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分条件下缓/控释氮肥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1
1
作者 彭玉 孙永健 +4 位作者 蒋明金 徐徽 秦俭 杨志远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全部底施、尿素常...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全部底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全部底施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干湿交替灌溉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徐云姬 许阳东 +3 位作者 李银银 钱希旸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4-568,共15页
为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大田种植扬两优6号、武运粳24和旱优8号3个水稻品种,自移栽后10 d起,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模式,观察产量及构成... 为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大田种植扬两优6号、武运粳24和旱优8号3个水稻品种,自移栽后10 d起,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模式,观察产量及构成因素、强弱势粒灌浆动态、籽粒中酶活性变化、剑叶光合性能、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及其淀粉水解酶活性变化,并利用^(13)C同位素示踪茎鞘物质运转动态。结果表明,与CI相比,WMD显著增加了3个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WMD显著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WMD和WSD显著增强了茎鞘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促进同化物质再运转与分配,提高茎鞘储藏物质对粒重的贡献率。其中WMD提高了剑叶光合性能以及增强了水稻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WSD的作用相反。表明较好的叶片性能、花后茎中较多的同化物向籽粒转运、较高的茎鞘淀粉水解酶活性以及弱势粒中较高的糖代谢酶活性是WMD促进弱势粒灌浆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籽粒灌浆 13C同位素示踪 强势粒 弱势粒 茎鞘物质运转
下载PDF
节水灌溉与控释肥施用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叶玉适 梁新强 +2 位作者 金熠 赵越 傅朝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12,118,共9页
在太湖地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2种灌溉模式(常规连续淹灌与干湿交替节灌)和4种施肥管理(不施氮、常规尿素、控释BB肥与树脂包膜尿素)条件下稻田田面水pH、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的... 在太湖地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2种灌溉模式(常规连续淹灌与干湿交替节灌)和4种施肥管理(不施氮、常规尿素、控释BB肥与树脂包膜尿素)条件下稻田田面水pH、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的动态变化以及氮素径流流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pH平均介于6.0~8.4之间,受降雨、施肥和土壤pH的综合影响。田面水氮素以无机形态存在,其中NH+4-N(浓度0.23~72.01mg/L)平均占TN的61.3%,NO-3-N(浓度0.15~1.79mg/L)平均占TN的18.9%,NO-2-N(浓度0.01~0.24mg/L)平均仅占TN的2.3%。与淹灌相比,节灌虽显著提高田面水TN浓度(15.0%)和NH+4-N浓度(16.6%),但大幅降低田间灌溉量(41.9%)和径流量(57.9%),进而TN和NH+4-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52.6%和51.8%。施氮显著提高田面水氮素浓度以及NH+4-N占TN的比例。控释BB肥和树脂包膜尿素较常规尿素处理田面水TN平均浓度分别降低24.6%和78.3%,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29.4%和32.8%。干湿交替节灌结合控释肥(尤其是树脂包膜尿素)施用有利于降低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促进农业面源污染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灌溉 控释肥 氮素 径流流失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内源激素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徐国伟 陆大克 +3 位作者 刘聪杰 王贺正 陈明灿 李友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7-146,共10页
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水平对水稻根系内源激素水平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连粳7号为材料,采用防雨棚土培试验,研究3个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与3个氮肥水平(0、240和360 kg/hm2)对水稻根系内源激素(... 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施氮水平对水稻根系内源激素水平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连粳7号为材料,采用防雨棚土培试验,研究3个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与3个氮肥水平(0、240和360 kg/hm2)对水稻根系内源激素(玉米素及玉米素核苷(Z+ZR)、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植株氮素累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根系Z+ZR、IAA合成,提高叶片中NR、GS及GOGAT活性,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抑制根系Z+ZR、IAA合成,降低叶片NR、GS及GOGAT活性,植株氮素累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P<0.05),而根系ABA含量则明显增加(P<0.05);在相同灌溉方式下,根系Z+ZR、IAA含量、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及氮肥累积量在保持水层及轻度干湿交替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重度干湿交替灌溉下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中氮处理明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P<0.05)。相关分析表明:根系合成的Z+ZR、IAA及叶片中氮代谢酶活性与氮肥吸收利用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而脱落酸含量则与氮肥吸收利用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根系合成的Z+ZR、IAA及叶片中氮代谢酶供氮效应为正效应,抽穗后,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供水效应及耦合效应为正效应,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为负效应。该研究对探索水氮耦合机理,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及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氮肥 作物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水氮耦合 内源激素 氮代谢酶
下载PDF
节水灌溉与控释肥施用对太湖地区稻田土壤氮素渗漏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叶玉适 梁新强 +4 位作者 周柯锦 李亮 金熠 朱春燕 赵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0-279,共10页
在太湖流域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节水灌溉与控释肥(控释BB肥与树脂包膜尿素)施用对稻田30 cm深土壤渗漏水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的动态变化及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渗漏... 在太湖流域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节水灌溉与控释肥(控释BB肥与树脂包膜尿素)施用对稻田30 cm深土壤渗漏水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的动态变化及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渗漏水TN、NH+4-N和NO-2-N浓度均在施肥后10 d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渗漏水氮素以NH+4-N(0.22~15.15 mg·L-1)为主,平均占TN 70.1%,NO-3-N(0.10~0.95 mg·L-1)占TN比例较低,平均为13.0%,NO-2-N(0~0.24 mg·L-1)平均仅占TN 1.3%.与淹灌相比,节灌对稻田渗漏水氮素浓度及各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影响不大,但降低了14.2%的渗漏水量和9.4%的TN淋失量.施氮显著提高了渗漏水氮素浓度以及NH+4-N和NO-2-N占TN的比例.控释BB肥和树脂包膜尿素较常规尿素处理水稻全生育期渗漏水TN平均浓度分别降低10.2%和43.3%,TN淋失量分别降低26.1%和39.5%.综上,干湿交替节灌结合树脂包膜尿素施用有利于降低氮素渗漏损失,促进农田面源污染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灌溉 控释肥 氮素 动态变化 淋溶流失
原文传递
花后轻干-湿交替灌溉提高水稻籽粒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3
6
作者 陈婷婷 许更文 +3 位作者 钱希旸 王志琴 张耗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88-1299,共12页
【目的】水稻籽粒灌浆是光合同化产物向籽粒运输并合成淀粉的生理过程,决定水稻结实率、粒重高低及品质优劣。籽粒灌浆过程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的调节。灌溉是水稻生产上一项重要的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形... 【目的】水稻籽粒灌浆是光合同化产物向籽粒运输并合成淀粉的生理过程,决定水稻结实率、粒重高低及品质优劣。籽粒灌浆过程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的调节。灌溉是水稻生产上一项重要的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花后灌溉方式对水稻籽粒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花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并阐明其分子机理。【方法】2012—2013年以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粳4038(杂交粳稻)为材料种植于土培池,自抽穗(50%穗伸出剑叶叶鞘)至成熟设置3种灌溉方式处理:(1)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保持浅水层,收获前一周断水;(2)轻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soil drying,WMD),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达-20 k Pa时,灌水1—2 cm,再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为-20 k Pa,再上浅层水,如此循环;(3)重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soil drying,WSD),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达-40 k Pa时,灌水1—2 cm,再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为-40 k Pa,再上浅层水,如此循环。观察花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粒重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编码这些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强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粒重、淀粉合成有关的蔗糖合酶(Su 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淀粉合酶(St S)和淀粉分支酶(SBE)等相关酶活性以及蔗糖合酶基因Su S2、Su S4,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AGPL1、AGPL2、AGPL3、AGPS2,淀粉合酶基因SSI、SSIIa、SSIIc、SSIIIa和淀粉分支酶基因SBEI、SBEIIb的相对表达量在3种灌溉方式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显著增加了弱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粒重、4种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强/弱势粒 籽粒灌浆 淀粉合成相关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2个超级稻品种结实率和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付景 刘洁 +3 位作者 曹转勤 王志琴 张耗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6-1065,共10页
大田种植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淮稻9号(粳稻)。自抽穗至成熟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WMD)、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和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3种灌溉方式,观察其对超级稻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相比,WMD处理显著增加2个超级... 大田种植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淮稻9号(粳稻)。自抽穗至成熟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WMD)、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和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3种灌溉方式,观察其对超级稻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相比,WMD处理显著增加2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结实s率和粒重,而WSD处理则降低结实率和粒重。WMD处理显著提高灌浆期剑叶净光合速率、膜质过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氧化力、根系吸收表面积、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比表面积和根系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及吲哚-3-乙酸(IAA)含量及根冠比,WSD处理的结果则相反。说明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改善超级稻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的生理功能,进而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产量 根系活力 光合速率 干-湿交替灌溉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顾俊荣 董明辉 +3 位作者 赵步洪 陈培峰 季红娟 韩立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7-354,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系)苏10-100为材料,进行实地氮肥管理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研究水稻干物质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运转特...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品种(系)苏10-100为材料,进行实地氮肥管理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研究水稻干物质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运转特性及其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肥管理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联合运用显著增加了幼穗分化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期茎鞘中NSC含量,提高了茎鞘干物质和NSC运转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运转率和贡献率明显大于常规粳稻苏10-100;水氮处理降低了穗数,但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和千粒重,苏10-100和甬优8号分别增加了6.21%、2.53%,1.68%、13.63%,3.3%、8.1%和9.06%、10.35%,其中2个弱势籽粒千粒重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6.3%和15.9%,显著大于强势粒。因此,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和轻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具有中后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大,物质运转率高,穗大且多,结实率高、充实度好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弱势籽粒灌浆充实,提高籽粒产量。本研究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不同类型水稻养分水份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地氮肥管理 轻干-湿交替灌溉 茎鞘NSC 积累与运转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卞金龙 蒋玉兰 +4 位作者 刘艳阳 冯咏芳 刘贺 夏仕明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9-390,共12页
【目的】旨在阐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抗旱性差异显著的4个水稻品种(籼稻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粳稻旱优8号和镇稻88)为材料,以常规水层灌溉(CI)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干湿交替灌溉(WMD... 【目的】旨在阐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抗旱性差异显著的4个水稻品种(籼稻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粳稻旱优8号和镇稻88)为材料,以常规水层灌溉(CI)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对水稻产量、根系、叶片及籽粒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I相比,WMD处理下抗旱性较强品种扬稻6号和旱优8号产量分别提高6.90%和7.45%,抗旱性较弱品种两优培九和镇稻88产量分别降低7.28%和8.10%。WSD处理下,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降幅远高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WMD处理下,扬稻6号和旱优8号复水后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均较CI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两优培九和镇稻88上述指标则与CI持平或有不同程度降低。WSD处理下,4个品种上述指标均较CI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根系活性强、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强是抗旱性较强水稻品种的基本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根系 光合速率 关键酶 蔗糖-淀粉代谢 生理原因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徐国伟 江孟孟 +2 位作者 陆大克 赵喜辉 陈明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39-1250,共12页
【目的】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对水稻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防雨棚内按处理数量构建9 m×1.5 m×0.4 m水泥池,用于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试验。因素1为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0 kPa,CK)、轻度... 【目的】探讨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对水稻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防雨棚内按处理数量构建9 m×1.5 m×0.4 m水泥池,用于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试验。因素1为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0 kPa,CK)、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因素2为氮素形态:100%NH4+-N(NH)、50%NH4+-N+50%NO3--N(1/2NH+1/2NN)、100%NO3--N(NN)。在水稻分蘖盛期、幼穗分化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植株样品,测定水稻根系氮代谢酶活性、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及植株各部位氮素含量。【结果】在相同氮肥形态下,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根系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与浅水对照相比分别增加6.4%80.4%、8.1%85.9%、5.1%61.8%与13.4%94.0%;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得到提升;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明显提高,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抑制根系NR、GS、GOGAT及GDH活性,降低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P<0.05)。在浅水对照下,NH处理可改善根系氮代谢酶活性,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有利于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的提升。干湿交替灌溉下,铵硝混合处理提高了根系氮代谢酶活性,增加了叶片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了水稻产量、光合氮素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根系GS、GOGAT及GDH活性及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与氮素农学效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与氮肥吸收利用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水稻生长期一直保持浅水层时,供应100%铵态氮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耦合效应,促进根系氮代谢酶活性,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及最大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氮肥形态 氮代谢酶 氮素利用
下载PDF
根部增氧模式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胡志华 朱练峰 +5 位作者 林育炯 张均华 胡继杰 禹盛苗 曹小闯 金千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03-1512,共10页
【目的】根部缺氧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与养分吸收的主要非生物因子之一。为了明确不同增氧模式的作用效果,探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根部增氧的响应特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根部增氧模式下水稻生长动态、产量和氮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特性... 【目的】根部缺氧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与养分吸收的主要非生物因子之一。为了明确不同增氧模式的作用效果,探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根部增氧的响应特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根部增氧模式下水稻生长动态、产量和氮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特性。【方法】以深水水稻品种IR45765-3B和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为材料,试验在顶部用透明塑料膜遮雨的水泥栽培池中进行,试验设施用CaO2(CaO2)、微纳气泡水增氧灌溉(MBWI)和干湿交替灌溉(AWD)等三个增氧模式处理及淹水对照(WL)。分别测定了两品种的生长动态、产量和与氮素利用相关的指标。【结果】与淹水对照相比较,根部增氧处理均显著促进IR45765-3B分蘖的发生,增幅为10.7%~33.6%,而中浙优1号茎蘖数仅在CaO2处理和AWD处理部分调查时期显著高于对照;根部增氧处理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并显著提高两品种水稻产量,增氧处理下IR45765-3B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6.3%(CaO2)、21.8%(MBWI)和10.7%(AWD),而中浙优1号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1.0%(CaO2)、52.2%(MBWI)和29.68%(AWD);根部增氧显著增加水稻的氮素吸收与利用,与对照相比较,增氧处理下IR45765-3B和中浙优1号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升高;施用CaO2和MBWI处理水稻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贡献降低,但齐穗期后两品种的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齐穗期后IR45765-3B和中浙优1号在CaO2处理下的氮素吸收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73.4%和119.2%,MBWI处理下的氮素吸收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28.7%和106.5%。【结论】根部增氧显著促进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并显著提高产量;在氮素利用方面,增氧处理下水稻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显著增加,且增氧处理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三种增氧模式中CaO2和MBWI的效果较AWD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用CaO2 微纳气泡水增氧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生理和根系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付景 王亚 +6 位作者 杨文博 王越涛 李本银 王付华 王生轩 白涛 尹海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20,共13页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籽粒灌浆生理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理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根系生理的影响,以超级...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籽粒灌浆生理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理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根系生理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全生育期不施氮肥(0N)、全生育期施氮肥90 kg hm^(-2)(90N)、全生育期施氮肥180 kg hm^(-2)(180N)、全生育期施氮肥270 kg hm^(-2)(270N)和全生育期施氮肥360 kg hm^(-2)(360N)。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南粳9108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枝酶的活性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3-吲哚乙酸、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了花后根系氧化力和根系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促进水稻生育前期茎鞘中储存的NSC向籽粒的运转,且与270N耦合后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最佳水氮耦合模式。表明通过适宜的水肥调控发挥水氮耦合效应,可以提高水稻根系生理性能和籽粒灌浆生理活性,实现水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籽粒灌浆生理 根系生理
下载PDF
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顾希 刘昆 +1 位作者 高捷 刘立军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3,共7页
综述了中国水稻生产中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微灌技术、蓄雨型灌溉技术和覆盖旱种6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应用发展情况,并总结了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和覆盖旱种3种主要节水... 综述了中国水稻生产中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微灌技术、蓄雨型灌溉技术和覆盖旱种6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应用发展情况,并总结了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和覆盖旱种3种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从加强水稻根—土互作机理、新技术应用以及根构型特性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中国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产量 控制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覆盖旱种
原文传递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鲜鲜 周胜 +2 位作者 孙会峰 张继宁 王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73-3880,共8页
水稻生产消耗了大量淡水资源,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水分管理是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干湿交替灌溉(AWD)作为一种重要的稻田节水减排管理模式,在中国、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广为应用。本文综述了AWD管... 水稻生产消耗了大量淡水资源,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水分管理是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干湿交替灌溉(AWD)作为一种重要的稻田节水减排管理模式,在中国、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广为应用。本文综述了AWD管理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其他生态效益(节水潜力、水稻产量等)影响的研究进展。总体而言,AWD可显著降低甲烷(CH4)排放,但较大幅度增加了氧化亚氮(N2O)排放,因此,其综合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取决于N2O增加幅度。水分管理耦合肥料管理,如优化肥料施入种类和方式等,有利于CH4和N2O同时减排。另一方面,AWD设定的土壤水分胁迫阈值影响水稻产量,轻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阈值-15±5 kPa)可在降低灌溉水量的同时保持水稻稳产,而重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阈值-30±5 kPa)时水稻产量显著降低。AWD稻田土壤通气性较好,利于微生物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科学合理地发展节水高效的水稻生产模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干湿交替灌溉 水稻生产 温室气体减排 水分胁迫阈值
原文传递
施氮和干湿灌溉对水稻抽穗期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徐国伟 陆大克 +2 位作者 王贺正 贾付俊 陈明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以水稻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0N,0 kg?hm-2)、中氮(MN,240 kg?hm-2)和高氮(HN,360 kg?hm-2)3种施氮水平及浅水层灌溉(0 k Pa)、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 Pa)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 Pa)3种灌溉方式,研究... 以水稻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0N,0 kg?hm-2)、中氮(MN,240 kg?hm-2)和高氮(HN,360 kg?hm-2)3种施氮水平及浅水层灌溉(0 k Pa)、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 Pa)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 Pa)3种灌溉方式,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抽穗期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组分变化、氨基酸含量及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偏生产力的影响及其耦合效应,探索水氮耦合机理,为水稻氮素高效利用及根际生态提供理论及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水稻根系酒石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琥珀酸、总有机酸、氨基酸分泌量,分别较浅水层灌溉增加13.2%、8.7%、27.3%、40.0%、6.7%、6.3%及6.4%,水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偏生产力分别增加4.1%及1.7%,显著提高根系分泌有机酸及氨基酸含量;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减少水稻根系酒石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琥珀酸的分泌量,显著降低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氨基酸含量及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同一水分条件下,施氮显著促进根系酒石酸、乙酸、苹果酸、琥珀酸的分泌,降低了草酸和柠檬酸的分泌量。根系分泌的酒石酸和琥珀酸含量在MN与HN间差异较小。分析表明,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氨基酸、苹果酸及琥珀酸的供氮效应为正效应,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效应及与供氮的耦合效应为正效应,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效应及其与供氮的耦合效应则为负效应。根系分泌的柠檬酸、草酸与氮肥利用率呈显著与极显著正相关,乙酸与氮肥利用间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通过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与中等施氮调控发挥水肥耦合效应,可以促进水稻根系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及氨基酸分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水氮耦合 根系分泌物 有机酸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顾俊荣 季红娟 +3 位作者 韩立宇 董明辉 赵步洪 陈培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48,共5页
为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苏10-100为材料,通过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T1),研究其对水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与常规水肥管理(T0... 为探讨不同类型高产水稻水氮高效利用特性,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8号和穗粒兼顾型常规粳稻苏10-100为材料,通过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和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联合运用(T1),研究其对水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与常规水肥管理(T0)相比,T1处理降低了有效穗数,但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充实度和千粒重,苏10-100和甬优8号分别增加了6.21%、1.68%,3.30%、9.06%和2.53%、13.63%、8.10%、10.35%。T1处理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的影响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了外观品质;降低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增加了胶稠度,改善了2个水稻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同时增加了稻米最高黏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降低了消减值和糊化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实地氮肥管理技术 轻干湿交替灌溉 籽粒结实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熠凡 李烙布 李伏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5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获得降低2季稻田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灌溉施氮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R、"浅湿晒"灌溉TR和干湿交替灌溉DR)...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获得降低2季稻田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灌溉施氮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R、"浅湿晒"灌溉TR和干湿交替灌溉DR)和3种施氮处理下FN1(纯氮12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20∶40∶40)、FN2(纯氮12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50∶25∶25)、FN3(纯氮9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50∶25∶25)2季稻田CH_(4)和N_(2)O通量,并计算了其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FN1处理和FN3处理下DR模式2季稻产量合计较CR模式分别增加17.9%和21.1%。TR模式和CR模式下FN1处理早稻产量和2季稻产量合计较FN2处理分别增加13.4%和11.4%,以及16.1%和12.6%。DR模式下FN2处理早稻产量较FN3处理增加11.0%。DR-FN1处理2季稻产量合计最高。FN1、FN2处理和FN3处理下TR和DR模式整个生育期2季稻田CH_(4)累积排放量较CR模式分别降低17.1%~22.5%和43.0%~56.8%,但是FN1处理和FN2处理下稻田N_(2)O累积排放量较CR模式分别增加69.3%~85.2%和146.2%~160.7%。TR模式下,FN3处理整个生育期2季稻田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较FN2处理降低26.8%和32.3%。TR和DR模式的GWP和GHGI低于CR模式,且DR模式GWP和GHGI最低。FN1处理和FN3处理的GHGI低于FN2处理,且FN1处理的GHGI最低。因此,不同施氮处理下,TR和DR模式代替CR模式可以降低GWP和GHGI。【结论】TR和DR模式下,采用低氮肥用量以及少施基肥和多施追肥方案来可以降低GWP和GHGI,其中DR-FN1处理是本研究合适的灌溉施氮模式,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并降低GWP和GH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湿晒”灌溉 干湿交替灌溉 CH4和N2O排放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下载PDF
氮肥形态与干湿交替灌溉下水稻土壤酶及养分差异 被引量:9
18
作者 江孟孟 赵喜辉 +2 位作者 谢小文 陆大克 徐国伟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3-1134,共12页
以水稻‘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土培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保持2-3 cm浅水层)、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 3种灌溉方式与铵态氮、铵硝混合50:50、硝态氮3种氮肥形态处理,研究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 以水稻‘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土培试验,设置浅水层灌溉(保持2-3 cm浅水层)、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和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 3种灌溉方式与铵态氮、铵硝混合50:50、硝态氮3种氮肥形态处理,研究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稻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地上部干物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氮肥形态下,与浅水对照相比较,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下水稻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8.4%-64.6%、4.1%-100%、4.6%-42.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9%-51.5%、8.0%-82.0%、2.5%-29.7%;水稻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明显提高,比浅水对照平均提高13.6%。重度干湿交替灌溉则抑制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降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显著降低(P<0.05)。在相同干湿交替灌溉下,铵硝混合50:50处理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及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水稻地上部干物质质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稻生长期采用轻度干湿交替灌溉与施用铵硝50:50混合氮肥,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耦合效应,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地上部干物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氮肥形态 土壤酶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花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强、弱势粒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婷婷 褚光 +3 位作者 华小龙 潘燕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4665-4678,共14页
【目的】进一步揭示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籽粒灌浆影响的机制。【方法】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种植于土培池,自抽穗至成熟设置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轻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 【目的】进一步揭示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籽粒灌浆影响的机制。【方法】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种植于土培池,自抽穗至成熟设置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轻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 irrigation,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 irrigation,WSD)3种土壤水分处理,运用双向电泳技术测定水稻强、弱势粒蛋白质表达量。【结果】与CI相比,WMD和WSD对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无显著影响;WMD显著增加了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WSD则显著降低了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WMD和WSD对强势粒蛋白质表达无显著影响,但WMD上调了弱势粒中丙酮酸磷酸双激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5-甲基四氢叶酸-同型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S-腺苷甲硫氨酸合酶、乙二醛酶I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蛋白质的表达,WSD则下调了弱势粒中上述蛋白质的表达。WSD还上调了抑制信号传导和能量代谢等有关蛋白的表达。两品种结果趋势一致。【结论】说明在WMD或WSD条件下,弱势粒中多种与灌浆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是其灌浆速率和粒重增加或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弱势粒 灌浆 蛋白质表达
下载PDF
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耗 马丙菊 +7 位作者 张春梅 赵步洪 许京菊 邵士梅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共8页
以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WMD)处理,观察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杂交籼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精米... 以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全生育期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WMD)处理,观察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杂交籼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消减值、相对结晶度、1045/1022cm-1红外比值、中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以及灌浆早期和中期的籽粒关键酶活性、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与CF相比,WMD可改善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增加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中淀粉粒数量和体积百分比,优化蛋白质组分,提高淀粉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以及灌浆期籽粒关键酶活性、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降低淀粉消减值、相对结晶度、大淀粉粒数量和体积百分比。在WMD下,杂交籼稻品质和淀粉特性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籼稻。这说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能明显改善杂交籼稻米质及淀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品质 淀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