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系千万重:明代以降吕梁山东麓三城的洪水灾害与城市水环境 被引量:8
1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88,共12页
明代以降清源、交城、孝义三城的洪水灾害均较为严重,城市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以及河川上游持续不断的山地开发是两大致灾因素。从长时期来看,洪水是塑造城市水体景观的主要力量,从而在北方旱区呈现出湖阔水丰的"水城"风貌,清... 明代以降清源、交城、孝义三城的洪水灾害均较为严重,城市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以及河川上游持续不断的山地开发是两大致灾因素。从长时期来看,洪水是塑造城市水体景观的主要力量,从而在北方旱区呈现出湖阔水丰的"水城"风貌,清源城尤其如此;城市各阶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因应了这一变化的生态环境。面对洪水对城市的巨大破坏或威胁,地方官民采取了筑堤捍水、建库防洪等治洪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市洪灾的发生,但由此也出现了湖体萎缩、积水成患等城市水环境效应。在并不广为人知的吕梁山东麓三城中,我们清晰看到了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彼此感应的丰富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灾 城市 水体景观 环境效应
原文传递
北魏崔猷墓志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7
2
作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8,共9页
1983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与临淄区文管所对临淄北朝崔氏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方墓志,青石质,长方形,长114、宽69、厚15厘米。首题为“魏故员外散骑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并序”。内容可分三部分:志文13行,满行34字... 1983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与临淄区文管所对临淄北朝崔氏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方墓志,青石质,长方形,长114、宽69、厚15厘米。首题为“魏故员外散骑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并序”。内容可分三部分:志文13行,满行34字;铭文4行,满行同志文,余行26字;夫人、子女及主要亲眷铭6行,每行21至25字不等,共700余字。据墓志所述,其于补史、证史之处实为不少,然而由于相关著述对铭文的判读失误等因素,时至今日始终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笔者不揣浅陋,在《简报》的基础上,参之有关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对墓志略加探讨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就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猷 墓志 山东临淄 北魏
原文传递
河患与官方应对:康雍乾时期的山东小清河治理及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66,共11页
清代初期小清河为患严重,康雍乾百余年中,山东历任主政者主要实施了四次大的治理工程,分别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山东巡抚张鹏治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巡抚桑格对小清河中游的治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巡抚李树德治河及乾隆三十七... 清代初期小清河为患严重,康雍乾百余年中,山东历任主政者主要实施了四次大的治理工程,分别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山东巡抚张鹏治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巡抚桑格对小清河中游的治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巡抚李树德治河及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巡抚徐绩治河。数次修治各有得失,完工程度亦不尽相同,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持久,小清河水患依旧严重。综合来看,政区地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地方官彼此扯皮,百姓肆意决堤,缺乏一个专司小清河治理事务的管理机构,康雍乾时期流域内人地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流域内特殊的地质地貌是小清河治理成效甚微的四大导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雍乾 河患 小清河治理 启示
原文传递
基于YOLO-CARAFE的人员异常行为识别方法
4
作者 加云岗 +4 位作者 王志晓 张九龙 闫文耀 高昂 薛尧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4年第6期185-191,共7页
智能监控中,由于存在环境复杂、监控目标多、画质质量差、人员尺寸不同等因素,从而给人体异常行为识别带来很多挑战。为了提高视频中人员异常行为识别的准确率和识别效率,提出了人员异常行为识别方法YOLO-CARAFE。该方法首先利用轻量级... 智能监控中,由于存在环境复杂、监控目标多、画质质量差、人员尺寸不同等因素,从而给人体异常行为识别带来很多挑战。为了提高视频中人员异常行为识别的准确率和识别效率,提出了人员异常行为识别方法YOLO-CARAFE。该方法首先利用轻量级上采样算子CARAFE代替最近邻插值上采样算子,CARAFE不仅利用相邻像素进行工作,还会对相邻像素进行加权融合,可以在大感受野中聚合上下文信息,从而提高在复杂场景下人体异常行为识别时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和融合能力;其次,利用Focal-EIOU损失函数的难易样本学习策略,使得模型更加关注难以分类的目标对象,有效减小预测框与真实框之间的差异,提高人体异常行为识别的准确度,有效解决异常行为样本数据量少的问题。通过在自建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YOLO-CARAFE在人体异常行为识别上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提出的YOLO-CARAFE算法在R不变的情况下mAP@0.5,P分别为96.9%,97.6%,提高了1.9百分点,7.4百分点,能够满足监控视频中人员异常行为识别对于准确度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7 行为识别 损失函数 CARAFE 深度学习
下载PDF
“罔恤邻封”:北方丰水区的水利纷争与地域社会——以清前中期山东小清河中游沿线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62-72,共11页
作为北方丰水区,清前中期小清河中游沿线新城、高苑两县的水利纷争频繁且严重。康熙年间主要表现为清沙泊积水宣泄之争;康熙末年以降随着清沙泊积水的消退,纷争转而表现为清沙泊蓄洪之争,乾隆二十二年的"金万清捏控案"就是此... 作为北方丰水区,清前中期小清河中游沿线新城、高苑两县的水利纷争频繁且严重。康熙年间主要表现为清沙泊积水宣泄之争;康熙末年以降随着清沙泊积水的消退,纷争转而表现为清沙泊蓄洪之争,乾隆二十二年的"金万清捏控案"就是此类纷争的典型事件。纷争中分处两县的地方官吏、绅衿、民众各自构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体,形成一种全面对抗的社会关系。省级官员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两类纷争实则均为避水纠纷,均体现了双方对农地问题的巨大关切。小清河中游一带的政区地理状况、地貌特征、环境因素、落后的行政运作方式导致的低执行力是纷争发生的四大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纷争 小清河中游 清前中期 丰水区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下信息化测绘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品牌与标准化》 2023年第3期165-167,共3页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信息化测绘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测绘数据处理、结果优化、数据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测绘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也可...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信息化测绘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测绘数据处理、结果优化、数据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测绘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在数据管理和安全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信息化测绘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和思考。在不断变化和创新的需求下,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满足社会对于高质量地理信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信息化测绘 数据处理 结果优化
下载PDF
海子边:明清民国时期太原城内的一处滨水空间(1436-1937年)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雅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微观尺度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历史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太原城内东南隅的海子边就是这样一方微观区块,它是由文瀛湖和邻近地带共同组成的一处滨水空间。文瀛湖最迟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既已形成,雨洪蓄积是其形成的主要驱... 微观尺度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历史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太原城内东南隅的海子边就是这样一方微观区块,它是由文瀛湖和邻近地带共同组成的一处滨水空间。文瀛湖最迟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既已形成,雨洪蓄积是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在明清传统时代(1436—1885年),贡院、文昌行宫、纯阳宫是坐落在文瀛湖畔的主要建筑,此时的海子边已经具备一定的景观价值和游赏功能;主要建筑的功能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带有突出的科举文化特征。进入晚清民国时代(1885—1937年),海子边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与社会变迁相呼应的重大变化,直接针对海子边的景观营建行动明显增多,此地已经成为太原城区最为闻名的游赏空间;因为有着庞大的人流量,海子边也是很多民众赖以谋生的重要场所,百业杂陈;这里还是太原城内最为重要的政治空间,见证着民众与国家的合作与对抗。与海子边的功能转变相一致,晚清民国时期此方区域的国家力量逐步成长。海子边是一方微观空间,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宏观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尺度 滨水空间 城市社会 海子边 明清民国
原文传递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被引量:3
8
作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4-37,41,共5页
明清民国时期,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蜕变过程。明代园林数量大约有33处,清代中期增至56处之多,清末民初衰减至10余处。以园林发展最为繁盛的清代中期为例,济宁大多数园林占据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布局形式为点状布局,同时... 明清民国时期,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蜕变过程。明代园林数量大约有33处,清代中期增至56处之多,清末民初衰减至10余处。以园林发展最为繁盛的清代中期为例,济宁大多数园林占据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布局形式为点状布局,同时在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集聚趋势,呈现出局部组群式分布的特色。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对城市发展有明显的景观意义和生态意义,对今天济宁的城市生态规划亦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民国 济宁 园林绿地 点状布局
下载PDF
明代山东海疆卫所城市的选址与历史结局——兼论该类城市在山东半岛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3
9
作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158,215,共14页
明代洪武末年创设的19座山东海疆卫所城市,大大改变了区域内城市群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宏观尺度来看,海岸地理形态及海口布局、明初半岛东部的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城市选址的两大因素。就微观尺度而言,选址特征有二:城址多位于小型半岛... 明代洪武末年创设的19座山东海疆卫所城市,大大改变了区域内城市群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宏观尺度来看,海岸地理形态及海口布局、明初半岛东部的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城市选址的两大因素。就微观尺度而言,选址特征有二:城址多位于小型半岛、岬角之上,襟海以控制海湾,枕山以居高临下;在城市用水方面,卫城与所城存在优劣之别,卫城多优于所城。时至20世纪中期,19座卫所城市全部退出"城市"序列。对明代山东海疆卫所城市在区域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宜估计过高,根本原因是当初选址的首要考量在于军事防守。明代以降山东沿海城市群体的兴衰隆替,体现出"军事生城"与"经济生城"两种不同的城市形成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城市 城市选址 海口 山东半岛
原文传递
从青州到济南:宋至明初山东半岛中心城市转移研究——一项城市比较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104,共13页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城市本体、城市腹地三个方面,对宋金元时期青州与济南二城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内外部环境方面,北宋时期,青州、济南二城均较为优越,金元时代却截然相反。从城市本体的相关指标来看,城市风貌上,北...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城市本体、城市腹地三个方面,对宋金元时期青州与济南二城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内外部环境方面,北宋时期,青州、济南二城均较为优越,金元时代却截然相反。从城市本体的相关指标来看,城市风貌上,北宋时期的济南城尚落后于青州城,金元时期青州城因迭遭战火,城市风貌已大不如济南;城市占地规模上,北宋时期青州城的占地规模明显大于济南城,而金元时代的济南城已后来居上。在城市腹地发展水平方面,宋金元时期,至少是金元时代,济南城市腹地的户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程度已经完全超越青州城的腹地。进而指出,金元时代,至少在元代,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城市实际已经转移至济南,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到济南的移治,只不过是行政中心"追逐"经济中心,对济南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一种政治承认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比较 中心城市 转移 青州 济南
原文传递
旱域水潦:明清黄土高原的城市水患与拒水之策--基于山西10座典型城市的考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189,共13页
明清时期山西10座城市——夏县、灵石、临县、兴县、保德、河曲、太原(府)、介休、洪洞、闻喜——的水患问题均甚为严重,不容乐观的城市下垫面条件——城区一带的地形、河流沟峪、湖池——是导致水患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官府的拒水之策... 明清时期山西10座城市——夏县、灵石、临县、兴县、保德、河曲、太原(府)、介休、洪洞、闻喜——的水患问题均甚为严重,不容乐观的城市下垫面条件——城区一带的地形、河流沟峪、湖池——是导致水患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官府的拒水之策均围绕改善城市的下垫面条件而展开,御患手段已经十分成熟,具体措施包括筑堤堰、辟水门、掘水道、挑引河、浚城濠、凿(扩)涝池等。围绕水患防治,州县官、僚属、士绅、民众多方构建起紧密的"关系网络"。关注"水利"的同时,对"水害"给予足够的重视,是构建黄土高原"整体的"水环境史或社会史的必经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患 城市 下垫面 拒水
原文传递
基于无人机测绘技术在隧道工程地形图测量的应用
12
作者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8期111-113,共3页
地形图测绘能够提供必要的工程地理信息,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地形测绘中的无人机技术是允许在电子遥感和远程数据交换领域上,实现整合人类创新技术的若干技术之一。文章基于对无人机和隧道工程地形图测绘的概念进行论述,对目... 地形图测绘能够提供必要的工程地理信息,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地形测绘中的无人机技术是允许在电子遥感和远程数据交换领域上,实现整合人类创新技术的若干技术之一。文章基于对无人机和隧道工程地形图测绘的概念进行论述,对目前多采用的测绘技术进行了实际探讨,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无人机系统的运用要点和价值,为无人机测绘技术在隧道工程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提供学术支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测绘技术 隧道工程 地形图测绘
下载PDF
滹沱的挑战与景观塑造:明清束鹿县城的洪水灾难与洪涝适应性景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41,55,219,共14页
明清时期束鹿县城的水患现象与洪涝适应性景观在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滹沱河平原段河道的剧烈摆动是造成该城水患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明正德十二年(1517)至清顺治二年(1645),滹沱河以行北路和中路为常,束鹿城水患史不绝书,天启二年(16... 明清时期束鹿县城的水患现象与洪涝适应性景观在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滹沱河平原段河道的剧烈摆动是造成该城水患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明正德十二年(1517)至清顺治二年(1645),滹沱河以行北路和中路为常,束鹿城水患史不绝书,天启二年(1622)终被滹沱洪涛吞噬,被迫迁城,这实为一场积渐所至的环境灾难。从顺治二年至同治七年(1868),滹沱河以行南路为主,择址另建的束鹿新城恰好进入这一泛滥区之内,水患因之联翩而至。修筑护城堤是束鹿城应对滹沱河“挑战”的主要手段,是一种“技术选择”。滹沱河之于束鹿城不独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清代的“草桥夜月”景观即可视作滹沱洪涛惠泽城市的表现。透过古人的景观书写,我们看到了清代一座普通县城里官绅士人的社会生活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患 迁城 洪涝适应性景观 束鹿城 滹沱河
原文传递
青州城历史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以广县城与广固城为研究重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汇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2期112-116,共5页
青州城市建成区一带,历史时期曾经先后存在四座城市,即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或南阳城——满城。广县城,西汉时期既已存在,之所以产生于下圈村一带,关键在于其地地处高阜,不宜受到洪水侵袭,且南倚含水丰富的岩层,无缺水之虞。广固... 青州城市建成区一带,历史时期曾经先后存在四座城市,即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或南阳城——满城。广县城,西汉时期既已存在,之所以产生于下圈村一带,关键在于其地地处高阜,不宜受到洪水侵袭,且南倚含水丰富的岩层,无缺水之虞。广固城建于魏晋十六国时期,因时逢乱世,地理上重军事防御的色彩明显。由临淄城而广固城,历史时期青齐地区实现了第一次中心城市的转移,就魏晋十六国乱世而言,这一城市选择行为是相当成功的。进而论之,代广固城而兴的东、南两阳城及清代的青州满城,之所以均大体不出今天青州市区的范围,与它们均接近青齐地区几何中心的地理位置关系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县城 广固城 水源 军事防御 几何中心
下载PDF
雍正年间晋北地区的政区改革与行政经营——以新设朔平府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1,共5页
雍正三年朔平府的设置方案,是山西巡抚诺岷综合考虑既利于官府施政又于民有便两方面因素而提出,这具体体现在朔平府治所、幅员、边界的确定三个方面。朔平府设置初期,知府刘士铭颁行的诸多"文告",显然代表着国家意志,但并非... 雍正三年朔平府的设置方案,是山西巡抚诺岷综合考虑既利于官府施政又于民有便两方面因素而提出,这具体体现在朔平府治所、幅员、边界的确定三个方面。朔平府设置初期,知府刘士铭颁行的诸多"文告",显然代表着国家意志,但并非不顾晋北地方社会实际的随意之举。综合来看,诺岷的政区改革方案以及刘士铭的行政经营手段,均是地方统治者在国家意志与地方社会之间寻求双赢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朔平府 国家意志 地方社会 双赢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西的城市洪灾及其防治 被引量:2
16
作者 《中国地方志》 CSSCI 2012年第6期55-62,5,共8页
明清时期山西的城市洪灾普遍而严重,曾遭受洪水冲击的城市达到62座。地方社会的防治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拦"、"疏"、"蓄"三类。具体而言,"拦",即在城郊修筑拦洪堤堰以障水,这是明清山西城市防... 明清时期山西的城市洪灾普遍而严重,曾遭受洪水冲击的城市达到62座。地方社会的防治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拦"、"疏"、"蓄"三类。具体而言,"拦",即在城郊修筑拦洪堤堰以障水,这是明清山西城市防洪的主要措施,其中某些城市堤堰的筑造技术值得关注;"疏",即通过开凿水口、疏浚城壕及新凿河渠等手段,使洪水远离城区;"蓄",就是在城内利用既有低洼之地或新凿陂池,以蓄积雨洪。以上举措并未能彻底改变山西城市洪灾普遍且严重的状况,探究起来,城市的地理坐落、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城市建成区的扩展等,是不容忽视的三大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灾 堤堰 水土流失 山西 明清
原文传递
雍正十一年王士俊巡东与山东政区改革 被引量:3
17
作者 《历史地理》 2007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雍正朝是清代政区改革的高潮阶段,而山东省无疑是变迁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就统县政区而言,雍正十二、十三年(1734、1735年)先后裁撤置于雍正前期的9直隶州,同时设武定、沂州、曹州、泰安四府。
关键词 雍正朝 颜神镇 王士 益都县 卫所 大嵩卫 直隶州 中国历史地图集 青州府 田文镜
下载PDF
青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历史地理》 CSSCI 2010年第1期174-192,共19页
一、引言今天的山东半岛区域①,历史时期先后存在过三个区域首位城市,即临淄城、青州城和济南城。临淄于先秦时期长期为齐国都城,"击鼓吹竽七百年"②,秦汉至西晋又以名闻海内的"天下名都"而为世人称道;明洪武九年(1... 一、引言今天的山东半岛区域①,历史时期先后存在过三个区域首位城市,即临淄城、青州城和济南城。临淄于先秦时期长期为齐国都城,"击鼓吹竽七百年"②,秦汉至西晋又以名闻海内的"天下名都"而为世人称道;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由青州城移驻济南,由此济南正式成为山东省的首位城市。自西晋以迄明初长达一千余年的时间,山东半岛的区域中心城市皆由青州城充当。对历史地位如此重要的城市加以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地理 青州城 广固城 南阳城 南阳河 南燕 田文镜 益都县 历史时期 永嘉之乱
下载PDF
潍县城:晚清民国时期一个区域性大都会的城市地域结构(1904—1937年) 被引量:1
19
作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14,共15页
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一座区域性大都会,潍县城市地域结构表现为"西绅东商"的特征:士绅主要聚居于主城,东关西半部和白浪河西侧则是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这种地域结构特征实际上在晚清以前即已形成,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并未在... 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一座区域性大都会,潍县城市地域结构表现为"西绅东商"的特征:士绅主要聚居于主城,东关西半部和白浪河西侧则是工商业最为繁盛之地。这种地域结构特征实际上在晚清以前即已形成,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并未在潍县火车站一带形成可观的城市地域,"西绅东商"特征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士绅近官署而居的居住习惯、潍县城輨毂胶东的交通区位特征、晚清民国时期颇具规模的城市建设运动和东关因有城墙环绕而表现出的安全优势,是造成这种稳定性的四个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绅东商” 城市地域结构 稳定性 潍县城 晚清民国
原文传递
南北朝时期济南城市变迁考论--基于城市行政等级与职能作用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0,187,共10页
南北朝时期是济南城市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时段内济南城的行政等级与职能作用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宋时期济南的行政等级经历了由郡城升为州城、再升至双州并治、复又降为州城"两升一降"的剧烈演变过程。宋魏政权长期隔... 南北朝时期是济南城市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时段内济南城的行政等级与职能作用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宋时期济南的行政等级经历了由郡城升为州城、再升至双州并治、复又降为州城"两升一降"的剧烈演变过程。宋魏政权长期隔黄河下游河道南北对峙,济南处于南朝政权的边疆门户位置,是行政等级"两升"的根本原因;济南在山东半岛的地理坐落过于偏西,则是造成行政等级"一降"的关键所在。公元469年北魏据有山东半岛以后,济南迅速实现了由军镇城市到行政城市的职能转变,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山东半岛所扮演的政权边疆角色的丧失。综合来看,山东半岛在南北朝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济南的地理位置特征,是济南城市行政等级与职能作用发生巨大变化的两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门户位置 行政等级 职能作用 济南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