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透视周作人人生观与审美观的符号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学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24-28,共5页
通过对周作人茶文化观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的考察,着重分析了他重视“生活”的人生观与重视“雅”
关键词 周作人 茶文化观 人生观 审美观 “生活”
下载PDF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洁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0-128,共9页
作为经典文本的《伤逝》是多解的。以往研究对其女性解放主题及其哲学层面上“空虚”“真实”等问题的探讨都已颇具深度。本文借由周作人所谓“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解释入手,分析《伤逝》中的兄弟隐喻,目的并非... 作为经典文本的《伤逝》是多解的。以往研究对其女性解放主题及其哲学层面上“空虚”“真实”等问题的探讨都已颇具深度。本文借由周作人所谓“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解释入手,分析《伤逝》中的兄弟隐喻,目的并非落实周作人的猜想,也无意将小说人物对应于兄弟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一隐喻讨论周氏兄弟的思想差异和人生观分歧。鲁迅在《伤逝》中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反思了新人物的旧观念和“新的生路”问题,重提“思想革命”和斗争实践的必要性。可以说,《伤逝》的兄弟隐喻已经指向了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道路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伤逝》 知识分子道路
原文传递
周作人性学系统研究的“先声”--从一九二二年两次对“不道德”说法的回应切入
3
作者 刘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7-68,共12页
周作人对两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02年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时期便有所涉猎。之后到日本留学,对日本、西方的现代性学思想有所了解。1911年回国,1917年入职北大,周作人此阶段对西学书籍的购置中,已经较多涉猎现代性学著作。1922年,郁... 周作人对两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02年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时期便有所涉猎。之后到日本留学,对日本、西方的现代性学思想有所了解。1911年回国,1917年入职北大,周作人此阶段对西学书籍的购置中,已经较多涉猎现代性学著作。1922年,郁达夫《沉沦》、汪静之《蕙的风》因为涉及性的书写,被批判为“不道德”的作品。周作人写了《〈沉沦〉》《情诗》两篇文章,对其中的“不道德”嫌疑做了“辩护”性回应。这一回应,正是周作人以他所具备的现代性学思想对封建旧道德的一次回击。此后,周作人写了《〈结婚的爱〉》《蔼理斯的话》《“神交”与“情玩”》等多篇文章,对性学开启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涉及性道德、女子性本位、小孩性教育、两性关系、变性、变态性心理等诸多方面。周作人1922年这两次对“不道德”说法的回应,正是他性学系统研究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两性思想 文学批评 道德观
下载PDF
周作人年谱长编:1925年(下)
4
作者 朱晓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3-77,114,共16页
8月,北大学生会“因章士钊摧残一般教育及女师大事”,提请“本校宣布与教育部脱离关系”。18日,北大评议员召集会议,议决“以本会名义宣布不承认章士钊为教育总长,拒绝收受章士钊签署之教育部文件”,引发胡适、高一涵、皮宗石、王世杰... 8月,北大学生会“因章士钊摧残一般教育及女师大事”,提请“本校宣布与教育部脱离关系”。18日,北大评议员召集会议,议决“以本会名义宣布不承认章士钊为教育总长,拒绝收受章士钊签署之教育部文件”,引发胡适、高一涵、皮宗石、王世杰、丁燮林、王星拱等之反对。28日,北大乃又召集评议会、教务会联席会议商讨,意见分歧如故。次日,《北京大学日刊》分别发表由胡适等17人签署的《为北大脱离教部关系事致本校同事的公函》,以及由周氏等17人签署的《为反对章士钊事致本校同事的公函》,又发表由周氏等41人签署的《反对章士钊宣言》。此中国知识界内部之一大分裂也。由此而至明年之“三·一八”事件,周氏日后省思,正乃中国知识分子斗争史之一转捩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章士钊 女师大事件 知识分子
下载PDF
周作人年谱长编:1925年(上)
5
作者 朱晓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2-70,共19页
1925年,女师大事件持续恶化,进而引发中国知识界内部之严重分裂。5月27日,周氏等六教授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30日,陈源即在其《闲话》中批评,以为“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 1925年,女师大事件持续恶化,进而引发中国知识界内部之严重分裂。5月27日,周氏等六教授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30日,陈源即在其《闲话》中批评,以为“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周、陈之间立场殊异,进一步带动了《语丝》社和《现代评论》派之间的对立。五月,爆发“五卅运动”,周氏一面积极加入北大教职员沪案后援会工作,另一面又著文反省群众运动之流弊,以为“从五四运动的往事中看出幻妄的教训,以为(1)有公理无强权,(2)群众运动可以成事:这两条迷信成立以后,近四年中遂无日不见大同盟小同盟之设立,凭了檄,代电,宣言,游行之神力想去解决一切的不自由不平等,把思想改造实力养成等事放在脑后”。通过此类表述,周氏自身之思想根基,乃基本树立起来;而其思想面貌,亦渐趋明朗而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女师大事件 五卅运动 《语丝》 《现代评论》
下载PDF
鲁迅、周作人兄弟与日本现代文坛的接触——以《现代日本小说集》、芥川龙之介、江马修、《罗马字小说集》等为线索
6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由鲁迅、周作人兄弟合编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日本现代文学选集,收录了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5位作家的30篇小说。它的意义很深刻,但一直以来几乎为学界所忽视。从《现代日本小说集》周边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探讨,并分... 由鲁迅、周作人兄弟合编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日本现代文学选集,收录了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5位作家的30篇小说。它的意义很深刻,但一直以来几乎为学界所忽视。从《现代日本小说集》周边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探讨,并分析中国作家如何接触日本文坛,又如何通过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和文艺杂志来吸收和消化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坛与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现代日本小说集》 芥川龙之介 江马修 《罗马字小说集》
下载PDF
发现“讽刺”与“类型”:周作人论《阿Q正传》
7
作者 王海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在《阿Q正传》诞生初期的阐释史上,周作人写作的同题评论文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推动鲁迅小说“经典化”的关键环节。面对“索引癖”式的接受语境对于文本的误解,周作人以舶来的知识系统为“讽刺”之概念正名,将它从晚清以... 在《阿Q正传》诞生初期的阐释史上,周作人写作的同题评论文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推动鲁迅小说“经典化”的关键环节。面对“索引癖”式的接受语境对于文本的误解,周作人以舶来的知识系统为“讽刺”之概念正名,将它从晚清以降文坛的污名化理解中打捞出来,并且以之为契机从观念上撬动层年累月塑造的文类习见与文学成规。周作人对讽刺中“类型描写”的概括则开辟了文学典型性的论域,使得《阿Q正传》能够摆脱驱遣一己私意的指摘,创造出一条具备强大公共效力,凝聚时代共名的意义路径。在这种分析思路的干预下,读者能够从作品中看取与“五四”初期纯粹生命主体不同的社会性主体形象,后者以“复数”而非“单体”的形式出现。“阿Q”的典型性不仅意味着它是一个指涉中国社会“真实性”的文化能指,更在于知识者围绕此一形象的思想阐释,能够激发出改变现实的“方向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鲁迅 《阿Q正传》 讽刺 类型
下载PDF
七七事变后北大学人的坚守与离散
8
作者 袁一丹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时局尚不明朗之际,困守北平的北大同人一面与日伪周旋、苦撑残局,一面思考日后的去留问题。文学院院长胡适奉命赴美从事外交工作,临行前致信北大同人,希望他们能在沦陷下闭门著述,做出更大的学术成绩。这封信在全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时局尚不明朗之际,困守北平的北大同人一面与日伪周旋、苦撑残局,一面思考日后的去留问题。文学院院长胡适奉命赴美从事外交工作,临行前致信北大同人,希望他们能在沦陷下闭门著述,做出更大的学术成绩。这封信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引发争议,周黎庵认为留平学人闭门著述无异于挂出遗民的招牌,变相承认敌伪的统治,在沦陷下不为逆民、便为顺民,不存在隐逸的空间。留平学人自身对闭门著述的生存策略亦不无焦虑,当沦陷已成定局后,纷纷选择离平南下。最终留平的北大教授如周作人等则面临更严峻的道德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北大学人 胡适 郑天挺 周作人
下载PDF
五四运动以前的荷马
9
作者 李奭学 李以清 《国际汉学》 2024年第3期7-21,155,共16页
荷马是西方百代诗宗,但他并不是迟至20世纪才进入中国人的视域。早在明清之际,荷马便以“阿嘿汝”或“何默乐”等意大利文或拉丁文音译在华现身。进入清末,荷马之名的音译更是五花八门,直至梁启超推出《饮冰室诗话》后,今日通用的“荷... 荷马是西方百代诗宗,但他并不是迟至20世纪才进入中国人的视域。早在明清之际,荷马便以“阿嘿汝”或“何默乐”等意大利文或拉丁文音译在华现身。进入清末,荷马之名的音译更是五花八门,直至梁启超推出《饮冰室诗话》后,今日通用的“荷马”才一锤定音。荷马当然是史诗大家,而“史诗”一词的定译,也要等到清末才由入华传教士译出,然后经日本汉字吸收,再由彼时的留日学生或革命党人传回中国。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中译,在晚明及晚清也同样可见,虽然仅译出区区数行。本文从考证的角度出发,最后再拉回到中国人的荷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马 史诗 《伊利亚特》 《奥德赛》 周作人
下载PDF
周作人与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经典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志平 刘程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8-165,共8页
安徒生童话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世界童话宝库中的瑰宝,它们被翻译到中国后不是天然的经典,其经典地位须在经典化过程中再次确证。周作人通过译介、研究安徒生童话,不只开启、推动它们在中国的经典化进程,且确认它们在中国的经典地... 安徒生童话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世界童话宝库中的瑰宝,它们被翻译到中国后不是天然的经典,其经典地位须在经典化过程中再次确证。周作人通过译介、研究安徒生童话,不只开启、推动它们在中国的经典化进程,且确认它们在中国的经典地位。在他看来,它们是吻合儿童心理的童话,是富有诗意的童话,是有“无意思之意思”的童话,是纯朴的童话,总之是契合他的“儿童本位”观的真正的儿童文学,而安徒生永葆赤子之心是他写出优秀童话的根源。他关于它们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及其成因的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25年,安徒生诞辰120周年,学界的纪念活动标志着学界认同它们是经典。此后,其经典地位安如泰山,成为一代又一代儿童的精神食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安徒生 童话 经典化
下载PDF
劳动与风景的发现——以周作人《访日本新村记》为例
11
作者 张千可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94-304,共11页
“风景的发现”绝非在真空中发生的戏剧性事件,而是资本主义历史中的持续过程。19、20世纪之交风景美学的复兴正是对卢卡奇所谓“第二自然”的统治的拒绝,但第二自然亦构成了风景被重新发现的前提。本文以《访日本新村记》为例,揭示周... “风景的发现”绝非在真空中发生的戏剧性事件,而是资本主义历史中的持续过程。19、20世纪之交风景美学的复兴正是对卢卡奇所谓“第二自然”的统治的拒绝,但第二自然亦构成了风景被重新发现的前提。本文以《访日本新村记》为例,揭示周作人对劳动风景的发现正以铁路这一技术系统和一系列文学书写的存在为条件,同时也与对劳动分工引起的焦虑有关。而风景化的机制,正是对这些物质条件的掩盖和对焦虑的治疗。借助此个案,庶可修正柄谷行人关于风景的经典论述,亦能将其作为更新“文学与劳动”这一经典论题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的发现 劳动 周作人 第二自然
原文传递
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晓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8,共7页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周作人精神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主体与文本这样地相生,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似是第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散文 主体 文本
下载PDF
民俗学是一门国学——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计划与早期民俗学者对学科的认识 被引量:6
13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共11页
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说,初始的学术取向往往决定着学科的未来走向,初始的研究成绩则影响着学科的基础范式。从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发展时期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四份工作计划可以看出,不同民俗学倡导者对于民俗学的理解以及工作计划相去... 对于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说,初始的学术取向往往决定着学科的未来走向,初始的研究成绩则影响着学科的基础范式。从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发展时期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四份工作计划可以看出,不同民俗学倡导者对于民俗学的理解以及工作计划相去甚远。以何思敬为代表的西学主张和以杨成志为代表的人类学取向最后都没能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道路选择,究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其实践成绩和原创精神的不足。何思敬只有学术主张,没有实际成绩,因而也就没有可供后人仿照的学术范本;杨成志借助他山之石,没有原创的理论和方法,其学术成就最后也只能被归入他山。早期民俗学者具有示范意义的学术成绩主要体现在顾颉刚等人的国学研究上,正是这一研究范式,成为后代民俗学者立足的根本和不断再出发的学术原点。学术史一再告诉我们:任何漂亮的学术主张都是纸上谈兵,唯有原创的学术成绩才是我们不断精进的立足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顾颉刚 何思敬 杨成志 容肇祖 周作人
原文传递
The Masquerade of Male Masochists: Two Tales of Translation of the Zhou Brothers (Lu Xun and Zhou Zuoren) in the 1910s 被引量:4
14
作者 Ping Zhu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1期31-51,共21页
Through reading two creatively translated stories by the Zhou brothers, Lu Xun's (Zhou Shuren) "The Soul of Sparta" (Sibada zhi hun, 1903) and Zhou Zuoren's "The Chivalrous Slave Girl" (Xia niinu, 1904), t... Through reading two creatively translated stories by the Zhou brothers, Lu Xun's (Zhou Shuren) "The Soul of Sparta" (Sibada zhi hun, 1903) and Zhou Zuoren's "The Chivalrous Slave Girl" (Xia niinu, 1904), this paper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intellectual trend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China of constructing strong and heroic women as the emblem of national power while rendering men as powerless. By focusing on a foreign heroin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both translations creatively Sinicized and feminized the foreign power in the original tales. At the same time, male characters, prospective readers of the stories, and even authors themselves were marginalized, diminished, and ridiculed vis-a-vis the newly constructed feminine authority. Comparing this form of cultural masochism to other literary masochisms in modem China analyzed by Rey Chow and Jing Tsu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excavate a hybrid model of nationalist agency grounded in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of race, gender and nation. In my analysis, Gilles Deleuze's discussion on masochism is utilized as a heuristic tool to shed light on 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embedded in the "strong women, weak men" complex in the 1910s. I argue that the cultural masochism in late Qing represents one of the earliest attempts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creatively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gender cosmology to absorb the threat of Western imperialism and put forward a hybrid model of nationalist ag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zhou zuoren gender race radical feminism MASOCHISM DELEUZE INTERSUBJECTIVE
原文传递
论周作人的书话体散文——兼及其文体生成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鹏绪 张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46,50,共5页
书话体散文是周作人追寻已久的生命文体 ,是他心中真正自由的个性散文。周作人的书话体散文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周作人在生活和创作中都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次子心态”。从文体学角度考察 ,周作人书话体散文的生成分三个阶段 ,有着鲜明的... 书话体散文是周作人追寻已久的生命文体 ,是他心中真正自由的个性散文。周作人的书话体散文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周作人在生活和创作中都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次子心态”。从文体学角度考察 ,周作人书话体散文的生成分三个阶段 ,有着鲜明的特征 ,从中可以见出其独特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书话体散文 文体 心路历程
下载PDF
现代社会的主体性确立与传统社会的关系裂变--以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失和作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宗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40,194,共12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的既定关系是预先设定好的,所谓“兄弟怡怡”便是人们理想中的兄弟关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主体性确立,传统社会的这种既有关系开始出现裂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的既定关系是预先设定好的,所谓“兄弟怡怡”便是人们理想中的兄弟关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主体性确立,传统社会的这种既有关系开始出现裂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便是其中的代表。传统社会所谓“兄弟怡怡”事实上是建立在“人”作为自我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确认、个性意识没有觉醒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周氏兄弟失和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个人从家庭这一地理空间的羁绊中走出并最终确立自我主体性的历史必然,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带有某种普遍性文化现象。兄弟失和对周氏兄弟各自主体精神和主体情感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由此改变了他们两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他们文学世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兄弟失和 家庭伦理
下载PDF
论战中的师爷气与“流氓鬼”——以女师大风潮中的周作人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葛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72-80,共9页
在现代中国,强称对方意在取媚强权,屡成攻伐之具。论战文章之意态,与其所出情境密不可分。本文以周作人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为论述中心,又借助周氏自剖之辞与文明批判眼光,论析师爷气、"流氓鬼"在现代文人身上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 周作人 师爷笔法 《语丝》 《现代评论》
下载PDF
《人的文学》的思想源脉论析——蔼理斯与新村主义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日〕小川利康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2期27-38,共12页
周作人于1918年12月发表的《人的文学》对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时期周作人的思想主要包含两层结构:第一层是对"人"的认识,第二层是对"人类关系"的认识。其思想来源,前者主要源自英国蔼理斯... 周作人于1918年12月发表的《人的文学》对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时期周作人的思想主要包含两层结构:第一层是对"人"的认识,第二层是对"人类关系"的认识。其思想来源,前者主要源自英国蔼理斯的《新精神》,后者则主要依据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所提倡的新村主义。结合他于翌年1月发表的《平民文学》进行延展性观照,可以发现:除了受日本影响之外,五四时期的周作人还接受了19世纪末英国文学思潮的影响。在此双重影响之下,周作人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一方面,他倾向神秘主义,将其视为理解他者的方法;另一方面,他关注"想象"(imagination),但因思维偏于理性故而对神秘主义又无法全面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蔼理斯 勃来克 性心理学 精神分析
下载PDF
周作人的“百草园”叙述:地点传记学的可能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5,共11页
周作人的“百草园”叙述是一份与《朝花夕拾》存在对话关系的回忆文本,在与鲁迅进行超时空对话的强烈意图驱动下,周作人树立了“百草园”这一特殊“地点”在鲁迅传记书写中的作用,“地点”由此成为了周作人“回忆文”写作的贯穿视角。... 周作人的“百草园”叙述是一份与《朝花夕拾》存在对话关系的回忆文本,在与鲁迅进行超时空对话的强烈意图驱动下,周作人树立了“百草园”这一特殊“地点”在鲁迅传记书写中的作用,“地点”由此成为了周作人“回忆文”写作的贯穿视角。周作人将“文字”重新熔铸到最初承载它们的“记忆的箱子”--“百草园”的“房屋”与“物品”中,使“文字”与“实物”互相询唤,“房屋”与“物品”成为周作人构筑、拼接“百草园”人物的群像与个体肖像的两重维度,“回忆”的形态也由平面变为立体,发生质与量的双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鲁迅 《鲁迅的故家》 《朝花夕拾》 百草园
下载PDF
中庸主义、个人主义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影响──以周作人及与鲁迅的比较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恒瑾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6-100,共5页
周作人在《谈龙集·上海气》中说 :“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看来周作人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深的。对于周作人的复杂人格 ,任何一种简单化的说明都是有害的 ,因此 ,以矛盾分析的办法以及与鲁迅进行人格对比的方法 ,论证鲁迅的人... 周作人在《谈龙集·上海气》中说 :“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看来周作人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深的。对于周作人的复杂人格 ,任何一种简单化的说明都是有害的 ,因此 ,以矛盾分析的办法以及与鲁迅进行人格对比的方法 ,论证鲁迅的人格是殉道的、苦行主义的 ,而周作人的人格则是中庸的、现世主义的 ,对于探讨周作人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矛盾 ,并以此关照中国现代社会条件之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及人格分裂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主义 个人主义 中国 现代知识分子 人格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