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教湿婆派悉檀多支哲学思想研究
1
作者 胡瑞 田克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73-77,共5页
悉檀多支(Siddhanta Saivism)是印度教湿婆派的主要分支之一,其哲学思想是印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悉檀多支哲学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四吠陀,之后的二十八篇《阿笈摩》(Saiva Agamas)及各类宗教经典著作则逐步阐释和发展了悉檀多支的... 悉檀多支(Siddhanta Saivism)是印度教湿婆派的主要分支之一,其哲学思想是印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悉檀多支哲学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四吠陀,之后的二十八篇《阿笈摩》(Saiva Agamas)及各类宗教经典著作则逐步阐释和发展了悉檀多支的主要哲学思想。在悉檀多支的发展传播过程中,该支哲学思想逐步分化为二元论与一元论两个派别,其中二元论占主流地位。本着深入探究悉檀多支乃至整个湿婆派的目的,以二元论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悉檀多支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将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婆派 悉檀多支 哲学 印度教
下载PDF
The Concept of the Higher/the Lower Energy in the Atmopadesa Satakam of Narayana Guru
2
作者 Hanna Urbanska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4期245-254,共10页
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higher/the lower energy (para-apara maya/prakrti/sakti) in the Atmopadesa Satakam ("One Hundred Verses of Self-instr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 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higher/the lower energy (para-apara maya/prakrti/sakti) in the Atmopadesa Satakam ("One Hundred Verses of Self-instr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work of Narayana Guru composed in Malayalam.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ssue, the same pair of opposites is discussed at length on the basis of Narayana's earlier Malayalam poems--devotional hymns (Siva Satakarn--"One Hundred Verses on Siva", Kah Natakam--"Dance of Kali", and Janani Nava Ratna Manjari--"Nine Gemmed Bouquet to Mother") as well as later Sanskrit philosophical work [Darsuna Mala--"Garland of Vision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se texts demonstrates that--whereas Darsana Mala reflects more or less accurately Vedantic concepts, Atrnopadesa Satakam presents deeply syncretic formation, influenced to a large extent by philosophical systems related to bhakti (devotion), like Sata or Saiva Siddhanta. The reason for such a state of affairs could be the purpose of Malayalam work destined to become vehicle for instructions given to lower caste people in Kerala. The paper offers an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passages of the texts accompanied with explanatory notes extracted from the commentarial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apara sakti Atrnopadesa Satakarn Narayan. a Guru Saivism Saiva siddhanta
下载PDF
希腊、印度、阿拉伯与中国传统视差理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唐泉 曲安京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50,共20页
作为传统日食理论中的核心算法,视差算法历来受到天文学家的高度重视。系统全面地研究古代希腊、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等文明的视差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客观评价这些文明的日食计算和预报水平。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各个文... 作为传统日食理论中的核心算法,视差算法历来受到天文学家的高度重视。系统全面地研究古代希腊、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等文明的视差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客观评价这些文明的日食计算和预报水平。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各个文明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法,对不同文明的视差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包括视差算法的造术原理、精度、模型和历史沿革,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优缺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差 《至大论》 《苏利亚历》 《回回历法》 《纪元历》 《授时历》
下载PDF
《苏利亚历》的时差算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唐泉 曲安京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目的 探讨《苏利亚历》(以下简称《苏历》)中时差算法的科学性。方法 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苏历》中时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完全等价,... 目的 探讨《苏利亚历》(以下简称《苏历》)中时差算法的科学性。方法 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苏历》中时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完全等价,并成功地将《苏历》中的时差算法化为以太阳的黄经和时角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结论 《苏历》中时差算法模型与理论算法虽然完全等价,但由于所取常数和理论值不同,并数次使用了近似公式,使得其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误差,但从总体上来说,这种误差是比较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苏利亚历》 时差算法 精度分析
下载PDF
《苏利亚历》中的视差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唐泉 曲安京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213,共17页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视差现象,并开始设计相应的算法来消除视差对日食的影响。《苏利亚历》是古代印度天文学的一部经典,它的视差算法代表了古代印度视差算法的主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视差现象,并开始设计相应的算法来消除视差对日食的影响。《苏利亚历》是古代印度天文学的一部经典,它的视差算法代表了古代印度视差算法的主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与理论算法完全等价,并成功地将《苏利亚历》中的视差算法化为一个以太阳的黄经和时角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的模型与理论算法虽然完全等价,但是按照《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所得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误差。讨论了这种误差的大小,并分析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利亚历》视差算法 黄经视差 纬度视差 印度
下载PDF
《宝莉莎历数书》中的行星运动理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泉 万映秋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1-597,共17页
《五大历数全书汇编》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数理天文学著作,收录其中的《宝莉莎历数书》中的行星理论并未采用本轮模型,其鲜明的代数传统与中国传统行星理论的思路非常相似。文章详细讨论了《宝莉莎历数书》中金星、木星、土星和火星的... 《五大历数全书汇编》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数理天文学著作,收录其中的《宝莉莎历数书》中的行星理论并未采用本轮模型,其鲜明的代数传统与中国传统行星理论的思路非常相似。文章详细讨论了《宝莉莎历数书》中金星、木星、土星和火星的始见算法、动态表的结构与精度、中心差修正算法以及黄经计算精度。结果表明,《宝莉莎历数书》中金星和火星黄经计算精度大体相当,木星和土星黄经计算精度大体相当,其中木星和土星中心差修正算法的效果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五大历数全书汇编》 《宝莉莎历数书》 行星理论 中心差
下载PDF
《至大论》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8-512,共5页
目的系统研究和比较《至大论》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方法文献考证和比较研究。结果《至大论》中的日食时差算法采用了一种相当漂亮的近似算法,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则采用的是和现代数值计算中单点迭代算法完全... 目的系统研究和比较《至大论》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方法文献考证和比较研究。结果《至大论》中的日食时差算法采用了一种相当漂亮的近似算法,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则采用的是和现代数值计算中单点迭代算法完全等价的一种算法。结论从时差算法的合理性方面考虑,《苏利亚历》要明显优于《至大论》,但是在符号选择上,《至大论》远较《苏利亚历》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大论》 《苏利亚历》 日食 时差算法
下载PDF
印度教湿婆教派悉檀多支派后期发展阶段研究
8
作者 胡瑞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年第4期108-118,156,157,共13页
湿婆教派作为印度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与毗湿奴教派、帕克蒂教派并称印度教三大教派。悉檀多支派是湿婆教派的主要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后逐步向中印度和南印度传播。公元8~12世纪,悉檀多支派处于全面兴盛的阶段,其势力范... 湿婆教派作为印度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与毗湿奴教派、帕克蒂教派并称印度教三大教派。悉檀多支派是湿婆教派的主要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后逐步向中印度和南印度传播。公元8~12世纪,悉檀多支派处于全面兴盛的阶段,其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印度次大陆。12世纪后期开始,悉檀多支派在中印度和北印度逐渐衰退,最终在泰米尔地区得以存续和发展。本文以12世纪末为界,将公元5~19世纪的悉檀多支派分为前、后期两个发展阶段:5~12世纪为前期发展阶段,是该支派的繁荣时期,其信徒遍布全印;13~19世纪为后期发展阶段,是该支派的式微——复兴发展时期,主要存续于南印度。文章主要研究后期发展阶段,即从该支派开始式微到扎根发展于南印度这一阶段。这期间,北印度和中印度的悉檀多支派几近匿迹;南印度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宗教理论家;《迈坎达经》的成型标志着该支派宗教哲学理论的最终成熟;阿戈拉的《敬拜指导》和迈坎达的《湿婆真谛》等明确了该支派的宗教仪式规范。从印度教王国统治时期,到莫卧儿王朝时期,再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该派在南印度一直处于正常发展的态势。悉檀多支派在印度次大陆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13~14世纪,该支派成为斯里兰卡北部最重要的宗教派别;20世纪,随着大批印度移民信徒,该支派传播到欧美地区,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檀多支派 湿婆教派 印度教 印度宗教 印度
下载PDF
印度教湿婆派悉檀多支发展与传播初探
9
作者 胡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53-56,64,共5页
悉檀多支是印度教湿婆派的主要支派之一,其产生于北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后逐步向中印度、南印度传播。该支在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之后便在北印度和中印度逐渐式微,最终仅幸存于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笔者以12世纪末为界... 悉檀多支是印度教湿婆派的主要支派之一,其产生于北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后逐步向中印度、南印度传播。该支在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之后便在北印度和中印度逐渐式微,最终仅幸存于南印度的泰米尔地区。笔者以12世纪末为界,将悉檀多支的发展与传播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本文以前期悉檀多支为研究对象,从宗教的、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在前期阶段的发展及其哲学理论的系统化过程,并探究其盛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婆派 悉檀多支 前期 印度教
下载PDF
“理具三千”与“一念三千”
10
作者 霍进凤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7-29,共3页
在中兴天台的理论贡献中,天台九祖湛然明确提出了他的"理具三千"说。在这一学说里,他拈出了一个"理"字点示了智者大师一念三千说的理论基底,并以"二具"说对天台"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系统分... 在中兴天台的理论贡献中,天台九祖湛然明确提出了他的"理具三千"说。在这一学说里,他拈出了一个"理"字点示了智者大师一念三千说的理论基底,并以"二具"说对天台"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系统分析。由此不仅继承了智者"一念三千"的师说,而且还丰富和补充了这一理论,同时也使天台的中道实相之旨得到了进一步重申与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具三千 心具 物具 实相 一念三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