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论证 被引量:7
1
作者 夏伟东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6,共7页
法家轻德治、反德教,并不等于绝对排斥德和德治,这与儒家轻法和法治,却不绝对排斥法和法治的情形颇为相同。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经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对德治也不无关注。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可以看出... 法家轻德治、反德教,并不等于绝对排斥德和德治,这与儒家轻法和法治,却不绝对排斥法和法治的情形颇为相同。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经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对德治也不无关注。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法家思想家主张的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称作"刑主德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法家 法治 德治 刑主德辅 儒家
下载PDF
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 被引量:7
2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 先秦时期"愚民"的主要内涵,涉及知识、性情两个方面。就知识方面的"愚民"而言,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在是非辨别、利害判断方面存在愚昧无知的不足。"民愚"判断既是先秦诸子政教思想的社会基础,又是一种最早的国民性批判。性情方面的"愚民"则是先秦诸子理想社会状态中的民风民俗,蕴涵着先秦诸子对现实"狡诈奸猾"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意识,不能简单地认为先秦诸子在具体政策措施层面提倡"愚民"、"反智"。探讨先秦诸子,尤其是几乎已成学界公论的法家"愚民"思想,应对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前提预设作一具体分析,反思"愚民"论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先秦诸子"愚民"论的话题,不仅关涉对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重新认识,而且对于提升当代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法家 愚民 反智
下载PDF
先秦法家政治正当性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8
3
作者 宋洪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85,共18页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 从子产到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完成了从"救世"理论到"治世"理论的蜕变过程。"救世"之说,乃是西周以降以"礼乐刑政"为核心观念的"王道政治"的权宜补充。"治世"之说挑战王道政治观念,形成了先秦法家独具特色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法家学说从历时视域与共时视域两个层面构建其政治正当性理论。历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政治正当性之获得在于洞察人们最为关切的时代主题,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与手段来回应人们的关切,最终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共时视域中的法家政治正当性,强调"以力服人"、"以利服人"与"以理服人",主张回归到政治最为坚实的初衷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获得正当性的最终源泉在于获得百姓心悦诚服的拥护。法家的政治正当性理论是一套完整的"治世"理论,是独立于儒家"王道政治"并谋求长治久安的治国原理,并非儒家学说主导下只能应对"乱世"的学说,司马谈"可行于一时之际而不可长用也"的断语不足以定性法家学说。今日研究法家,应该超越历史的成见与偏见,超越法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学说,深入挖掘其背后蕴涵的深刻政治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韩非 政治正当性 救世 治世
下载PDF
法家思想与秦王朝灭亡关系新论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卫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0-133,共4页
过去人们对法家思想在秦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促进了秦的统一,但后期对秦的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把秦的灭亡归结于法家思想。秦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归结于秦用法家思想统治而导致秦快速灭亡是缺乏根据... 过去人们对法家思想在秦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促进了秦的统一,但后期对秦的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把秦的灭亡归结于法家思想。秦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归结于秦用法家思想统治而导致秦快速灭亡是缺乏根据的。统一后的秦王朝使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对于维护当时的统一局面是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上使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的朝代并不只有秦代,汉以后的政权仍然执行的“外儒内法”的思想,但并没有导致汉王朝很快灭亡。因此应对法家思想进行全面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新论
下载PDF
典籍翻译批评话语的译释学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徐黎 李德俊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0,150,共10页
随着时代的进步,翻译实践需要翻译批评的创新。中国传统经典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者越来越多的阐释潜力。过去,对中国经典的批评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缺乏对中国思想和批评资源的审视。本研究试图借助格义,即语义类比的方法来确定道教主要经... 随着时代的进步,翻译实践需要翻译批评的创新。中国传统经典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者越来越多的阐释潜力。过去,对中国经典的批评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缺乏对中国思想和批评资源的审视。本研究试图借助格义,即语义类比的方法来确定道教主要经典之一《道德经》翻译的诠释学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三种类型的语义类比: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双向格义。基于以上三个译释特征,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法家的治国方略,本研究探索构建典籍翻译批评话语译释学路径:整体的翻译价值观取向——“译礼”和具体的翻译规则三层次——“译势”“译术”与“译法”。研究表明,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建构的话语体系可以促进中国典籍外译的翻译批评研究,并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批评 译释学 法家 《道德经》英译
原文传递
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京华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20-25,共6页
战国秦汉之际学者对于以往学术史的总结仍以《庄子·天下篇》、司马谈《六家要指》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最具代表性。三种阐述都是将以往的学术思想流派看作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着同样的发生背景和学术目标 ,即各家都兴起... 战国秦汉之际学者对于以往学术史的总结仍以《庄子·天下篇》、司马谈《六家要指》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最具代表性。三种阐述都是将以往的学术思想流派看作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着同样的发生背景和学术目标 ,即各家都兴起于“周文疲弊”和都是“务为治”的 ,因而诸子百家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一种更相嬗替的递进关系。法家、道家、儒家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 ,前后嬗替 ,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政治思想 法家 道家 儒家 嬗替
下载PDF
浅谈法家、道家、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总 居水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年第3期52-53,67,共3页
在分析加强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并概括法家、道家、儒家的一些主要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这些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以提高管理效果。
关键词 法家 道家 儒家 管理思想
下载PDF
论韩非子“因情而治”的内在逻辑及黄老学渊源
8
作者 王宏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韩非子的“人情”主要指人在处理人己物我关系时表现出的趋利避害的真实情态。其“因情而治”的治道设计有助于君主顺应并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行为趋向和心理定势,在掌控和控御臣民之“人情”共性的基础上,高效便捷地使政治事务和社会生... 韩非子的“人情”主要指人在处理人己物我关系时表现出的趋利避害的真实情态。其“因情而治”的治道设计有助于君主顺应并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行为趋向和心理定势,在掌控和控御臣民之“人情”共性的基础上,高效便捷地使政治事务和社会生活整齐划一,既可以克服君主德智不足的弊端,又能够实现以简驭繁的高效治理。“因情而治”的内在要求是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臣民各处其宜、皆用其能,在臣民各守其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中为国家贡献智慧和才干,君主则在臣民之具体作为中保持“无为”姿态。韩非子“因情而治”治道方略的理论渊源正在黄老那里,韩非子将黄老立足“天—地—人”宏大视野下展开的“因情而治”收缩至君臣关系的维度以佐助强力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韩非子 黄老道家 人情论 因情而治
下载PDF
浅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陆仁艳 《山西建筑》 2008年第3期39-40,共2页
总结了儒家、道家、法家的核心思想,论述了其对传统建筑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法家思想影响下的建筑产物与城市规划理论,为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古代哲学思想 传统建筑 儒家 道家 法家
下载PDF
《淮南子》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绪与改铸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效峰 梁道礼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27,99,共6页
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淮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上。秉持圣王中心的历史观念,《淮南子》对于法家的君道观念多有承绪,并引用道家、儒家思想资源进行了修正。但总体而言,《淮南子》的这个努力依违于法、道、儒之间,... 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淮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上。秉持圣王中心的历史观念,《淮南子》对于法家的君道观念多有承绪,并引用道家、儒家思想资源进行了修正。但总体而言,《淮南子》的这个努力依违于法、道、儒之间,表现出似是而非的特征和理想主义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先秦法家思想 法家
下载PDF
先秦法家传播思想述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4-17,共4页
历来学者对先秦法家的法治主义研究颇多 ,但对其传播思想鲜有关注。值得重视的是 ,法家对传播功能、传播内容、传播体制、传播策略等方面的认识颇富创造性 。
关键词 先秦 法家 传播思想
下载PDF
论东亚新法家 被引量:2
12
作者 喻中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40,共13页
近代以来的新法家不仅见于中国,而且见于其他东亚国家。大致说来,徂徕学与大久保利通推行的政治实践,代表了日本近代以来的新法家。丁若镛的实学与朴殷植、朴正熙展开的政治实践,代表了韩国近代以来的新法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光耀... 近代以来的新法家不仅见于中国,而且见于其他东亚国家。大致说来,徂徕学与大久保利通推行的政治实践,代表了日本近代以来的新法家。丁若镛的实学与朴殷植、朴正熙展开的政治实践,代表了韩国近代以来的新法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光耀发表的言论,李光耀推行的政治与法治,代表了新加坡的新法家。至于中国,早在19世纪中期,在龚自珍、魏源的论著中,已经可以看到新法家思想的萌芽。清末民初的章太炎、梁启超,20世纪30、40年代的陈启天、常燕生,则是中国近现代新法家的主要代表。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分别兴起的新法家,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的东亚新法家。东亚新法家既可以阐释法家的东亚性与近代性,也可以描述东亚政治、东亚文化的共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法家 新法家 法治 徂徕学 实学 李光耀 大久保利通 朴正熙
原文传递
论申不害的法理学说 被引量:4
13
作者 喻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09,共9页
从韩非一直延伸至当代,论者多以“术论”概括申不害的理论。回到当时的政治语境,“申不害言术”其实就是“申不害言法”。《盐铁论》有言:“申、商以法强秦、韩”,这就是说,申不害赖以强韩的,是法而不是术。一方面,申不害对君臣关系进... 从韩非一直延伸至当代,论者多以“术论”概括申不害的理论。回到当时的政治语境,“申不害言术”其实就是“申不害言法”。《盐铁论》有言:“申、商以法强秦、韩”,这就是说,申不害赖以强韩的,是法而不是术。一方面,申不害对君臣关系进行了理性化、制度化、法律化的建构;另一方面,申不害立足于三个法治环节,阐述了比较丰富的法理学说:以“明法”的理念表达法律,以“任法”的理念运用法律,以“行法”的理念实施法律。申不害不仅是知行合一的法家,而且还建构了一种具有较高精神追求的法理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不害 法理学 法家 法治 韩非子
下载PDF
秦法治观再考——以秦简所见两种吏道文本为基础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腾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9,共13页
通说认为,秦的法治思想以惟法独尊、重刑轻罪为表征,但收入于已公布的秦简简文中的《为吏之道》、《为吏治官及黔首》等吏道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法治思想则以法治为基础而兼容各种学派对治道的认识。这些吏道文本很可能是根据共同的官方母... 通说认为,秦的法治思想以惟法独尊、重刑轻罪为表征,但收入于已公布的秦简简文中的《为吏之道》、《为吏治官及黔首》等吏道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法治思想则以法治为基础而兼容各种学派对治道的认识。这些吏道文本很可能是根据共同的官方母本抄写而成的,所以其法治观亦可谓秦国官方法治观的组成部分。若把通说所理解的秦的法治思想称为刚性法治观,则吏道文本所揭示的相关信息可谓柔性法治观。从商鞅变法至秦始皇驾崩,秦对这两种法治观似乎并无绝对的偏向性,而是根据现实环境的差异或此或彼地做出选择,这反映了秦人对法治政略的现实主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法治观 吏道文本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从古典法治走向现代法治——段秋关新作读后 被引量:4
15
作者 武树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38,共8页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关于法治古今纵横多元之说为中国古典法治安顿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古典法治从初级形态向常规形态的经历酿造了法治的原始精华和实践成果;纳礼治、德治、法治于一炉的人治说概括了古典法治的本质特征;对...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关于法治古今纵横多元之说为中国古典法治安顿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古典法治从初级形态向常规形态的经历酿造了法治的原始精华和实践成果;纳礼治、德治、法治于一炉的人治说概括了古典法治的本质特征;对儒家之礼和法家之法的历史定位与现代审视;中国现代政治实践的经验教训与艰难选择彰显了法治的无比优越;中国法治观念的三度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法治 现代法治 儒家 法家 礼治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新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53,共8页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如果抛开其中的专制主义、"除阴奸"等不良成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按规则办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正义主张在当下依然具有重...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如果抛开其中的专制主义、"除阴奸"等不良成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按规则办事的理性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正义主张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尽管如此,由于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因此,只有冲破这一怪圈,充分发扬民众的能动性和自我觉醒意识,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富强之路。同时,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在后世的演化中,不仅表现出"假公济私"的欺骗性质,更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为此,需要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冲突和矛盾,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和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霸道 公天下 重刑主义
原文传递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刑罚思想的对抗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翅 宋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79-582,共4页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思想上,儒家偏重于“礼义教化”,以刑辅德,法家偏重于“重刑威慑”,以刑去刑。这只是各自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手段不同,而在道德理想和治国目的上两者是相通的。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刑罚思想 对抗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治国理念及其对实现“中国梦”之启示——以道家、儒家、法家思想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绍楼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4期55-57,共3页
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法家为例,简单分析其政治主张以及治国理念。研究了此三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三方面提出其... 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法家为例,简单分析其政治主张以及治国理念。研究了此三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三方面提出其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道家 儒家 法家 中国梦
下载PDF
论吕尚的法理学——兼及中国功利主义法学的起源 被引量:3
19
作者 喻中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4-77,共14页
在儒家主导的叙事框架中,一直有尊周公而抑吕尚的传统。事实上,在殷周鼎革之际,吕尚与周公具有大致相当的历史地位。吕尚是齐国的始祖,也是齐学与齐文化的创始人。吕尚既是法家学说及其实践的早期源头,也是殷周之际中国法理学的重要阐... 在儒家主导的叙事框架中,一直有尊周公而抑吕尚的传统。事实上,在殷周鼎革之际,吕尚与周公具有大致相当的历史地位。吕尚是齐国的始祖,也是齐学与齐文化的创始人。吕尚既是法家学说及其实践的早期源头,也是殷周之际中国法理学的重要阐述者。吕尚的法理学以功利主义作为思想基础,以贤能政体理论回应国家治理在制度上的需求,以规则体系的建构回应国家治理在技术上的需求,表达了中华文明初生时期的功利主义法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尚 法理学 法家 功利主义法学 贤能政治
原文传递
从秦代刻石文看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3,共7页
秦代刻石文共计七篇,它们反映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对未来国家发展的规划设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接受和继承。主要表现在重视国家法令、重视分职以治吏,以及民俗的法律化和对确定的大一统王朝的追求。值得注意的... 秦代刻石文共计七篇,它们反映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对未来国家发展的规划设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接受和继承。主要表现在重视国家法令、重视分职以治吏,以及民俗的法律化和对确定的大一统王朝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解读刻石文我们还发现,秦始皇对法家思想不是一味地继承和接受,而是同时又有所发展:他并不遵行法家着意提倡、主张的君无为臣无所不为的"无为而治";他不再坚持法家非常重视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而是在重农的同时也为工商业提供了适度发展空间;融阴阳家思想要素于法家之中;主张偃兵息武。这些接受和发展表现为我们动态地认识先秦法家、客观地评价秦始皇提供了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石文 秦始皇 李斯 法家 《韩非子》 《管子》 《商君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