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 被引量:134
1
作者 孟建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9,共6页
从根本上说,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的转变,教育观也面临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 从根本上说,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的转变,教育观也面临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将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走出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困境,而且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教育 文化教育 教育观
原文传递
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 被引量:52
2
作者 于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7,共7页
所谓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特点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为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在启蒙精神的指引下,教育理论也开始了现代性之... 所谓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特点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为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在启蒙精神的指引下,教育理论也开始了现代性之路,主要表现在目的观、研究观、课程与教学观、教师观上。现代性及其教育观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现代性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观也没有丧失它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性的教育观之出路在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教育观的有机整合,即走和合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观 现代性危机 新路径 历史意识 理性精神 启蒙运动 科学理论 核心理念 启蒙精神 教育理论 主要表现 生存发展 有机整合 后现代性 合理性 物理学 世俗性 主体性 目的观 研究观 教学观 教师观 现代化 现代人 丧失 数学
原文传递
教育与人文精神 被引量:54
3
作者 孟建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22,共6页
在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中,教育应当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活动,理应最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蕴含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从中我们将在有关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等一系列问题上获得许多新的灵感。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我们不仅能够清醒地看到... 在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中,教育应当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活动,理应最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蕴含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从中我们将在有关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等一系列问题上获得许多新的灵感。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我们不仅能够清醒地看到实然的教育和应然的教育之间的偏差和距离,而且更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教育及其改革的出路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人文精神 教育观
原文传递
教育公平话语中的教育假设及其反思 被引量:16
4
作者 石中英 霍少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5,共6页
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界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和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分析以往的教育公平观,可以发现,这种教育公平观强调把教育当成一种公共资源加以分配,以满足或平衡个体或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占有性、排他... 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界关于教育公平的论述和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分析以往的教育公平观,可以发现,这种教育公平观强调把教育当成一种公共资源加以分配,以满足或平衡个体或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占有性、排他性需求。文章分析指向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公平观背后的教育假设,指出其合理性与片面性,并基于三个新的教育主张,提出对教育公平的新理解,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新时期教育公平的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使教育公平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的性质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教育观 教育政策 人力资本
下载PDF
生成的人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润洲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3-149,共7页
人是生成的,而不是给定的。生成的人是一种直观的事实,其至少蕴含着三重依次递进的内涵:人是一种历史的建构,而不是一种先天的给定;人是多重属性的整体生成,而不是某种特定属性的展现;人是凭文化而生存发展的主动者,而不是仅凭自然物而... 人是生成的,而不是给定的。生成的人是一种直观的事实,其至少蕴含着三重依次递进的内涵:人是一种历史的建构,而不是一种先天的给定;人是多重属性的整体生成,而不是某种特定属性的展现;人是凭文化而生存发展的主动者,而不是仅凭自然物而生存发展的被动者。人生成的内在机制是人自然生命的"未完成性"为人的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精神生命的"二重性"为人的生成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人现实生命的"学习性"则为人的生成提供了根本保障。因此,生成的人的视域的教育则需确立培育自觉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在人性张力中引导的教育过程观和学会学习的教育效果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的人 未完成性 二重性 学习性 教育观
原文传递
教育“梯度匹配”的夫妻更幸福吗?——基于CFPS2010数据5331个在婚女性的考察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兵 刘利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131,共9页
在婚姻挤压日益加剧背景下,教育梯度婚大有成为主流之势。教育梯度婚更幸福吗?基于CFPS2010数据,在将丈夫信息匹配到对应的在婚女性样本基础上,对夫妻的教育"梯度匹配"对于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 在婚姻挤压日益加剧背景下,教育梯度婚大有成为主流之势。教育梯度婚更幸福吗?基于CFPS2010数据,在将丈夫信息匹配到对应的在婚女性样本基础上,对夫妻的教育"梯度匹配"对于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教育梯度婚中,教育匹配更能增益婚姻的主观幸福感;婚配教育梯度是通过收入差距、子女教育观和社会网络规模这三个效应依次递增的机制对婚姻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具体而言,在收入差距上,丈夫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对于妻子的收入越高,夫妻收入差距越大,妻子越幸福;在子女教育观上,丈夫受教育程度越高,夫妻子女教育观越接近,妻子越幸福;在社会网络规模机制上,丈夫受教育程度越高,给妻子带来的社会网络越广,妻子越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梯度匹配” 主观幸福感 收入差距 子女教育观 社会网络
原文传递
为了理性的信仰——教育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思 被引量:4
7
作者 栾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8-204,共7页
信仰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关乎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信仰与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存在内在统一性,现代信仰的应然状态是以理性为主导的信仰。现代性教育观是以培养理性为目的的教育观,为信仰的确立提供基础、保障和检验。信仰危机不仅仅... 信仰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关乎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信仰与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存在内在统一性,现代信仰的应然状态是以理性为主导的信仰。现代性教育观是以培养理性为目的的教育观,为信仰的确立提供基础、保障和检验。信仰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更与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应的教育观对人类理性的全面解构密切相关。倡导以理性为主导的信仰,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提倡有限的理性教育观、理想的实用理性教育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来实现对现代性教育观的完善,坚持对人类理性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理性 现代性 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人的精神决定了大学的产生——我的教育观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楚廷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1年第3期13-17,33,共6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教育观。首先,通过分析大学与经济的关系,认为大学不是经济的产物,大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依托经济,并不依赖经济;相反,经济越来越依赖大学。其次,分析了文化和大学的关系,认为文化并不是在决定性的意...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教育观。首先,通过分析大学与经济的关系,认为大学不是经济的产物,大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依托经济,并不依赖经济;相反,经济越来越依赖大学。其次,分析了文化和大学的关系,认为文化并不是在决定性的意义上影响大学。再次,通过事实和说理证明了大学的产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不是必然的,真正最根本地决定大学的,是人的精神的提升。最后,提出"大学跟国家、跟政府在性质上根本是两码事"这样的经典论断,呼吁中国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关系。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实证与逻辑说理,从而完整地构建了作者自己独特的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观 教育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 被引量:3
9
作者 武博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2014年第4期8-15,共8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新思想或新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现代主...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新思想或新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包括个性化、多样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非线性、复杂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后现代主义教学指向,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丰富性、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人性化、民主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变革思维范式,强调对人的关注,倡导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平等对话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教育观 教育改革
下载PDF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民主沟通的教育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升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33,共5页
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剖析,反思了现行教学模式的问题,认为它带着工业化教育的特征,把学生当知识容器进行灌装,未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的潜力,教师对教学有独裁的权力,以真知的化身自居;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培... 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剖析,反思了现行教学模式的问题,认为它带着工业化教育的特征,把学生当知识容器进行灌装,未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的潜力,教师对教学有独裁的权力,以真知的化身自居;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有学习能力、有健康的社会人格和责任感的人才;通过民主沟通的教学活动能够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性和社会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观 教学 知识经济 信息社会 民主沟通
下载PDF
日本平民教育的典范——寺子屋的教育观浅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超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40-143,共4页
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遗产,起源于民间,也成长、壮大于民间。虽然有局限性和保守性等封建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寺子屋教育观是深入贴近社会背景与平民需求的,这点连明治初期从西方引进的教育模式都无法彻底替代。寺子屋办学的自... 寺子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遗产,起源于民间,也成长、壮大于民间。虽然有局限性和保守性等封建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寺子屋教育观是深入贴近社会背景与平民需求的,这点连明治初期从西方引进的教育模式都无法彻底替代。寺子屋办学的自由性、实用性、启发性,以及贴近平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教育观等,可以说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平民对受教育的纯朴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子屋 平民教育 江户时代 教育观
下载PDF
试析汉代礼教中的女子教育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麦玲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0-34,共5页
礼教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形象、地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礼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宣传内容的重点不尽相同。所以它对不同时代妇女的影响也有差异。两汉时代礼教对女子的教育虽都以品性教育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文... 礼教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形象、地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礼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宣传内容的重点不尽相同。所以它对不同时代妇女的影响也有差异。两汉时代礼教对女子的教育虽都以品性教育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品性教育的内容基本都以贞节与顺从教育为重点。然而不同的是,无论是以贞节观、顺从观为主的品性教育,还是以诗书为主的文化教育,其在西汉时代比在东汉时代都表现得要较为宽松与开明;而这恰是两汉时代女性形象及地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女性 礼教 教育观
下载PDF
论职业教育被看作“次等教育”的缘由与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祖夔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16-320,共5页
针对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次等教育”的现状,从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等多个视角,直面剖析产生这一现状的根由,追溯近20年政策引导上的缺位,并从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价值,调整教育结构布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 针对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次等教育”的现状,从历史沿革与国际比较等多个视角,直面剖析产生这一现状的根由,追溯近20年政策引导上的缺位,并从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价值,调整教育结构布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观念 培养模式
下载PDF
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95-97,共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切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之相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学的各环节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人为本 教育观
下载PDF
慕课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冲击与启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太伟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25-28,共4页
慕课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课堂结构、师生关系、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然而,慕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带来改革和发展的契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 慕课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课堂结构、师生关系、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然而,慕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带来改革和发展的契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必须把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结合起来教学;慕课的授课模式可以有选择性地搬到我们的线下课堂,实现传统课堂的"慕课化";致力于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英语教师队伍等,从而使得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走出困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课 教育观 大学英语 教育模式
下载PDF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东方 张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12,76,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围绕这一重要主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本文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分析了习近平教育观的形成渊源;探讨了习近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观,坚持立德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围绕这一重要主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本文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分析了习近平教育观的形成渊源;探讨了习近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观,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任务观,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动力观等主要内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民性价值导向。新发展阶段必须要围绕教育质量、文化自觉自信、服务社会能力、教育发展保障、制度保障等几方面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教育观 以人民为中心 现代化
下载PDF
论徐特立的“群众本位”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厚道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年第6期1-5,共5页
"群众本位"教育观是徐特立创办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其要点是:教育原本属于人民群众,教育是群众"自己的权利",普及与平等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办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是为了群众;教... "群众本位"教育观是徐特立创办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其要点是:教育原本属于人民群众,教育是群众"自己的权利",普及与平等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办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是为了群众;教育对象不只是学生,应该是所有人民群众,要根据社会条件,开辟多种途径,兴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满足群众的不同教育需求;要尽力扩充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依靠群众办教育,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使其中尽可能多的人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力求群众满意教育。"群众本位"教育观,对于解决教育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如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学有所教"等,都很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特立 群众本位 教育观 普及 平等 价值
下载PDF
保守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兼论我国教育中的若干保守主义倾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树梅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第3期10-18,共9页
在世界范围内强劲的"向右转"风向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保守主义的归属及本质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保守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图景,希望能够加深对保守主义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最后,以我国的社会及教育传统与现状为背景,对&qu... 在世界范围内强劲的"向右转"风向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保守主义的归属及本质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保守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图景,希望能够加深对保守主义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最后,以我国的社会及教育传统与现状为背景,对"国学热"、教育标准化以及教育平等这些明显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化对这些现象或问题的认识,并揭示出对待保守主义的合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守主义 教育观 国学热 教育标准化 教育平等
下载PDF
苏霍姆林斯基的后进生教育观
19
作者 刘珊 许可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216-217,共2页
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关注是理智的"师道"和"人道"之爱,它建立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个体发展的深刻认识与教师同理心的基础上。要让每个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他们喜欢阅读。教师要善于去赏识后进生。其&qu... 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关注是理智的"师道"和"人道"之爱,它建立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个体发展的深刻认识与教师同理心的基础上。要让每个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他们喜欢阅读。教师要善于去赏识后进生。其"后进生"教育观,对于我国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后进生 教育观
下载PDF
“革命者”还是“改良者”?——论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改革的贡献
20
作者 欧光安 李蓉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0-24,共5页
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对劳苦大众的压榨与剥削,尤其关注当时身心俱受迫害的底层儿童。在寄予他们深切同情之余,狄更斯猛烈抨击了使这些儿童深受伤害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本文通过梳理狄更斯的教育观、其作品... 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对劳苦大众的压榨与剥削,尤其关注当时身心俱受迫害的底层儿童。在寄予他们深切同情之余,狄更斯猛烈抨击了使这些儿童深受伤害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本文通过梳理狄更斯的教育观、其作品所揭露的英国19世纪教育制度的弊病,结合19世纪初英国初等教育改革,探讨狄更斯在英国19世纪初等教育变革中的角色,厘清其颇具争议的教育“革命者”和“改良者”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更斯 教育观 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改革 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