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发酵中主要控制因素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探讨了发酵中主要控制因素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发酵温度和时间进行比试,试验得出当湿度一定时,发酵温度和时间的不同,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较大。
作者
李霖林
邱丽玲
机构地区
邵武市农业局
出处
《福建茶叶》
2014年第2期7-9,共3页
Tea in Fujian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奇兰
发酵
品质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38
同被引文献
111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41
参考文献
5
1
陈以义,江光辉.
红茶变温发酵的理论探讨[J]
.茶叶科学,1993,13(2):81-86.
被引量:40
2
陈椽.制荼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
被引量:1
3
方世辉,王先锋,汪惜生.
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04(2):19-21.
被引量:87
4
王贵芳,陈荣冰.
加工工艺对红茶主要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8,31(1):6-8.
被引量:29
5
刘玉芳,杨春,林朝赐,张文文,谭少波.
发酵时间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J]
.福建茶叶,2008,31(2):21-22.
被引量:34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李辉.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2001(2):21-23.
被引量:33
2
方世辉,王先锋,汪惜生.
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04(2):19-21.
被引量:87
3
陈以义,方晨.
红茶变温发酵试验[J]
.中国茶叶,1993,15(4):6-7.
被引量:17
4
黄建琴,王文杰,丁勇,袁自春,王烨军,胡善国,叶靖.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5(1):20-22.
被引量:19
5
黄建琴,王文杰,丁勇,袁自春,王烨军,胡善国,叶靖.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2005,27(2):18-19.
被引量:41
6
崔文锐,杨绪旺.
三种干燥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福建茶叶,2005,28(2):9-10.
被引量:33
7
毛清黎,朱旗,刘仲华,施兆鹏.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5):524-526.
被引量:25
8
夏涛,童启庆,董尚胜,骆耀平.
红茶萎凋发酵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1996,16(1):63-66.
被引量:70
9
郭雯飞,吕毅,江元勋.
正山小种和烟正山小种红茶的香气组成[J]
.中国茶叶加工,2005(4):18-22.
被引量:24
10
赵和涛.
红茶发酵与香型变化[J]
.热带作物科技,1996(6):38-40.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138
1
李辉.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2001(2):21-23.
被引量:33
2
匡新,刘靖.
崂山工夫红茶的研制[J]
.茶叶科学,2010,30(S1):599-603.
被引量:2
3
王贵芳,陈荣冰.
加工工艺对红茶主要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8,31(1):6-8.
被引量:29
4
丁勇,徐奕鼎,王烨军,张必桦,苏有健.
祁门红茶初制中萎凋与初烘工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110-114.
被引量:43
5
吴国宏,陈盛相,齐桂年.
高香红茶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0,33(6):10-16.
被引量:8
6
王力,林智,吕海鹏,谭俊峰,郭丽.
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0,31(15):293-298.
被引量:70
7
赖兆祥,苗爱清,孙世利,庞式,黄国资,吴家尧.
花香型红茶红螺春加工新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120-121.
被引量:19
8
夏涛,高丽萍.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优化模型[J]
.茶叶科学,1999,19(1):55-60.
被引量:22
9
徐明珠,陈玉琼.
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及新技术的应用[J]
.中国茶叶加工,2010(4):33-35.
被引量:16
10
黄建琴.
“祁红”科技发展回顾与发展策略[J]
.茶叶,2011,37(1):34-3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11
1
李辉.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2001(2):21-23.
被引量:33
2
方世辉,王先锋,汪惜生.
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04(2):19-21.
被引量:87
3
王登良,郭勤,张大春.
传统焙火工序对岭头单枞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197-200.
被引量:38
4
周文芳,李民.
逐步回归分析法的一点不足之处[J]
.西北水电,2004(4):49-50.
被引量:13
5
曾晓雄,罗泽民.
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食品工业科技,1993,14(5):24-27.
被引量:39
6
陈以义,方晨.
红茶变温发酵试验[J]
.中国茶叶,1993,15(4):6-7.
被引量:17
7
赵和涛.
不同萎凋方法对红茶品质影响[J]
.广西热作科技,1994(4):56-59.
被引量:17
8
黄建琴,王文杰,丁勇,袁自春,王烨军,胡善国,叶靖.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5(1):20-22.
被引量:19
9
黄建琴,王文杰,丁勇,袁自春,王烨军,胡善国,叶靖.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2005,27(2):18-19.
被引量:41
10
毛清黎,朱旗,刘仲华,施兆鹏.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5):524-526.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5
1
李鑫磊,王婷婷,俞少娟,谢育佳,赵小曼.
工夫红茶发酵技术对其品质的影响[J]
.福建茶叶,2015,37(5):11-14.
被引量:6
2
李丹,陈岗,练学燕,李湘成,杜晓,钟晓雪.
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川红芽茶”主要品质成分变化及回归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5,36(23):79-83.
被引量:4
3
黄富贵.
久安古茶树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总结[J]
.贵州茶叶,2017,45(1):16-17.
4
吴学进,陈克,揭国良,章志强,靳锁.
红茶加工过程萎凋和发酵工序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加工,2018(4):17-23.
被引量:14
5
薛金金,尹鹏,张建勇,王伟伟,陈琳,苏威,郭桂义,江和源.
工夫红茶品质化学成分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8):219-224.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
41
1
钟楚阳,周菲.
红茶加工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
.质量探索,2021,18(4):38-44.
2
黄富贵.
久安古茶树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总结[J]
.贵州茶叶,2017,45(1):16-17.
3
梁高震,胡斌,董春旺,江用文,罗昕.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夫红茶萎凋叶水分检测[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1):79-86.
被引量:2
4
胡宗华,梁高震,安霆,董春旺.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夫红茶萎凋叶水分检测方法[J]
.中国茶叶,2020,42(1):34-39.
被引量:1
5
李海宽,刘哲,刘宝贵.
枣芽茶的营养价值及生产工艺创新性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20,40(2):30-32.
被引量:1
6
张玲玲,孔娟,李小芬,冯华,王祥培,吴红梅.
不同品种茶叶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相似度评价[J]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8):242-249.
被引量:12
7
郭嘉明,陈劲,张敏,吕恩利.
茶鲜叶保鲜贮运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中国茶叶,2020,42(7):11-15.
被引量:1
8
林波,李共国,杨伟斌,孙志栋.
间歇真空发酵对辣木茶感官品质的影响[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2):8479-8483.
被引量:2
9
陈文君,王芹,龚成云,王春光,黄友谊,赵云青.
宜昌兴山不同茶树品种的夏季红茶适制性研究[J]
.广东茶业,2021(1):9-14.
被引量:5
10
林波,李共国,杨伟斌.
不同发酵方式对辣木茶感官品质的影响[J]
.宁波农业科技,2020(4):4-8.
1
陈佳贤.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J]
.食品安全导刊,2016,0(11X):24-24.
被引量:2
2
李赫然,刘文竹,曲卉.
试分析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J]
.生物技术世界,2015,12(12):42-42.
被引量:1
3
李永恒.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J]
.现代食品,2016,1(4):82-83.
4
邓光辉.
影响大豆蛋白质提取率的主要因素[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6(2):20-22.
被引量:2
5
佚名.
二锅头的威力[J]
.农村电工,2009(11):43-43.
6
李福林,张剑平,陈坚,彭丽萍.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J]
.黑龙江科学,2011,2(1):53-55.
被引量:9
7
于辉.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J]
.食品界,2016,0(4):32-34.
8
杨莹.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的分析[J]
.食品界,2016,0(10):73-73.
9
张薇.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探讨[J]
.中外食品工业(下),2014,0(8):31-32.
被引量:1
10
“煮”论坛[J]
.中外食品工业(贝太厨房),2006(9):12-12.
福建茶叶
201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