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国知识分子对历史主义的痴迷
1
作者 李雪(编译) 《俄罗斯文艺》 2024年第3期4-20,共17页
1962年12月12日,著名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在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做了题名为《俄国知识分子对历史主义的痴迷》的演讲。在1962年至1973年期间,伯林至少四次就这一主题发表演讲,本文所译,是其中第一次、也是内容最翔实的一次演讲... 1962年12月12日,著名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在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做了题名为《俄国知识分子对历史主义的痴迷》的演讲。在1962年至1973年期间,伯林至少四次就这一主题发表演讲,本文所译,是其中第一次、也是内容最翔实的一次演讲。据悉,伯林生前并未授权他的作品主要编辑人亨利·哈代(Henry Hardy)先生将这篇卓越的演讲稿收录进其关于俄国思想史研究的著名文集《俄国思想家》(Russian Thinkers)中,他的其他一些演讲也没有被收录到他的文集中。这可能是因为,每当受邀讨论俄国及相关话题时,伯林都可为听众提供未公开出版的新鲜内容。伯林这四次关于俄国历史主义的演讲虽然主题相似,但每一次内容都不尽相同,不公开出版演讲稿,有助于他继续开拓相关问题的讨论空间。在这篇演讲中,伯林指出,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成与历史主义理念之间存在深刻的勾连。俄国原创性思想的非连续性使之易受西方思想的侵染,在其中,浪漫主义思潮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催生出18世纪末19世纪世纪初俄国的民族意识。自此,俄国人被西方思想塑形,又以之反观自身、并希求自己区别于西方的民族独特性,这种民族热情体现在他们对俄国独特的历史规律、历史目的与历史使命的痴迷之上。恰达耶夫首开其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紧随其后,争论围绕着俄国的历史模型展开,相关理念在19世纪引发了思想风暴,同时也催生了托尔斯泰等人的反历史主义。伯林认为,俄国知识分子对历史主义的痴迷,是一种为设想中的俄国未来寻求支撑的心理,而这不啻于一种知识分子的迷思。限于篇幅,本译文有删节,完整版可参照以赛亚·伯林线上图书馆中所列原文。本文的翻译与发表已获得以赛亚·伯林作品信托机构委托人(The Trusteesof the Isaiah Berlin Literary Trust)授权,以中文形式作为世界首次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达耶夫 斯拉夫派 历史主义 中国语言文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思想史研究 讨论空间 非连续性
原文传递
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俄罗斯民族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
作者 乔洋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82-185,共4页
19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和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对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推动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 19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和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对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推动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贡献和影响。俄罗斯知识分子是民族意识的塑造者、文化传承与继承者、思想的引领者、爱国的反思者、言论自由的倡导者和社会改革的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知识分子 民族意识 思想启蒙 斯拉夫学派
下载PDF
《路标》文集对俄国法律意识的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凤林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9,共16页
《路标》文集作者之一基斯嘉科夫斯基,从法律与个人自由、法制与政治妥协、法律与政治利益、对法律的敬畏四个方面,剖析和批评了俄国知识分子的法律意识。俄国法律意识的缺陷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俄国知识分子重个人道德律法、轻社... 《路标》文集作者之一基斯嘉科夫斯基,从法律与个人自由、法制与政治妥协、法律与政治利益、对法律的敬畏四个方面,剖析和批评了俄国知识分子的法律意识。俄国法律意识的缺陷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俄国知识分子重个人道德律法、轻社会律法的传统观念;二是俄国大众的传统法律文化的特性;三是俄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和理想主义。在基斯嘉科夫斯基的批评与分析背后,他所参照和依据的标准是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的基本原则,即社会法制以保护个人自由为前提,宪政国家以政治妥协为基础,法律高于暂时政治利益,法律是内在精神因素等,同时也依据近现代俄国法制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知识分子 《路标》文集 俄国法律意识
原文传递
主持人语 被引量:1
4
作者 曾思艺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32-38,共7页
《路标集》是1909年出版的俄国七位知识分子学者关于自身的一本论文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19世纪以来的俄国知识分子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却又耽于幻想,相当功利主义、民粹主义地为抽象概念而奋斗,实行禁欲主义;... 《路标集》是1909年出版的俄国七位知识分子学者关于自身的一本论文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19世纪以来的俄国知识分子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却又耽于幻想,相当功利主义、民粹主义地为抽象概念而奋斗,实行禁欲主义;英雄主义、极端主义与远离人民乃至反整体反集体;驱逐真和关,又仇视、惧怕财富,也不尊重法律,缺乏法制意识,而看重外在的规则和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标集》 俄国知识分子 自我反思与批判
下载PDF
巴别尔书信中的巴别尔
5
作者 王树福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0年第4期50-60,共11页
作为极具个人性、私密性和真实性的文学史料,巴别尔书信具有丰饶的文学意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多重的思想内涵。它既呈现巴别尔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点,展示其丰富而苦恼的情感经历,彰显其专注词语与修辞的创作理念,又展现其烦恼而琐碎的... 作为极具个人性、私密性和真实性的文学史料,巴别尔书信具有丰饶的文学意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多重的思想内涵。它既呈现巴别尔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点,展示其丰富而苦恼的情感经历,彰显其专注词语与修辞的创作理念,又展现其烦恼而琐碎的家庭生活,书写其多样而独立的社会交往,映照日趋一元化的苏联社会现实。这些长短不一、感情丰沛的书信,跃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述和作家个体的内心叙事,构成1920—1940年代社会剧变和文化转型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精神史影像。经由对巴别尔书信的阅读和体验,可以读到一个真实的、自然的、变化的巴别尔,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的巴别尔,一个复杂的、困惑的、挣扎的巴别尔,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可爱的巴别尔。由此,我们可以管窥1920—1940年代从白银时代文学向苏维埃早期文学的流变过程和范式转型,触摸彼时彼刻从复调多元向单声一元转变的文坛状况和文化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别尔 巴别尔书信 俄国知识分子 苏维埃文学 心灵史
下载PDF
佩列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研究
6
作者 祖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6-48,共3页
异化是佩列文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佩列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人的变形,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异化和其他各种异化现象来说明解体后的俄罗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疏远、陌生的社会关系,人... 异化是佩列文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佩列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人的变形,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异化和其他各种异化现象来说明解体后的俄罗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人与人之间疏远、陌生的社会关系,人的异化、虚无的精神状态以及苏联社会现实世界的破碎性和虚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列文 异化 人的变形 俄罗斯知识分子
下载PDF
虚无与革命崇拜——19世纪晚期俄国激进知识分子心态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士国 周国长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09年第2期18-21,共4页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所带来的俄国社会转型,俄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现实、反抗权威的虚无心态;崇拜英雄、向往革命的心态。同时,由于激进知识分子想自我主导改革的理想在现实中的破灭。故而打击了他们自我肯定的...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所带来的俄国社会转型,俄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现实、反抗权威的虚无心态;崇拜英雄、向往革命的心态。同时,由于激进知识分子想自我主导改革的理想在现实中的破灭。故而打击了他们自我肯定的心态。所有这一切又促使俄国激进知识分子倾向于用革命的方法来解决俄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且走在了革命的前列。他们不仅扮演了精神领袖的角色.而且是俄国革命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知识分子 虚无心态 革命崇拜心态 破灭
原文传递
近代俄国的历史观念与国族意识——以历史学家米留可夫为例
8
作者 陈仁姮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104,共15页
俄罗斯随历史发展成为领土辽阔的庞大国家。随时间与空间的延续,生活在其中的人竟然无法就国族文化得到共识。十九世纪的知识阶层独立于政权之外展开社会自发的国族论述。从早期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国族本质辩论,到革命前政治意识型态之... 俄罗斯随历史发展成为领土辽阔的庞大国家。随时间与空间的延续,生活在其中的人竟然无法就国族文化得到共识。十九世纪的知识阶层独立于政权之外展开社会自发的国族论述。从早期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国族本质辩论,到革命前政治意识型态之争,国家历史是知识分子最重要论述依据。历史学家应能发挥专业长才,贡献于审视国族文化,却又往往被视为与知识阶层隔绝。本文以莫斯科学派的米留可夫为例,探究历史学家的国族观念。米留可夫无法认同长期受浪漫主义唯心哲学主导的俄国社会思想,主张经验历史的重要,如此才能建立正确的历史知识,找到真正的国族文化。他希望用客观的方法替代过去以人类精神为主体的理论架构,因此为俄国历史学和国族论述添上了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留可夫 俄国知识分子 俄罗斯 俄国历史学 国族主义
下载PDF
社会变革和人的命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形象再探
9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9-82,共4页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有着一定的内在相似性。这是俄国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标志,是作家在特定时代中对包孕着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人的魅力"的隐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利高里 精神漂泊 俄国知识分子 多余人
下载PDF
形象、镜像与幻象:莫言在俄罗斯的接受症候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树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71,118,共19页
莫言在当代俄罗斯的接受,涉及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精英与大众、学术与政治等不同层面。在译介传播方面,莫言在俄罗斯被视为一个陌生的东方他者,呈现为比较边缘和相对漠视的异域形象;在接受态势方面,莫言在俄罗斯精英群体和普通读... 莫言在当代俄罗斯的接受,涉及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精英与大众、学术与政治等不同层面。在译介传播方面,莫言在俄罗斯被视为一个陌生的东方他者,呈现为比较边缘和相对漠视的异域形象;在接受态势方面,莫言在俄罗斯精英群体和普通读者眼中呈现出彼此矛盾的认知,构成域外的多重悖论镜像;在价值判断方面,其人其作多限于知识层面和实践功能,表现为模糊漂浮的中国幻象。这种多样的接受情状本质上源于帝俄—苏联时代的汉学传统和知识生产体制,汉学研究在学科体制中处于边缘弱势地位,无法在观念层面发挥思想功能。由此,莫言在俄罗斯的接受症候,成为当代中俄文学跨语际实践的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形象 文化镜像 中国幻象 俄罗斯知识界 接受症候
原文传递
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的美学思想史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爱国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81,共32页
作为范式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在概念内涵上已经超越以往学界的认识定型,具有哲学方法论性质,可被界说为发生在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思想变革运动。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由"形式主义文艺学流派"、"形式主义语言学流派&... 作为范式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在概念内涵上已经超越以往学界的认识定型,具有哲学方法论性质,可被界说为发生在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思想变革运动。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由"形式主义文艺学流派"、"形式主义语言学流派"和"形式—功能主义"三大流派构成。在哲学层面分别呈现为"形式美学"、"结构美学"和"功能美学"三种基本特性,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美学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形式主义 俄罗斯美学 俄罗斯思想史
原文传递
Lu Xun in the Rhetoric of the Sino-Soviet Split: A View from Contemporary Russia 被引量:1
12
作者 Olga Medvedeva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3期483-493,共11页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social activist and thinker Lu Xun (1881-1936),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His works influenced social change within China and becam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social activist and thinker Lu Xun (1881-1936),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His works influenced social change within China and becam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For these and other reasons, he wa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Soviet Union. Since 1932,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umerous editions in Russian and have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scholarly atten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Such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was initially based on the idea that he held similar revolutionary sentiments to those prevailing in the Soviet Union. Later,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60s to the early 1970s, the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influenced the direction of Lu Xun studies in the Soviet Union. Soviet leader Khrushchev called for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capitalist West, while Mao Zedong stressed the universal character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Lu Xun was highly respected in both the USSR and China, and thus became an influential tool in this polemic. But, for Soviet scholars, this renewed focus on Lu Xun offered 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writer's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Sino-Soviet split influenced Russian academics' positions on Lu Xun. The focus is on the three main points of contention in the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PRC and the USSR. First, Soviet critics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Lu Xun's works. Second, a special focus on humanistic elements in the writer's ideas can be seen as a result of the Soviet disagreement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 period. Third, by pointing to the internationalist aspects of Lu Xun's writings, Soviet scholars attempted to expose the Sinocentric political attitudes of the ruling circl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Sino-Soviet split russ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原文传递
作为隐微戏拟的《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们》——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13
作者 谢.阿.齐巴利尼克 糜绪洋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3期4-13,共10页
本文完善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们》互文性和戏拟性的探索,指出这部小说的戏拟性有宽泛与具体、显明与隐微之分。作者着重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圣西门、卡贝)及彼得拉舍夫斯... 本文完善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们》互文性和戏拟性的探索,指出这部小说的戏拟性有宽泛与具体、显明与隐微之分。作者着重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圣西门、卡贝)及彼得拉舍夫斯基党人思想的影射与戏拟,并指出这种戏拟性折射出作家对自己早年空想社会主义信念之反思,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俄国思想史 互文性 戏拟 空想社会主义 彼得拉舍夫斯基党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