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动及其意义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作者
吕锡琛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53,共8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家哲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动研究"(编号03BZX022)的部分成果
关键词
西方现代文明
西方心理学
道学
治疗学
自然科学方法
哲学理论
30年代
人的存在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G1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8
1
胡化凯.
《庄子》相对主义与相对论物理思想之比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1(1):42-46.
被引量:2
2
霍夫曼,1998年.《马斯洛传:做人的权利》,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
被引量:1
3
江光荣著..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2001:338.
4
劳思光,2007年.《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几点意见》,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1辑《反向格义与全球哲学》,刘笑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被引量:1
5
刘翔平.
论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J]
.心理学报,1991,23(3):299-305.
被引量:29
6
刘笑敢著..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44.
7
刘耀文.
从实证主义到现象学——两大方法论影响下的心理学[J]
.理论月刊,2005(2):51-53.
被引量:7
8
吕锡琛等,2008年.《道学健身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被引量:1
9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被引量:8
10
梅依,2003年.《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张志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9
1
刘翔平.
实证论与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观——论实证主义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24-29.
被引量:6
2
秦金亮.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及其启示[J]
.心理科学,2001,24(6):722-723.
被引量:13
3
胡化凯.
马赫原理与广义相对论的建立[J]
.大学物理,1995,14(11):32-34.
被引量:2
4
[美]赫根汉(Hergenhahn,B·R·) 著,何瑾,冯增俊.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被引量:1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史编写组.心理学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被引量:1
6
[美]舒尔茨 著,沈德灿等.现代心理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被引量:1
7
陶宏斌,郭永玉.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J]
.心理学报,1997,29(3):312-317.
被引量:17
8
刘翔平.
论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J]
.心理学报,1991,23(3):299-305.
被引量:29
9
车文博,许波,伍麟.
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探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1(3):41-52.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64
1
熊韦锐,于璐.
现象学的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启发[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6-19.
被引量:1
2
郭永玉,陶宏斌.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6):153-157.
被引量:17
3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
.学术月刊,1998,30(1):93-113.
被引量:1
4
江新华,陶宏斌.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哲学方法论之困境[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5):28-34.
被引量:1
5
陈陈.
近20年我国青少年需要研究综述[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4-79.
被引量:4
6
张丽华,刘晟楠.
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5):56-59.
被引量:4
7
王钦.
心理学方法与企业管理科学发展[J]
.经济管理,2004,30(20):30-35.
被引量:4
8
刘耀文.
简析实证主义方法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257-259.
被引量:1
9
周春美.
反思实证主义方法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J]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5):11-14.
10
刘耀文.
从实证主义到现象学——两大方法论影响下的心理学[J]
.理论月刊,2005(2):51-53.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21
1
姚维.
魏晋佛性论──兼谈玄学情性论[J]
.人文杂志,1999(2):21-24.
被引量:2
2
朱怀江.
庄子“有无之情”论辩证[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1):23-28.
被引量:1
3
李德平,张文秀.
从王弼“圣人有情”说看魏晋时代的“重情”思潮[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2):18-21.
被引量:3
4
吕艺.
庄子“缘情”思想发微[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4(5):68-74.
被引量:1
5
寇养厚.
先秦道家的“自然任情”观念[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57-66.
被引量:2
6
刘乐贤.
《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J]
.中国哲学史,2000(4):22-27.
被引量:8
7
褚凤英,李光烨.
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J]
.思想教育研究,2006(9):14-16.
被引量:17
8
王生平.
试析庄子之“忘”[J]
.甘肃社会科学,1992(1):1-10.
被引量:3
9
吴康宁.
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7(3):10-18.
被引量:211
10
陈霞.
“相忘”与“自适”——论庄子之“忘”[J]
.哲学研究,2012(8):44-49.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3
1
王静波.
“仁”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当代德育启示[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11-13.
2
萧平,张磊.
近三十年来道家情感哲学研究述评[J]
.怀化学院学报,2018,37(7):62-66.
3
叶加德,毛华配.
道家之“忘”:临床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路径[J]
.医学与哲学,2019,40(17):41-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谷献旦,张洪岐,周超凡.
基于三因学说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5):703-705.
被引量:4
1
吕锡琛.
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动及其意义[J]
.文史知识,2009(4):139-139.
被引量:1
2
裴振威.
蒂里希“终极关切”思想的内在逻辑[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85-88.
3
裴振威.
蒂里希“终极关切”思想的内在逻辑[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5-18.
4
盛利.
我国古代的心理疗法[J]
.老年世界,2008(16):39-39.
5
K.鲍波尔,王容芬.
社会科学的逻辑[J]
.世界哲学,1985(1):20-27.
被引量:8
6
程小牧.
善恶二元或充盈的个体[J]
.中国图书评论,2007,30(8):28-33.
7
胡东原.
沟通自然科学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探索──论杜威的科技伦理思想[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6,33(3):33-38.
被引量:1
8
龙灿玲,郭华,伍志纯.
中国现代语境中的实事求是[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7-10.
9
韩刚亚.
儒家文化与心理健康[J]
.学习月刊,2010(1X):132-133.
被引量:1
10
金观涛,刘青峰.
探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方法[J]
.哲学研究,1985(2):16-24.
被引量:9
哲学研究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