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索》
CSSCI
2004年第4期170-171,共2页
Seeker
参考文献10
-
1.《周易正义》[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版.第19页. 被引量:14
-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736.
-
3.《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被引量:1
-
4.《孟子集注》卷一[M].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5页. 被引量:1
-
5.《说苑》,第五卷,《诸子百家从书》[M].上海占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被引量:1
-
6吴龙辉.《墨子白话今译》[M].中国书店,1995年版.第148页. 被引量:1
-
7王先谦.《苟子集解》.卷第二十.《新编诸子集成》本[M].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6页. 被引量:1
-
8.《韩非子校注》[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页. 被引量:5
-
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 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363.
-
10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3:414.
共引文献17
-
1顾祖钊.论中西文论融合的四种基本模式[J].文学评论,2002(3):168-174. 被引量:18
-
2陈少明.说器[J].哲学研究,2005(7):45-51. 被引量:13
-
3黄如金.和合管理与“蓝海战略”[J].经济管理,2005,31(24):4-13. 被引量:14
-
4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1):14-24. 被引量:42
-
5潘忠伟.从《周易正义》看贵无、崇有、独化三说之融合——试论孔颖达学派与玄学的关系问题[J].哲学研究,2007(3):28-35. 被引量:2
-
6曹印双.从墓志看唐代处士阶层信仰格局[J].宗教学研究,2006(4):211-215. 被引量:4
-
7程曦.汉代天地之祭与阴阳五行学说——读《汉书·郊祀志》偶得[J].史学史研究,2007(2):119-122.
-
8郭美华.从“天人之际”看《易传》“三材之道”的意蕴[J].人文杂志,2007(4):20-26. 被引量:1
-
9林国兵,江玉娥.孔颖达易学生命美学思想简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71-75.
-
10柯小刚.画道、易象与古今关系[J].文艺研究,2008(7):20-2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86
-
1张守东.鬼神与脸面之间——中国传统法制的思想基础概观[J].清华法学,2002(1):304-320. 被引量:4
-
2林国基.法律的经验、超验、先验之维[J].社会科学研究,1999(4):51-57. 被引量:1
-
3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1):60-67. 被引量:21
-
4张持平,吴震.殷周宗教观的逻辑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85(6):73-86. 被引量:10
-
5朱芳圃.西王母考[J].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6(0):65-73. 被引量:10
-
6葛兆光.死后世界——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38-44. 被引量:12
-
7刘道超.善恶报应观念探索[J].社会科学家,1988,3(3):72-80. 被引量:1
-
8刘道超.善恶报应观念性质试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5(1):69-76. 被引量:3
-
9叶舒宪.“鬼”的原型——兼论“鬼”与原始宗教的关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1):87-91. 被引量:11
-
10李炳海.以蓬莱之仙境 化昆仑之神乡——中国古代两大神话系统的早期融合[J].东岳论丛,2004,25(4):139-14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9
-
1崔立国.中国典籍中的冥界观——以佛教传入中国前后为例[J].中国佛学,2022(1):34-50.
-
2乔飞.儒家“善恶报应”论的法理诠释[J].东南法学,2022(1):88-101.
-
3赵亮.减刑制度的报应论基础[J].中国监狱学刊,2011,26(5):49-54.
-
4陈蒙,薛爱昌.减轻刑事和解适用中办案人员工作压力[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73-78. 被引量:1
-
5张忠.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J].中州学刊,2014(9):113-118. 被引量:9
-
6郭映翠.《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3):41-44.
-
7曲宁宁,陈晨捷.论先秦善恶报应理论及其衍变[J].周易研究,2016(5):75-81. 被引量:5
-
8戴峰.善恶报应信仰的产生与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1):28-32.
-
9景乔雯.宋代家训中的善恶报应观及其社会作用[J].阴山学刊,2022,35(1):51-5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
-
1乔飞.儒家“善恶报应”论的法理诠释[J].东南法学,2022(1):88-101.
-
2张毫,张思路.人民调解介入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15(5):116-120. 被引量:1
-
3郭映翠.《金刚经》与中国古代报应观[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3):41-44.
-
4曲宁宁,陈晨捷.论先秦善恶报应理论及其衍变[J].周易研究,2016(5):75-81. 被引量:5
-
5张忠.偷窥——网络时代的群体症候及其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7(1):82-87. 被引量:6
-
6谢晖.论法律信仰与制度修辞[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7(1):5-41. 被引量:2
-
7陈晨捷.论先秦儒家心性论发展的天命线索[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44-50.
-
8邓少军,于保平,周胜.家族传统与家族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九如城的案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2,44(10):3-19. 被引量:5
-
9任立,陈梦.中华传统家训经典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44(3):19-22.
-
10陈晨捷.命运:孔子的一个隐性关切——以“与命与仁”及“性与天道”章的诠释为中心[J].孔子研究,2024(2):58-66.
-
1张树卿,张洋.儒、释、道的报应观比较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1-4. 被引量:1
-
2陈筱芳.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J].云南社会科学,2004(1):91-95. 被引量:12
-
3张忠.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J].中州学刊,2014(9):113-118. 被引量:9
-
4李承贵.文化视域中的慧远报应思想[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8-12. 被引量:1
-
5程爱兰.最重要的功课[J].文学教育,2010(5):151-151.
-
6何承滨.片言只语[J].散文诗,2009(4):41-41.
-
7声音[J].福建教育(中学版)(B版),2010(11):5-5.
-
8郑明璋,杜欣明.《颜氏家训》与佛教关系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5):51-54. 被引量:1
-
9季芳桐.论王岱舆对回儒佛三教报应思想的探讨[J].西北民族研究,2012(4):28-36.
-
10朱琼玲.从《夷坚志》看儒、佛思想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2(13):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