF
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 被引量:5
6
作者 胡鸿保 王红英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8,共4页
《最后的记忆》是近年口述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但作者侧重文献导向的田野作业 ,而对口述历史应有的“口述特性”在文本化的叙事中的呈现关注不够。“叙事”与“分析”两种史学写作传统交替为主 ,却始终并存。反映出“叙事”手法在... 《最后的记忆》是近年口述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但作者侧重文献导向的田野作业 ,而对口述历史应有的“口述特性”在文本化的叙事中的呈现关注不够。“叙事”与“分析”两种史学写作传统交替为主 ,却始终并存。反映出“叙事”手法在历史编撰中的地位不容低估。口述材料在被整理改编为印刷文本时 ,被访人难免陷进尴尬的“他者”境地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为扭转口述田野关系中非对称的主客关系提供有效的物质保证 ,新的口述历史前景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特性 田野 文本 叙事 历史性 他者
下载PDF
秦腔汉英多模态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及英译上口性研究
7
作者 李庆明 王丹妮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5-111,共7页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秦腔表演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唱腔、音乐、角色、服饰等多种文化内涵,具有多模态性。上口性是戏剧翻译的显著特征,秦腔戏曲唱词大多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富有节奏,对白简练、干脆。基于作...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秦腔表演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唱腔、音乐、角色、服饰等多种文化内涵,具有多模态性。上口性是戏剧翻译的显著特征,秦腔戏曲唱词大多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富有节奏,对白简练、干脆。基于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所构建的秦腔汉英多模态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多模态语料库ELAN软件,对比秦腔《关西夫子》的原文和英文译本,从唱词和念白的译文节奏性、译文与肢体动作的配合度和韵律的处理三个方面探讨秦腔戏曲英译上口性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关西夫子》 戏曲翻译 上口性
下载PDF
近现代中国历史语境下民族志翻译的三种路径
8
作者 唐绪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6-41,127,128,共8页
翁(Ong)基于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两极理论提出人类文化史四阶段论,为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志翻译的多样形态提供了合理解释。近现代时期,随着传教和探险活动的逐步深入,西方英语世界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民族志翻译的实践空间... 翁(Ong)基于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两极理论提出人类文化史四阶段论,为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民族志翻译的多样形态提供了合理解释。近现代时期,随着传教和探险活动的逐步深入,西方英语世界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进行民族志翻译的实践空间从书斋走向田野。西方人类学家基于汉语图文手稿、少数民族文字手稿和口语文学作品这三种资料来源进行的民族志翻译,凸显了口语文化中民族志知识的复杂形态,折射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部格局,打破了目前学界对民族志翻译单一路径的固有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翻译 口语文化 书面文化 翻译路径 中国语境
下载PDF
技术、人与传播的关系:来自沃尔特·翁的启示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沃尔特·翁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在任一时代,都有"新旧"媒介,新媒介的扩散对当时的知识群体、沟通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古希腊智者群体的衰落为例;二是翁对"传播""信息"的界定和理... 沃尔特·翁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在任一时代,都有"新旧"媒介,新媒介的扩散对当时的知识群体、沟通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古希腊智者群体的衰落为例;二是翁对"传播""信息"的界定和理解,为我们理解新媒体泛滥的现实情境之中人和人的交流关系提供了某种参照。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新媒介环境凸显出旧媒介环境的存在,属于旧媒介环境中的知识群落若无法适应新媒介环境的逻辑很可能被历史所淘汰;在电子时代个体有可能冲破由文字、印刷机导致的封闭空间,为翁极力澄清的"传播"提供某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术 言语 传播 信息
下载PDF
An Outline of"Holistic Poetics"
10
作者 Chao Gejin(Chogjin) 黄德远(译)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3年第1期25-40,共16页
In terms of technical approach,holistic poetics takes the Lord-Foley oral-formulaic theory as the main line,and partially absorbs the concepts,tools and models of"ethnopoetics"and"performance theory&quo... In terms of technical approach,holistic poetics takes the Lord-Foley oral-formulaic theory as the main line,and partially absorbs the concepts,tools and models of"ethnopoetics"and"performance theory";in methodological terms,it borrows Smuts'concept of"holism"to grasp the whole pi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al literature from the holistic point of view,while at the same time endeavoring to combine the analytical method with the holistic one;and in terms of world view,it starts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aws of oral literature.While emphasizing the synchronic metho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factors,holistic poetics introduces the dimens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us presenting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oral literature from multiple aspects.Compared with the written word and the Internet,"orality"is an information skill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lways remains new.As it has been dominant for a long time,it is a reasonable starting point for the"holistic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istic poetics oral theory cultural ecosystem orality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Orality in O. K. Matsepe's Novel Lesitaphiri (Unsolved Problem)
11
作者 Mokgale Makgop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7期1325-1338,共14页
Oral literature transcends from orality to scribality and then textuality du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seek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ality as applied by Oliver Kgadime Matsepe ... Oral literature transcends from orality to scribality and then textuality du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seek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ality as applied by Oliver Kgadime Matsepe in his novel Legitaphiri (Unsolved Problem) (2008). This will be done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 and community in a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society.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ll cultures are born from orality. However, the changes that the self and community undergo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communications models within the community. This is influenced by the self and community, as the writer expresses his/her views by means of language that is based on a particular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lity indigenous literature INTERTEXTUALITY scribality pimary orality secondary orality
下载PDF
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97-104,共8页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开对传统曲艺口头艺术的借鉴,同时也反映了新曲艺对革命政治的情理化把握。正是这种把握与书写,革命的抽象转化成了民间的具体,其中亦有不少围绕着普及与提高、"民间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冲突与博弈。而这一民间审美特色与革命政治的张力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催生了新曲艺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也浓缩了发展"人民文艺"的难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曲艺 口头性 人民文艺 革命通俗文艺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口述档案,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概念区分及其档案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锦 《山西档案》 2019年第3期5-17,共13页
口述档案、口述传统和口述历史普遍存在的概念混淆,主要根源于同一个术语暗含多个含义并指向不同的概念。这些多重意指难以为人注意,实际上,仅不完全罗列也存在十个左右的概念或含义。与此同时,不同术语之间由于相同的修饰词往往被视为... 口述档案、口述传统和口述历史普遍存在的概念混淆,主要根源于同一个术语暗含多个含义并指向不同的概念。这些多重意指难以为人注意,实际上,仅不完全罗列也存在十个左右的概念或含义。与此同时,不同术语之间由于相同的修饰词往往被视为具有共同特征,如“口述性”,并将其归入一类,如“口述档案”。口述档案术语由于时代的局限而产生,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更适合的上位概念是声像档案,而声像档案与其说是一种档案类型,不如说是一个新的档案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档案 口述传统 口述历史 概念研究 声像档案 档案学理论 口头性 文字性 后档案时代 纪录档案观
下载PDF
《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异文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玉兰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蒙古文《格斯尔》有木刻本和多种手抄本传世。由于背景信息的缺乏和传播形态的复杂性,《格斯尔》各版本的文本性质,形成、演变过程及其相互的关系都是颇具争议的论题。本文通过对蒙古文《格斯尔》中《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的三种异文... 蒙古文《格斯尔》有木刻本和多种手抄本传世。由于背景信息的缺乏和传播形态的复杂性,《格斯尔》各版本的文本性质,形成、演变过程及其相互的关系都是颇具争议的论题。本文通过对蒙古文《格斯尔》中《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的三种异文进行文本比较,探讨了它们的文本性质,以及它们从口头文本演变为书面化与经典化文本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斯尔》 《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 口头性 书面化 异文
原文传递
论诗歌的口头性及其翻译研究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正兵 喻锋平 《嘉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9-85,共7页
以口头诗歌的口头性为观察的焦点,论述了诗歌的口头性本质,认为富含口头性的民族诗歌翻译研究,在于揭示口头语境所蕴含的民俗、宗教文化意蕴及其程式化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中国境内的地方歌谣(畲族史诗、藏族史诗和汉族《诗经》),揭示诗... 以口头诗歌的口头性为观察的焦点,论述了诗歌的口头性本质,认为富含口头性的民族诗歌翻译研究,在于揭示口头语境所蕴含的民俗、宗教文化意蕴及其程式化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中国境内的地方歌谣(畲族史诗、藏族史诗和汉族《诗经》),揭示诗歌的口头语境和程式化特点,且指出诗歌的"口头性"对于诗歌翻译研究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口头性 翻译研究意义
下载PDF
保存与破坏:关于扬州评话记录与整理的思考(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花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9-132,共14页
受中共文艺政策和书面文学审美的影响,在扬州评话的记录和整理过程中,整理者们对一些不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同时也对评话的一些语言进行了书面规范。评话的整理一方面保存了评话书目,扩大了评话的影响范围,也推动了评话... 受中共文艺政策和书面文学审美的影响,在扬州评话的记录和整理过程中,整理者们对一些不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了删改,同时也对评话的一些语言进行了书面规范。评话的整理一方面保存了评话书目,扩大了评话的影响范围,也推动了评话的学术研究;但是另一方面它破坏了评话作为口头文学的特质,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应该采用更为多样的、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记录整理评话,以保存评话书目,并为进一步研究评话提供更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评话 记录整理 文艺政策 口头性
下载PDF
董仲舒仁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家纬 《德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7-70,共4页
董仲舒所提出的“仁义观”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极力倡导的人生道德标准要求和理想品格,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董仲舒的仁义思想,以期学史以明志,鉴往... 董仲舒所提出的“仁义观”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极力倡导的人生道德标准要求和理想品格,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董仲舒的仁义思想,以期学史以明志,鉴往而知来,为我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智慧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仁义观 儒家 道德
下载PDF
中世纪德语英雄叙事文学在口头性影响之下的叙事特色——以《尼伯龙根之歌》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雪奇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70,共13页
《尼伯龙根之歌》是中古高地德语英雄叙事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其中比比皆是的“混乱”或“矛盾”之处却很容易令现代读者感到困惑。类似现象也见于同流派的其他作品,这一问题不应归咎于中世纪诗人的文学技巧过于拙劣,也并非仅仅是素... 《尼伯龙根之歌》是中古高地德语英雄叙事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其中比比皆是的“混乱”或“矛盾”之处却很容易令现代读者感到困惑。类似现象也见于同流派的其他作品,这一问题不应归咎于中世纪诗人的文学技巧过于拙劣,也并非仅仅是素材史的驳杂所致,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流派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中古高地德语英雄叙事文学固然是成文的作品,但其起源、生产与接受过程都与口头传统密不可分,因此在不少方面体现出口头文学的特点,所谓的“混乱”或“矛盾”可据此得到部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德语文学 英雄叙事文学 中古高地德语 《尼伯龙根之歌》 口头性 口头诗歌
原文传递
“说”出集体性--口述性(orality)与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小说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86,共7页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中,经常出现一种作为情节生产者的"非角色化"叙述者,和作为假想主体的"情境外"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的遥相呼应完成了叙事传达和接受的想象交流。这种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之间口述性的共时交...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中,经常出现一种作为情节生产者的"非角色化"叙述者,和作为假想主体的"情境外"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的遥相呼应完成了叙事传达和接受的想象交流。这种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之间口述性的共时交流成功地使这类作品易于为农村普通读者接受。口述性的仪式化结构更为解放区作家虚拟了一种"集体性"景象,并为他们提供了使之合法化的叙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小说 口述性 政治再现 赵树理 布尔迪厄
下载PDF
论于坚诗歌创作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文华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0-23,共4页
于坚的诗学强调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温馨、朴素的诗意,倡导“口语化”写作,提出“拒绝隐喻”的命题,他最成功地将平民性、以口语为基础的诗歌语言、生活场景生活流、戏剧性等变成了诗歌现实。本文主要就其诗歌... 于坚的诗学强调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温馨、朴素的诗意,倡导“口语化”写作,提出“拒绝隐喻”的命题,他最成功地将平民性、以口语为基础的诗歌语言、生活场景生活流、戏剧性等变成了诗歌现实。本文主要就其诗歌的日常性、叙事性和口语化等方面探讨其诗学命题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的诗歌 日常生活经验 叙事性 口语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