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形态发展及演变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晓 张婷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6-10,共5页
在当代城市物质技术与人文精神发展的背景下,地铁公共艺术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概念与审美方式也发生着嬗变,已从个体艺术化的呈现逐步转向成为具有人文特质的综合艺术系统.本文从人文形态、物质生产方式、审美样态、信息传递方式... 在当代城市物质技术与人文精神发展的背景下,地铁公共艺术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概念与审美方式也发生着嬗变,已从个体艺术化的呈现逐步转向成为具有人文特质的综合艺术系统.本文从人文形态、物质生产方式、审美样态、信息传递方式4个方面对当代地铁公共艺术形态的发展特征进行阐释,描述当代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新动向,并为建设具有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公共艺术提供新的视角和文化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公共艺术 人文形态 信息交互
下载PDF
1978-2018:外国文学研究40年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4
2
作者 乔国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14,21,共9页
本文拟通过梳理发生在1978至2018年这40年间外国文学研究界的节点性事件及相关的重要文学思潮、理论话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来探析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倾向和特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把40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发展与嬗变的大致走势还原出... 本文拟通过梳理发生在1978至2018年这40年间外国文学研究界的节点性事件及相关的重要文学思潮、理论话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来探析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倾向和特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把40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发展与嬗变的大致走势还原出来,以期能为进一步繁荣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有所帮助或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回顾与反思 人性与形式 民族与世界性 文化批评与族裔文学
原文传递
以学为本的教学内涵阐释与形态建构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维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56,共4页
"以学为本"的教学意蕴体现在教育"尊重人性"、"学生为本"、"突出个性"、"自主学习"的旨归。"以学为本"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重在关注人的存在,呵护人的尊严,为课堂... "以学为本"的教学意蕴体现在教育"尊重人性"、"学生为本"、"突出个性"、"自主学习"的旨归。"以学为本"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重在关注人的存在,呵护人的尊严,为课堂教学实现根本变革提供了操作路径和价值目标。"以学为本"的教学实践样态表现为: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本价值回归;以学生的丰富性为前提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展现学生个性风采;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课堂彰显创新活力;由主要靠预设发展到追求教学生成,课堂充分开放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学为本 尊重人性 突出个性 自主学习 教学价值 形态建构
下载PDF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创新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玲 胡类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8,17,共5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与整合,共同构成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全部。以目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形而言,素质教育的重点,便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与贯彻。通过文献及案例研究方法,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内容、目标及...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与整合,共同构成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全部。以目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形而言,素质教育的重点,便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与贯彻。通过文献及案例研究方法,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内容、目标及其载体创新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人文素质所包含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等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达致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大功能目标,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载体进行了结构设计,概括列举了通识类载体、传播类载体和实践类载体等三类载体的具体创新形式,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理念设计及其依托"五全"育人、人文讲堂、竞技赛场、户外素质拓展基地、节庆习俗体系、精品社团活动等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开展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度解读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载体 产教融合
下载PDF
传统街巷人性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喻斐 《山西建筑》 2008年第8期31-32,共2页
针对传统街巷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街巷空间的发展历史,从街巷的场所感、奇妙的空间结构、生动有趣的人文历史三方面探讨了街道的人性化,同时论述了现代街巷的尴尬,以促进传统街巷的研究。
关键词 传统街巷 交往空间 人性化 居住空间形态
下载PDF
论法的缘起及其意义——以希腊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程金生 周茜蓉 《政法学刊》 2001年第1期42-48,共7页
本文以希腊为例 ,对法的起源及其意义 ,从法哲学的视野 ,作了研究。从总体上看 ,希腊法起源于人文世界的开启 ,奠基于为人之理的确立。希腊法在学理上 ,归属于法的形而上学 ,尚未深入到法的制度化这一度 ,但是 ,希腊法在形而上的层面 ,... 本文以希腊为例 ,对法的起源及其意义 ,从法哲学的视野 ,作了研究。从总体上看 ,希腊法起源于人文世界的开启 ,奠基于为人之理的确立。希腊法在学理上 ,归属于法的形而上学 ,尚未深入到法的制度化这一度 ,但是 ,希腊法在形而上的层面 ,表现了强烈的理性化特征 ,以及制度化的倾向。正义论是希腊法的核心 ,它是为人之理在法的层面上的现实化 ,希腊法正是以此守护着法的最本真的精神。这是希腊法对后世的最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起源" 希腊 人文世界 城邦 正义 形式本质 实在本质
原文传递
对新时期艺术设计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洁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51-152,共2页
新的世纪是一个设计的时代,它呼唤设计的深入发展,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人本 和谐 民族化
下载PDF
创新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泓志 《当代建筑》 2021年第4期41-44,共4页
基础设施不只是维持城市运营的核心系统,也是构成城市环境及其品质的主导性与决定性要素,即基础设施本身已成为城市空间的关键组成部分,或者说基础设施定义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创新驱动来自城市公共服务供需模式的变异与升级,反映在城... 基础设施不只是维持城市运营的核心系统,也是构成城市环境及其品质的主导性与决定性要素,即基础设施本身已成为城市空间的关键组成部分,或者说基础设施定义了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创新驱动来自城市公共服务供需模式的变异与升级,反映在城市治理效益和公共品质的提升等方面,也改变了城市空间的形态风貌及功能内涵。基础设施创新和城市空间品质之间存在直接而深刻的关联性。在基础设施创新的视角下,传统城市空间与景观风貌将面临新的解读并获得新的拓展,城市空间的设计行动也必须把重点从作品的创造转移到内涵的再生上,从而孵育城市人文来取代物质环境,并使其成为未来城市空间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城市空间 城市人文 空间形态
下载PDF
耳麦的优化与改良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刚 杨利芳 于洪利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1,共3页
耳麦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设计品质优良的耳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市场调查开始,结合产品人性化设计的研究,将耳麦设计的构思过程、细节设计及基本结构表达完全展现,研究内容涉及形态理论、色彩理论以及基本的结构设计。最后... 耳麦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设计品质优良的耳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市场调查开始,结合产品人性化设计的研究,将耳麦设计的构思过程、细节设计及基本结构表达完全展现,研究内容涉及形态理论、色彩理论以及基本的结构设计。最后设计制作出充分体现人性化思想的耳麦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 耳麦 设计 形态色彩
下载PDF
期刊经营中的人文情愫
10
作者 刘际雄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7-99,共3页
人文情愫是当代期刊经营的重要策略 ;人文情愫贯穿期刊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实施人文情愫应遵循诚信为本、读者至上。
关键词 期刊经营 人文情愫 表现形式 基本原则
下载PDF
美的一隅——解读席勒关于审美教育的二十七封书简
11
作者 李建良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年第1期55-58,62,共5页
在法国大革命的同时,德国也在发生着一场哲学的革命,这次革命是从康德开始的。受康德原则影响,席勒写了关于审美教育的二十七封书简,以人性为逻辑起点,以古希腊艺术为参照,讨论了政治自由国家建设何以可能的问题。通过对这二十七封信的... 在法国大革命的同时,德国也在发生着一场哲学的革命,这次革命是从康德开始的。受康德原则影响,席勒写了关于审美教育的二十七封书简,以人性为逻辑起点,以古希腊艺术为参照,讨论了政治自由国家建设何以可能的问题。通过对这二十七封信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时,席勒的政治自由国家和审美的王国依然建立在观念层面,缺少现实的可能性;席勒关于艺术和审美的观点最终的走向是形式主义的;席勒思想的上述特点对后来形式主义的观点存在可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冲动 艺术 形式
原文传递
人文背景下的蜀冈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12
作者 王静 邢晓桢 《山西建筑》 2011年第2期29-30,共2页
从城市人文背景出发,提出蜀冈新城应与城市总体功能相协调,在形态方面注重唐风建筑与历史建筑及开敞空间相和谐的设计理念,并建议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城建设中将人文背景融入城市设计,以期塑造新城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形态。
关键词 人文背景 功能结构 形态 经济复兴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基因 被引量:9
13
作者 耿步健 张晨 《云梦学刊》 2023年第1期19-25,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科学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取用有节”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智慧方面,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倡导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方式等特点。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中华传统生态文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承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6-204,共9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史征程中一以贯之的崇高信念和不懈追求。党的二十大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激发了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话语表达的热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史征程中一以贯之的崇高信念和不懈追求。党的二十大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激发了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话语表达的热情。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历史范畴,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独具中国特色,闪耀着社会主义的光辉。探求中国式现代化由来之路,也必然能揭示出继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此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次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独特智慧和力量,也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西方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四个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哲学意蕴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树彬 何建春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4,M0003,共10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闪耀看政治哲学的理论光芒,也蕴含看深刻的方法论智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场域的技术化跃升、异化民主的祛魅与民主本意的原初回归,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出场的世界历史语境。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涵摄了本体与逻辑的动...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闪耀看政治哲学的理论光芒,也蕴含看深刻的方法论智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场域的技术化跃升、异化民主的祛魅与民主本意的原初回归,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出场的世界历史语境。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涵摄了本体与逻辑的动态均衡、时间与空间的优化配置、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合等本质特征,正是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式民主的分殊。在此基础上,可以透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所展现出的价值与使命、动力与发展、伦理与正义等政治哲学的理论意涵,深入洞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研究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治哲学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政治参与 数据赋能
下载PDF
自然的重置与控制的消解--从中西比较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变革 被引量:4
16
作者 代砚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8,共9页
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启于对自然的误置,自然被剥离了神圣性和内在完满性成为理性之人的控制之物,而后它被置入资本逻辑的社会架构中成为资本增殖的附属。“控制自然”成为整个西方现代化的基本规划和理论支撑,其结果导... 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启于对自然的误置,自然被剥离了神圣性和内在完满性成为理性之人的控制之物,而后它被置入资本逻辑的社会架构中成为资本增殖的附属。“控制自然”成为整个西方现代化的基本规划和理论支撑,其结果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引发了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实现了对自然的时代性、历史性重置,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它主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消解“控制自然”的现代化发展定位,实现人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观变革为世界现代化建设塑造了一种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中国式的顺序性的价值关切。它以生态观念的理论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打开了人类走向生态未来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从中西比较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特色
17
作者 闫金红 李繁荣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理念,这与两者要回应的不同时代问题有关。西方现代化基于自身面临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矛盾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理念,这与两者要回应的不同时代问题有关。西方现代化基于自身面临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矛盾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关键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寻,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对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向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义确证和国际共识
18
作者 杨延圣 杨苏琦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102,共13页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达成的一种共识性价值主张。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崭新价值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价值... 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达成的一种共识性价值主张。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崭新价值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价值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两者在阶级立场、价值观念、思想内容、目标取向和宣传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增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共识应从四个方面着力:以“一带一路”为实践载体,持续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行动;以“三大全球倡议”为行动指南,持续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作网络;以一系列“命运共同体”为合作平台,持续汇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强大合力;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崭新形态,持续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 价值共识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历史
下载PDF
基于多主体建模的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仿真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美凤 孔亚明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1-165,176,共6页
基于调查构建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多主体概念模型,并借助多主体建模工具进行仿真模拟,展示学术社区主体间知识共享的动态过程,通过对社区样本进行模拟与预测,结果显示:理工类社区与人文管理类社区成员构成随时间的推移有不同趋势的变... 基于调查构建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多主体概念模型,并借助多主体建模工具进行仿真模拟,展示学术社区主体间知识共享的动态过程,通过对社区样本进行模拟与预测,结果显示:理工类社区与人文管理类社区成员构成随时间的推移有不同趋势的变化;两类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形式的不同,理工学科版社区的知识共享形式属于问答式;管理科学版社区的知识共享形式则属于发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社区 理工类社区 人文管理类社区 知识共享行为 多主体建模 知识共享形式
下载PDF
缺乏深度是当代修辞研究的主要症结——兼论修辞研究数量化、形式化问题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炼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5-91,共7页
中国修辞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起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但在后期 ,“低谷”也随之出现。“低谷”来自修辞学自身的不完善和未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修辞学的迫切需要。为适应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修辞学要科学化 (主要指修辞研究数量化、... 中国修辞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起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但在后期 ,“低谷”也随之出现。“低谷”来自修辞学自身的不完善和未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修辞学的迫切需要。为适应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修辞学要科学化 (主要指修辞研究数量化、形式化 )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由于不少修辞学者对此缺乏深入研究 (尤其是理论研究 )和有效实践 ,因而举步维艰。缺乏深度 ,是修辞研究的主要症结。修辞学只有研究深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人文性 科学性 数量化 形式化 修辞言语形式 修辞言语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