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易”说的发展与完成——从杨简到刘宗周
1
作者 段重阳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对“一”的领会和践行构成了“心易”说的核心,也是从杨简到王阳明、刘宗周的易学哲学之特色。杨简认为“易”中万象与心的活动同属于“一气”,因而“心”与“易”基于“能动”而为“一”,也就是“直心”。但是,这样获得的“一”未能说... 对“一”的领会和践行构成了“心易”说的核心,也是从杨简到王阳明、刘宗周的易学哲学之特色。杨简认为“易”中万象与心的活动同属于“一气”,因而“心”与“易”基于“能动”而为“一”,也就是“直心”。但是,这样获得的“一”未能说明“心”与“物”的关系,也未能澄清工夫之根据。因此,王阳明通过心物的显隐关系和良知体用论,既澄清了“心”与“易”(物)的同体而显,也指明了工夫的途径,弥补了“直心”在应物之用上的缺陷。刘宗周通过心对“易象”的筹划作用阐明了“易”何以为“心易”,也通过“心极”阐明了“心”与“易”何以为“一”。王阳明和刘宗周将“一”把握为基于“生理”而赢获的“易”之整体,实现了“心易”说的发展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王阳明 刘宗周 心学 心易 生理
原文传递
“人心即道”:杨简对“本心”的自觉与诠释
2
作者 朱汉民 杨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见与感通;另一方面则明确“心”之“虚明”“无体”,取消了对“心”的实体建构。不同于程朱对宇宙本体的确立,也有别于象山对价值实体的内化,杨简没有将“心”视为独立于事物的实体,而是强调“心”之发用照映天地万物。基于切己反观,杨简意识到对道德的践行不在于对价值实体的探究,而在于觉知自身“本心”的自然发用,在“虚明洞照”下照见物我“一体”的真实存在,从而展现对道德的切实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本心 “人心即道”
下载PDF
杨简《慈湖春秋解》的宋学旨趣
3
作者 朱汉民 鲁晓聪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5,F0002,共9页
杨简的《慈湖春秋解》具有鲜明的心学印记,其内容、解经方式以及思想内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宋学旨趣。杨简认同并高扬《春秋》宋学中的尊王共识,力倡“王命至上”,并通过对“君位继承”和“征讨侵伐”事件的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尊崇... 杨简的《慈湖春秋解》具有鲜明的心学印记,其内容、解经方式以及思想内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宋学旨趣。杨简认同并高扬《春秋》宋学中的尊王共识,力倡“王命至上”,并通过对“君位继承”和“征讨侵伐”事件的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帝王的尊崇以及对王权的维护。同时,杨简认为以尊王为代表的众“道”具足于《春秋》,故他视《春秋》为明“道”之书,并揭示其“是非不相掩”的特点。在挖掘《春秋》之“道”时,杨简采取“以心释《春秋》”的方式创通经义,不但对三传及历代研治《春秋》之人皆有评判取舍,而且他摆脱“理”的约束,径以“心”为评判是非之标准。《慈湖春秋解》作为宋学中心学一派鲜有的《春秋》经解著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学一派的《春秋》诠释取向和《春秋》宋学的时代特色,在宋代《春秋》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春秋解》 宋学 以心解经
下载PDF
从《己易》看杨简易学的心学宗旨及其学术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凡朝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78,共7页
杨简视易为"己",又从"我"、"吾"、"一"、"心"等不同侧面对其进行描述,"己"实为"心",己易即为心易,易为心之易,易道为心之易道。通乎一己,明乎一心,才能深悟易... 杨简视易为"己",又从"我"、"吾"、"一"、"心"等不同侧面对其进行描述,"己"实为"心",己易即为心易,易为心之易,易道为心之易道。通乎一己,明乎一心,才能深悟易道。杨简把易学和经学彻底纳入心学的范畴,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易学和经学,这是中国易学史和经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己易 易学 心学
下载PDF
尉迟迥事变及其结局——新旧时代转变的表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鸿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13,90,共6页
北周末年亦即公元581年发生的尉迟迥针对杨坚的叛乱,短兵相接,仅仅持续了68天时间,便以失败而告终。这次事变虽然短暂,但从后来诸王朝政权的更替情况及其变化格局看,尉迟事变与这些更替与变化的发展似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连带关系,甚至... 北周末年亦即公元581年发生的尉迟迥针对杨坚的叛乱,短兵相接,仅仅持续了68天时间,便以失败而告终。这次事变虽然短暂,但从后来诸王朝政权的更替情况及其变化格局看,尉迟事变与这些更替与变化的发展似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连带关系,甚至也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利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迟迥事变 北周 杨坚 关中地区
下载PDF
浅析杨简“心本论”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心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8-42,共5页
杨简通过“扇讼”之问接受了陆九渊的“本心”思想,强调了“本心”澄然清明、自然静定、自善自明、知是知非、圆融自足的特点。并通过“鉴中象”之喻,回答了“心”与万物的关系,指出“心”作为“镜”乃“虚明不动”,而世间万物虽然纵横... 杨简通过“扇讼”之问接受了陆九渊的“本心”思想,强调了“本心”澄然清明、自然静定、自善自明、知是知非、圆融自足的特点。并通过“鉴中象”之喻,回答了“心”与万物的关系,指出“心”作为“镜”乃“虚明不动”,而世间万物虽然纵横交错,变化万状,但都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映现的镜中象。在此基础上,杨简进一步提出了“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的观点,说明了万物、万化、万理的同一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一”、“我”、“己”诸范畴与“心”之间的同质异称关系。最后作者辨明杨简之学并不是所谓的“唯我论”,而是“心本论”。在论述中,作者指出了杨简之学对陆九渊之学的深化与超越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本心 鉴中象
下载PDF
杨简的“知止”工夫诠释
7
作者 牛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1,共8页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发挥“本心”的能动性与独立性,则体虽常寂而思虑酬酢应用无穷,这便是杨简所追求的、寂感合一的“知止”工夫。杨氏希望以此消除“意”对心体的拘执,以无思无为之“止”实现道德主体之超越,并将其落实到孝悌慈爱的日常践履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知止 艮卦 无思无为
下载PDF
杨简“道一”“道二”说辨析
8
作者 梁从峨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6-25,共10页
“道一”是杨简春秋学的用语,是指历史的必然趋势只有正道一途.与之相对的概念就是“道二”,是指圣人笔下春秋人物的是非两途.杨简认为“道二”体现了圣人的褒贬之意,而复归于“道一”是圣人作«春秋»的根本目的.复归“道一”... “道一”是杨简春秋学的用语,是指历史的必然趋势只有正道一途.与之相对的概念就是“道二”,是指圣人笔下春秋人物的是非两途.杨简认为“道二”体现了圣人的褒贬之意,而复归于“道一”是圣人作«春秋»的根本目的.复归“道一”的方法则是反求本心,这是杨简最为看重的简易之道.但是在具体的经学解释中,杨简的原心之论又有前后抵牾、顾此失彼的情况,说明将史事简化的方法自有内在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春秋学 道一 道二
下载PDF
论杨简、陆九渊对《大学》的批判与肯定
9
作者 翟奎凤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3,共8页
南宋杨简认为《大学》非圣人所作,在思想义理上有支离、割裂之瑕疵,有害于道体之浑全。对于“三纲领”,他认为“明德”即是“至善”,“止于”二字加在“至善”前是累赘,而“止、定、静、安、虑、得”之前后次第是臆想、穿凿。《大学》... 南宋杨简认为《大学》非圣人所作,在思想义理上有支离、割裂之瑕疵,有害于道体之浑全。对于“三纲领”,他认为“明德”即是“至善”,“止于”二字加在“至善”前是累赘,而“止、定、静、安、虑、得”之前后次第是臆想、穿凿。《大学》论“止”在杨简看来有些刻意,不如《尚书》所说“安汝止”“钦厥止”说得自然。对于《大学》“八条目”,杨简特别批评其中的“正心”说,认为人心本正,无须去正;而“恐惧”“忧患”“好乐”是人的正常情感,可以是道心的体现,也无须去除。与杨简全面否定态度不同,陆九渊对《大学》基本上是肯定的,两人《大学》观的不同也折射了其思想差异。杨简对《大学》的批判,流露出某种直超顿入的禅学精神;其观点有过激、牵强之处,但也并非一无可取,一些看法也有思想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非圣 杨简 陆九渊
下载PDF
杨慈湖“克己复礼”诠释及其内在理路探析
10
作者 唐青州 《理论界》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作为陆王心学一脉的关键人物,慈湖学术以不起意、知及仁守为修养工夫,以本心之澄澈清明为工夫境界,在承继其师象山“六经注我”诠释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出了以心解经的诠释路径。在“克己复礼”诠释问题上,陆象山开心学解释之先河,慈... 作为陆王心学一脉的关键人物,慈湖学术以不起意、知及仁守为修养工夫,以本心之澄澈清明为工夫境界,在承继其师象山“六经注我”诠释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出了以心解经的诠释路径。在“克己复礼”诠释问题上,陆象山开心学解释之先河,慈湖一反前儒本孟子心学为说,而以“古圣为的”,从诠释之基、诠释之体、诠释之用三个维度建构了独立完整的心学诠释理路,这一解经路线在廓清理学解经之传统、开启心学解经之新视域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后世阳明及阳明后学的心学建构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心学 克己复礼
原文传递
论杨简与朱、陆道器观的异同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凡朝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8-32,共5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众多哲人对其进行了独到的阐释。杨简在此背景下,透过心学的视野,解读道器关系,提出了“道即器”的论断,认为器中蕴道,道器本一。其观点与朱熹和陆九渊相比,各具特色,有同有异,对杨简与朱、陆道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众多哲人对其进行了独到的阐释。杨简在此背景下,透过心学的视野,解读道器关系,提出了“道即器”的论断,认为器中蕴道,道器本一。其观点与朱熹和陆九渊相比,各具特色,有同有异,对杨简与朱、陆道器观的异同进行剖析,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器关系甚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下载PDF
杨慈湖与南宋后期的儒学格局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灿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4,共5页
陆象山门人杨简(号慈湖)是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儒者,慈湖心学在南宋后期儒学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南宋中后期掌握政局枢机的史氏家族的支持有相当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慈湖心学在政治、文化中心地域的广泛传布。慈湖去世之后,在... 陆象山门人杨简(号慈湖)是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儒者,慈湖心学在南宋后期儒学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与南宋中后期掌握政局枢机的史氏家族的支持有相当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慈湖心学在政治、文化中心地域的广泛传布。慈湖去世之后,在浙江一带兴盛一时的陆学,逐渐失势让位于朱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 朱熹 理学
下载PDF
心学视域下的易学——杨简易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理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28,42,共5页
杨简作为心学解《易》派的代表,其易学思想是心学与易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心学视域下的易学.在杨简的心学体系中,心具有本体特征,它虚明灵妙,且存在于人自身;功夫论上既要讲求恢复本心,又不可强索而得.杨简以此心学视野去观照易学... 杨简作为心学解《易》派的代表,其易学思想是心学与易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心学视域下的易学.在杨简的心学体系中,心具有本体特征,它虚明灵妙,且存在于人自身;功夫论上既要讲求恢复本心,又不可强索而得.杨简以此心学视野去观照易学,将整个易学体系纳入其心学视域之中,并且注重阐发一些与心相关的易学观念,从而使其易学思想呈现出高度一元论的特征.当与经典结论不相兼容时,他又敢于怀疑经典,以保证其易学的圆融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易学 心学 己易
下载PDF
《慈湖诗传》的“以《易》释《诗》”
14
作者 程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5-81,共7页
杨简的《慈湖诗传》与《杨氏易传》出现很多互相阐释的现象,其中《慈湖诗传》中多有引用《周易》《易林》之处。这种以《易》释《诗》的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以《易》释音、以《易》释字、以《易》释象、以《易》释理。
关键词 杨简 《慈湖诗传》 《杨氏易传》
下载PDF
己易心性:杨慈湖易哲学的心学建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月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1,共7页
杨慈湖是宋明时期心学派易学承上启下的主要代表人物,上接明道与象山,下启阳明与龙溪,认为易之理即人之心,并惟以人心为主,以个人的自我意识为易道本源,象数事物皆在所略,以不起意为宗,籍此诠释易之卦爻辞以及《彖》、《象》、《文言》... 杨慈湖是宋明时期心学派易学承上启下的主要代表人物,上接明道与象山,下启阳明与龙溪,认为易之理即人之心,并惟以人心为主,以个人的自我意识为易道本源,象数事物皆在所略,以不起意为宗,籍此诠释易之卦爻辞以及《彖》、《象》、《文言》三传,又通论易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以己易心性为总体特征的心学派易哲学体系,是此一学派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其易学特点和解《易》风格直接影响到明季以后心学派的解《易》路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易学 心性 己心 道心 己易 不起意 未尝不一
下载PDF
杨简易学中的“自”“己”“我”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刚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8,共12页
"自""己""我"及围绕其形成的一系列范畴,在杨简的《杨氏易传》中经常出现,这些范畴理应作为考察杨简心学思想以及解易方法的一个重要视角。"自""己""我"这三个范畴的含义... "自""己""我"及围绕其形成的一系列范畴,在杨简的《杨氏易传》中经常出现,这些范畴理应作为考察杨简心学思想以及解易方法的一个重要视角。"自""己""我"这三个范畴的含义有同有异,它们的频繁出现体现了杨简心学思想中突出主体意识的一面。这三个范畴都有多层次的含义:"自"包括了"本心"本自善的先验性、"本心"自然善的自发性、"本心"各自善的主体性等含义;"己"既具有贬义的"己私"意,也有强调"本心"主体能动性的"能己"之意,还有扩充自我的"己易"说;"我"有"毋我""无我"中的我执的含义,以及具有"唯我论"倾向的"易道在我"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易学 本心
原文传递
船山学社、岳麓书社与《船山全书》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剑钦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2年第2期163-177,共15页
本文主要记述船山学社、岳麓书社搜集整理船山著作,最终集大成出版《船山全书》的过程。同时,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船山学社的恢复、岳麓书社的创建开始,对《船山全书》的编纂体例、资料收集、存世版本以及新编《船山全书》的特点及其获... 本文主要记述船山学社、岳麓书社搜集整理船山著作,最终集大成出版《船山全书》的过程。同时,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船山学社的恢复、岳麓书社的创建开始,对《船山全书》的编纂体例、资料收集、存世版本以及新编《船山全书》的特点及其获奖、修订重版的情况亦有所介绍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学社 岳麓书社 存世版本 杨坚 修订重版
下载PDF
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显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共4页
五代以后,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藏于中秘、靠抄本有限流传的《大戴礼记》得以普及,对它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朱熹与杨简可谓代表。与朱熹相比,杨简对《大戴礼记》多持肯定态度。他将《大戴礼记》放到儒家思想特别是心性思... 五代以后,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藏于中秘、靠抄本有限流传的《大戴礼记》得以普及,对它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朱熹与杨简可谓代表。与朱熹相比,杨简对《大戴礼记》多持肯定态度。他将《大戴礼记》放到儒家思想特别是心性思想的语境中加以关注,提升了《大戴礼记》的思想意义。杨简的《大戴礼记》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先圣大训》中。但《先圣大训》最大的特点不在文字校正、训释,而在以圣言张目,以经典注我。尽管如此,《先圣大训》有关《大戴礼记》的研究对后来者仍有影响,如清代孔广森作《大戴礼记补注》、汪中作《大戴礼记正误》即多有征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戴礼记》 杨简 《先圣大训》
下载PDF
杨简《慈湖春秋解》及其与陆九渊之异同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觉弘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128,134,160,共9页
除《慈湖春秋解》十二卷外,《慈湖先生遗书》中还有一些《春秋》学专论。《慈湖春秋解》的内容、思想和解说方式与《杨氏易传》《慈湖诗传》如出一辙,具有高度一致性。《慈湖春秋解》的核心宗旨,一言以蔽之,即认为《春秋》乃“明道之书... 除《慈湖春秋解》十二卷外,《慈湖先生遗书》中还有一些《春秋》学专论。《慈湖春秋解》的内容、思想和解说方式与《杨氏易传》《慈湖诗传》如出一辙,具有高度一致性。《慈湖春秋解》的核心宗旨,一言以蔽之,即认为《春秋》乃“明道之书”,而“人心即道”。此论不仅仅为《春秋》所发,其实是杨简对群经宗旨的纲领性论断。陆九渊《大学春秋讲义》并没有真正表现出陆九渊的自身学术特色,杨简《慈湖春秋解》则带有很显著的个人心学烙印。《慈湖春秋解》是今存象山学派中仅见的《春秋》全经注解之作,解决了象山学派的《春秋》阐释问题,无疑为此派代表性著作,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春秋解》 明道 心学 陆九渊
下载PDF
禅与非禅:象山学争议考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国坤 戴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0-59,共10页
以象山学为禅学,乃是学术、门派、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演变结果。由于心性论的差别,朱子学派认为象山"认气做理",批评其为禅学。朱陆门户之争使这种说法流行起来。象山后学则据理力争,认为象山学乃"理学"正宗。元代至... 以象山学为禅学,乃是学术、门派、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演变结果。由于心性论的差别,朱子学派认为象山"认气做理",批评其为禅学。朱陆门户之争使这种说法流行起来。象山后学则据理力争,认为象山学乃"理学"正宗。元代至明代早期,由于会同朱陆的缘故,象山学更多被称为"理学"而非禅学。中晚明时期,受到慈湖学与阳明学的影响,象山学再次被称为禅学,依据是"以觉为道";但同时期的甘泉学派、东林学派未将"陆王"相提并论,并反对象山学为禅学。清人反思陆王弊病,乃至反思宋明学术,象山学因"顿悟""从事于内"等因素受到批判,同时学界亦展开象山学儒释之争。近代以来,学界大多以"近禅""似禅"论象山,无复以禅学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学 禅学 朱子 阳明学 杨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