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朝隐、吏隐、中隐——白居易归隐心路历程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隐逸的角度分析白居易后期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白居易后期的思想大致经历了朝隐、吏隐、中隐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白居易在中唐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政治理想的幻灭,也反映了中唐士人世俗化的一面。
作者
杜学霞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0-133,共4页
Hena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朝隐
吏隐
中隐
世俗性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1
同被引文献
183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40
参考文献
5
1
萧统..文选[M],2002.
2
房玄龄..晋书 3[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29.
3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被引量:99
4
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被引量:46
5
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418.
共引文献
141
1
韦春喜.
乐府咏史诗的发展与演变——以《乐府诗集》为文本对象[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70-75.
被引量:2
2
张小艳.
论体裁语言研究对辞书编纂的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5):163-171.
被引量:2
3
雷恩海.
赋之再发现暨元白的理论贡献[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35-40.
被引量:3
4
张佳音.
心境与家世:柳宗元与刘禹锡山水诗文比较[J]
.北方论丛,2006(2):29-31.
被引量:1
5
杨志贤.
柳宗元“脚气病”考[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37-40.
被引量:2
6
侯立兵.
论设难体[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3):35-40.
被引量:3
7
李红霞.
从小隐、大隐到中隐——论隐逸观念的递嬗及其文化意蕴[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5):111-116.
被引量:11
8
周相录.
“望”与“既望”究竟指什么时间?——从元稹《莺莺传》谈权威辞书的一个释词错误[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155-158.
被引量:2
9
雷恩海.
小蛮本事暨文化意蕴论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4):85-90.
被引量:1
10
刘方.
独乐精神与诗意栖居--司马光的城市文学书写与洛阳城市意象的双向建构[J]
.江西社会科学,2008,28(1):112-11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83
1
杨径青.
王维的终南隐居──与陈铁民先生商榷[J]
.文学遗产,2001(4):51-55.
被引量:4
2
吴刚.
韦应物“吏隐”的矛盾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1):3-5.
被引量:3
3
李贵.
论苏轼七律的自我意识──兼及苏轼在七律史上的地位[J]
.江西社会科学,1999,19(6):38-43.
被引量:3
4
周凌云.
浅淡孟浩然的隐逸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J]
.江苏社会科学,1999(2):148-152.
被引量:3
5
张晶.
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从诗禅关系看宋诗的特质[J]
.社会科学辑刊,1998(2):144-149.
被引量:1
6
乔力.
主体意识的高扬:论北宋中后期词的两种艺术精神及创作特征[J]
.齐鲁学刊,1998(1):100-107.
被引量:1
7
尚永亮.
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2(2):116-121.
被引量:5
8
孙立.
苏轼词主体意识的再认识[J]
.社会科学研究,1992(2):96-101.
被引量:1
9
蒋哲伦.
论东坡词的主体意识[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6(2):44-51.
被引量:3
10
霍然.
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J]
.浙江社会科学,1997(6):101-104.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8
1
罗惠缙.
以九老会为首的怡老会社主题探论[J]
.江西社会科学,2011,31(7):99-104.
被引量:2
2
葛晓音.
中晚唐的郡斋诗和“沧洲吏”[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0(1):88-103.
被引量:22
3
杜学霞.
论白居易儒家思想的矛盾及其成因[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142-144.
被引量:2
4
杨理论,骆晓倩.
宋代士大夫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从苏轼诗歌说开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3):132-144.
被引量:12
5
赵超,郭聪颖.
凝视与塑造:白居易服饰书写中的自我形象透视[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9(1):88-95.
被引量:2
6
茹兆龙.
从白居易的王屋山诗歌观其晚年“中隐”原因[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83-87.
7
龚艳.
新时期唐代隐逸文学研究述论[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4):81-85.
8
徐贺安.
京畿空间与中唐吏隐诗学的体系建构[J]
.杜甫研究学刊,2023(3):93-105.
二级引证文献
40
1
周瑋璞.
自我凸顯與群體互動:蘇軾挽詞的功用轉向與文體史意義[J]
.新宋学,2024(1):112-127.
2
卢杰,戴伟华.
论刘禹锡连州山水诗文对吏隐模式的突破——以《海阳十咏》《吏隐亭述》为例[J]
.中国诗歌研究,2024(1):35-45.
3
丁義珏.
自適·共樂·教化——論北宋中期知州的公共景觀營建活動(1023—1067)[J]
.中华文史论丛,2020(3):135-176.
被引量:3
4
范东旭.
基于白居易造园理论下景观中时空观应用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6):220-222.
5
王忆梅,唐晓岚,周孔飞,王赫煊,陈庆.
文人造园家白居易的月意象探析[J]
.园林,2019,36(2):46-50.
被引量:1
6
庞明启.
宋代文人结社研究综述[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1):80-87.
7
罗利梅,孙秀华.
明代贵州郡斋诗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7):36-40.
8
王启玮.
论北宋庆历士大夫诗文中的“众乐”书写[J]
.文学遗产,2017(3):68-80.
被引量:15
9
郭鹏.
论唐前诗歌中的闲暇书写[J]
.中国文化研究,2017(3):97-104.
10
常雪纯.
论白居易郡斋诗中的“散吏”与“幽人”形象[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5):10-14.
1
陈立平.
望西岳[J]
.诗刊,2017,0(7):77-77.
2
凌华光.
黄鹤楼上感时[J]
.东坡赤壁诗词,2012(4):50-50.
3
余楠,宋元君,孙德俊.
面朝隐娘看懂孝贤[J]
.南方人物周刊,2015,0(27):24-35.
4
陈兰村,张根明.
论东方朔的“滑稽”、“朝隐”及文学创作[J]
.贵州社会科学,2003(6):63-67.
被引量:5
5
杨清之.
招隐·朝隐·归田——从《七辩》、《应间》、《归田赋》看张衡的隐逸心迹[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110-113.
被引量:2
6
程丽芳.
郭象逍遥新意与东晋朝隐之风[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75.
被引量:1
7
陈忻.
论中国古代文人朝隐的三种类型[J]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1-45.
8
郭仁昭.
六朝隐逸诗的风行及流变[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0.
被引量:1
9
甄静.
论魏晋士人的朝隐观[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3):312-315.
被引量:1
10
岳德虎.
论阎朝隐诗歌之“奇”[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54-58.
被引量:1
河南社会科学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