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 |
刘梦
|
《学海》
|
1994 |
2
|
|
2
|
秦小篆的“人文”意味 |
|
《荣宝斋》
|
2022 |
0 |
|
3
|
女性与抗战——试论大后方话剧中的女性生存 |
吴楠
|
《艺术广角》
|
2009 |
1
|
|
4
|
三个“拉兹”的诉说 |
晋才
|
《海内与海外》
|
1995 |
1
|
|
5
|
创设情境 问寻真美——对“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材中审美情感场域构建的探识 |
杨恩泉
|
《中国美术教育》
|
2011 |
1
|
|
6
|
生命意义的建构——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 |
任春茂
|
《基础教育研究》
|
2014 |
0 |
|
7
|
就《世说新语》看玄学对魏晋士风的影响 |
阮忠勇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3 |
0 |
|
8
|
读金庸的岁月 |
于明暄
|
《人民司法》
|
2018 |
0 |
|
9
|
浅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存在主义因素 |
戴红梅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0
|
读史断想之八 |
王毓
|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1
|
为什么是“中转”(节选) |
冀少峰
|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2
|
从困境到路径——谈谈《台阶》教学 |
胡文霞
|
《中学教学参考》
|
2013 |
0 |
|
13
|
文本的深度解读源于“人性的觉醒”——以学生“阅读小说”为例 |
徐松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
2011 |
0 |
|
14
|
日本文学私文学性绪论 |
施小炜
|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
2020 |
0 |
|
15
|
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一) |
刘吉
|
《党政论坛》
|
2012 |
1
|
|
16
|
《雨季》插画设计 |
何婕
|
《鞋类工艺与设计》
|
2023 |
0 |
|
17
|
宋代女性词人的生存本相及审美特质 |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8
|
当代具象油画价值取向刍议 |
王淮梁
|
《美术》
北大核心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