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小数的意义”编排的几点建议
1
作者 丁元清 《小学教学研究》 1997年第4期31-31,29,共2页
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的编排,与现行教材比有很大的改进。义务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数,后认识小数,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注意展现小数的形成过程,在介绍小数的产生后.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的编排,与现行教材比有很大的改进。义务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数,后认识小数,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注意展现小数的形成过程,在介绍小数的产生后.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分别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然后对以上几组具体事例进行抽象概括,得到小数和小数计数单位的概念。明确指出小数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这就和分数沟通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数的 现行教材 十进分数 数学概念 计数单位 几点建议
下载PDF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2
作者 丁元清 《小学教学研究》 1998年第4期27-28,共2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03面例5、例6。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圆片、小三角形各10个,8朵红花,画有5朵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03面例5、例6。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圆片、小三角形各10个,8朵红花,画有5朵黄花的纸条和写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题
下载PDF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解法
3
作者 丁元清 《湖南教育(上旬)(A)》 1995年第12期32-33,共2页
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寻求多种解法,可以促使学生思考,深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下面谈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一些作法... 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寻求多种解法,可以促使学生思考,深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下面谈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一些作法。 一、整体理解题意 例1 某车间加工一批零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度思考 引导学生 数量关系 应用题教学 原计划 分析解 解题思路 培养思维 理解题意 每小时
下载PDF
提供数学材料 引导思维加工
4
作者 丁元清 《湖北教育》 1997年第4期34-35,共2页
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般是按照“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来呈现的,即引导学生从一些个别的例子中,探究其共同规律,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去解决一个一个的... 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般是按照“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来呈现的,即引导学生从一些个别的例子中,探究其共同规律,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去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演绎)。前者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后者是知识的运用巩固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多方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提供一定数量的典型材料 这些数学材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法、乘法交换律归纳的教学;二是通过操作实验得到的一些结果,如几何形体求积公式的推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思维 计算法则 数学知识 形成过程 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 教学中 求积公式 操作实验 乘法交换律
下载PDF
对概念的概括和对规律的归纳
5
作者 丁元清 《小学教学研究》 1995年第8期22-23,共2页
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识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需要引导学生从大量个别的实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或者归纳总结出规律。由于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规律(主要是运算定... 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识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需要引导学生从大量个别的实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或者归纳总结出规律。由于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规律(主要是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是反映数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另一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两者的性质不同。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学生 表现形式 除法算式 规律 非本质属性 同中求异 抽象概括 数学概念 归纳总结 运算性质
下载PDF
引入概念的几种方法
6
作者 丁元清 《湖北教育》 1996年第12期34-34,共1页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恰当地引导,可以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原型观察法。即提供具有某个数学概念全部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引入...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恰当地引导,可以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原型观察法。即提供具有某个数学概念全部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引入新概念。如“5的认识”,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5名解放军、5匹马、5支枪、5根小棒围成的五边形,5颗算珠,5个小圆点,5块小方木等具体事物,然后教师指出:这些物体的个数都是5,从而引入数“5”的概念。这种引入方法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入概念 学习兴趣 新概念 具体事物 原型观察 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 求知欲望 思维特点 优秀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