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双宾语的构成、分类和界定方面的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宋川 《长江学术》 201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本文依据先秦2784个双宾语用例,采用动词配价理论,提出先秦双宾语的组成决定于述语动词的三向性。认为先秦双宾语要分两大类型:一是有85个本为三向的动词带了双宾语,用例2017个,是先秦双宾语的主体。根据动词的意义类型和述宾之间的语... 本文依据先秦2784个双宾语用例,采用动词配价理论,提出先秦双宾语的组成决定于述语动词的三向性。认为先秦双宾语要分两大类型:一是有85个本为三向的动词带了双宾语,用例2017个,是先秦双宾语的主体。根据动词的意义类型和述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又可分为给与、取得、告示、称谓四类。二是一小部分双向动词在一定语境中凭借特殊的语法意义转为三向动词(80个),带了双宾语,有767个用例。根据动词的不同语法意义和述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双宾语分成为动、使动、与动、处置四类。文中对这八类双宾语的语义特点和述宾关系作了鉴别性的分析。八类双宾语的组成共有6种结构式,其中A式是基本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其中五类双宾语,沿用了A、C两种结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向动词 双向动词 语法意义 述语动词 双宾语 结构式
下载PDF
动词“规定”的配价及相关问题研究
2
作者 邹玉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5-44,共10页
“规定”义中有一个对人的要求之意义,这是一个三价给予义动词,构成双宾语句,其中的谓词性配价成分是远宾语即直接宾语。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是“施事+与事受控人+受事受控行为”,与事是受控人,受事是受控行为。“规定”的谓词性配价成... “规定”义中有一个对人的要求之意义,这是一个三价给予义动词,构成双宾语句,其中的谓词性配价成分是远宾语即直接宾语。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是“施事+与事受控人+受事受控行为”,与事是受控人,受事是受控行为。“规定”的谓词性配价成分是一种行为价。“规定”是指施事允让或禁止与事干什么的要求或命令,作为给予义动词,这里的“给予物”,是对行为的允许或禁止等,是一种抽象的“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性价成分 给予 三价动词 受控行为
下载PDF
试论现代汉语三价动词的确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峰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三价动词是指在动词基本语义结构中能够携带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的动词。结合句法平面的典型语法框架和语义平面的蕴涵测试两种判别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三价动词的配价成分,从而确定其配价指数。“写”类动词由于本身并不蕴涵“给予... 三价动词是指在动词基本语义结构中能够携带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的动词。结合句法平面的典型语法框架和语义平面的蕴涵测试两种判别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三价动词的配价成分,从而确定其配价指数。“写”类动词由于本身并不蕴涵“给予”关系意义,因此不能认定为三价动词。兼语结构中的“使令”动词,其配价成分之一在语义平面表现为动词所支配的一个命题,句法上则映现为一个不可删除的谓词性成分,因此应是三价动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动词 强制性语义成分 典型语法框架 蕴涵测试 现代汉语 兼语结构 写类动词
下载PDF
汉语母语者和高水平二语者“给”字句句法启动效应实验研究
4
作者 孔令跃 邹雨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5,共9页
本研究运用同盟者脚本技术,考察汉语母语者和高水平二语者在三价给予类动词构成的三种“给”字句产出中的句法启动效应。研究发现,母语者在三种句式产出上均出现了显著的句法启动效应,但高水平二语者仅在产出含“把”的“给”字句时呈... 本研究运用同盟者脚本技术,考察汉语母语者和高水平二语者在三价给予类动词构成的三种“给”字句产出中的句法启动效应。研究发现,母语者在三种句式产出上均出现了显著的句法启动效应,但高水平二语者仅在产出含“把”的“给”字句时呈现与汉语母语者相同的显著句法启动效应;在其他句式产出上则无启动效应,且与母语者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汉语母语者不同,二语者的心理词典中并未形成稳定的“给”字句句法结构表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启动 “给”字句 三价动词 汉语二语者
下载PDF
兼语句“V_1+了”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崔雪梅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117-119,共3页
兼语句中兼语动词V1是非终结性的三价动词,V1与补事VP2构成跨越句法层次的、连续的语义关系,具有"无界"倾向,这与"了"的强制性"有界"形式要求不相容,因此"V1+了"不合法。"V1+了"要... 兼语句中兼语动词V1是非终结性的三价动词,V1与补事VP2构成跨越句法层次的、连续的语义关系,具有"无界"倾向,这与"了"的强制性"有界"形式要求不相容,因此"V1+了"不合法。"V1+了"要求兼语NP2必须是受数量词语等修饰的"有界"概念,这使"了"具有了详细说明情状(包括其中的过程与事物)的功能,使VP1、NP2成为兼语句的语义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语句 非终结动词 焦点 无界 有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