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的一体化设计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介绍了全国第十二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上关于铜与硝酸反应的3例优秀作品。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用该装置可连续演示铜与浓硝酸、二氧化氮与水、铜与稀硝酸及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等实验,达到实验一体化的目的。实验具有对比性、直观性、自控性、调控性、操控性、低污染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实验教学功效。
作者
伍强
方瑞光
机构地区
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出处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63,共4页
Education In Chemistry
关键词
铜与硝酸
反应实验
一体化设计
实验改进与创新
分类号
G633.8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6
1
张正飞,柏书梅.
利用胶头滴管演示铜与硝酸的反应[J]
.化学教学,2010(2):8-8.
被引量:7
2
雷玉芳.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的质疑和探究[J]
.化学教学,2010(5):15-16.
被引量:1
3
谭文生.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绿色化设计[J]
.化学教学,2012(11):45-46.
被引量:15
4
王玉芬.
在注射器中进行铜和硝酸反应实验[J]
.化学教学,2013(7):41-42.
被引量:8
5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二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资料汇编[M].福建,2015:267,329,394.
被引量:1
6
北京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下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7,52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6
1
谭云生.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23(5):31-31.
被引量:3
2
杨基松.
几个创新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介绍[J]
.化学教学,2007(5):8-10.
被引量:5
3
马杰.天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创新成果选编.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网络版,2008,(4).
被引量:1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1.
被引量:2
5
欧阳叙学,阳征志.
铜与浓硝酸反应及NO2的性质实验的改进[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57-57.
被引量:3
6
谭文生.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绿色化设计[J]
.化学教学,2012(11):45-46.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23
1
张正飞.
论在新课改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
.化学教与学,2011(6):60-61.
2
王玉芬.
在注射器中进行铜和硝酸反应实验[J]
.化学教学,2013(7):41-42.
被引量:8
3
蒋新芳.
例谈“简异”化学实验创设的教学价值[J]
.化学教育,2013,34(9):57-58.
被引量:4
4
张正飞.
例析注射器在中学化学实验改进中的妙用[J]
.化学教与学,2013(9):89-90.
被引量:5
5
张正飞.
铁与氯气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29(12):30-31.
被引量:2
6
潘祥泰.
NO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
.化学教学,2014(2):44-45.
被引量:8
7
张正飞,柏书梅.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32(7):34-35.
被引量:1
8
余新红,白永丽,陈永忠,李耀军.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
.化学教与学,2014(10):92-92.
被引量:2
9
于永民,邹正良,李胜荣.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J]
.化学教育,2015,36(1):65-66.
被引量:4
10
朱建兵,于永民.
巧用滴瓶设计系列化学实验[J]
.化学教育,2015,36(15):52-53.
同被引文献
25
1
钟军辉,邹晔.
注射器的妙用——苏教版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J]
.高中数理化,2012(12):62-63.
被引量:4
2
谭文生.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绿色化设计[J]
.化学教学,2012(11):45-46.
被引量:15
3
吴正帅.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意义[J]
.甘肃教育,2013(12):60-60.
被引量:1
4
王玉芬.
在注射器中进行铜和硝酸反应实验[J]
.化学教学,2013(7):41-42.
被引量:8
5
吴国庆.
从浓硝酸和稀硝酸哪个氧化性强谈起[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0):7-9.
被引量:2
6
夏顺生.
铜与硝酸反应的一体化实验创新设计[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33(2):39-39.
被引量:4
7
叶永谦,张贤金,吴新建.
铜与浓、稀硝酸连续反应演示实验的再改进[J]
.化学教学,2016,0(7):60-61.
被引量:10
8
董军.
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综合实验设计[J]
.化学教学,2017,0(1):61-64.
被引量:2
9
颜冬微,吴双桃,刘艺,黄沔铷.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微量实验设计[J]
.化学教学,2017,0(2):63-65.
被引量:6
10
张玉勇.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创新设计三例[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0(7):78-7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9
1
印鉴,汤庸.
基于演化Agent的推理模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21(3):278-281.
被引量:1
2
赵立胜,李德前.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新设计[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24):43-44.
被引量:4
3
纪丙全,颜建冈.
有毒气体制备、性质一体化实验改进[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34(11):60-63.
4
李德前,魏海,张羿.
“铜与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实验设计[J]
.化学教学,2020(9):70-72.
被引量:12
5
魏海,李德前.
“双注射器组合装置”的制作与应用——以铜与硝酸反应的系列实验为例[J]
.化学教学,2020(11):69-71.
被引量:8
6
尚昊.
铜与硝酸反应的半自动化实验改进[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1(4):67-68.
被引量:2
7
戈益超,朱成东,刘帅东.
基于传感器探究实验室制备NO的条件[J]
.化学教学,2021(7):57-60.
被引量:1
8
王笛,崔继文.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一体化的微型实验设计[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6):66-68.
被引量:1
9
刘亚莉,吴霞,刘茜,杨丽君.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简易装置的设计[J]
.化学教学,2023(11):68-71.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刘洪,梁栋,何辅云.
基于态势理论的Agent模型及受损图像的恢复[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8):82-84.
被引量:1
2
李德前,魏海,张羿.
“铜与稀硝酸反应”一体化实验设计[J]
.化学教学,2020(9):70-72.
被引量:12
3
魏海,李德前.
“双注射器组合装置”的制作与应用——以铜与硝酸反应的系列实验为例[J]
.化学教学,2020(11):69-71.
被引量:8
4
戈益超,朱成东,刘帅东.
基于传感器探究实验室制备NO的条件[J]
.化学教学,2021(7):57-60.
被引量:1
5
彭志伟.
可逆反应实验探究式教学案例[J]
.化学教学,2021(11):60-64.
被引量:2
6
石磊,李德前.
巧借注射器和医用三通管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66-67.
被引量:2
7
蒋鹏,丁伟.
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创新实验[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8(2):53-55.
被引量:2
8
赵雯,马力.
化学气体实验一体化装置的新改进[J]
.化学教学,2022(5):72-74.
被引量:4
9
李德前,龚皓,魏海.
氢气爆炸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
.化学教学,2022(6):72-75.
被引量:6
10
张贵,蒲婷,陈磊,杨春艳.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微量化实验设计[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2,32(4):46-48.
被引量:1
1
李晨晨,王世存.
氨的制备及喷泉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26(4):36-37.
被引量:2
2
龚莉.
氨的制取及喷泉实验创新设计[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33(S1):105-106.
被引量:1
3
殷海,林丽.
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体化设计的探究——以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3):47-48.
4
程莲.
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有效性探究[J]
.山东教育,2013(1):61-63.
5
王金龙.
对使用教学案一体化的反思[J]
.考试周刊,2013(13):53-54.
6
宋和.
“教学案”的一体化设计[J]
.新课程(综合版),2011(4):39-40.
7
王焕平,徐时清,杨清华,王疆瑛.
材料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本科毕业设计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文汇,2012(25):60-62.
8
刘珏.
中高职贯通英语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以民航商务专业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中旬),2016,0(8):51-53.
9
吕超.
刍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
.现代营销(下),2012(1):218-219.
被引量:1
10
彭少华,张惠丽.
重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构建高效课堂[J]
.成才,2015,0(10):10-11.
化学教学
201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