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约《宋书》述评 被引量:7
1
作者 朱绍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7-24,共8页
沈约出身于江东高级门阀士族,博通群籍,历仕宋、齐、梁三朝,封候拜相,文才横溢,深谙当时典章制度,为他撰写《宋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书》代表了沈约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虽然继承了何承天、山谦之、孙冲之、苏宝生、徐爰... 沈约出身于江东高级门阀士族,博通群籍,历仕宋、齐、梁三朝,封候拜相,文才横溢,深谙当时典章制度,为他撰写《宋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书》代表了沈约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虽然继承了何承天、山谦之、孙冲之、苏宝生、徐爰等人对刘宋历史研究的成果,但多有创新。《宋书》根据时代特点,为门阀士族立的传几乎占“列传”的一半,创设了《思(?)》、《孝义》、《索虏》、《芮芮》、《(般木)(般木)》、《鲜卑吐谷浑》、《氐胡》、《蛮夷》等传,全面地反映了刘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情况。《宋书》的八志提供了刘宋时期天文历法、礼乐制度、官吏制度、自然地理、物产气候和州郡设置的重要资料。《宋书》是研究有宋一代门阀政治变化、阶级斗争、民族关系、国际交往和典章制度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宋书》 学术价值
下载PDF
《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及其原因 被引量:5
2
作者 马萌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76-80,共5页
沈约《宋书·乐志》在乐府诗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改变《汉书·礼乐志》只记载雅乐正声的做法,首次将俗乐歌诗引入官修乐志,这是乐志文本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歌诗依据雅化程度分为四个层次:仪式雅乐,相和歌、杂舞与鼓... 沈约《宋书·乐志》在乐府诗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改变《汉书·礼乐志》只记载雅乐正声的做法,首次将俗乐歌诗引入官修乐志,这是乐志文本传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歌诗依据雅化程度分为四个层次:仪式雅乐,相和歌、杂舞与鼓吹铙歌,吴歌杂曲,西曲。"援俗入雅"主要指第二、三层次而言,尤以第三层次最为突出。《宋书·乐志》歌诗"援俗入雅"倾向,与乐志传统、音乐发展、政治格局、哲学思潮、地域文化、家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宋书 乐志 乐府 歌诗 援俗入雅
下载PDF
论永明体的出现与音乐之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相洲 《中国诗歌研究》 2002年第1期117-145,325,共30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永明体的出现是诗与乐分离的产物,本文通过大量事实证明,永明体的出现正是诗与乐结合的产物。文章分七个问题,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考察了永明体的产生与诗歌入乐的关系,指出:沈约等人提出的以“四声”、“八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永明体的出现是诗与乐分离的产物,本文通过大量事实证明,永明体的出现正是诗与乐结合的产物。文章分七个问题,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考察了永明体的产生与诗歌入乐的关系,指出:沈约等人提出的以“四声”、“八病”、“清浊”、“轻重”为主要内含的声律说,不仅仅出于方便诵读的考虑,也是出于方便入乐的考虑,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近体诗是适合入乐歌唱的最佳形式;永明声律说提出的巨大意义在于为那些不擅长音乐的人找到了一种便于合乐的作诗方法,即通过音韵的合理组合便可写出达到合乐要求的诗歌,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永明体的创立与诗歌入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创立和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歌词的创作中完成的;那种认为永明体的创立只是为了追求“内在音乐”,以便诵读的说法很不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体 沈约 四声 八病 音乐
原文传递
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 被引量:7
4
作者 曹旭 杨远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8,共9页
钟嵘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当时的文坛巨匠沈约有关。史传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为报"宿憾",钟嵘撰写《诗品》品五言诗,把沈约放在"中品"。文章解析这段公案,论述钟嵘与沈约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公巨... 钟嵘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当时的文坛巨匠沈约有关。史传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为报"宿憾",钟嵘撰写《诗品》品五言诗,把沈约放在"中品"。文章解析这段公案,论述钟嵘与沈约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公巨卿与位末名卑、长期沉沦下僚者的关系,一个文坛领袖与一个文学评论家的关系,更是两个理论巨人的关系。通过对钟嵘与沈约关系的研究,可以清理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发展到齐梁这一历史阶段中出现的观念变化和渗透在观念变化中的个人因素;可以发现感情中的理性和理性中的感情、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是如何胶着纠缠在一起,并且共同推动文学和文学批评发展前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沈约 诗品
下载PDF
梁武帝“不知四声”辨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宝余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65-69,共5页
梁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 梁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论在梁初三十年左右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与武帝排抑四声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声 声律论 沈约 萧衍
下载PDF
论南朝风习对沈约艳情诗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枫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4-79,共6页
南北朝时期 ,南北文化的交融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南方传统文化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着重讨论了南朝风习对当时的著名文人沈约艳情诗创作的影响 。
关键词 风俗 民习 沈约 艳情诗 南北朝时期
下载PDF
试论《宋书·符瑞志》的政治意图及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胡祥琴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4-159,共6页
《宋书·符瑞志》是沈约独创的一种志书,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图。它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身寒门却取代东晋的... 《宋书·符瑞志》是沈约独创的一种志书,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图。它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身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它在史学发展史、史料文献的汇总保存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方面有一定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宋书·符瑞志》 禅让 历史价值
下载PDF
声、音、乐、响辨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覃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79-81,共3页
"声"、"音"、"乐"、"响"是用以表示声音的一组同义词,但它们同中有异."声"乃是自然的声音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听觉效应;"音"则是由人的内心感悟获得发之于口(或其他... "声"、"音"、"乐"、"响"是用以表示声音的一组同义词,但它们同中有异."声"乃是自然的声音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听觉效应;"音"则是由人的内心感悟获得发之于口(或其他乐器)的音响."乐"的本义是指各种乐器和乐音的总称;"响"则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回音".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只有发自内心而又"成文"(有节奏)的声,才能称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义 引申义
下载PDF
论“文之为物”及形式批评的发生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胜利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文作为雕虫小技,由于纸本媒介的普及而成为日常生活之物,既是作家个人吟咏耽玩的器物,亦是作家之间酬谢赠答的礼物。在赏玩和切磋过程中,作为"物"的"文"的形式特征,如文章的体势、义脉、章法、句法、字法、声韵等,... 文作为雕虫小技,由于纸本媒介的普及而成为日常生活之物,既是作家个人吟咏耽玩的器物,亦是作家之间酬谢赠答的礼物。在赏玩和切磋过程中,作为"物"的"文"的形式特征,如文章的体势、义脉、章法、句法、字法、声韵等,得到细微的体认,形式批评遂发生、发展起来。陆机《文赋》最早全面系统地阐发"文"之特征,其中包含形式批评理论。刘勰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主张,在"经国大体"的意义层面,强调文章的崇高价值,也肯定了文章形式的价值;《文心雕龙》也肯定了形式批评的价值,并阐述了丰富的形式批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批评 陆机 陆云 沈约 刘勰
原文传递
辞赋的音乐谱系:齐梁声律论与赋学关系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7-185,共9页
贵族清谈、佛教活动对语言音乐美的普遍讲求,构成齐梁声律论的外部背景。而就文学内部而言,辞赋因其在由言向文、由谋篇到练字、由散到骈等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有效地推动了声律论的发生发展。赋学因此成为声律论争的重要话语资源... 贵族清谈、佛教活动对语言音乐美的普遍讲求,构成齐梁声律论的外部背景。而就文学内部而言,辞赋因其在由言向文、由谋篇到练字、由散到骈等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有效地推动了声律论的发生发展。赋学因此成为声律论争的重要话语资源:不仅涵盖自然与人为声律之争、赋史流变等时代语境,而且暗含后世辞赋古、律之争的端倪。同时,声律论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了沈约、庾信等齐梁赋家的创作,沈约、王筠《郊居赋》纪事便是梁初声律传承的重要佐证。齐梁声律论也因其在律赋书写规范确立中的作用,成为辞赋音乐谱系构建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律论 赋学 沈约 《郊居赋》 庾信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中对沈约人品、诗品的评价
11
作者 马斌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57,106,共6页
叶燮在《原诗》中批评沈约心胸狭窄,“闻人一善,如万箭攒心”,又对其诗歌极力贬低,“几无一首一语可取”,这样的“英雄欺人之语”过于片面。考察“万箭攒心”之说,最早来源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其书专记神仙鬼怪,逸闻稗史,实不足信... 叶燮在《原诗》中批评沈约心胸狭窄,“闻人一善,如万箭攒心”,又对其诗歌极力贬低,“几无一首一语可取”,这样的“英雄欺人之语”过于片面。考察“万箭攒心”之说,最早来源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其书专记神仙鬼怪,逸闻稗史,实不足信。至于沈约的诗品,也绝非叶燮所言,历代诗论家多有客观评价,且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见叶燮对于沈约的评价,是有待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沈约
下载PDF
《宋书·谢灵运传论》和文学史的自觉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田慎之助 曹旭(译)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1-18,共8页
对文学历史的自觉认识,在这种自觉认识上,对过去作家群和众多的作品在文学史的流变中加以比较研究,给予他们各种不同的与之相适合的位置。这就是所谓对文学史的考察。与以魏建安时期作为自己文学理念时代的刘勰与钟嵘不同的是,沈约以西... 对文学历史的自觉认识,在这种自觉认识上,对过去作家群和众多的作品在文学史的流变中加以比较研究,给予他们各种不同的与之相适合的位置。这就是所谓对文学史的考察。与以魏建安时期作为自己文学理念时代的刘勰与钟嵘不同的是,沈约以西晋太康时期为自己诗史理想时代。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论述了东晋以降至刘宋时期的诗史论,给刘勰、钟嵘、裴子野、萧子显的诗史论以决定性的影响。可见,沈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始确立文学史的自觉,其意义十分深远。在西晋太康时期,即潘岳、陆机等文学的辞采和音调中,发现了与至今还保留古风的建安文学不同的特点,揭开了六朝新的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宋书·谢灵运传论》 文学史 自觉
下载PDF
齐梁声律论几个问题新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盛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6-74,共9页
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 齐梁时期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文镜秘府论》的声病材料是可靠的。《文镜秘府论》所引沈约"八体"可以看作是八病。八病说的最早探索者是沈约,沈约早在二十岁其创作就追求声律和谐,回避声病。沈约声病说有着丰富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镜秘府论》 齐梁声律论 八病 沈约 八体
下载PDF
沈约《宋书》史论四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孔毅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2期1-6,共6页
杰出的文学家沈约也是卓有识见的史学家。他的《宋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而他对当时政治、军事、民族、经济和文学诸问题的见解则体现于《宋书》史论中 ,具体来说归纳为 :废昏立明的历史进化观 ;保守倒退的货币观 ;和平相处的民族... 杰出的文学家沈约也是卓有识见的史学家。他的《宋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而他对当时政治、军事、民族、经济和文学诸问题的见解则体现于《宋书》史论中 ,具体来说归纳为 :废昏立明的历史进化观 ;保守倒退的货币观 ;和平相处的民族观 ;古今并蓄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宋书》史论
下载PDF
陶渊明“忠愤”说及其扩大化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顾农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89-97,共9页
沈约在《宋书·陶潜传》中,认为陶渊明"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又说陶渊明为自己的作品题其年月,在东晋用年号,入刘宋后书甲子。这意味着陶渊明是东晋的忠臣。到了赵宋,陶渊明"耻事二姓"说相... 沈约在《宋书·陶潜传》中,认为陶渊明"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又说陶渊明为自己的作品题其年月,在东晋用年号,入刘宋后书甲子。这意味着陶渊明是东晋的忠臣。到了赵宋,陶渊明"耻事二姓"说相当流行,韩驹、汤汉注意到《述酒》诗中"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认为是影射东晋末代皇帝逊位后被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残杀一事,并由此推论陶渊明对于改朝换代的"忠愤":忠于东晋,愤恨刘裕。此论后来被推衍扩大到许多作品中,成为解读陶渊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路。"山阳"两句大约确有所指,而《述酒》其他各句则与易代无关,"忠愤"说由此两句扩大到全诗及其他作品以至陶渊明本人,则多为牵强附会、不合情理之论。只有将扩大化的"忠愤"说打包挂起,科学地重估陶渊明才能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沈约 《述酒》 “忠愤” 扩大化
下载PDF
“怀情不尽曰隐”——沈约天监初之崇佛与梁武帝之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良五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沈约天监初年重拾佛教信仰,其实是为了迎合梁武帝推尊佛教的策略。天监六年群臣对《神灭论》进行围剿,是武帝公开以政治权力为后盾,提高佛教地位的行为。尚书令沈约作为朝臣之首,在武帝弘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究竟慈悲论》《六道... 沈约天监初年重拾佛教信仰,其实是为了迎合梁武帝推尊佛教的策略。天监六年群臣对《神灭论》进行围剿,是武帝公开以政治权力为后盾,提高佛教地位的行为。尚书令沈约作为朝臣之首,在武帝弘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究竟慈悲论》《六道相续作佛义》等佛教论文与梁武帝对佛义的理解极为相似。另外,沈约晚年的忏悔、舍身、千僧会、八关斋等行为,皆直接或间接受意于武帝。然而沈约对佛教的信仰具有很大的投机成分,诚心不足,是以在临终前露出破绽,激化了其与武帝之间的矛盾。沈约天监年间的崇佛行为及其遭遇,须结合梁武帝方能看得分明,亦可借此观察梁代士人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处的政治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梁武帝 佛教 天监
下载PDF
沈约前后刘宋史著及《宋书》撰成考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翰 石维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4-89,共6页
《宋书》成书情况复杂,何承天、徐爰等前期撰述构筑了良好的基础。然清人据沈约受诏至进书时间之短,以及避讳等情况,判断"纪传"大部为何承天、徐爰旧稿,"八志"多为沈约自创,未考虑沈约此前之撰述准备与积累,其论未... 《宋书》成书情况复杂,何承天、徐爰等前期撰述构筑了良好的基础。然清人据沈约受诏至进书时间之短,以及避讳等情况,判断"纪传"大部为何承天、徐爰旧稿,"八志"多为沈约自创,未考虑沈约此前之撰述准备与积累,其论未必准确。"八志"进上时间,既非仅随"纪传"之后,也非时隔十多年,而是四五年后的永明末。"八志"之撰述,亦非完全由沈约所自创,沈约所承担者仅其中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承天 徐爰 沈约 裴子野 宋书
下载PDF
律句观念源流小史 被引量:2
18
作者 柯继红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11,共8页
欲研究格律,必先确定律句观念。中国诗歌律句观念经历漫长演变历史,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内涵。诗歌律句观念,始于永明,约于文心,蔓衍于诗、词、曲,规模于清,概括于王力,升华于启功。
关键词 律句观念 沈约 刘勰 王力 启功
下载PDF
开齐梁风气之先的沈约诗——论沈约诗歌对齐梁诗题材上的开拓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4-86,共3页
沈约是齐梁两代的重要诗人。他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且善作诗,诗有名于当时,是"一代辞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首开诗歌写艳情之风,并让大量生活中的琐细情趣入诗,... 沈约是齐梁两代的重要诗人。他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且善作诗,诗有名于当时,是"一代辞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首开诗歌写艳情之风,并让大量生活中的琐细情趣入诗,使日常生活普遍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齐梁 艳情诗 咏物诗 诗歌 题材
下载PDF
永明诗新论——以沈约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燕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67,共9页
永明诗人将"四声"运用到文学写作当中,不过短短十来年,就令中国诗歌转向了以声律为基本特征的新主流。在沈约等人的努力建设之下,永明诗不但提出了自己明确的主张,并且付诸大量的创作实践,同时还编制有配合新诗理念而又服务... 永明诗人将"四声"运用到文学写作当中,不过短短十来年,就令中国诗歌转向了以声律为基本特征的新主流。在沈约等人的努力建设之下,永明诗不但提出了自己明确的主张,并且付诸大量的创作实践,同时还编制有配合新诗理念而又服务于创作实践的工具性的韵书,甚至于,对于诗歌是否符合新的理论以及新的审音办法的评判标准,似乎也在计划之中。像这样有一套完整设计的诗歌改革,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是第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诗 齐梁文学 沈约 四声 声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