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4-70,共7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
-
1[美]西蒙 著,杨砾,韩春立,徐立.管理行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93
-
1王处辉,李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研究——基于对某高校农村学生群体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4):36-41. 被引量:34
-
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9):73-78. 被引量:115
-
3陈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高数”教学中的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过刊),2007(24):167-168. 被引量:4
-
4屠国元,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2):40-43. 被引量:32
-
5梁红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103-105. 被引量:4
-
6董安广,刘建勇.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意义[J].科技资讯,2007,5(7):113-114. 被引量:4
-
7高建新,高玉华.浅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11-11. 被引量:4
-
8谢文平.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45-146. 被引量:8
-
9张玉吉.数学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147-148. 被引量:12
-
10张新平,杨小燕.格林菲德教育管理思想对话[J].比较教育研究,2000(S1):153-15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22
-
1罗建国.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1):62-67. 被引量:1
-
2孙孝文,李俊.哲学视角下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选择[J].理论月刊,2009(9):92-94. 被引量:1
-
3陈赟.校长工作有效性研究[J].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3(5):35-39. 被引量:1
-
4杨天平.论后现代教育管理背景下我国教育方针的重构[J].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3(3):22-23.
-
5杨天平,林春福.教育管理学探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1(12):14-16. 被引量:2
-
6祁型雨.我国教育政策的决策研究:成就、缺失与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22-26. 被引量:5
-
7蒋友梅.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形成的“格式塔”模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3):14-17. 被引量:1
-
8杨亮.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9):24-25. 被引量:1
-
9石天,严立宁.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创新性研究[J].文教资料,2012(30):139-141.
-
10方渝萍.学校管理中的批判探究范式案例分析——“破”即“立”,“批”即“扬”[J].考试周刊,2013(12):159-161.
二级引证文献42
-
1张朝杰.试论中学内部管理对提升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3(1):53-57. 被引量:1
-
2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1):13-16. 被引量:14
-
3程黎阳.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12):22-24.
-
4李尚群,李正云.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述评[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45-48. 被引量:2
-
5柴福洪.高职院校院、系设置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6-9. 被引量:5
-
6陈英慧.职业技术学校良好社区公共关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07(5):16-17. 被引量:2
-
7禹露.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66-68. 被引量:3
-
8禹露,魏斌.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119-121. 被引量:5
-
9彭虹斌.教育管理的文化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8):21-25. 被引量:3
-
10陈赟.民办基础教育,你将靠什么生存?——关于经济发达地区公、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J].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4(1):78-81. 被引量:1
-
1张天宝,许晓川.试论教与学关系问题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1):34-38. 被引量:12
-
2高静.把握时代精神 建设效能型学校[J].人民教育,2012(15):68-69.
-
3李晓华,崔世杰.国外品德测评的三种范式及其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1):41-45. 被引量:3
-
4盖立春,郑长龙.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11):33-38. 被引量:18
-
5孙凤华,沈慧娟.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相对应的三种范式的演进及异同比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67-70. 被引量:1
-
6王晓丽.“主体”认知发展与德育范式转换探析[J].高教探索,2010(4):109-112. 被引量:3
-
7潘艺林,赵亚琴,徐丽,张平平,姚俊.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76-81. 被引量:3
-
8何玉静.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主流范式[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1):45-46.
-
9李太平.论教师研究范式的转换[J].教育情报参考,2006(11):43-44.
-
10杨道宇,温恒福.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54-57.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