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的“共和”表述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恭忠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1,160,共18页
晚清时期"Republic/共和"概念的输入与接受,既是知识领域的跨文化互动问题,也是政治领域的现实行动选择问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对西方共和概念的了解长期呈现名与实依违不定的特征。19世纪80年代初期,近代意义上的"共... 晚清时期"Republic/共和"概念的输入与接受,既是知识领域的跨文化互动问题,也是政治领域的现实行动选择问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对西方共和概念的了解长期呈现名与实依违不定的特征。19世纪80年代初期,近代意义上的"共和"一词通过日文传入中国。1898—1902年间,梁启超等人经由日文著述对西方政体分类知识进行系统介绍,近代共和概念由此迅速流行开来,与革命潮流互为推演,并逐渐与中国古典"共和"划清界限。此后以梁启超和孙中山为代表,分别形成了两种竞争性的"共和"表述,前者侧重于知识和学理探讨,主张缓行共和;后者强调实际行动,主张跨越式速行共和。知识领域的问题与政治领域的问题相互交织,使西方共和概念的输入呈现为实与名的疏离。民初,"共和"成为耳熟能详的新名词,但制度移植的效果未能符合预期,以至于逐渐遭到质疑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 概念史 孙中山 梁启超
原文传递
近代日本在华领事裁判权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大臣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2,共22页
甲午战后,日本在华逐步确立片面的领事裁判权。较之于欧美诸国,日本在华领事裁判权在领事法庭、诉讼程序、判决执行等方面,自成体系。领事裁判权既为日本所攫取的不平等条约之一端,又是其获取更多侵华权益之渊薮。
关键词 日本 领事裁判权 弊害
原文传递
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以英西意苏等国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姜良芹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事件,而且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就英国而论,其媒体报道的"第三者"立场,在国际舆论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其政府却因在远东事务中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采取了... 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事件,而且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就英国而论,其媒体报道的"第三者"立场,在国际舆论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其政府却因在远东事务中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采取了审慎态度。西班牙因在内战中"两个西班牙"泾渭分明的情况下对此出现不同的解读,共和立场的媒体广泛报道了日军南京暴行;支持法西斯叛军立场明显的媒体,则在报道中对日军的暴行进行了袒护。意大利因与日本的盟友关系,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但从其相关报道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对日军在中国侵略进程的关注以及日军的残暴。同情中国抗战的苏联则通过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传出的消息或援引中西媒体的内容,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客观的报道。尽管西方国家立场各异,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关于日军在南京的残忍暴行等消息已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英国 西班牙 意大利 苏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