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颜之乐”的现代转型:论梁漱溟的新儒家幸福观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方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8,共6页
梁漱溟先生以传统儒家的“孔颜之乐”为根基,凭借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启了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哲学建构。其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开放性视野,鲜明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意识,为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生活... 梁漱溟先生以传统儒家的“孔颜之乐”为根基,凭借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启了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哲学建构。其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开放性视野,鲜明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意识,为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生活儒学的主旨转向,道德视域中对儒家精神的现代阐释,重新确立了“乐的生活”在儒学中的价值与地位。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融入,“个性伸展”的向上创造,“自然浑融”的生活态度,诸多对于经典人生理论的重新诠释,使儒家德性幸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式进路与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先生 孔颜之乐 新儒学 德性幸福
下载PDF
现代德性幸福何以可能——兼论现代幸福观的哲学建构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方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处于物欲化与世俗化的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对"何谓幸福、何种生活"的追问更为必要。三种建构幸福观的哲学方案具有深刻的代表性——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优雅生存";生活哲学维度上的"可能生活";人生哲学视域中... 处于物欲化与世俗化的消费主义时代,人们对"何谓幸福、何种生活"的追问更为必要。三种建构幸福观的哲学方案具有深刻的代表性——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优雅生存";生活哲学维度上的"可能生活";人生哲学视域中的"德性幸福"。优雅生存、可能生活与德性幸福的内在精神相通,均是秉持了广义的德性论的思想内核,现代德性幸福将可能意味着中国幸福观的建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幸福 孔颜之乐 优雅生存 可能生活
下载PDF
生命儒学的进路与德性幸福的转型——钱穆人生幸福论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方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75-81,共7页
秉持深刻的“温情与敬意”,钱穆的新儒学呈现出“生命儒学”的进路。在生命儒学的视域中,钱穆面向社会大众阐释了中国人“现前享福的人生观”和“自求多福的幸福观”,同时又面向文化精英阐释了儒家的心性论和道德论,“孔颜之乐”“尽性... 秉持深刻的“温情与敬意”,钱穆的新儒学呈现出“生命儒学”的进路。在生命儒学的视域中,钱穆面向社会大众阐释了中国人“现前享福的人生观”和“自求多福的幸福观”,同时又面向文化精英阐释了儒家的心性论和道德论,“孔颜之乐”“尽性安命”“通天人合内外”的论述尽显儒家德性幸福的内在超越。钱穆的人生幸福观具有将传统德性幸福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是为中国现代德性幸福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孔颜之乐 生命儒学 德性幸福
下载PDF
现代德性幸福的世俗性、正义性与超越性——基于费尔巴哈人本幸福论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方玉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5,共7页
对宗教幸福的猛烈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幸福论的重要使命,同时费尔巴哈也深刻批判了古典德性幸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现代德性幸福的进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幸福论在表面上很容易造成快乐主义、自然主义、利己主义的粗鄙印象,然而其理... 对宗教幸福的猛烈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幸福论的重要使命,同时费尔巴哈也深刻批判了古典德性幸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现代德性幸福的进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幸福论在表面上很容易造成快乐主义、自然主义、利己主义的粗鄙印象,然而其理论上“幸福——道德”“人——上帝”的内在逻辑表明,人本幸福论中德性幸福、理性主义、人本宗教的旨趣并不逊色。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把人的幸福从虚幻的天堂重新拉回现实的世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典德性幸福的复兴,并对现代德性幸福的世俗性、正义性和超越性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幸福 费尔巴哈 人本幸福 世俗性 正义性 超越性
下载PDF
从“天人之辨”看孔子德性幸福的内在超越
5
作者 张方玉 《唐都学刊》 2009年第4期57-61,共5页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德性幸福于自然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颜之乐"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德性幸福于义理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知天"、"顺天"、"乐天"而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德性幸福于主宰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子的德性幸福既具有内在性又具有超越性,既具有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又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德性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性幸福 天人之辨 内在超越
下载PDF
现代德性幸福的四个要义——论贺麟的新儒家幸福观
6
作者 张方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6,共8页
贺麟注重中西思想交流的方法,在哲学、宗教、艺术三方面寻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以生活修养、诗礼风度接续儒家传统德性幸福,贺麟倡导人生之乐的儒者气象,是为现代幸福的德性要义。以尽性知命作为人生幸福的真谛,贺麟把西方... 贺麟注重中西思想交流的方法,在哲学、宗教、艺术三方面寻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以生活修养、诗礼风度接续儒家传统德性幸福,贺麟倡导人生之乐的儒者气象,是为现代幸福的德性要义。以尽性知命作为人生幸福的真谛,贺麟把西方的意志自由引入诠释尽性知命,是为现代幸福的自由要义。对功利主义进行"旧式"和"新式"的区分,贺麟提出功利是理想、道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为现代幸福的功利要义。考察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思想发展,贺麟提出"假私济公"的天道与"超私归公"的境界,是为现代幸福的公道要义。德性、自由、功利、公道四个范畴构成贺麟新儒家幸福观的核心理念,是传统德性幸福现代转型的重要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麟 德性幸福 新儒家 德性 自由 功利 公道
原文传递
德性幸福的批判致思:论英国功利主义幸福观
7
作者 张方玉 《唐都学刊》 2019年第4期78-84,共7页
英国功利主义在“趋乐避苦”的人性基础上倡导“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构成了德性幸福观的批判对象和思想资源。功利主义估算快乐的方法被视为“自然主义的谬误”,但功利主义关注人的切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英国功利主义在“趋乐避苦”的人性基础上倡导“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构成了德性幸福观的批判对象和思想资源。功利主义估算快乐的方法被视为“自然主义的谬误”,但功利主义关注人的切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德性论的空疏或浮虚。“公正的旁观者”理论无法在根本上解决“最大幸福原则”与“原子主义”的逻辑矛盾,理论上的困境启示着德性幸福的群体主义转型。功利主义忽视德性的内在价值、缺乏精神境界的追求,将可能导致享乐主义的危机,这就呼唤德性幸福观重启人性的尊严与精神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幸福 功利主义 最大幸福原则 精神境界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8
作者 侯芳 潘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45-49,共5页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德性与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思想的实践理路将"善"作为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起点,主张运用中道的方法获得幸福,并认为"...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德性与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思想的实践理路将"善"作为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起点,主张运用中道的方法获得幸福,并认为"优良城邦"是共同体幸福的承载体,思辨是最高的幸福目标。这启示我们幸福的实现以涵养德性为前提,德性涵养以享受幸福为动力,个人于集体之中践行德性,方能提升德性涵养并共享幸福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德性幸福 德性涵养
下载PDF
论现代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方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8,共7页
现代消费主义无限复制着种种触手可及的快乐,或廉价或奢靡的欲望满足几乎成为幸福生活的内涵。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古典德性幸福的回归与复兴的时代背景。现代德性幸福传承儒家"君子之乐"的精神典范,着眼于幸福生活的主体之维... 现代消费主义无限复制着种种触手可及的快乐,或廉价或奢靡的欲望满足几乎成为幸福生活的内涵。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古典德性幸福的回归与复兴的时代背景。现代德性幸福传承儒家"君子之乐"的精神典范,着眼于幸福生活的主体之维,致力于培育与塑造自觉、自愿、自律、自由的现代人格,以克服当下社会幸福主体的迷失与异化。自由人格与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内在关联,它们内在地决定着主体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生活模式、审美趣味与人生追求。培育与塑造幸福主体的自由人格,改善与提升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倡导现代社会的德性幸福,是对"生活何以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问题在社会存在的主体维度上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儒家传统德性幸福观与马克思"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学说相结合以构建现代幸福观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德性幸福 君子之乐 消费主义 自由人格
下载PDF
论荀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
10
作者 张方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61,共6页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实践之维上,荀子具体地提出了"积善"、"注错"等可操作的道德实践,由切实可行的道德活动锤炼德性、实现幸福。主体之维、规范之维、实践之维以"成人"为中心构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德性人格与德性幸福内在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德性幸福 主体之维 规范之维 实践之维
下载PDF
荀子德福观的再分析——基于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101,共6页
在东西方哲学中,"德"和"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德之人能否获得幸福?如果不能获得幸福,那又为何要行善而做有德之人?荀子关于"荣"和"辱"的观点可以成为折... 在东西方哲学中,"德"和"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德之人能否获得幸福?如果不能获得幸福,那又为何要行善而做有德之人?荀子关于"荣"和"辱"的观点可以成为折射这一问题的一面镜子,并有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与荀子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能否获得幸福的关键既在于人们的德性修养,也需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把握并充分利用好外在的机遇,从而使"德"与"福"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福观 荣辱观 荀子 亚里士多德
下载PDF
伦理学中的因果性困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雁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6-20,共5页
因果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它表现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实践领域中它关涉着自由、道德动机等伦理学范畴。"是和应该"与"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基于因果规律的逻... 因果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它表现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实践领域中它关涉着自由、道德动机等伦理学范畴。"是和应该"与"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基于因果规律的逻辑困境,这种逻辑困境曾一度使伦理学被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但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确实存在一种因果形式,而且这个因果形式是支配个体道德行动的根本性思维,它表现在个体对道德动机的寻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关系 是和应该 德福关系 道德逻辑困境
下载PDF
略论幸福的德性
13
作者 余俊洁 任建东 《唐都学刊》 2014年第6期19-21,27,共4页
立足于亚里士多德适度的伦理观角度探讨幸福,认为幸福就是适度,就是面对痛苦、超越痛苦,享受必要的快乐,适当享受快乐而不沉溺,并且适当地控制欲望使其成为人生的动力。适度的幸福观对于人生中的痛苦、快乐和欲望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幸福的德性 适度 苦难 快乐 欲望
下载PDF
论冯友兰境界说的张力与矛盾
14
作者 赵瑞雪 王定君 《甘肃高师学报》 2011年第4期117-119,共3页
传统伦理思想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必须继承,但在当代社会,如何接续和发展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仍然值得思考。对冯友兰的境界说,从义与利的冲突、德与福的矛盾、无限对有限超越是否可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现代伦理建设提... 传统伦理思想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必须继承,但在当代社会,如何接续和发展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仍然值得思考。对冯友兰的境界说,从义与利的冲突、德与福的矛盾、无限对有限超越是否可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现代伦理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说 义与利 德与福 无限与有限
下载PDF
中国传统德福平衡思想的现代意义
15
作者 周海春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1期39-46,共8页
在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语境中,德和福分别是形上价值和形下价值。对德和福的区分是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佛教的传入得到强化。中国传统的德福平衡思想,对于个人而言,有助于说明节俭的道德意义,对于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来说,这一... 在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语境中,德和福分别是形上价值和形下价值。对德和福的区分是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佛教的传入得到强化。中国传统的德福平衡思想,对于个人而言,有助于说明节俭的道德意义,对于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来说,这一原理启迪人们想要持久的繁荣就更应关注功德价值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德福 形而上学 意义
下载PDF
幸福指数:评价权利与法律制度的新标准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蕾 占红沣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2-97,共6页
幸福问题是值得法学界重视的问题。在人类观念史上,幸福存在着德性与感性的二元张力,但在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里,这种张力逐渐消失,幸福往往被等同为物质财富或形式上的权利的多少,这进而容易导致权利的异化以及从财富的绝对数量等单一... 幸福问题是值得法学界重视的问题。在人类观念史上,幸福存在着德性与感性的二元张力,但在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里,这种张力逐渐消失,幸福往往被等同为物质财富或形式上的权利的多少,这进而容易导致权利的异化以及从财富的绝对数量等单一维度评价法律制度的弊端。要正确评价法律制度在促进幸福实现中的作用,有必要探讨幸福指数这更客观、更丰富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幸福观 感性幸福观 权利 法律价值
原文传递
论“道德捉迷藏悖论”的成因、后果和治理路径
17
作者 童谨 《武陵学刊》 2024年第5期18-26,共9页
有德之人通常不事张扬,国家和社会则致力找出有德之人并公开表彰,借此开展社会道德教育,这两种做法导致了“一方躲避、一方寻找”的“道德捉迷藏悖论”。该悖论的成因包括:个体德性的内敛性和社会表彰的外显性之间的矛盾、日常道德教育... 有德之人通常不事张扬,国家和社会则致力找出有德之人并公开表彰,借此开展社会道德教育,这两种做法导致了“一方躲避、一方寻找”的“道德捉迷藏悖论”。该悖论的成因包括:个体德性的内敛性和社会表彰的外显性之间的矛盾、日常道德教育忽略综合培育施惠和受惠的相关德性,以及传统伦理思想缺少建构“德福一致”社会支持系统。“道德捉迷藏悖论”既不利于完善“德福一致”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不利于持续发挥道德的社会调节作用。消解该悖论的途径包括观念转变、教育变革和制度改进。综合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力量,建立和完善促进“德福一致”的长效社会支持系统,将逐渐消解“道德捉迷藏悖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捉迷藏悖论 德福一致 社会道德实践闭环 社会支持系统
下载PDF
“德福矛盾”问题的解析
18
作者 宋新雅 《保定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37-39,共3页
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要在制度的不完善、道德观念的转轨、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媒体的负面引导等方面找原因。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德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实践上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开展荣辱观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发挥媒体... 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要在制度的不完善、道德观念的转轨、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媒体的负面引导等方面找原因。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德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实践上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开展荣辱观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作用等方面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实现德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幸福 德福矛盾 德福一致
下载PDF
德福一致的问题实质、可能路径与理想形态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志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7,共9页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精神幸福能否一致,而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物质幸福能否一致。行为的道德性质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由规律,幸福后果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然规律,自由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分离导致合德行为并不必然给行为者带来物质幸福。要建立德行与行为者物质幸福的可靠联系,需要以共同体主义超越自由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合社会性”打破“合自由性”与“合自然性”的康德式分离,使合德行为可以因为必然合乎社会规律而获得来自社会的物质幸福。严格避免“因善得祸”和“因恶得福”,才有可能遏止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全面实现“因善得福”和“因恶得祸”,更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福一致 道德冷漠 社会正义 共同体主义
原文传递
儒家自然理性主义传统中的德福思想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儒家天命及其德福一致信仰是以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特质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思想基础的。而以"天人相分"为哲学基础的自然理性主义(荀学)传统,深刻检讨、批判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儒家天命及其德福一致信仰是以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特质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思想基础的。而以"天人相分"为哲学基础的自然理性主义(荀学)传统,深刻检讨、批判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及天命神学,从而在哲学上瓦解了天命德福一致信仰的根基。天人相分观念下的德福思想,就其追究天人关系事实的客观性与知识理性而言,确有其进步的一面,但这种儒家自然理性主义的极端追求对天命德福一致信仰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漠视,也丧失了儒家更为本质的精神——人文关怀。这是儒家精英主义的一种典型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儒家 德福一致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