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动仪式视域下清鲜外交文书中的敬谦语
1
作者 陈艳平 陈娟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同文汇考》是朝鲜王朝时期用汉文字撰写的外交文书集,是研究清鲜外交关系与东亚汉文字、汉文化史的重要文献。本研究以《同文汇考》“饬谕”中的敕书(清对鲜)和谢恩表(鲜对清)为语料,从互动仪式视角探讨清鲜外交文书中敬谦语的语用功... 《同文汇考》是朝鲜王朝时期用汉文字撰写的外交文书集,是研究清鲜外交关系与东亚汉文字、汉文化史的重要文献。本研究以《同文汇考》“饬谕”中的敕书(清对鲜)和谢恩表(鲜对清)为语料,从互动仪式视角探讨清鲜外交文书中敬谦语的语用功能及其仪式化互动模式,并分析讨论敬谦语的使用与权利义务的关系内涵。研究发现,敬谦语在清鲜外交文书中可实现指称、恭维、感谢、陈述、祝颂、希冀等多种语用功能;敕书与谢恩表形成的“一(责)问一答(谢)”的仪式模式主要从规约化的体例格式与仪式化的交聘互动两方面得以呈现,其话语实现方式遵守宗主—藩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出清朝“天朝上国”“柔远怀来”与朝鲜“事大保国”的政治外交目的。此外,朝贡体系、儒家敬谦思想以及汉字域外传播的影响是造就该仪式秩序的深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谦语 互动仪式 外交文书 《同文汇考》 域外汉字 东亚汉文化史
原文传递
唐代吐蕃外交地位论析
2
作者 苑恩达 陆离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8-223,共6页
在唐蕃交往的二百余年历史中,唐蕃双方之间和战不断。同时,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在相关汉族史料中始终将吐蕃视为唐朝的藩属国之一,将其使者到来称为“请和”。事实上,唐朝虽通过松州之战和文成公主入藏将吐蕃纳入到自己的羁縻朝贡体... 在唐蕃交往的二百余年历史中,唐蕃双方之间和战不断。同时,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在相关汉族史料中始终将吐蕃视为唐朝的藩属国之一,将其使者到来称为“请和”。事实上,唐朝虽通过松州之战和文成公主入藏将吐蕃纳入到自己的羁縻朝贡体系之下,但其却在这一体系下享有特殊的藩属国地位,唐朝早期虽能令吐蕃随军出征,但却无法通过册封制度干预吐蕃国内政治,这一情况与松州之战也不无关系。此外,在唐朝外交文书的规格上也反映出吐蕃独特的外交地位,甚至其外交地位已逐渐与唐朝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吐蕃 外交地位 松州之战 册封 外交文书
下载PDF
北魏外交文书试探 被引量:1
3
作者 韩雪松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2,共9页
北魏外交对象层次复杂,既包括对峙的南朝政权,也包括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以及西域、高丽等四方远国。北魏在同这些国家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外交对象和不同的外交事务分别采用不同类别的外交文书。而且,各类各级外交文书都严格遵... 北魏外交对象层次复杂,既包括对峙的南朝政权,也包括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以及西域、高丽等四方远国。北魏在同这些国家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外交对象和不同的外交事务分别采用不同类别的外交文书。而且,各类各级外交文书都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起草、撰写。北魏外交文书不仅表现了北魏国家在外交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是其外交方针和策略上注重实效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外交文书 外交制度
下载PDF
清代中俄之间往来文书翻译工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丁春梅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83,共5页
本文以清代中俄两国之间往来文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宫档案及相关文献的研究,从拉丁文翻译人员和俄文翻译人员来源看,表明当时的翻译人员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意性,探研清政府对外交文书翻译工作从最初不重视到逐步改进与加强的过程。
关键词 中俄关系 外交文书 文书翻译
原文传递
谈模糊语言在应用文写作中的使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戴岳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60-62,共3页
准确恰当 ,是应用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但是 ,在强调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 ,却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模糊性。以往 ,人们对应用写作往往只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却忽视模糊性。其实准确的表述既有赖于精确的... 准确恰当 ,是应用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但是 ,在强调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 ,却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模糊性。以往 ,人们对应用写作往往只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却忽视模糊性。其实准确的表述既有赖于精确的词语 ,同时也离不开模糊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运用 准确性 模糊语言 外交文书 应用文写作 语言交际作用 模糊词语
下载PDF
道光年间台湾问题中英交涉与外交折冲——以新发现《来往文书》《台湾奏折上谕》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天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7,共15页
鸦片战争时期相当数量有军事情报价值的外交照会流失海外,学界对于耆英、伊里布等关于台湾问题的交涉因缺少中英往来的诸多照会而多语焉不详。大英图书馆藏道光年间《台湾奏折上谕》《来往文书》等两类外交照会档案汇编,基本为国内学界... 鸦片战争时期相当数量有军事情报价值的外交照会流失海外,学界对于耆英、伊里布等关于台湾问题的交涉因缺少中英往来的诸多照会而多语焉不详。大英图书馆藏道光年间《台湾奏折上谕》《来往文书》等两类外交照会档案汇编,基本为国内学界所未涉及。分析这两类外交文书的内容及表达修辞,可以较为全面地解读道光年间国与国之间"全权"钦差大臣的行动轨迹及其策略,清方对英方军事及商贸态度等,反映了清政府在谈判过程中的主动或被动、清方外交策略和姿态,以及《南京条约》前后清帝国外交策略及其操作的差异,涉及传统中国外交理念时空意义上的转向。这些外交照会涉及英军侵略中国台湾及其遭到的反击等,关涉战争道义乃至国家领土能否完整等历史转折,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往文书》 《台湾奏折上谕》 中英关系
下载PDF
语境翻译模式下中国外交文书英译动态研究——以中国人权白皮书英译为例
7
作者 张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白皮书是由政府发布的重要的官方文件,具有特定的外交和政治目的,其文本特点是庄重正式。本文针对1991年以来中国政府发表的人权白皮书的中英文本,依据语境翻译模式,从文化语境方面探讨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中国外交文书文本术语英译... 白皮书是由政府发布的重要的官方文件,具有特定的外交和政治目的,其文本特点是庄重正式。本文针对1991年以来中国政府发表的人权白皮书的中英文本,依据语境翻译模式,从文化语境方面探讨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中国外交文书文本术语英译动态过程的影响,从文本语境方面分析英汉文本表达的特点与差异,并在英译本的纵向动态变化中进一步阐明我国外交文书英译策略、原则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翻译模式 外交文书 文本术语 英译动态 英译策略
下载PDF
论日本五山禅僧所作外交文书——以绝海中津为中心
8
作者 车才良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53-59,共7页
日本室町时期,五山禅僧是幕府外交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在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之一是外交文书的起草。绝海中津是起草幕府外交文书的五山禅僧的重要代表,他以其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和出色的汉文创作能力,起草了对朝鲜和明朝的... 日本室町时期,五山禅僧是幕府外交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在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之一是外交文书的起草。绝海中津是起草幕府外交文书的五山禅僧的重要代表,他以其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和出色的汉文创作能力,起草了对朝鲜和明朝的外交文书,其中以四六文体写成的外交文书通过惟肖得岩、瑞溪周凤等禅僧得以传承,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五山禅僧 绝海中津 外交文书
下载PDF
康熙朝清政府退回俄国文书研究
9
作者 丁春梅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1,共4页
清时,中俄两国交往频繁。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官方文书,这些文书既是中俄交往的真实记录,也是研究中俄关系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康熙朝,清政府曾两次退回俄国文书,本文通过研究退回文书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等方面内容,探寻清代外... 清时,中俄两国交往频繁。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官方文书,这些文书既是中俄交往的真实记录,也是研究中俄关系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康熙朝,清政府曾两次退回俄国文书,本文通过研究退回文书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等方面内容,探寻清代外交文书制度以及这些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朝 中俄关系 外交文书
原文传递
李奎报外交文书的骈体艺术及其体现的东北亚国家关系
10
作者 丁莹 《云梦学刊》 2019年第3期98-103,共6页
李奎报不仅是高丽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创作了大量诗文且成就较高的文人。作为新兴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李奎报在武臣专政时期为高丽起草、撰写了多篇外交文书。因为当时汉语、汉文的强势地位及礼仪需要,这些外交文书多用骈文写就。在... 李奎报不仅是高丽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创作了大量诗文且成就较高的文人。作为新兴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李奎报在武臣专政时期为高丽起草、撰写了多篇外交文书。因为当时汉语、汉文的强势地位及礼仪需要,这些外交文书多用骈文写就。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这些外交文书对于舒缓国患、维持高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从侧面体现了高丽与蒙元、金、东真的国家关系。对这些骈体外交文书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国家关系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深化当代域外汉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奎报 外交文书 骈体 国家关系
下载PDF
从元日外交文书来看大蒙古国公文制度——与碑刻文书之比较研究
11
作者 舩田善之 于磊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2期31-44,共14页
大蒙古国忽必烈可汗曾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组织远征军征伐日本。大蒙古国曾介由高丽试图同日本进行外交交涉,这一过程中被送达日本的外交文书或以抄本形式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或为编纂资料所收录等形式流传至今。本文即对其中的至... 大蒙古国忽必烈可汗曾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组织远征军征伐日本。大蒙古国曾介由高丽试图同日本进行外交交涉,这一过程中被送达日本的外交文书或以抄本形式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或为编纂资料所收录等形式流传至今。本文即对其中的至元三年(1266)《大蒙古国皇帝奉书》(亦即所谓《大蒙古国国书》)和至元六年(1269)《中书省牒》加以考察,同时将刻于石碑之文书,即碑刻文书等资料与之进行比较,在大蒙古国文书的形式、格式的变化方面对这两件文书重新定位。通过对文书形式以及起首句的分析,阐述这两件文书所反映出的文书行政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的过渡期情况。从而进一步强调蒙古时代碑刻史料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蒙古国 日本 外交文书 碑刻文书 公文制度 上天眷命 洪福
下载PDF
从稿本到刊本:晚清黎庶昌《西洋杂志》编撰考
12
作者 李佳奇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54-65,共12页
黎庶昌是晚清率先实地考察欧洲的外交官,先后出任驻英、德、法、西班牙四国参赞,驻欧期间广收西学资料,编撰《西洋杂志》一部。长期以来,学界主要以该书1900年刊本为据考察黎庶昌的西洋观,未及其底稿本。比对底稿与随后诸版本可知,黎庶... 黎庶昌是晚清率先实地考察欧洲的外交官,先后出任驻英、德、法、西班牙四国参赞,驻欧期间广收西学资料,编撰《西洋杂志》一部。长期以来,学界主要以该书1900年刊本为据考察黎庶昌的西洋观,未及其底稿本。比对底稿与随后诸版本可知,黎庶昌在1885年前已完成对该书的编撰,并删削了原底稿25则记录。发掘底稿本的删节文字,不但得以还原该书的编撰历程,而且有益于揭示黎庶昌在编撰过程中对彼时驻欧经历的反思,探究编撰者观念的转变对所编撰文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外交文献 底稿本 抄本 誊清本 辑录来源
下载PDF
英语外交文书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琴 《中国ESP研究》 2010年第1期44-51,190,共9页
本文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语言层面分析了英语外交文书的文体特征,认为英语外交文书具有措辞正式严谨、句式长而复杂、篇章结构规范的文体特征,翻译英语外交文书时要把握其文体特征,做到译文准确、严谨和规范。
关键词 英语外交文书 文体特征 翻译
原文传递
中俄解密外交档案汇编合作的最新成果——《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1952年~1955年)》评介
14
作者 郭永虎 燕飞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113,共2页
近年来,随着中苏关系外交档案文献的部分解密,学界对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苏关系史研究层面,外交档案解密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中俄解密外交档案 中苏关系 文献汇编评介
原文传递
《三朝北盟會編》人名歧異考辨
15
作者 汪聖鐸 丁建軍 《汉籍与汉学》 2018年第1期147-167,共21页
中國古人的名字,由於避諱或傳抄刊刻)誤,在不同的書中,甚至在同一部書中,同一個人的名字往往有歧異。《三朝北盟會編》一書中的人名歧異現象就相当突出,通過對這類現象的梳理和比較,考察一些人名歧異的情況,辨析正誤,而對一些難於判斷... 中國古人的名字,由於避諱或傳抄刊刻)誤,在不同的書中,甚至在同一部書中,同一個人的名字往往有歧異。《三朝北盟會編》一書中的人名歧異現象就相当突出,通過對這類現象的梳理和比較,考察一些人名歧異的情況,辨析正誤,而對一些難於判斷正誤的人名歧異則謹慎存疑,希望引起文史研究者對中國古代典籍中的人名歧異現象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朝北盟會編》 人名 歧異 避諱 訛誤
原文传递
朝鲜和清朝之间交聘文书的制撰之比较
16
作者 王启东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8-49,共12页
朝鲜和清朝之间宗藩关系的交聘历史主要体现于双方频繁往来的交聘文书之中,可以说,交聘文书在朝鲜和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上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朝鲜和清朝对交聘文书制撰的严格管理更显示出双方对宗藩交... 朝鲜和清朝之间宗藩关系的交聘历史主要体现于双方频繁往来的交聘文书之中,可以说,交聘文书在朝鲜和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上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朝鲜和清朝对交聘文书制撰的严格管理更显示出双方对宗藩交聘的重视,因此,对双方之间交聘文书的制撰机构、制撰程序和制撰人员等方面的梳理和比较,可以反映出,在宗藩体制下,清朝和朝鲜各自在交聘文书制撰制度和机构乃至人员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双方的差异,体现出各自官僚体制的特点以及对明朝相关制度各自特点的沿袭,这对研究双方交聘的历史以及对双方密切的宗藩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清朝 交聘文书 制撰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