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集对分析的鞍山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51
1
作者 韩瑞玲 佟连军 +1 位作者 佟伟铭 于建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4-352,共9页
脆弱性评估是当前脆弱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已成为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和熵权法,根据鞍山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特征、社会就业的不稳定特征、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的特征,... 脆弱性评估是当前脆弱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已成为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和熵权法,根据鞍山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特征、社会就业的不稳定特征、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的特征,评估了1990-2009年鞍山市经济系统、社会就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3个系统各自的敏感性、应对能力和脆弱性,进而对鞍山市人地关系的脆弱性程度进行了评估。文章发现,鞍山市人地系统作用关系属于低敏感型、高应对能力型,其相对于其他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未来发展应注重降低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并积极提高其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对分析 人地系统 敏感性 应对能力 脆弱性 鞍山市
原文传递
大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影响机制——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3 位作者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48-1859,共12页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居民的理性行为选择是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内在动因,遗址保护政策的外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区 人地系统 脆弱性 形成机制 汉长安城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地系统的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荣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6,共6页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人地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地球表层特定地域单元的结构和功能失衡造成的。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保护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人地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地球表层特定地域单元的结构和功能失衡造成的。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保护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因此,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从人类发展史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解析出发,尝试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构建了基于人地系统优化的未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框架,从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差别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等角度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人地关系 人地系统
下载PDF
New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被引量:10
4
作者 FU Bojie TIAN Tao +1 位作者 LIU Yanxu ZHAO Wenw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63-371,共9页
Physical geography is the cornerstone of geography. In this articl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disciplin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re discussed. With the coupling of systems set as the research ob... Physical geography is the cornerstone of geography. In this articl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disciplin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re discussed. With the coupling of systems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ultimate goal, the upgrade of physical geography can be deconstructed into three steps: deepen physical ge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tern-process coupling, improve the focus of physical geography from ecosystem processes to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y ‘pattern, process, service,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cascade. The incorpor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to physical geographic processes is essential to conduct integrated analysis on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 at different scal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 models that couple supply-dema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bridge the rol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well-being. Moreover, human-land syst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core areas and frontiers of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ven geography in general. China faces the great strategic demand of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new 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should give full access to the advantages of intersecting and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focus on the human-land system patterns,processes, and services in key research areas, and provide disciplinary support for regional, national, and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tern-process coupl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stainability human-land system China’s national DEMANDS
下载PDF
豫陕鄂交界区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许红 王永生 刘释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57-1766,共10页
以豫陕鄂交界区为研究对象,测度2000—2017年豫陕鄂交界区县域的综合发展水平,探析其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趋势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7年,豫陕鄂交界区县域综合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年均增速为6.08%,县域间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增... 以豫陕鄂交界区为研究对象,测度2000—2017年豫陕鄂交界区县域的综合发展水平,探析其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趋势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7年,豫陕鄂交界区县域综合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年均增速为6.08%,县域间发展的空间差异逐渐增大;(2)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正相关性,热点显著区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南部再向东南部迁移变化特征,冷点显著区在2005年前主要分布在安康市和商洛市,之后主要聚集在南阳市;(3)人文和经济要素为中度和中高障碍水平,资源和环境要素为极低和低障碍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障碍因子在不同县域空间阻力的分异特征更加显著。(4)豫陕鄂交界区县域发展空间阻力模式可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人文资源要素制约型是主要的空间阻力模式。最后,基于不同空间阻力模式特征解析,提出了分区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陕鄂交界区 人地系统 障碍因子 空间阻力模式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土地整理的人-地系统响应综述 被引量:6
6
作者 冉清红 岳云华 +2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冉瑞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174,178,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整理规划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压力,受到政府的极力推崇。学术界对土地整理带来的效益与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不同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土地权属调整的看法,从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整理规划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压力,受到政府的极力推崇。学术界对土地整理带来的效益与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不同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土地权属调整的看法,从对待耕地数量的科学态度、土地整理规划的生态理论基础与规划理念、土地整理安排时序和土地整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人-地系统 响应
下载PDF
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区划的探讨--以丽江市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骆华松 杨世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31-35,共5页
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具有特殊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其区域划分遵循:综合性原则、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整体特征相一致原则、双列系统交叉及从上到下的划分原则、保持乡级行政单位完整性原则,由旅游地质资源景... 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具有特殊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其区域划分遵循:综合性原则、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整体特征相一致原则、双列系统交叉及从上到下的划分原则、保持乡级行政单位完整性原则,由旅游地质资源景观一级区→人地关系二级区→耦合单元三级区组成复合系统区划等级序列。并以丽江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划分出三个旅游地质资源景观一级区、四个人地关系二级区和七个耦合单元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质资源 人地关系 复合系统 区划 丽江
下载PDF
优化人地关系是灾区重建的关键目标--四川地震灾区工作心得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兵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16,共8页
主张灾区人地关系的优化是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参与四川省灾区城乡恢复重建有关工作基础上,将灾区六个州市划分为龙门山以西的松潘草地和邛崃山地区、龙门山地区、龙门山山脉边缘-平原过渡地区、成德绵走廊的核心地区以... 主张灾区人地关系的优化是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参与四川省灾区城乡恢复重建有关工作基础上,将灾区六个州市划分为龙门山以西的松潘草地和邛崃山地区、龙门山地区、龙门山山脉边缘-平原过渡地区、成德绵走廊的核心地区以及成德绵走廊以东地区等五个城镇发展空间单元。通过历史分析和现场观察,提出龙门山地区和龙门山山脉边缘-平原过渡地区是灾区人地关系优化的关键地区,并由此提出这两个地区人口和产业疏解的对策以及深化完善四川省城镇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重建规划 城镇体系 地震 灾区 四川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6
9
作者 崔潇 王永生 施琳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乡村振兴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协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中旺 郑伯红 《襄樊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85-88,共4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总是在特定的人地系统中实现的.特定的人地系统构成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制约机制,其相互作用关系最初是由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类行为启动的,它通 过被动的适应演变为主动的影响,进而直接作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于... 区域可持续发展总是在特定的人地系统中实现的.特定的人地系统构成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制约机制,其相互作用关系最初是由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类行为启动的,它通 过被动的适应演变为主动的影响,进而直接作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于人地系统本身依据 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而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因此,遵循并利用人地系统演化的客观规律,既能 使区域可持续发展达到预定目的,又能为人地系统向高层次演替创造新的有利的条件.区域 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是通过人类活动启动的,并通过共轭演 进实现,其最终结果是二者达到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地系统 协调机制
下载PDF
土地整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冰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88-92,共5页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 ,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协调土地权益人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 ,是国土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土地整理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 ,...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 ,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协调土地权益人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 ,是国土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土地整理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 ,遵循公平、系统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动态性的整理原则 ,按照调查与评价—整理区划定—规划与设计—审批与实施—成果验收等科学工作流程展开工作 ,实现为改善用地条件和获取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统一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人地系统 土地资源 国土整治 国土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A case study of Majiabian village in Suide county
12
作者 YANG Linpeng GUO Yuanzh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11期2239-2262,共24页
Research on rural transformation provides a scientific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development.Deepening the study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can help reveal the univ... Research on rural transformation provides a scientific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development.Deepening the study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micro level can help reveal the universal model and regulatory path of rural human-land interaction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rur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real system and selects Majiabian village in Suide coun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ypical r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jiabian village from 1980-2022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e.,agricultural decentralization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local urbanization(1980-1996),rural hollowing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rapid urbanization(1997-2012),and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2013-2022),which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transition states of SDS2,RDS,and HDS,respectively.Under the long-stand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the siphoning effect and other negative impact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caused Majiabian village to deteriorate.Fortunately,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policies,village elites,and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Majiabian village has achieve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decline to revitalization.The experience of Majiabian village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general villages across the country.We propose that the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uch villages can be enhanced in five ways: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fostering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promoting the two-way free flow of facto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strengthening rural social governance,and reinforcing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geographic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transformation human-land relationship rural regional system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Majiabian village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感知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新思路与实施框架
13
作者 申佳可 李烨 王云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69,共7页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知指标体系,旨在将人类主观认知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将对景观静态格局与时空动态过程的评估相融合,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人类需求的满足相并重,并基于对景观的整体认知构建具有地域人文社会属性的景观生态格局。生态感知过程包括4个模块:直观感受与要素识别、信息理解与特征认知、价值融入与景观评估、需求匹配与优先级识别。这些模块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人类感官感知的结合,实现对景观空间多维度、动态性的综合评估。基于生态感知方法,为十堰市构建了“三极、两带、两片、两心、多点、多廊”的景观生态结构与网络格局,该格局体系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还充分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和人地共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感知 景观生态格局 主客观结合 人地关系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人地耦合协调度与“三生”空间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1 位作者 和伟康 沈春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6-72,共7页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2)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梯度分级,苏南基本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等级,苏中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苏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等级。(3)高度耦合协调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约为1.2:1.0:2.0;中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0:1.0:2.8;低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8:1.0:3.8。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各地级市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度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江苏省
下载PDF
土壤侵蚀下黑龙江省人地系统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秋 雷国平 +2 位作者 杨厚翔 陈建龙 连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1-210,共10页
为缓解人地关系,以对黑龙江省威胁最大的土壤侵蚀为切入点,从“三生”视角分析区域人地系统适应性,并提出基于不同修复优先级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首先,在总结、梳理适应性内涵,整合适应性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从“三生”视角提出了基于风... 为缓解人地关系,以对黑龙江省威胁最大的土壤侵蚀为切入点,从“三生”视角分析区域人地系统适应性,并提出基于不同修复优先级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首先,在总结、梳理适应性内涵,整合适应性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从“三生”视角提出了基于风险扰动的适应性分析框架,将系统适应性分解为扰动、影响、响应、能力4方面,并从土壤侵蚀风险扰动出发,构建了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其次,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克里格插值法、蔡崇法法和DEA-CCR模型处理数据,利用土壤侵蚀方程测算土壤侵蚀风险,利用适应性评价模型测算适应性指数,分析土壤侵蚀风险和人地系统适应性分布情况;最后,提出基于不同修复优先级组合模式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壤侵蚀风险区面积为1366.61万hm^2,占区域耕地面积的85.74%,高、中、低级别风险规模分别为324.02、596.33、446.26万hm^2。高、较高级别人地系统适宜程度区分布在三江平原东北部和松嫩平原东南部地区,中级别分布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南部地区,低、较低级别分布在东南部山地和松嫩平原北部地区。形成了基于不同修复优先级组合模式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其中53个地区仅存在1种人地系统修复方案,其余27个地区在不同优先级组合模式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地系统修复方案,为区域人地系统修复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适应性 土壤侵蚀 修复方案 黑龙江省
下载PDF
河北雄安新区“三生空间”人地系统及耦合协调度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奕淇 蒋卫国 邓雅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7,共7页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体现了“三生”空间协调、人地和谐共融的城市发展理念。该文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人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多空间尺度定量分析2010—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动态变化,并探...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体现了“三生”空间协调、人地和谐共融的城市发展理念。该文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人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多空间尺度定量分析2010—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动态变化,并探究人地系统耦合与“三生空间”演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10—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生产空间面积占比由75%降至71%,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占比分别由11%和14%提升至13%和16%;“人”系统得分整体提升,“地”系统得分稍有下降,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且与“三生空间”配置演化趋势具有较强对应关系;新区北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优,南部属于生态敏感区,开发程度低,耦合协调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北雄安新区国土空间格局规划及相关政策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度 三生空间 雄安新区
下载PDF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al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Empirical analysis of two cases
17
作者 TANG Zhipengy ZHANG Jin +1 位作者 LIU Weidong WU H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497-508,共12页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re the principal branches of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are both quantitative methods used to recover past ...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are the principal branches of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are both quantitative methods used to recover past events and even to forecast events based on precisely determined parameters. There are four differences between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which we summarize with two specific cases, one of which is about a typhoon's development and its precipitation, and the other of which is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China. The differences focus on four aspects: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framework; the simulation data source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the core of the study object and the method of forecast application. As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s the key ideology of the man-land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at present.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in geography will exhibit crossing and blending in the future to reflect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phenomena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process simulation human process simulation GEOGRAPHY human-land system
原文传递
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
18
作者 陈强强 杨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2-1703,共1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总结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现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总结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现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评价遵循“初识-衍生-深化-耦合”递进评价的轨迹,应用研究聚焦“流域三生空间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人地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评价”。(2)以“系统结构-系统评价-实际应用”逻辑梳理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由可持续性“现状”评估向“前向”的驱动因子与作用机制,以及“后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从传统的耦合协调分析向立体式可视化的空间分析转变,研究数据趋于集传统数据、遥感数据及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应用。(3)未来研究应在“延伸研究领域”“重视开发工具”“构建综合集成性研究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等方向进行优化与深入,以推动人地系统理论纵深发展,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体系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地系统 研究进展 CITESPACE
下载PDF
无形的纽带: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与景观实践
19
作者 文晨 徐海韵 托比亚斯·普利宁格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5期4-7,共4页
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对于诠释这种纽带关系意义重大。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的非物质裨益与福祉,包括自然游憩、审美体验、场所感知、文化遗产、灵感启迪等。然而,社会的快速演变... 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对于诠释这种纽带关系意义重大。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的非物质裨益与福祉,包括自然游憩、审美体验、场所感知、文化遗产、灵感启迪等。然而,社会的快速演变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行为,也影响了人地关系,重构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和人类的供需关系。景观实践者应当采用创新方法来审视和理解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文化依恋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景观设计实践使这种关系更加可持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具有桥接景观实践与社会变化的潜力,可为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学科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景观设计学 人地互动 社会变化 社会-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以黄石市为例
20
作者 陈露莹 杨红 +1 位作者 薄会丽 王君 《华中建筑》 2020年第1期92-97,共6页
从区域视角研究农村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4年5个连续时间截面,采用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从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 从区域视角研究农村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4年5个连续时间截面,采用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从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分析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人地系统脆弱性。结果显示,黄石市农村地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矛盾较为突出,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两个要素方面。依据分析结果,从不同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方案:从规划时序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引导以降低脆弱性;从空间引导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非脆弱型地区、单一脆弱型地区和综合脆弱型地区进行发展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脆弱性 农村居民点优化 黄石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