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晚清民初教育变革与新文化运动之产生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一个人的特质,包括知识、思想、见解、品格、行为、价值体系等等,“教育行为下”的这种“改变”特指往先进的、好的方向改变,比如知识有所积累,行为更加文明,品格更加高尚等等,其终极意义是发展人性进而发展社会,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是修人道、顺天命的教育过程。所以,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学堂里知识性的教学,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应该包括创造性的文化生活。
作者 刘茉琳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0,共7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章开沅.《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总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被引量:1
  • 2钱穆著..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 3方增泉著..近代中国大学 1898-1937 与社会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6.
  • 4容闳著,徐凤石,恽铁憔译..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25.
  • 5朱有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版,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75页. 被引量:1
  • 6严复.《原强》[A].载王栻编.《严复集》(第1册)[C].中华书局,1986版.第11,27,34,36页. 被引量:29
  • 7《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68页. 被引量:1
  • 8《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234,页(9). 被引量:2
  • 9《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词》,《孙中山集外集》,第76页. 被引量:1
  • 10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载《东方杂志》1912年第8卷第10号. 被引量: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