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发掘与考古发现 被引量:4
1
作者 曹兵武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8,共6页
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是考古学赖以进步的两条腿。考古发现不断刷新考古学家的视野并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资料,考古学理论方法使考古学的眼睛更加明亮,分析和思考更具有科学的力量。理论方法让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更深入的... 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是考古学赖以进步的两条腿。考古发现不断刷新考古学家的视野并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资料,考古学理论方法使考古学的眼睛更加明亮,分析和思考更具有科学的力量。理论方法让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更深入的认识,考古发现同时也推动综合研究和理论方法的进步。此外,考古发现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关注,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可以为考古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对考古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考古学的持续发展要求考古学家必须正确处理考古发现、考古学自身理论方法的完善以及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知识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考古发现 知识 公众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下载PDF
社会史视角下书写考古学史刍议——从《殷虚发掘员工传》的史料价值说起
2
作者 李小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够激发旧史料的新意涵,拓展旧问题的新面相。在学界已较为深入地从学科史、学术史视角书写考古学史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社会史视角,进一步拓展考古学史的书写视野,充分发掘《殷虚发掘员工传》等文献中有关考古民工记... 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够激发旧史料的新意涵,拓展旧问题的新面相。在学界已较为深入地从学科史、学术史视角书写考古学史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社会史视角,进一步拓展考古学史的书写视野,充分发掘《殷虚发掘员工传》等文献中有关考古民工记述的史料价值,具体而微地考察考古学与近代社会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社会史视角 学科史视角 学术史视角 《殷虚发掘员工传》
下载PDF
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葬考古历史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谷雨珊 刘大玮 《博物院》 2023年第1期80-86,共7页
热水墓葬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重要墓葬遗存,是东西方文化接触、渗透、碰撞与交融的重要证明。自1982年青海都兰热水墓葬群发掘至今,历经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系统研究,形成了颇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引发了学界极大的关注。本文系统梳... 热水墓葬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重要墓葬遗存,是东西方文化接触、渗透、碰撞与交融的重要证明。自1982年青海都兰热水墓葬群发掘至今,历经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系统研究,形成了颇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引发了学界极大的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热水墓群的考古发掘进程与研究工作,将青海都兰热水墓葬总结为从清末民国至今的四个考古历程,力求为下一阶段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青海道 都兰县 热水墓葬 考古史
原文传递
清水江流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管庆鹏 潘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4期106-114,155,156,共11页
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是贵州考古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田野考古的深度和出土实物资料的研究来看,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整体上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文化遗存的特征主要受到来自湖南地区的影响,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清水江流域的考古促进... 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是贵州考古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田野考古的深度和出土实物资料的研究来看,清水江流域的考古整体上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文化遗存的特征主要受到来自湖南地区的影响,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清水江流域的考古促进了贵州考古学的发展,为建立和完善贵州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以及高庙文化的传播范围提供了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考古史 高庙文化
下载PDF
中国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徐苹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21,共7页
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果, 可以将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上个世纪 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到 80年代中期, 是中国文明形成研究的准备阶段。1985年 7月正式出版的夏鼐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一... 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果, 可以将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上个世纪 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到 80年代中期, 是中国文明形成研究的准备阶段。1985年 7月正式出版的夏鼐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 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 使中国文明形成研究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对文明和文化概念的认识, 已基本取得共识, 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这个问题上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取得一致, 在史前城址、早期宫殿和坛庙遗址、贫富分化以及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等方面的研究, 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今后应该加大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 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要注意改进早期城市田野考古的方法, 对早期宗庙遗址的发掘要慎重, 要充分注意到考古学的局限性, 避免发生常识性概念不清和逻辑推理混乱的错误。同时由于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风浮躁, 在考古学界也有急功近利、不务实际等表现, 都危害着考古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明形成 考古学研究 学科史
下载PDF
秦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谈历史资料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庆柱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3-65,共3页
长期以来,秦阿房宫被描述得无比恢弘、壮丽、奢华,而最终却被项羽焚毁,变成一片焦土。但是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向传统的看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新的考古资料证实,秦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只是构建了前殿基址。至于秦阿房宫的恢... 长期以来,秦阿房宫被描述得无比恢弘、壮丽、奢华,而最终却被项羽焚毁,变成一片焦土。但是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向传统的看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新的考古资料证实,秦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只是构建了前殿基址。至于秦阿房宫的恢弘壮丽更是无从谈起,传说中的阿房宫"秦始皇上天台"遗址、"磁石门"遗址、"烽火台"遗址,不是建于秦代晚期,而是始建于战国时代中晚期。其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形制不是"宫门"、"烽燧"一类建筑,而应为上林苑宫馆性质的高台建筑。阿房宫在秦代以后,被人们越说越大,尽管人们是出于"善意",以秦之暴政、急政而速亡为戒,但是历史事实却不能随意"夸大",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是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代 阿房宫 考古发现 历史真实 历史科学
下载PDF
略谈考古学文化与史前社会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钱耀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3,32,共6页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 在有关社会历史的考古学研究中,考古学文化集中揭示的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地域文化,而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核心却在于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文化方面。考古学文化中的聚落遗存虽是探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但也无法完全克服考古资料的模糊性特征,尤其是民族考古学研究还需密切关注文献资料的模糊性与局限性。相对而言,考古资料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宏观性和长时段性(过程)研究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社会研究 考古学研究 人类共同体 史前 社会历史 考古资料 地域文化 物质形态 精神文化 意识形态 文献资料 模糊性 局限性 物质性 全面性 客观性 时段性 宏观性
原文传递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惠夕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145,共5页
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 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阐释考古学)等几个阶段。国内的同类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向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研究并举的过渡中既有收获也有经验教训。在新的学术条件下,全面复原古代社会、重建古史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阐释方法、手段的不断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阐释 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学
原文传递
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 被引量:2
9
作者 唐际根 荆志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21,共19页
中文学术界选取殷墟进行发掘,既有传统石学影响的原因,更有现代西方田野考古传入中国的结果。在中国所有考古遗址中,殷墟的发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九十年来的殷墟发掘历史,可以... 中文学术界选取殷墟进行发掘,既有传统石学影响的原因,更有现代西方田野考古传入中国的结果。在中国所有考古遗址中,殷墟的发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九十年来的殷墟发掘历史,可以由此观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程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考古发掘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老挝史前考古研究概述
10
作者 梁婷婷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0-225,共16页
老挝作为大陆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底蕴深厚,是研究东南亚古人类、古代社会以及冶金技术等考古课题的重地。本文所梳理、探讨的老挝“史前时代”指的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至1353年澜沧王国建立。其史前考古学研... 老挝作为大陆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底蕴深厚,是研究东南亚古人类、古代社会以及冶金技术等考古课题的重地。本文所梳理、探讨的老挝“史前时代”指的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至1353年澜沧王国建立。其史前考古学研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从最开始的粗略考察发展到后来较系统的调查分析;第二阶段为停滞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老挝考古由于政治动乱基本停滞;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通过与西方学者合作开展了更多的调查发掘工作;第四阶段为新时期,从2005年至今,在继续与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涉及的研究课题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史前史 考古学史 东南亚
原文传递
良渚考古展示史考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雨晗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238,共5页
自1929年良渚文物首次展出,良渚考古展示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开展,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也不断更新换代,历经了文物展示-文化展示-文明展示-遗产展示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具有良渚特色的考古展示方法,反映了考古... 自1929年良渚文物首次展出,良渚考古展示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开展,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也不断更新换代,历经了文物展示-文化展示-文明展示-遗产展示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具有良渚特色的考古展示方法,反映了考古学发展背景下良渚考古展示理念的时代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 考古展示 发展历程
原文传递
菲律宾史前考古研究概述
12
作者 李桓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9-198,共20页
菲律宾考古自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开始,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史前考古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是考古奠基期,此时大批西方学者来到菲律宾,研究机构初步建立。50—70年代是史前考古发展期,此时国家博物馆在卡加... 菲律宾考古自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开始,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史前考古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是考古奠基期,此时大批西方学者来到菲律宾,研究机构初步建立。50—70年代是史前考古发展期,此时国家博物馆在卡加延河谷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史前遗址,并集中在该区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80—90年代是史前考古转型期,新的考古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被学者广泛讨论并得到应用。21世纪以来,菲律宾史前考古步入了跨学科、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史前考古 考古学史 东南亚
原文传递
科技考古的开拓者王振铎先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华觉明 何绍庚 林文照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1,共8页
王振铎先生是著名的博物学家和科技史家,还是科技考古和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作中复原并陈列于诸多博物馆的古代器械,总数达76种之多。在指南车、水运仪象台、冶铁鼓风机、司南等复原研究中,他善于把史学、考... 王振铎先生是著名的博物学家和科技史家,还是科技考古和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作中复原并陈列于诸多博物馆的古代器械,总数达76种之多。在指南车、水运仪象台、冶铁鼓风机、司南等复原研究中,他善于把史学、考古学、考据训诂与科学素养及传统工艺的践行结合起来,提出了研究和复原古代科技的三条准则。他为人真诚谦逊,治学严谨,是一位道德文章堪为楷模的前辈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振铎 科技考古 技术史 博物学 古代器械 复原
下载PDF
天道左旋:社会运行的溯源和依据——若干考古发现成果的社会学开发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杭生 胡翼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1978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如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虎图、含山凌家滩玉版玉鹰,以及良渚文化中常见的玉琮等,无不表明天圆地方、天道左旋等是上古人类社会生活中生发的一种源远流长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念。古人形成的天圆地方、天道左旋等认识... 1978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如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虎图、含山凌家滩玉版玉鹰,以及良渚文化中常见的玉琮等,无不表明天圆地方、天道左旋等是上古人类社会生活中生发的一种源远流长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念。古人形成的天圆地方、天道左旋等认识来自于对宇宙星象观察经验基础上的推论和引申,认为宇宙星象的运行对应着人世社会的祸福,而北斗七星居于天穹的中央,群星环绕旋转,昭示人间以君主为中心形成秩序井然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天道左旋、地道右周等天地旋转的星象运行轨迹,成为人类社会运行类比的对象。只有取法天地之道,模拟天地宇宙有条不紊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才能有序地运行。这种根据现有考古成果确定产生于约六千五百年前的社会运行思想雏形,经受漫长岁月的锤炼,经过众多先贤的提炼,从幼稚的质朴感受提升为成熟的科学理性,从受历史循环论支配进步为受辩证思维观的驾驭,现在已经成长为现代性过程和视野中的现代社会运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天道左旋 社会运行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下载PDF
考古揭示蜀人三源说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广宏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根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古蜀人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嘉陵江上游的人皇族,向西迁徙;岷江上游的黄帝族和蚕丛族,向西南及南边迁徙;川江与荆江交界处的古荆族,向西、向北迁徙;他们在成都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和平共处,融合在一起, 建立了古... 根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古蜀人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嘉陵江上游的人皇族,向西迁徙;岷江上游的黄帝族和蚕丛族,向西南及南边迁徙;川江与荆江交界处的古荆族,向西、向北迁徙;他们在成都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和平共处,融合在一起, 建立了古蜀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化 古蜀史 民族史 历史考证
下载PDF
安徽出土的先秦乐器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安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56,186,共7页
本文从安徽音乐考古成就及其概况调查起,论及的安徽省所出土先秦乐器的历史发展,由此剖析出土乐器的特点及乐器的文化结构功能,并进而探索安徽音乐考古成就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可行性。文章首次宏观地概论了安徽在先秦文化中的乐器历史特点。
关键词 音乐考古 古代乐器 安徽音乐史
下载PDF
建设让所有人满意的博物馆——以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为例
17
作者 黑泽浩 滕小涵(译) 《博物院》 2023年第2期16-19,共4页
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设立于1949年,于2013年全面整修并导入了“可触式展示”这一新型的展览方式。其契机源自对广濑浩二郎先生的主张——“普世性博物馆”所产生的共鸣。“普世性”一词的本意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因此我们将参... 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设立于1949年,于2013年全面整修并导入了“可触式展示”这一新型的展览方式。其契机源自对广濑浩二郎先生的主张——“普世性博物馆”所产生的共鸣。“普世性”一词的本意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因此我们将参观博物馆难度最高的视觉障碍者定为主要的目标群体。为了方便视觉障碍者参观博物馆,我们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还要同时做好资料的保管工作。不过,笔者依然认为“普世性博物馆”这一理念很可能成为一个契机,使长期以来以视觉为中心的博物馆形态迎来巨大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料 民族志资料 现代生活史资料 普世性博物馆 感人的展览
原文传递
理论视角下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胜前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1,共9页
百年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继往开来,有必要进行总结,思考与分析还需要完成的任务,展望未来可能取得的突破。从理论的视角的考察更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要旨。总结百年中国考古学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科学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百年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继往开来,有必要进行总结,思考与分析还需要完成的任务,展望未来可能取得的突破。从理论的视角的考察更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要旨。总结百年中国考古学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科学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的形成、中国史前史时空框架的建立、史前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解释、考古学应用体系的发展。反思当前中国考古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与透物见人考古推理相关的理论建设、人文视角的研究、世界视野、进一步发展考古学的应用体系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考古学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三个方向是中华文明探源、人文考古与科技考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 学术史 人文考古 考古推理
原文传递
中国考古学的生长点: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胜前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5,共9页
百年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反思与展望有利于我们把握前行的方向,也有利于研究者的道路选择。生长点作为学术发展的指针,是考察一个时期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有效概念工具。百年中国考古学经历了若干阶段性的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生长点。一脉相... 百年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反思与展望有利于我们把握前行的方向,也有利于研究者的道路选择。生长点作为学术发展的指针,是考察一个时期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有效概念工具。百年中国考古学经历了若干阶段性的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生长点。一脉相承的同时,不同阶段具有与其时代相应的学科生长点。通过生长点的回顾与展望,由此也可以从一个角度认识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路径、现实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生长点 考古学理论 学术史 学科前沿 研究展望
原文传递
公众考古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176-181,共6页
考古学的成果是历史研究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公众考古对高中历史教学是重要的补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公众考古成果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这样的事件,对历史教育承担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公民有重要意义。文... 考古学的成果是历史研究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公众考古对高中历史教学是重要的补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公众考古成果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这样的事件,对历史教育承担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公民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曹操墓"事件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探讨公众考古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在疑史、补史和证史上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 “曹操墓”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