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管子》“心-气”哲学探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梨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1,共11页
《管子》一书中关于气的论述,在道家甚或战国时期的哲学探究中,都居于关键位置,甚至可以借由气的论述,发现道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重视心性之学的影响。《管子》中的心-气哲学观,基本上表现出与《庄子》的差异,这一... 《管子》一书中关于气的论述,在道家甚或战国时期的哲学探究中,都居于关键位置,甚至可以借由气的论述,发现道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重视心性之学的影响。《管子》中的心-气哲学观,基本上表现出与《庄子》的差异,这一种差异的关键点在于对《老子》"专气致柔"及"心使气曰强"之理解所必然遭遇的心-气关系之处理。《管子》提出的心-气观,是全心、抟气的哲学说明,不同于《庄子》内七篇所提出的心斋→游心之气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老子 庄子
下载PDF
老庄思想与禅宗 被引量:3
2
作者 林继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0,共4页
由研究王学、理学与禅学再到老庄 ,可以发现 :老庄思想与玄学迥异 ,与理学、禅学相通。因此 ,作者认为玄学家对老庄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欲知老庄之道之底蕴 ,必先了解老庄的思想方法。根据禅宗的功夫和本体 ,即可认识到老庄之道的奥秘。... 由研究王学、理学与禅学再到老庄 ,可以发现 :老庄思想与玄学迥异 ,与理学、禅学相通。因此 ,作者认为玄学家对老庄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欲知老庄之道之底蕴 ,必先了解老庄的思想方法。根据禅宗的功夫和本体 ,即可认识到老庄之道的奥秘。故欲真解老庄 ,须从禅宗入手。由禅宗之功夫与本体 ,即可判知禅宗与老庄思想有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老庄 修养 境界
原文传递
记忆与忘记:一个知识论的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米建国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3期6-20,194,共16页
记忆通常被视为保存我们过去知识、经验与讯息的“储存室”,但是这个一般的常识观点却会引起下列的问题与困惑:我们究竟把记忆储存于何处?我们又如何储存它们?什么叫作我们回忆起过去的经验?我们又该如何确保我们的记忆是可靠的?另一方... 记忆通常被视为保存我们过去知识、经验与讯息的“储存室”,但是这个一般的常识观点却会引起下列的问题与困惑:我们究竟把记忆储存于何处?我们又如何储存它们?什么叫作我们回忆起过去的经验?我们又该如何确保我们的记忆是可靠的?另一方面,忘记则经常被当作是记忆的丧失,或者无法回忆起过去的讯息。在这个理解下,忘记似乎是个和记忆相对立的概念,而且记忆一般都扮演着一个积极与重要的角色,但忘记却是个消极与负面的角色。然而,近年来在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中却显示,忘记不仅对我们在心理上或认知上具有一种积极正面的帮助作用,它也可以在伦理学或知识论上成为一种美德。果真如此的话,忘记这个重要的概念,将为当代知识论的几个主流发展理论带来一连串的困难与挑战。为了解决这个由“忘记”所带来的难题,一个认知者或行动主体必须学习与发展出一套能够同时调节与整合记忆与忘记这两项重要功能的能力或人格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忘记 德性 知识论
下载PDF
儒家哲学的人文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叶海烟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4期81-84,共4页
儒家哲学以“仁”为核心之概念。孔子以“仁”为诸德之首、诸德之全,一方面是为人格之养成建构一个足以涵摄道德实践意义的系统,“苟志于仁,无恶矣!”(《论语·里仁》)仁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善”,而“善”乃人格成全之美善——唯有... 儒家哲学以“仁”为核心之概念。孔子以“仁”为诸德之首、诸德之全,一方面是为人格之养成建构一个足以涵摄道德实践意义的系统,“苟志于仁,无恶矣!”(《论语·里仁》)仁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善”,而“善”乃人格成全之美善——唯有在人格得以满全的情况下,“善”的意义才可能彻底地被实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儒家哲学 人文意义 仁义 生活哲学 文化精神 发展前景 社会力
下载PDF
“儒家自由观”的悖论与可能性:从严复到牟宗三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恺之 何逸逸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57,共16页
随着全球现代主义的出现,我们有必要从更广、更国际而不单单是西方的角度来思考自由的规范性理想模式。根据当代黑格尔主义者罗伯特·皮平(Robert B.Pippin)和阿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的观点,当今自由主义在西方达成共识... 随着全球现代主义的出现,我们有必要从更广、更国际而不单单是西方的角度来思考自由的规范性理想模式。根据当代黑格尔主义者罗伯特·皮平(Robert B.Pippin)和阿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的观点,当今自由主义在西方达成共识是某种集体的历史性成就。因此,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现代自由的内涵,有必要思考促使这种自由理念产生的历史情况。这里要回答的问题则是:两位重要的西方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伊曼努尔·康德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如何?康德和密尔的现代自由观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他们的自由主张(在康德看来是形而上学的自由或意志的自由,在密尔看来则是社会自由)达成了当今西方的自由主义共识。要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家是如何把这两种现代自由观介绍入中国的,则要探讨严复和牟宗三是如何把密尔和康德的自由观转译入中国的,他们的翻译策略是什么,以及这些中国思想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翻译重申他们对人的行为能力已有的理解的(尤其是儒家关于道德行为力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牟宗三 密尔 康德 自由
下载PDF
省思之知的价值问题——对于索萨德性知识论的省思 被引量:2
6
作者 米建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5,共7页
索萨宣称,省思之知比起动物之知还要好。依循传统的价值难题与当代的淹没难题的推理模式,针对省思之知的价值,质疑究竟是什么使得它具有价值,特别是比起动物之知的价值来说,为什么它更有价值。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反例。
关键词 动物之知 省思之知 葛梯尔难题 价值难题
原文传递
萨特论自由与处境的吊诡性 被引量:2
7
作者 游淙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6-33,共8页
在讨论“人如何必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问题时,传统有关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都忽略了行动者与处境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萨特的思想出发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萨特认为,人的行动虽受“现实性”的制约,但人仍是绝对自由的,因他... 在讨论“人如何必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问题时,传统有关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都忽略了行动者与处境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萨特的思想出发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萨特认为,人的行动虽受“现实性”的制约,但人仍是绝对自由的,因他能通过赋予现实性以意义而把它塑造为具体的处境,并在这一处境中作出他的选择,承担他的责任。因此,自由与处境虽存在着矛盾,但自由仍有着优先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处境 现实性 吊诡性
下载PDF
一个记忆虚构的因果理论
8
作者 斯文·博内克 郭仲谦(译) 米建国(校)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3期33-53,194,195,共23页
相对于真记忆,是什么定义了记忆虚构?当前的两个对记忆虚构的解释是“假记忆”和不良基础的记忆,基于无法解释真实虚构、不良基础的记忆以及在良好基础上的虚构之可能性,因而显示出它们是有问题的。记忆虚构要被定义的特征是,它缺乏恰... 相对于真记忆,是什么定义了记忆虚构?当前的两个对记忆虚构的解释是“假记忆”和不良基础的记忆,基于无法解释真实虚构、不良基础的记忆以及在良好基础上的虚构之可能性,因而显示出它们是有问题的。记忆虚构要被定义的特征是,它缺乏恰当的因果历史。在虚构的案例中,似乎记得的状态与其对应的过去表征之间,并没有适当的反事实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记忆 忘记 错误记忆 再学习 知识 证成 反事实条件句
下载PDF
孟荀辩论观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贤中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7期24-28,共5页
探讨孟荀对辩论的态度、内容、方法等问题,指出孟子的"不得已之辩"和荀子的"君子必辩",对孔子"君子无所争"的主张有所超越。孟荀辩论观是儒家在表达形式上的对外响应,包含着儒家思想的深化发展。孟荀辩... 探讨孟荀对辩论的态度、内容、方法等问题,指出孟子的"不得已之辩"和荀子的"君子必辩",对孔子"君子无所争"的主张有所超越。孟荀辩论观是儒家在表达形式上的对外响应,包含着儒家思想的深化发展。孟荀辩论观的差异在于,孟子虽然使用辩论方法,却没有把辩论作为探讨对象。荀子则不但使用辩论方法,还探讨辩论自身的相关问题。通过孟荀辩论观的比较,指出儒家思想若要继续发展,应通过辩论厘清内部理论纠葛,因应外在哲学理论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辩 三惑之辩 君子必辩
下载PDF
《鹖冠子》哲学中“道论”之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梨华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55-62,共8页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鹖冠子》对于"道"的关注显然有一歧出之发展,这一歧出不仅在于对天道阴阳的重视,更在于将"道"置于"天"之下,"道"除了作为四时运行之规律、度量准则外,更有所谓地道、人道之说,"道"成为事物之"道",甚至有"圣生道"之说的提出,说明了《鹖冠子》之于"道",作为一黄老学者已将"道"返回经验事物之抽象理则,代之而起的是圣人之道、成鸠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道家 鹖冠子 圣人
下载PDF
知态证成:可靠主义和证据主义之争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菜琼 米建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5,共7页
当代后盖梯尔的知识论发展,主要是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的争议与论辩。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套知识理论的对抗,还需要明辨两个不同的议题与焦点:第一个焦点议题是针对知识的本质与定义,另一个焦点议题则是注重知态证成的本质与定义。针对第... 当代后盖梯尔的知识论发展,主要是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的争议与论辩。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套知识理论的对抗,还需要明辨两个不同的议题与焦点:第一个焦点议题是针对知识的本质与定义,另一个焦点议题则是注重知态证成的本质与定义。针对第一个议题所引发的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我们将其称为知识论的内在论和知识论的外在论之争,而注重在第二个议题的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则可称之为知态的内在论与知态的外在论之争。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对象,就是在知态的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的语境中,证据主义与可靠主义对于知态证成这个概念的不同主张与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态证成 可靠主义 证据主义 内在论 外在论
原文传递
墨学的理想与实现
12
作者 李贤中 《职大学报》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指出墨学的理想在于人人相爱,天下太平。但今日世界在民生问题、人际关系、社会治安、国际关系、以及环保问题上皆有日趋严重的问题。为实现墨学的理想必须有“全天下”的视域、“类存在”的一体感,并培养坚定的决心、多元的方法、... 本文指出墨学的理想在于人人相爱,天下太平。但今日世界在民生问题、人际关系、社会治安、国际关系、以及环保问题上皆有日趋严重的问题。为实现墨学的理想必须有“全天下”的视域、“类存在”的一体感,并培养坚定的决心、多元的方法、及积极有效的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爱 天下 理想 视域 类存在
下载PDF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筱慧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当代法国诠释学家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理论,其思想的主要概念是情节、交织、时间,主要方法是诗学的叙事,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哲学咨商之中。吕格尔在相关著作中,以当代法语系统之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等在法国的发展为评论主轴,... 当代法国诠释学家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理论,其思想的主要概念是情节、交织、时间,主要方法是诗学的叙事,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哲学咨商之中。吕格尔在相关著作中,以当代法语系统之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等在法国的发展为评论主轴,其所呈现的时间与叙事理论,深具是以文本与论述,在时间新序列下的叙事、事件交织为特色的方法,并提出了三层再现理论。透过这种诠释学方法的探讨,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揭示它对华人文化与文本条件下的哲学咨商之意义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格尔 叙事 时间 情节 三重再现
下载PDF
荀子与子思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梨华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2-57,2,共6页
关于《荀子》与子思学,一般所熟知在于荀子之批判思孟五行。旨不在论《荀子》与子思学之异,而在论述《荀子》中有些概念、思想亦有所传承自子思学,如"积善成德"之说,慎独与形之说等,而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为政者之重视仁义之... 关于《荀子》与子思学,一般所熟知在于荀子之批判思孟五行。旨不在论《荀子》与子思学之异,而在论述《荀子》中有些概念、思想亦有所传承自子思学,如"积善成德"之说,慎独与形之说等,而在思想上,主要体现在为政者之重视仁义之宗旨,以及"报"之思想;至于"法"思想,主要在说明荀子前,子思已有重视"法"之思想,以德威并重,甚至认为应以公而无私之思想对待为政之传承,这些对荀子皆应有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子思 仁义
下载PDF
先秦礼治与法治初探
15
作者 郭梨华 《中国儒学》 2014年第1期279-295,共17页
一般皆以礼治与法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或不兼容的两种治国方式,但这或许是我们的迷思所致,究其源或许源自对孔子的反对铸刑鼎事件的观点与立场,这一重大关键导致后世皆以孔子为德治、礼治,反对'刑'。这就孔子的强调礼与道德修... 一般皆以礼治与法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或不兼容的两种治国方式,但这或许是我们的迷思所致,究其源或许源自对孔子的反对铸刑鼎事件的观点与立场,这一重大关键导致后世皆以孔子为德治、礼治,反对'刑'。这就孔子的强调礼与道德修养层面而言,确实有如此思想与作为,但若细究孔子反对铸刑鼎之事的始末,以及孔子仕鲁之作为,都可知孔子对于有关刑罚之事从未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细究 有关 治国 立场 礼治 始末 德治 观点
原文传递
知识的价值问题
16
作者 米建国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8,共8页
本文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的价值问题,特别要阐明为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这个宣称本身,会产生所谓"价值的难题"。到底价值难题是个真问题,还是个伪问题?探讨知识的价值问题,如何为当代知识论的发展带来实质的贡献?(价值... 本文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的价值问题,特别要阐明为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这个宣称本身,会产生所谓"价值的难题"。到底价值难题是个真问题,还是个伪问题?探讨知识的价值问题,如何为当代知识论的发展带来实质的贡献?(价值)问题的来源、问题的诊断、与问题的贡献,将构成本文的三个主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问题 淹没难题 知识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中“文”的精神内涵初探
17
作者 郭梨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4期87-89,共3页
历史中的“人文”与“科学” “人文”意义,一直是人文学者所关注的。首先“文”这个辞,殷商甲骨文已出现,《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西周时,“文”已结合“德”作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周书·谧法》曾经对“文”作一定义式的说明... 历史中的“人文”与“科学” “人文”意义,一直是人文学者所关注的。首先“文”这个辞,殷商甲骨文已出现,《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西周时,“文”已结合“德”作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周书·谧法》曾经对“文”作一定义式的说明:“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至春秋战国时,更是哲学探究的主要论题之一,就道家哲学的发展而言,我们可以从郭店《老子》、竹简《文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哲学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精神内涵 伦常关系 性情论
下载PDF
生命的学问与当代学术发展
18
作者 朱建民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1-7,共7页
当代学术规范源自西方,以追求新知为尚,背后当然有其知识论的默认。这种特定的知识观所预设的知识乃是经过证成为真的信念。这种知识观在近代的西方成为主流看法,它有其优点,但亦有其限制。我们藉由唐君毅先生可知,中国学问的精彩在于... 当代学术规范源自西方,以追求新知为尚,背后当然有其知识论的默认。这种特定的知识观所预设的知识乃是经过证成为真的信念。这种知识观在近代的西方成为主流看法,它有其优点,但亦有其限制。我们藉由唐君毅先生可知,中国学问的精彩在于生命的学问,其中有价值的定位与选择,更有真实生命的内在体悟。若是完全以命题知识或可累积知识的路数去研究中国学问,实难相应,易趋僵化而失其活力。因此,有志承担中国哲学继续发展使命的当代学者,一方面要学习西方哲学的优点,另一方面要认清用西方哲学处理中国哲学的局限,必须以相应的态度看待中国哲学,将之视为生命的学问。如此,至少能更贴切地理解既存的中国哲学;其次,依此基础进一步回应生命问题、时代问题,在有限的现实世界结构中若能回应以具有恒常意义的智慧与思想,自然成为日后中国哲学继续发展的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当代新儒家 生命的学问 当代学术规范
下载PDF
《文子》哲学初探——以不见于《淮南子》之资料为主的讨论
19
作者 郭梨华 《思想与文化》 2009年第1期204-228,共25页
一文子其人其书之学界研究概况简述《文子》一书,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着录为九篇,从班固之自注中,可知班固认为其作者是文子,此人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且认为该书中所称之"周平王问",似是依托。就文子其人而言,从... 一文子其人其书之学界研究概况简述《文子》一书,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着录为九篇,从班固之自注中,可知班固认为其作者是文子,此人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且认为该书中所称之"周平王问",似是依托。就文子其人而言,从汉代王充《论衡·自然》中,可得知其推崇文子,并将老子与文子关系比拟为天地、孔子与颜渊、君臣等,说明文子在老子弟子中的重要与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刘宋裴骃《史记集解》曾引《范子》言,认为计然姓辛氏,字文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淮南子》 裴骃 颜渊 有生于无 上德 道之 计然 周平王 齐物论
原文传递
当代知识论的德性转型——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米建国教授学术访谈 被引量:8
20
作者 米建国 叶方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8,共8页
2014年,E.Sosa、M.Slote和米建国三人分别代表德性知识论、德性伦理学和中国哲学共同宣称一个德性转向的时代已经来临,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都存在"德性转向"。目前,学界存在两种德性知识论:一种是以E.Sosa为代表的"... 2014年,E.Sosa、M.Slote和米建国三人分别代表德性知识论、德性伦理学和中国哲学共同宣称一个德性转向的时代已经来临,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都存在"德性转向"。目前,学界存在两种德性知识论:一种是以E.Sosa为代表的"德性可靠论",认为德性知识论要面对知识的确定性问题,面对怀疑论的挑战,它要思考如何通过我们可靠认知机制来获得一种知识上的确定性。这派的影响力更适合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主流后盖梯尔(Post-Gettier)的传统。另外一派是以L.Zagzebski为代表的德性责任论,是一种以人格特质为基础的德性知识论,以伦理学的架构模型来处理知识论的议题。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Sosa一派是把知识当做行动在研究,即知识作为行动(knowledge as action),而Zagzebski是在谈知识的价值,即在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转向 德性知识论 德性责任论 德性可靠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