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 被引量:47
1
作者 李喜莲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20,共9页
近年来,法院调解作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项司法政策被强化,并被推至优先地位。但是,强化调解可能形成义务人无需充分履行义务的期待,导致久调不决的现象发生,降低了诉讼效率;强化调解所营造的使权利人让步的"囚徒困境"会折损诉... 近年来,法院调解作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项司法政策被强化,并被推至优先地位。但是,强化调解可能形成义务人无需充分履行义务的期待,导致久调不决的现象发生,降低了诉讼效率;强化调解所营造的使权利人让步的"囚徒困境"会折损诉讼公正,会使人们的法律虚无主义意识蔓延。与此同时,调解优先使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也陷入困境,即法院调解优先与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的程序构造相背离,使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无所适从;而且加剧法院调解能力下降与追求高调解率之间的矛盾,并使"强制调解"再次成为司法垢病。为使调解回归应有状态,我们必须尊重调解和审判的特点,消除二者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寻求二者共同发展的契机。唯有如此,才能完善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挥调解和审判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诉讼公正 诉讼效率 强制调解
下载PDF
民事诉讼调解结案率实证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嘉军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45,共15页
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无论一审、二审还是再审调解结案率都呈现曲折增长而非持续增长态势。无论一审、二审还是再审抑或婚姻家庭类案件、合同类案件还是权属侵权类案件,调解结案率一般都未超过60%。而且总体上看,一审调解结案率高于二审... 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无论一审、二审还是再审调解结案率都呈现曲折增长而非持续增长态势。无论一审、二审还是再审抑或婚姻家庭类案件、合同类案件还是权属侵权类案件,调解结案率一般都未超过60%。而且总体上看,一审调解结案率高于二审和再审,再审调解结案率高于二审,婚姻家庭类案件调解结案率高于合同类案件,合同类案件高于权属侵权类案件。当下中国法院调解结案率呈现如此面相,既是调解政策驱动、各法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同所致,也有个案差异、案件性质不同等原因。这种"运动性"调解的负面效应在司法实践中越发凸显,未来中国应在深刻反思基础上理性对待和设计法院调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调解结案率 实证研究 调解政策
原文传递
中国调解体制转型的若干维度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福华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37,共7页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调解的全球化,改变了中国传统纠纷形态和纠纷解决文化,也给中国调解的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抉择。中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固然要保持自身的传统与特色,但也要虚心学习全球调解经验。中国调解的发展应顺应现代纠纷...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调解的全球化,改变了中国传统纠纷形态和纠纷解决文化,也给中国调解的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抉择。中国调解制度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固然要保持自身的传统与特色,但也要虚心学习全球调解经验。中国调解的发展应顺应现代纠纷解决需要,实现调解体制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向,由国家调解转向社会调解;由精英调解转向职业化调解;由分散调解转向以司法中心的调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 人民调解 社会调解 法院调解 调解现代化
原文传递
法院协助调解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浩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70,共9页
协助调解是我国法院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一种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机制,实行协助调解是我国法院在新时期对依靠群众解决民事纠纷的调解传统的回归。协助调解在性质上仍然是法院调解,实行协助调解既有法律依据,又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协助... 协助调解是我国法院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一种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机制,实行协助调解是我国法院在新时期对依靠群众解决民事纠纷的调解传统的回归。协助调解在性质上仍然是法院调解,实行协助调解既有法律依据,又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协助调解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当的协助人,事先建立协助人队伍、储备协助人资料才能够发现适当的协助人。当前,需要通过增进对协助调解必要新的认识、建立协助人队伍、发掘潜在的协助人、积极培育专业性调解组织、加大巡回审理的力度、为协助人提供适当的报酬来推进协助调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协助调解 协助人 机制完善
下载PDF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重述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浩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135,共16页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院调解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确立这一原则是为了保障司法调解的公正性。这一原则当下正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强烈质疑。我国是以法院为中心规定诉讼调解制度的,法院调解并非诉讼上的和...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院调解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确立这一原则是为了保障司法调解的公正性。这一原则当下正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强烈质疑。我国是以法院为中心规定诉讼调解制度的,法院调解并非诉讼上的和解。调解在性质上仍然是法院的审判行为,调解与判决一样都是完成民事诉讼法所规定任务的手段,加之当事人期待接近裁判的调解结果以及调审合一的程序模式、法院调解的经验教训,这一原则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法院立案调解、对事实存疑案件调解所取得的成功,均不能成为否定该原则的理由。除非将法院调解置换为诉讼上和解,否则继续保留这一原则就有充分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查明事实 分清是非 审判行为 司法公正
原文传递
论法院委托调解 被引量:10
6
作者 唐东楚 何文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7,共9页
法院委托调解是中国司法实践中为了激活调解资源、吸收社会力量解决纠纷、实现良性诉调对接而进行的一种创新,其直接的法律依据是《调解规定》第3条。法院委托调解兼具法院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属性,关键要注意"四个合适":将合适... 法院委托调解是中国司法实践中为了激活调解资源、吸收社会力量解决纠纷、实现良性诉调对接而进行的一种创新,其直接的法律依据是《调解规定》第3条。法院委托调解兼具法院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属性,关键要注意"四个合适":将合适委托调解的案件,委托给合适的调解机构,采用合适的调解程序,赋予调解协议以合适的法律效力。法院委托调解具有值得信任的一面,也有不值得信任需要警惕的一面。中国当前尚不具备人民调解前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法院委托调解为契机,建立附设法院的调解,是中国诉前调解前置的可行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托调解 法院调解 人民调解 调解信任 调解前置
下载PDF
我国调解制度变迁中国家权力的角色承担与未来向度——基于法社会学的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英豪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对古代传统调解、近代法院调解和现代"大调解"的考察发现,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变迁轨迹呈现出沿国家权力不断升格的迹象,且以迎合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需求为内在逻辑。现代"大调解"是社会变迁背景下既有的纠纷... 对古代传统调解、近代法院调解和现代"大调解"的考察发现,我国调解制度的历史变迁轨迹呈现出沿国家权力不断升格的迹象,且以迎合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需求为内在逻辑。现代"大调解"是社会变迁背景下既有的纠纷解决机制"失灵"从而引发公权力强势干预的外在体现。此种权力单边治理的模式存在着内生性缺陷,且不符合社会秩序运行的内在需求。在秩序重建的未来图景中,我国调解制度的完善应当坚持法治原则和司法中心主义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调解 法院调解“大调解”社会变迁 纠纷解决机制
原文传递
论我国法院调解与审判的程序分离 被引量:11
8
作者 郝振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37,共10页
调解和审判混合并置的方式下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的特点大致是一致的。这种路径致使调解和审判产生了难以消解的冲突,严重制约着审判程序的现代化及其多重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调审程序分离的路径主要是构建调解程序的某些特殊原则和制度... 调解和审判混合并置的方式下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的特点大致是一致的。这种路径致使调解和审判产生了难以消解的冲突,严重制约着审判程序的现代化及其多重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调审程序分离的路径主要是构建调解程序的某些特殊原则和制度,并未解决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的同质性问题。可以借鉴日本调解非讼化的思路,着力改造调解程序的对抗主义结构,使之建立于非对抗结构之上,并且注重程序的自足性和体系性,以形成独立的法院调解程序,使程序不仅"分离"更要"分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审判 分离 非讼程序
下载PDF
调判分离还是调判结合:再论法院调解的中国图景——为“调判结合”辩护 被引量:9
9
作者 王聪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4-200,共17页
中国民事诉讼'调判结合'的程序混合结构长期饱受批判,主流观点以西方法理为据,将调解与判决置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位置,主张'调审分离'、纯化审判。然而,中国法院调解与晚近兴起的西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根本差异,二者... 中国民事诉讼'调判结合'的程序混合结构长期饱受批判,主流观点以西方法理为据,将调解与判决置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位置,主张'调审分离'、纯化审判。然而,中国法院调解与晚近兴起的西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根本差异,二者在兴起原因、程序性质、实践效果等方面均存在根本差异。'调判结合'契合我国司法现实国情,体现'实用道德主义'或'实用理性'的传统司法理念。'调解人不能同时兼任审判法官'并非颠扑不破的金科玉律,'调审分离'所恪守的程序正义至上理念是一种旁观者的形式正义,忽视了当事人本位的程序利益,忽视了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从纠纷解决实效性的制度效益来看,调解与判决有机结合,也许才是中国法院调解的现代性精髓。民事诉讼程序不应当盲目移植西方诉讼上和解,而应在坚持和发扬传统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规范性,实现调审关系的动态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诉讼上和解 调判分离 调判结合 程序利益
原文传递
我国民事审判中调审关系的再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喜莲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152,共11页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我国民事审判中调审结合模式遭到学者的质疑和追问。"调审分离"作为有力学说旋即成为司法改革处理调审关系的理论依据。但是,尚未明确讨论语境的调审分离论,在制度层面自相矛盾,理论论证上概念不清、...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我国民事审判中调审结合模式遭到学者的质疑和追问。"调审分离"作为有力学说旋即成为司法改革处理调审关系的理论依据。但是,尚未明确讨论语境的调审分离论,在制度层面自相矛盾,理论论证上概念不清、内涵不明,而且其选择的改革路径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在我国民事审判中,调审结合不仅在制度上契合了方便当事人诉讼的预期,而且在实践中畅通了当事人追求实质正义的渠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规律性。鉴于司法裁判是化解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能在民事审理过程中刻意实行调审分离,而应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之原则。在调审结合模式下理顺调审关系的重要举措是,重塑调解的理念,增强法官的判案技能,强化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确保当事人在调解协议达成上的自主性和自愿性,并强化检察机关对法院调解的监督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调审分离 调审结合 调解理念
原文传递
调审分合的尺度把握与模式选择——兼论《民事诉讼法》修正后诉讼调解制度的演进方向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金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1,共8页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程序前移的诉讼调解制度改革思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正案采纳了这一思路,增加规定了先行调解和审前准备程序调解等制度。然而,当前相对分散的诉讼调解程序有"过渡制度"的性质,诉...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程序前移的诉讼调解制度改革思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正案采纳了这一思路,增加规定了先行调解和审前准备程序调解等制度。然而,当前相对分散的诉讼调解程序有"过渡制度"的性质,诉讼调解制度仍需进一步改革。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既定方向,把握调解与庭审之间必要的距离尺度,兼顾"调判结合"原则与调审分离理念的实质要求,在立案后、庭审前设置相对集中、统一的调解程序,成立立案、调解与诉讼准备中心,综合处理立案、调解和诉讼准备事务,是下一步改革诉讼调解制度的正确思路和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调解 调判结合 先行调解 诉讼准备 调解中心
下载PDF
我国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兼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协调与整合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亚军 施春军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40-42,共3页
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常规手段,调解在现代社会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国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应当协调好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完善我国的大调解机制。
关键词 纠纷解决 人民调解 法院调解 调解 法院 人民 解制 整合 反思 现代社会
下载PDF
论我国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体系构建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善斌 翟宇翔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5-167,共13页
个人破产庭外程序既是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人破产在我国顺利推行的有效途径,同时体现了破产程序的效率追求。我国司法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及个人债务清理与个人破产的试点,为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构建提供现实基础。破产... 个人破产庭外程序既是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人破产在我国顺利推行的有效途径,同时体现了破产程序的效率追求。我国司法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及个人债务清理与个人破产的试点,为个人破产庭外程序的构建提供现实基础。破产和解制度存在独特价值且与庭外程序中的协商调解存在实质差异,二者应并存,共同服务于破产程序的进行。相较于选择模式,前置模式的庭外程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庭外程序的作用,且与我国个人破产立法理念相符,应为现阶段的最佳选择。我国个人破产庭外程序应以调解为基础,融入信用咨询,并设立行政主导的破产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程序的运行。庭外程序中债务清偿协议的达成,需全体债权人一致同意,可赋予债务清偿协议以强制执行力,同时也应设置完善的监督措施。在债务清偿协议无法达成或执行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案件转入庭内程序,使庭外程序能够与庭内程序顺畅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破产 庭外程序 庭外调解 债务清理
下载PDF
“大调解”机制中法院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寒非 牟乃东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128-134,共7页
"大调解"纠纷解决机制在基层实际运行状况如何,法院参与构建大调解机制是否存在必要性,从实然和应然的角度对法院在"大调解"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法院的角色定位为"参与者"可能比较合适,在"大调解"... "大调解"纠纷解决机制在基层实际运行状况如何,法院参与构建大调解机制是否存在必要性,从实然和应然的角度对法院在"大调解"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法院的角色定位为"参与者"可能比较合适,在"大调解"机制的运行中承担指导服务和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调解机制 法院调解 角色定位
下载PDF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现状简析及改革浅见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锋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6-58,共3页
通过对法院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内涵及利弊的简要分析,提出对我国民事调解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民事调解 制度 法院调解 人民调解
下载PDF
德国调解制度的新发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曹志勋(译) 《经贸法律评论》 2020年第3期144-158,共15页
与民事诉讼相关的调解可以细分为若干具有不同内涵的调解制度,在比较法上各法域之间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与美国法上对于诉讼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强调不同,德国语境下的调解有其特色。本文作者作为德国民事诉讼法领域的领军人物,在... 与民事诉讼相关的调解可以细分为若干具有不同内涵的调解制度,在比较法上各法域之间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与美国法上对于诉讼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强调不同,德国语境下的调解有其特色。本文作者作为德国民事诉讼法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本文中介绍了立法修改的情况和新法实施五年后的最新进展。在原有法院外的调解、法院相关的调解和法院内调解的实践基础上,2012年的新《调解法》提供了清晰的法律规范框架。同时,新《调解法》为上述调解制度提供了就诉讼时效期间和其他时间限制、调解保密性、调解结果的执行力和调解费用方面的配套制度,对于调解员资格的认定也给出了相对明确的答案。新《调解法》的施行本身并未终结旧调解制度的争议,相反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又导致了新争议的产生。本文作者进而认为,诉讼程序应当和各种形式的法院外纠纷解决机制自由竞争,这包括调解、和解、仲裁等各类被主动提供和被各方要求的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纷解决 法院外调解 委托调解 诉讼调解 调解员 和解法官
下载PDF
法院调解的正当性评估 被引量:6
17
作者 蔡虹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为有效利用法院调解制度并促进制度自身的完善,法院调解的正当性评估是有必要的,其正当性基础是自愿原则。评估可以从双方合意解决纠纷和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法院协助两方面进行。
关键词 法院调解 正当性评估 自愿原则
下载PDF
“调解优先”质疑论 被引量:7
18
作者 田平安 吕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0,共7页
法院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事审判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其有效地弥补了刚性审判的不足,缓解了法院的案件压力,同时满足了当事人纠纷解决的多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当前的司法实践过分强调"调解优先... 法院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事审判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其有效地弥补了刚性审判的不足,缓解了法院的案件压力,同时满足了当事人纠纷解决的多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当前的司法实践过分强调"调解优先",无异于是"调解为主"的翻版,既模糊是非,破坏规则之治,又违反了"自愿、合法"原则,不能彻底解决纠纷,也无助于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因此,必须重新审视"调解优先"政策,吸取历史教训,在重新厘定法院调解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坚守"自愿、合法"底线,确立以保障诉权为前提的适当性、补充性的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调解 调解优先 质疑
下载PDF
人民调解法制化:可能及限度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浩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147,共8页
被誉为纠纷解决"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位处中国纠纷解决的话语中心,但在制度上却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困境。克服现有困难的重点在于通过改造人民调解的现有机制,加强法制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建设,使之与法院审判实现功能互补。然... 被誉为纠纷解决"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位处中国纠纷解决的话语中心,但在制度上却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困境。克服现有困难的重点在于通过改造人民调解的现有机制,加强法制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建设,使之与法院审判实现功能互补。然而,这种努力既容易与法院调解形成制度竞争,又可能遮蔽人民调解原有的灵活自主特征,使之陷入与法制的互益与背离漩涡之中。为此,需要在规范上扩展"调判结合"机制,以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为契机促进调审衔接,并探索特定类型案件设立人民调解前置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 法制化 法院调解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原文传递
社会结构紧张视域下“大调解”对法院司法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结构性紧张的风险时期。"大调解"与法院司法之间也存在着结构性紧张问题,而时下强化以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为主要内容的"大调解",在社会纠纷总量控制方面已经失败。此种结构紧张局面形成的原因在...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结构性紧张的风险时期。"大调解"与法院司法之间也存在着结构性紧张问题,而时下强化以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为主要内容的"大调解",在社会纠纷总量控制方面已经失败。此种结构紧张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立法上,制度供给不足;政治上,过于强调权力的单边治理;观念上,陷入了精英主义的泥潭。按照纠纷解决学之逻辑,破解此种结构紧张的出路在于:从长远看,在顶层设计中,应以法院司法为中心构造中国纠纷解决机制;在近期安排中,法院要坚持保守的司法能动主义,服从并配合党政机构集中资源解决社会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调解” 结构紧张 人民调解 法院调解 纠纷解决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