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互惠: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拾遗与补正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碧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46,共6页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研究中,民族交往的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驱动民族交往的深层次因素——民族互惠——更是缺乏必要的价值自证和理论发微。民族互惠作为民族交往交流日趋频仍的内生逻辑,不但奠定了各民族渊源共生格局的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动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帕累托改进,当前我国应该直面民族互惠研究的理论短板,深入探讨民族互惠的理论逻辑、价值自证、历史发掘、内容爬梳和实践推进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惠 民族共生 民族交往 民族理论
下载PDF
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 被引量:8
2
作者 袁年兴 《东疆学刊》 CSSCI 2009年第4期56-63,共8页
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它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体现是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 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它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体现是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社会生物学 方法论
下载PDF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日常饮食实践与群体共生——基于宁夏银川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成明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1,共9页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需要,大批外来人口陆续迁入城市社会并扎根生活。伴随着人口流动,各种饮食文化也被带到同一社会中,发生碰撞与交融。人们有机会接触和选择越来越多的原本存在于其它族群与社会中的风味饮食,通过共餐走进和&...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需要,大批外来人口陆续迁入城市社会并扎根生活。伴随着人口流动,各种饮食文化也被带到同一社会中,发生碰撞与交融。人们有机会接触和选择越来越多的原本存在于其它族群与社会中的风味饮食,通过共餐走进和"品尝"他者的文化。在宁夏银川市区的个案研究中看到,原有的以饮食为代表的文化边界在杂居的城市社会生活中,由于其所具有的弹性,不断发生调适以至某种程度上被打破和超越。人们通过日常饮食生活实践走进彼此,理解并接纳彼此,实现地方共同体社会的和合共生,为理解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地方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日常生活 饮食实践 群体共生 超越边界
原文传递
明清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多元共生
4
作者 何威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3,M0005,共12页
明清时期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共生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还是民族间合作竞争的表现,更是一种共适应、共进化、共发展关系,推动着民族间的交融互动。民族间的差异互补效应与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共生需求;和而不... 明清时期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共生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还是民族间合作竞争的表现,更是一种共适应、共进化、共发展关系,推动着民族间的交融互动。民族间的差异互补效应与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共生需求;和而不同的共生心理,又减少了民族交往中的争议与冲突。在不断磨合与调适中,形成各得其所、相对平衡的共生秩序。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起了共有精神家园,产生了浓厚的共生情感,让共生积淀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内心认同,形成稳固而持久的共生系统。相互激发、合作互惠的共生关系累积成共生能量场,将各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吸附”在一起。历史上的民族共生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也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启示了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湟民族走廊 民族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分异特征——以云南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磊 李君 武友德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0,共8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藏族等迁入民族的非农型农户比重最大。(2)汉、白等原驻民族农户及农为主、非农为主型农户的生计多样性较高,组合较为合理;各族农户间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差异较小而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间的差异悬殊。(3)不同民族农户土地利用的型式与程度存在差异,藏族等迁入民族农户拥有、流转耕地面积及宅基地的用地规模、利用程度均整体高于汉、白等原驻民族,但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与组合的多样性相对较低。(4)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多样化影响其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率及形态组合,整体而言,农户生计的非农程度与其耕地流出面积、宅基地利用的规模、程度及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呈正比,而与其耕地租入面积、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组合的多样性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计 非农与兼业化程度 土地利用流转 耕地与宅基地 多民族共生区 云南省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多民族人口流动与族际共生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智生 陈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100,共6页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云南藏区农业、手工业、矿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巩固了族际共生关系的维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云南藏区 人口流动 族际共生
下载PDF
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耦合魔方”研究--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涛 李君 +1 位作者 李立晓 陈长瑶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9-409,共11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调整适应"人-地"关系的改变,由分散、无序逐步形成集中、有序两横两纵的"井"字型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以原驻民族远期耦合转变为原驻与外迁民族相互嵌套的远、近期耦合共存模式,依靠交通道路向四周延伸,各民族交叉式混居现象明显,扩张速度不断加快,(3)组织维度上,郑家庄以汉、白两族组内耦合向多民族组间耦合特征转变,居住空间在血缘组织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以地缘和业缘组织关系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共生"的分布格局,(4)表象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以显性耦合逐渐趋向显、隐性耦合相互协调模式,要素间和子系统间直接或间接流动的"互嵌-共生"分布格局明显。可知,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呈现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一致性,是在时间、空间、组织和表象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耦合过程,当环境改变时,农户居住空间也会做出一致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共生 村落 农户居住空间 耦合魔方 洱源县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
8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3 位作者 陈辞 王涛 王静 师岱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171,共12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文章选取三批次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文章选取三批次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区位上为“上散中聚下疏”的特点,空间密度呈“一核心、两次核心”的分布形态。(2)分批次看,三批次的空间密度特征差异显著,从第一批到第三批,长江上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增多。(3)空间族际特征,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多民族共生格局。(4)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影响,其时空分异是“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人地系统下的一种和谐共生状态,表征着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长期形成的人地协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空间异质性 形成机理 多民族共生格局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向梅 姚露 常开霞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9,共15页
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 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反映我国各民族共生关系的演化进程。研究发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由强趋弱,少数民族的影响则由弱变强,民族间的关系由寄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趋近;民族共生网络由汉、维双中心结构逐渐演变为维吾尔族单一中心结构,民族间的关系渐趋于弱连接状态。反映了各民族在保持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上趋向民族生态的均衡和稳定,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关系 民族共生网络
下载PDF
《密洛陀古歌》中的民族共生思想研究
10
作者 李志荣 《钦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20-24,共5页
《密洛陀古歌》作为布努瑶族的创世史诗,是布努瑶族、大汉族、地方汉族、壮族对话交流的史实记载。从共生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古歌中的民族关系,其中蕴含着以和谐为中心的民族共生思想,这是布努瑶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的存在... 《密洛陀古歌》作为布努瑶族的创世史诗,是布努瑶族、大汉族、地方汉族、壮族对话交流的史实记载。从共生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古歌中的民族关系,其中蕴含着以和谐为中心的民族共生思想,这是布努瑶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的存在价值积极追求在艺术上的积极观照,是布努瑶族人热爱和谐、团结互助民族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洛陀古歌》 共生理论 民族共生思想
下载PDF
西南边疆山地民族族际共生空间研究:基于云南的多尺度实践
11
作者 许斌 卢菁菁 +1 位作者 苏朗 周智生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0年第1期-,共16页
云南以沿边、山地的地理特点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在西南诸省中很有代表性,其少数民族空间体系是一种基于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所形成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不同的山地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差异形成了以依赖和互助为主的族际共生关系。研... 云南以沿边、山地的地理特点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在西南诸省中很有代表性,其少数民族空间体系是一种基于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所形成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不同的山地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差异形成了以依赖和互助为主的族际共生关系。研究基于地理学和人类学学科交叉的视角,采用田野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民俗地图法等研究方法,从区域、族群与家庭的三个尺度探讨了云南山地民族族际共生空间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山地民族 族际共生空间 空间机制
原文传递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共生发展初探
12
作者 周智生 《华西边疆评论》 2014年第1期85-93,共9页
滇藏茶马古道是自古以来横跨西南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商贸交流通道,在促进民族间贸易与民族间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茶马古道在促进多民族共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功能,对其促进所民族共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阐... 滇藏茶马古道是自古以来横跨西南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商贸交流通道,在促进民族间贸易与民族间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茶马古道在促进多民族共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功能,对其促进所民族共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其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多民族共生发展 民族贸易
原文传递
《贵州儿童文学史》的编写及其巨大传承价值
13
作者 彭斯远 《昆明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贵州儿童文学史》是作者马筑生在刻苦踏实收集材料,认真分析研究多年以后的学术产物。它的成书向人们证实:文学史对于后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和传承价值。不管是中国"灰姑娘型"童话的创作传播,还是谢六逸的童话与孙... 《贵州儿童文学史》是作者马筑生在刻苦踏实收集材料,认真分析研究多年以后的学术产物。它的成书向人们证实:文学史对于后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和传承价值。不管是中国"灰姑娘型"童话的创作传播,还是谢六逸的童话与孙铭勋的儿童诗歌创作,都一再证明前人的成功创作,对于后人创作具有极大的借鉴启迪价值。所以文学史的编写和出版,对于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儿童文学史 多元族群共生 “灰姑娘型”童话 谢六逸 孙铭勋 借鉴传承
下载PDF
何以想象为一家:云南各民族共祖神话的生成与流变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智生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33,156,共12页
云南是我国共祖神话最多、流传最广泛的地区,最能体现我国各民族共祖神话生成想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各民族共祖神话中蕴含着最初的共同体历史记忆,揭示了在共同的生存适应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并存共生的历史图景。共祖神话的产生及传扬... 云南是我国共祖神话最多、流传最广泛的地区,最能体现我国各民族共祖神话生成想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各民族共祖神话中蕴含着最初的共同体历史记忆,揭示了在共同的生存适应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并存共生的历史图景。共祖神话的产生及传扬,促进了族际跨文化认同和共生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深入解读和探索共祖神话的历史成因,可以发现其蕴藏着各族际之间如何跨越族群边界认同而成为一个区域共同体的地方性路径。云南各民族共祖神话创生的历史基础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与开发进程中族际间共生关系的不断维系和强化,但同时也并行交错着各族群对于共生关系的选择、博弈与调适的演化过程。兄弟共祖神话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主动参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和智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共祖神话 族际适应与共生 生存策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牛羊育肥与族际互动: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共生互惠共同体的生成
15
作者 朱金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6,共12页
牛羊育肥作为农牧结合地带的一种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串联起不同区域与环节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将之编织到同一个有机的经济社会网络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青海循化的牛羊育肥产业在牛... 牛羊育肥作为农牧结合地带的一种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串联起不同区域与环节过程中的各个民族,将之编织到同一个有机的经济社会网络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青海循化的牛羊育肥产业在牛羊贩运、育肥、屠宰、出售等各个阶段中,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都存在着广泛且深入的交往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跨区域跨民族的互惠互助关系。牛羊育肥所推动形成的多民族共生互惠关系,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树立了典型案例,对当前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羊育肥 农牧交错 族际互动 共生互惠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