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钱钟书《围城》的空间叙事架构及意象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樊尚婧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94-97,共4页
钱钟书的《围城》用生动细腻地描写刻画了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归国后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方鸿渐作为战时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留学回国后找不到人生的准确定位,只能无聊可鄙地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围城中。文章对《围城》的空间叙事架... 钱钟书的《围城》用生动细腻地描写刻画了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归国后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方鸿渐作为战时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留学回国后找不到人生的准确定位,只能无聊可鄙地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围城中。文章对《围城》的空间叙事架构及意象进行了解读,分析作者借助方鸿渐的行动位移不断变换空间场景,在空间转换中推进故事情节,在文本叙事上凸显空间性的写作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围城》 空间叙事 叙事架构 空间意象
下载PDF
创伤与成长:《铃芽之旅》的隐喻意象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紫涵 许爱珠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世界系”是近年来在日本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作品类型。《铃芽之旅》是新海诚基于宏大叙事消解的后现代背景对现实灾难进行省思的“世界系”作品。作品沿袭了“新海诚式”的漫画·动画性的现实主义,将拟宏大叙事和日... “世界系”是近年来在日本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作品类型。《铃芽之旅》是新海诚基于宏大叙事消解的后现代背景对现实灾难进行省思的“世界系”作品。作品沿袭了“新海诚式”的漫画·动画性的现实主义,将拟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通过虚构世界联系起来,使集体创伤性记忆与文化联结。故事运用“隐喻”意象如门、蚓厄、三角椅等,折射出具有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后现代人群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新海诚作为创作者的意识转型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芽之旅》 世界系 灾难叙事 隐喻意象
下载PDF
走向舞剧创作的本体自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方式的美学评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4期21-25,共5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首演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观演热潮。笔者认为,该剧既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和追捧,同时也获得业内专业人士的赞誉与肯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该剧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了近年来中国舞剧观念的更新、本体创作...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首演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观演热潮。笔者认为,该剧既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和追捧,同时也获得业内专业人士的赞誉与肯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该剧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了近年来中国舞剧观念的更新、本体创作规律的实施,可以说该剧是当下中国舞剧叙事观念转变与探索的一个缩影,也代表着中国舞剧的当代发展形态。《电波》中,叙事观念的本体转变、舞剧叙事方式的深度开掘两个方面尤为突出,其文学思维与舞剧思维的转换、互文关系作用、情感逻辑取代故事逻辑、时空处理彰显本体优长、开放的意义空间等创作方法,值得从美学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叙事 互文性 时空处理 舞台意象
原文传递
意象化叙事与“意象”小说范式的探索
4
作者 许爱珠 周剑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0-84,共5页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贯穿性的作家,始终引领着中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断走向创新性的艺术探索。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及其中国小说的文体实验意识。回顾贾平凹在21世纪初期的长篇小说实践,《怀念狼》和...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贯穿性的作家,始终引领着中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断走向创新性的艺术探索。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及其中国小说的文体实验意识。回顾贾平凹在21世纪初期的长篇小说实践,《怀念狼》和《病相报告》这两部作品注重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现小说的深层意蕴,或者说是通过形而下的故事来解释形而上的哲学境界。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类生存危机的意象化叙事和“病象社会”的意象化叙事,赋予了小说主题形而上的文化思考和宏大叙事,并通过全新的“意象”小说文体范式的探索,实现作者在21世纪初的全球化语境下对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意象化叙事 意象小说 新汉语写作
下载PDF
“新丝路”格局下重构“影像+文化+命运”共同体——以纪录片《我所经历的罗布荒原》为例
5
作者 岳贤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基于“新丝路”的国际视野,影像话语体系在助力国家新形象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录片作为影像叙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题材形式,不仅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官方叙事特色,而且其独有的厚重感、社会感、历史感等媒介特性可以... 基于“新丝路”的国际视野,影像话语体系在助力国家新形象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录片作为影像叙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题材形式,不仅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官方叙事特色,而且其独有的厚重感、社会感、历史感等媒介特性可以借助“新科技”与历史对话,通过多视角、多线索的视听手段将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特性编码成具有能指作用的“影像共同体”,并解码释义后同构出具有促进民族价值耦合交流意义的“文化共同体”,从而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与历史对话,重组民族未来格局,重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丝路 纪录片 电影 影像叙事 文化交流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意象模式及其在唐宋传奇小说中的运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钊平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4期35-39,共5页
模式是一种功能框架 ,隐寓着一种规范的确立和对常态的认同。中国古典叙事模式的探讨应当着眼于时间、结构、视角、意象四个方面 ,而后者尤为唐宋传奇所独擅。唐宋传奇小说意象模式的运用主要有 :借助核心意象暗寓人物命运 ,通过意象叠... 模式是一种功能框架 ,隐寓着一种规范的确立和对常态的认同。中国古典叙事模式的探讨应当着眼于时间、结构、视角、意象四个方面 ,而后者尤为唐宋传奇所独擅。唐宋传奇小说意象模式的运用主要有 :借助核心意象暗寓人物命运 ,通过意象叠加定格创设诗化情境 ,异性信物本身的表情达意 ,神话灵异故事的预言意义等。情意、表象兼具的意象往往凝聚精神 ,疏通文脉 ,强化了作品的审美趣味 ,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形式 叙事模式 意象模式 唐宋传奇 诗情文笔
下载PDF
宁夏民歌《紫花儿》叙事性研究
7
作者 王嘉珮 《民族艺林》 2023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紫花儿》是宁夏民间叙事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叙事的圆形叙事结构,以意象构建了叙事的民族特色,以时间技法体现了叙事上的价值取向和民俗风物景观,语言上具有口语化和西北地方特色。《紫花儿》体现了中国传... 《紫花儿》是宁夏民间叙事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叙事的圆形叙事结构,以意象构建了叙事的民族特色,以时间技法体现了叙事上的价值取向和民俗风物景观,语言上具有口语化和西北地方特色。《紫花儿》体现了中国传统叙事学及其理论的普遍特征,其作品继承了传统文学的叙事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多样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儿》 民间文学 叙事歌 叙事结构 民俗意象 语言风貌
下载PDF
论诗剧《梧桐雨》的叙事特色 被引量:1
8
作者 曾泽欣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34-39,共6页
《梧桐雨》作为一部诗剧,在强调其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叙事性。叙事意象上,“金钗钿合”和“梧桐树”是该剧的眼睛;叙事时空上,整出戏都发生在秋天,而大空间上经历了从宫中到马嵬坡再回到宫中的转变,小地点又有从宫殿内到梧桐树下的... 《梧桐雨》作为一部诗剧,在强调其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叙事性。叙事意象上,“金钗钿合”和“梧桐树”是该剧的眼睛;叙事时空上,整出戏都发生在秋天,而大空间上经历了从宫中到马嵬坡再回到宫中的转变,小地点又有从宫殿内到梧桐树下的转变;叙事主题上,白朴借李、杨两人爱情的荒诞与唐明皇的无奈,寄寓了人生的荒凉无奈感;与《长生殿》的叙事结构类似,二者都重在爱情线,但《梧桐雨》在最后隐去了政治线,集中描写唐明皇的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桐雨》 叙事意象 叙事时空 叙事主题 叙事结构
下载PDF
物象铺陈、空间测绘与城市抒情——当代小说城市书写的认知模式考察
9
作者 王兴文 赵一霖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152,共6页
从如何认知城市的角度看,当代小说的城市书写有三种较为常见的写作模式,即以物象指代城市、以空间探索城市以及以抒情的姿态表达对城市生活的情感评价。以此作为考察当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切入点,或可跳出现代性思考模式,以较为客观的视角... 从如何认知城市的角度看,当代小说的城市书写有三种较为常见的写作模式,即以物象指代城市、以空间探索城市以及以抒情的姿态表达对城市生活的情感评价。以此作为考察当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切入点,或可跳出现代性思考模式,以较为客观的视角审视当代作家思想观念变化的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实践过程与精神实践过程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物象叙事 空间测绘 都市抒情
下载PDF
基于《桃花源记》空间意象的陵园叙事性设计研究--以黄石市章山生态人文纪念园为例
10
作者 邱岚 甘伟 +1 位作者 张紫薇 洪宗禹 《中外建筑》 2023年第1期81-86,共6页
生老病死的话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陵园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桃花源”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被视为理想世界,符合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针对陵园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研究引入文学叙事相关方... 生老病死的话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陵园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桃花源”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被视为理想世界,符合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针对陵园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研究引入文学叙事相关方法,运用叙事性设计建构形成新的设计架构,即梳理“事件线索”—搭建“结构模式”—提炼“主题元素”—编排“空间情节”4个层面探讨陵园空间设计。以黄石市章山生态人文纪念园为实践案例,以“桃花源”的空间意象为基础,对叙事性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和讨论,通过叙事空间设计组织以及空间认同感的塑造,有效打造出符合人们想象的理想空间,以期为陵园空间设计提供新的借鉴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叙事性设计 空间意象 陵园设计
下载PDF
晚清画报与中国读图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图画日报》之《新茶花》为中心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晓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1,共9页
近代中国的传播场域中,晚清画报文学作品表现出了传统中国读图文学的现代转型征象:一、时代变革之声奠定了画报大众启蒙与市民趣味的基本价值导向;二、画报的大众化传播推动了语言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实践;三、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 近代中国的传播场域中,晚清画报文学作品表现出了传统中国读图文学的现代转型征象:一、时代变革之声奠定了画报大众启蒙与市民趣味的基本价值导向;二、画报的大众化传播推动了语言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实践;三、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和文图关系的突破,奠定了现代连环故事图画的基本体式;四、画报的西方视域再现了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表征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画报 读图文学 《新茶花》 价值取向 叙事实践 文图关系 图像表征
下载PDF
构建事象:杜甫体物之法与古典诗歌叙事性
12
作者 白松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6-61,共6页
叙事性是杜甫咏物诗的重要特性。“事”及叙事性因素的多重组合是杜甫咏物诗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体物之法,这一写法使得“物”超越抒情传统的“意象”范畴而成为“事象”,静态的物成为了立体的、动态的、历时的、行为性的“事”的有机组成... 叙事性是杜甫咏物诗的重要特性。“事”及叙事性因素的多重组合是杜甫咏物诗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体物之法,这一写法使得“物”超越抒情传统的“意象”范畴而成为“事象”,静态的物成为了立体的、动态的、历时的、行为性的“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构建事象”为中心的咏物诗调动多种叙事策略来体物状物,具体体现为虚实事境的构建、时空结构的变换、特定角度的选择、移情于物的视角等,由此实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表现诗人曲折变化的复杂体验。叙事性特色不仅使“物”承载了深厚的情志与内涵,在咏物诗中彰显出可贵的“诗史品质”,还具有革新启后的诗歌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咏物诗 叙事性 体物 事象
下载PDF
基于水族节庆文化的用品叙事-感性意象设计方法
13
作者 韦广波 杨勤 《设计》 2023年第16期100-103,共4页
现如今,流行以产品为载体传播民族文化的产品设计,但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设计者在民族文化产品设计时多以主观理解去设计,导致了作品叙事设计时叙事表达不充分、模糊和偏向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水族节... 现如今,流行以产品为载体传播民族文化的产品设计,但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设计者在民族文化产品设计时多以主观理解去设计,导致了作品叙事设计时叙事表达不充分、模糊和偏向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水族节庆文化的用品叙事-感性意象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甄选设计载体和提取叙事主题;其次,对叙事文化要素进行实验、解析,甄选出文化要素,解决同质化和低质化问题;接着运用感性因子分析及模糊评价法甄选感性意象要素,解决作品叙事表达不充分、模糊和偏向的问题;最后,进行设计创作验证本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为民族文化用品设计提供有效的知识辅助,为以文化造型的设计提供相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庆文化 叙事设计 感性意象 设计方法 文化产品
下载PDF
视听媒介视域下对传统聚落文化的叙事与唤起方法研究
14
作者 汪洋 邹洲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6期22-29,共8页
本文首先从民族影像志的本体论叙事出发,分析建立在视听媒介基础上的视听思维和传统的人类学文字思维的区别,并结合感官经验对传统聚落中各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以此论证影像叙事的视听思维基础和语言方式对“书写”民族影像志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从民族影像志的本体论叙事出发,分析建立在视听媒介基础上的视听思维和传统的人类学文字思维的区别,并结合感官经验对传统聚落中各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以此论证影像叙事的视听思维基础和语言方式对“书写”民族影像志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影像志”的影像叙事实质;其次,研究摄影机和录音机如何对传统聚落文化中的人文地理、声音景观、仪式活动等进行观察和纪录,以本人参与的民族影像志拍摄实例论证影像叙事的实践运用;最后提出“表述的危机”,思考“局外人”叙事的困境;并回到“叙事”的三个形态,探讨对传统聚落文化从“叙事”到“唤起”的理论与方法,反思传统聚落文化持有者的表述可能,以期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推动保护和发展传统聚落的自身要素,以及如何把握影像时代的来临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媒介 影像叙事 视听思维 民族影像志 唤起和表述
下载PDF
知识分子主题的新开掘——评徐兆寿长篇小说《荒原问道》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达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3,共3页
小说《荒原问道》意义独特,题材容量大,是对当今知识分子主题的新开掘,也是今年长篇小说中最厚重的一部。作家徐兆寿将视野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从带有浓厚的性意识的情爱叙事转向沉重的精神叙事。小说延续和发展了80年代的"反... 小说《荒原问道》意义独特,题材容量大,是对当今知识分子主题的新开掘,也是今年长篇小说中最厚重的一部。作家徐兆寿将视野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从带有浓厚的性意识的情爱叙事转向沉重的精神叙事。小说延续和发展了80年代的"反思文学",不再局限于政治化叙事,而是将人性全面打开,以"荒原"为意象直面当代的精神问题,站在今天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信仰、价值和精神追求,具有全民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知识分子 精神叙事 荒原意象
下载PDF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格局的构成——以《钟情丽集》为考察中心
16
作者 陈国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中篇传奇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创举和破例。中篇传奇小说叙事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明清以降白话中、长篇小说的繁盛,储存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实践和机会。以《钟情丽集》为考察中心,可总结出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在叙事时空、诗词插附和... 中篇传奇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创举和破例。中篇传奇小说叙事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明清以降白话中、长篇小说的繁盛,储存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实践和机会。以《钟情丽集》为考察中心,可总结出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在叙事时空、诗词插附和意象叙事以及叙事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叙事技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篇传奇小说 叙事 时空 意象叙事 技法和策略
下载PDF
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中的底层文学书写——以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俊虎 王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9-94,共6页
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与《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实现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本对话。作家双雪涛艺术地对神话原型进行移位、变形,小说不仅在标题上以“摩西”命名,更在内容情节设置中多次与神话原型相关联。从... 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与《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实现了跨民族、跨语言、跨文本对话。作家双雪涛艺术地对神话原型进行移位、变形,小说不仅在标题上以“摩西”命名,更在内容情节设置中多次与神话原型相关联。从神话原型批评视域审视文本,《平原上的摩西》呈现出与《出埃及记》相似的“U”形叙事结构、类同的事物意象以及角色设定。双雪涛以冷峻的笔触连接神话寓言与底层现实,显示出底层文学书写的新飞跃——不仅有直面现实生活的反思,更有探索群体信仰的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批评 底层文学 叙事结构 意象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论双雪涛小说意象叙事彰显的人民情怀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志平 王雪力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67-75,共9页
意象叙事的价值在于通过抒写“感性具体的对象”揭示“理性抽象的意义”。作家双雪涛的小说再现了故乡东北的人和事,笔调冷峻硬朗之余透露出回望故乡人民的温暖情谊,作家对人民真挚的情感温度影响和决定了作品的价值程度。人民性是文学... 意象叙事的价值在于通过抒写“感性具体的对象”揭示“理性抽象的意义”。作家双雪涛的小说再现了故乡东北的人和事,笔调冷峻硬朗之余透露出回望故乡人民的温暖情谊,作家对人民真挚的情感温度影响和决定了作品的价值程度。人民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永恒价值追求,对双雪涛小说蕴含的人民情怀的研究亦是对文学本质和价值的探讨。意象叙事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生长点,也是双雪涛小说创作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剖析双雪涛小说中的工人意象、空间意象、物体意象彰显的人民情怀,旨在探寻小说意象叙事的规律以推进意象叙事学研究的深入。同时,研究指向也是对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价值取向的肯定和弘扬,论题当能凸显文艺评论和学术研究的当下引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意象叙事 人民情怀 情感温度 文学精神
下载PDF
论潘军近期小说中的戏剧原型意象及其审美功能——以《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为例
19
作者 方维保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3-19,共7页
有关戏剧的早年经验,一直存在于小说家潘军的知识和审美结构之中。这种审美情结,在潘军过去的小说叙述中,就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而在新近创作的《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等三篇小说中,戏剧意象的叙述功能和审美作用... 有关戏剧的早年经验,一直存在于小说家潘军的知识和审美结构之中。这种审美情结,在潘军过去的小说叙述中,就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而在新近创作的《断桥》《知白者说》《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等三篇小说中,戏剧意象的叙述功能和审美作用再次得到集中的呈现。戏剧中的人物动作造型、人物形象和故事等,以原型意象的形式化入小说叙述中,使其不但在小说的情节铺展、人物塑造和意义抽象等方面发挥结构性的叙述作用;同时,作为被充分意象化的原型和虚设的线索,也使得小说呈现出兼具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美感的诗性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军近期小说 戏剧 叙述功能 原型意象 诗性文本
下载PDF
贾平凹小说叙事的山地文化意象
20
作者 王小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6-90,共5页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探析贾平凹小说叙事的山地文化意象,认为商州山地文化元素和意象是贾平凹打造的文学商州世界的标签和文化地标。它们既是贾平凹整体意象叙述的组成,又形成其鲜明的叙事风格和文化内蕴。在贾平凹小说艺术架构中,这一叙...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探析贾平凹小说叙事的山地文化意象,认为商州山地文化元素和意象是贾平凹打造的文学商州世界的标签和文化地标。它们既是贾平凹整体意象叙述的组成,又形成其鲜明的叙事风格和文化内蕴。在贾平凹小说艺术架构中,这一叙事特点的价值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山地文化 叙事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