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记》“人生而静”章不同解释路向的考察与反思
1
作者 成守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60-566,647,共8页
《乐记》“人生而静”章蕴含着对人性、欲望与恶之间关系的思考。程朱一系重视“天理”“人欲”之说而极力推崇此段文字,在陆九渊、王船山及部分清儒那里,此节文字却颇遭诟议。通过对诸家注解文字的梳理分析与阐释剖判,反思经典文本在... 《乐记》“人生而静”章蕴含着对人性、欲望与恶之间关系的思考。程朱一系重视“天理”“人欲”之说而极力推崇此段文字,在陆九渊、王船山及部分清儒那里,此节文字却颇遭诟议。通过对诸家注解文字的梳理分析与阐释剖判,反思经典文本在不同思想家那里际遇之不同,源于思想家们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存在分歧、各自思想态度与关注旨趣有异、对儒家根本精神认同不一等因素。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而言,在尊重文本自身与其结构呈现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发掘文本解释的潜力与文本结构义理的一贯性,从而使文本在保有自身一致性的情况下,也存在意蕴增长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人生而静” 天人 理欲 朱熹
下载PDF
“为市井细民写心”——试论宋元商贾小说的特色
2
作者 邱绍雄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6期26-30,共5页
宋元商贾小说“为市井细民写心” ,表现商人们的灵魂在理欲之间的徘徊 ,它赞美、肯定合理的人欲 ,同时也表现了过度放纵的“欲”与“祸”的联系 ,塑造了一些以理制欲、重理轻欲的商人形象 ,表现了欲对理的回归 ,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较... 宋元商贾小说“为市井细民写心” ,表现商人们的灵魂在理欲之间的徘徊 ,它赞美、肯定合理的人欲 ,同时也表现了过度放纵的“欲”与“祸”的联系 ,塑造了一些以理制欲、重理轻欲的商人形象 ,表现了欲对理的回归 ,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较为细腻地表现了商人的内心世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商贾小说 理与欲 人伦关系
下载PDF
2005年度戴震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青 丁忠甫 《科技信息》 2006年第S3期13-13,12,共2页
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他在考据学、哲学等领域都有颇深的造诣。本文试从治学和理欲两个方面阐述2005年度学术界研究戴震的新成果。
关键词 戴震 治学之道 理欲
下载PDF
回到“人伦日用”——戴震关于性情问题的思考之一
4
作者 马育良 《皖西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4-94,共11页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本论 《孟子字义疏证》 理欲 “心知”
下载PDF
黄道周论君子小人之辨的四个维度
5
作者 蔡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20-27,共8页
君子小人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直至宋明时期仍得到理学家的不断阐发。晚明大儒黄道周进呈于崇祯皇帝的《缁衣集传》一书中,集中讨论了君子小人之辨,主要以人性中的好善恶恶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从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公私... 君子小人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直至宋明时期仍得到理学家的不断阐发。晚明大儒黄道周进呈于崇祯皇帝的《缁衣集传》一书中,集中讨论了君子小人之辨,主要以人性中的好善恶恶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从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名实之辨四个维度展开。他一方面肯定了在现实中选择道德行为时的好恶之难,另一方面则对君子所"应当"的伦理行为进行论证,认为应当坚定地奉行君子行为,提出君主在政治中应当与君子一道,亦即以贤良为辅助伴侣,体现了黄道周后期思想中经世致用的政治诉求。从性理的角度看,黄道周实际上是主张本性中好善恶恶的真实呈现,而极力反对人性被后天积习所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小人 义利 理欲 公私 名实
下载PDF
试论儒家理欲观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6
作者 王黎黎 司汉武 王璞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246,共5页
人的社会生活实际上是不断寻求满足各种需要的活动,技术则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或提供便利服务,满足这些需要尤其是物质生活需要的工具,儒家理欲观对欲的歧视背离人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并对技术进步发挥严重的阻碍作用。欲望、需... 人的社会生活实际上是不断寻求满足各种需要的活动,技术则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或提供便利服务,满足这些需要尤其是物质生活需要的工具,儒家理欲观对欲的歧视背离人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并对技术进步发挥严重的阻碍作用。欲望、需要,抑或天理、法则通过人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指向对技术的排斥或者重视。厘清儒家理欲观的技术效应,可以从价值观角度,深层把握儒家传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欲观 行为选择 技术进步 作用 影响
下载PDF
完善价值取向是消除腐败现象的有效途径
7
作者 郭锋 张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23-25,共3页
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由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与腐败现象相互作用,恶性循环,使社会急需的主流价值取向不能形成,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腐败,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群己、义利、理欲等价值... 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由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与腐败现象相互作用,恶性循环,使社会急需的主流价值取向不能形成,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腐败,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群己、义利、理欲等价值取向的论述,对现阶段消除腐败现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取向 腐败现象 义利观 理性 欲望 人格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同性恋叙述的性别差异及其情理困惑
8
作者 余宁宁 《蒲松龄研究》 2019年第3期50-58,102,共10页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各式各样奇幻的爱恋,同性恋亦在其关注之列。《聊斋志异》不仅书写了当时社会司空见惯的男同性恋,还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女同性恋。通过对这些同性恋篇章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同与女同的书...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各式各样奇幻的爱恋,同性恋亦在其关注之列。《聊斋志异》不仅书写了当时社会司空见惯的男同性恋,还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女同性恋。通过对这些同性恋篇章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同与女同的书写在叙事特征、思想内容上存在异同。透过文本,我们也能从中窥探作者对男同、女同的不同态度。然而,身处男权主导的古代社会中的作者仍不免挣扎在情、欲、理的困惑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叙事特征 精神恋爱 情理欲困惑
下载PDF
《金瓶梅》中的理欲观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宝龙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4-99,共6页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讲,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特别是理欲观...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讲,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特别是理欲观念。而且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欲观念完全打破了自宋代以来一直占思想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传统,不是存理灭欲,而是有欲无理,以欲代理,为饱私欲,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忘却人性,无视廉耻。对于这种客观体现出的理欲观,我们必须冷静的,批判的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理欲观 中国古典小说
下载PDF
“理欲”圆融-从《宋史·舆服志》看宋朝服饰艺术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明 汪清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67-71,共5页
西周之后中国历朝开始了"理欲"之辩,尤以宋朝表现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宋史·舆服志》中皇室、贵族、士庶阶层的服饰形制和装饰进行分析,阐释在理学盛行背景下,宋朝休闲文化的萌生和适度设计观的出现,探讨宋室服饰艺术... 西周之后中国历朝开始了"理欲"之辩,尤以宋朝表现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宋史·舆服志》中皇室、贵族、士庶阶层的服饰形制和装饰进行分析,阐释在理学盛行背景下,宋朝休闲文化的萌生和适度设计观的出现,探讨宋室服饰艺术在理与欲中的博弈与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理欲圆融 舆服设计 服饰艺术
下载PDF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 被引量:4
11
作者 熊吕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1-14,共4页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欲观 “存天理 灭人欲' 宋明理学 思想家 哲学家 教育家
下载PDF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乐爱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3,共8页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q...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去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理欲论
下载PDF
“理欲之辨”与清初理性精神的复归
13
作者 施文斐 《安康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 从宋儒到晚明先锋派文人再到清初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人们之于理欲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清人不仅纠正了宋儒"理欲对立"的错误,同时也批判了晚明士人在欲望上的过度放纵;既不赞成明人的"弃理从欲",同时也反对宋儒的"存理灭欲",而是主张在"以理节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理、欲调和。克服"唯理"或"唯欲"的偏激而更趋向"理欲兼顾"的中庸,"理欲之辨"也由此被逐渐导向了富有理性精神的合理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的公、私之辨 存理灭欲 以“礼”代“理” 以理制欲 理、欲兼顾
下载PDF
浅析王栋的理欲观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树俊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12,共8页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栋 理欲观 理学 泰州学派
下载PDF
晚明新思潮在“三言”“二拍”中的体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睿臻 《韶关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30-34,共5页
"三言""二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晚明时期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潮。它们体现了不耻言利,义利并重的义利观;体现了顺应人性,肯定欲望合理性的理欲观;体现了颂扬真情,倡导自主平等的婚恋观;也体现了重视自我,追求适... "三言""二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晚明时期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潮。它们体现了不耻言利,义利并重的义利观;体现了顺应人性,肯定欲望合理性的理欲观;体现了颂扬真情,倡导自主平等的婚恋观;也体现了重视自我,追求适意享乐的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三言”“二拍” 义利观 理欲观 爱情观 人生观
下载PDF
泰州学派理欲观述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庆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40,共6页
以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学者通过对"心"(天理、良知)的自觉改造,逐渐把心中之理的内容由封建伦理道德准则改造成人的自然生活、感性欲望,进而对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望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不同... 以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人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学者通过对"心"(天理、良知)的自觉改造,逐渐把心中之理的内容由封建伦理道德准则改造成人的自然生活、感性欲望,进而对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望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不同于正统理学理欲观的回答。他们肯定欲的天然合理性,反对天理对人欲的绝对限制,肯定个体的价值,提倡自我意识和人格尊严,初步提出打破封建等级区分的平等要求,反映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旧的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的反思,形成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理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理欲观
下载PDF
风流与礼防共构 理道与真情交织——论《姑妄言》的理欲观
17
作者 杨萍 李玉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4-17,共4页
《姑妄言》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长篇世情小说,作者曹去晶根据明末清初社会现实描绘了一幅明清易代时的市井众生图,全方位地揭露和抨击了明末清初的污浊世情和人性的阴暗面,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理欲观。
关键词 《姑妄言》 理欲观 理欲统一 天理 人欲
下载PDF
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辨正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万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50,共6页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理欲关系 理学 《孟子字义疏证》
下载PDF
重评戴震--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 被引量:2
19
作者 陶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57-71,共15页
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 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完整地评论和判定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从宋明理学以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其内在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传承关系所导致的原有思想理论的深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变动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反省和反思戴震思想的地位和意义,重新评判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得到的结论是:首先,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戴震是新安理学的终结者;其次,从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实际看,戴震是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哲理化进程的终结者;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戴震是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批判的实践批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思想 新安理学 哲理化进程 理欲之辨 理学思辨模式
下载PDF
朱熹“理欲之辩”述论
20
作者 马金易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9-13,共5页
在朱熹看来,"道心"和"人心"是同一个"心",只不过是看待的角度不同。从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角度看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的角度看则是"道心","道心"即为心的本体,是天... 在朱熹看来,"道心"和"人心"是同一个"心",只不过是看待的角度不同。从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角度看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的角度看则是"道心","道心"即为心的本体,是天理的体现。理欲之辩不是要求人们完全放弃私欲,而是要求人欲要在儒家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在于"学"与"敬",也就是"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改变当时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状,因而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他的理欲观为私欲萌芽提供了生长空间和理论支撑,被历代的统治阶级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反人性"的利器,需要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天理人欲 道心人心 理欲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