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53,共3页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共引文献37
-
1杨晓宏.高师矩阵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5):87-90. 被引量:4
-
2刘岩.从美日教师培养与培训看我国教师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4):51-55. 被引量:10
-
3陈慧君,纪国和.试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6):113-114. 被引量:1
-
4李海芬.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上应强调“师范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9(1):92-94. 被引量:1
-
5李建辉.高师教育学科课程的性质定位与体系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4):124-128. 被引量:1
-
6刘冰.关于对教育实习改革的几点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6):72-74. 被引量:29
-
7王园.高校现代化教育管理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02-104. 被引量:1
-
8陈建明.试论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方法之创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2(4):81-82. 被引量:2
-
9韩清献,张庆秀,刘增锁.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2+1双重交替式”实习新模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9(6):23-26. 被引量:3
-
10刘国聪,董辉.教师的专业化与师范性的整合和完善[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104-107.
同被引文献195
-
1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S1):58-61. 被引量:42
-
2杨新荣.论师范素质技能的渐进式分段化培养[J].云梦学刊,2001,22(2):85-88. 被引量:5
-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8-11. 被引量:212
-
4余红君.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5,21(14):54-55. 被引量:10
-
5路书红,魏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5):91-93. 被引量:20
-
6马凤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2(6):41-42. 被引量:3
-
7张桂芸,宫作民.我国学科教育发展的审视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11):48-51. 被引量:3
-
8郑文,李方.面向21世纪广东高师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7-62. 被引量:5
-
9孟凡丽.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刍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2):81-85. 被引量:3
-
10王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66-6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9
-
1陈砚秋.对高师教育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6(16):10-11.
-
2华炜,李莉.教育实践课程与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0(1):30-35. 被引量:2
-
3王俊明.试论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改革[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56-60. 被引量:3
-
4刘仁义.论高师数学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重构[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22(3):78-82. 被引量:2
-
5陈慧君,纪国和.试论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6):113-114. 被引量:1
-
6贺晋秀.学科教学论在高师教育中的功能[J].阴山学刊,2002,15(3):93-95.
-
7吴立保.普通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反思与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3):38-41. 被引量:3
-
8胡雨生,柳友荣.一体化: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刻话语[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2):100-102. 被引量:2
-
9肖晓玛.心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102-105.
-
10曹树.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高师教育学公共课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24-2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00
-
1吴支奎.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6):34-39. 被引量:2
-
2唐如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7):90-91. 被引量:1
-
3邱九凤.自主学习模式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改革[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3):79-81. 被引量:3
-
4魏希德,钟铧,安石英.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建设[J].文教资料,2006(32):13-14. 被引量:1
-
5陶琳,李玲.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18(5):75-77. 被引量:2
-
6王立范.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践行[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7(2):106-109. 被引量:2
-
7王莉,柳俊花.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研究述评[J].科教导刊,2014(7):58-59. 被引量:2
-
8邱芳婷.文化知识型视界中的高师课程结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0(3):56-58.
-
9吴振兴.师范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课程实践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76-177.
-
10朱红梅,达伟.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基于河西学院近五年小教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18(6):128-129. 被引量:1
-
1郭海娟.近二十年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80-81.
-
2林治境.加强高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15(3):75-77. 被引量:1
-
3赵新云.论高师教育类课程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对接[J].教育探索,2009(4):18-19. 被引量:2
-
4吴耐军.高师教育类课程“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13-115.
-
5刘兆宇.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6(14):115-116. 被引量:4
-
6汤颖,于桂霞.高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9):75-76.
-
7马雅菊.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3(14):126-127. 被引量:1
-
8陶琳,高洪.高师教育类课程应用案例分析法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79-81.
-
9陈伟,刘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1):68-69.
-
10于晓霞.师生关系对高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影响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7):74-7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