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理应激对小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骆益宙 王杰军 +5 位作者 郭子姮 钱建新 顾小强 曹传武 武清 秦叔逵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845-848,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心理应激C57/B6小鼠荷瘤模型,观察应激反应对肿瘤生长、转移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肿瘤组织MVD、KDR和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6雄性小鼠40只分为A组(16只)、B组(16只)和C组(8只),A组移植肿瘤后每...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心理应激C57/B6小鼠荷瘤模型,观察应激反应对肿瘤生长、转移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肿瘤组织MVD、KDR和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6雄性小鼠40只分为A组(16只)、B组(16只)和C组(8只),A组移植肿瘤后每天行束缚应激;B组移植肿瘤后未行应激诱导;C组为正常对照。2周后检测肿瘤大小、质量、肺部和肝脏转移病灶数量,免疫组化(IHC)检测肿瘤新生血管局部CD31阳性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检测VEGF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局部VEGFR2(KDR)表达水平;RT-PC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录水平。结果:A组荷瘤小鼠的肿瘤质量和体积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病灶数量上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肿瘤局部MVD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水平A组较B组、B组较C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肿瘤组织KDR表达水平及HIF-1α转录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慢性心理应激能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肿瘤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应激/心理学 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洪 梁颜笑 李雯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65例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根治标本,进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结果:65例乳腺癌的 M...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65例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根治标本,进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结果:65例乳腺癌的 MVD为(47.6±22.4)个,VEGF总阳性率为 80.00%;VEGF、MVD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 88.89%(32/36),MVD(56.6±20.5),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阳性率 68.96%(20/29),MVD(31.3±18.9).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和 MV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8.213,P<0.05)。结论: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表达的增高及 MVD的增加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微血管 腋窝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建立肿瘤可视化模型
3
作者 胡曼丽 范恩学 +1 位作者 孙海侠 朱桂彬 《吉林医学》 CAS 2009年第24期3117-3118,共2页
目的:应用可视化肿瘤模型,直视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细胞表面磷酸化糖蛋白的表达可以了解生长抑素对肿瘤的作用。方法:本实验设试验对照组及药物试验组,建立可视化肿瘤模型,给予生长抑素(0.6ng/kg),在13d试验组肿瘤生长受抑制情况明显,13... 目的:应用可视化肿瘤模型,直视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细胞表面磷酸化糖蛋白的表达可以了解生长抑素对肿瘤的作用。方法:本实验设试验对照组及药物试验组,建立可视化肿瘤模型,给予生长抑素(0.6ng/kg),在13d试验组肿瘤生长受抑制情况明显,13d后全部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细胞表面磷酸化糖蛋白的表达,了解肿瘤血管新生受抑制情况。结果:肿瘤细胞移植后,直视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试验对照组所有移植肿瘤生长状态良好,肿瘤长大使小鼠行动发生困难;试验给药组较试验对照组肿瘤生长慢且小,行动不受限制,肿瘤的生长被明显抑制。在试验对照组中细胞表面磷酸化糖蛋白高表达,在给药组则低表达。结论:成功建立肿瘤可视化模型,生长抑素在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可视化模型 生长抑素 新生血管化 细胞表面磷酸化糖蛋白
下载PDF
眼内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的利与弊 被引量:35
4
作者 黎晓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0-873,共4页
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改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状态;抗VEGF治疗的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可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缩小、液体渗漏减少,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各种病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糖尿病和静脉... 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改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状态;抗VEGF治疗的临床试验证实,治疗可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缩小、液体渗漏减少,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各种病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糖尿病和静脉阻塞导致的黄斑水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中,抗VEGF治疗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有效性。目前研究者对临床抗VEGF治疗的适应证尚存争议,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前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Coats病的抗VEGF治疗等。争议的焦点是抗VEGF制剂可以加重组织纤维膜的形成。目前临床应用的抗VEGF药物半衰期短,多种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需要频繁行眼内注药治疗,潜在发生眼内炎的风险,这是抗VEGF治疗存在的明显问题。(手华聪科杂志,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A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内血管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万小平 苏应宽 +2 位作者 刘新民 杜德利 王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72-674,共3页
目的 探讨术前卵巢肿瘤内最小阻力指数 (RImin )是否与术后肿瘤标本内微血管密度 (MVD )存在相关性。方法 对 6 1例卵巢肿瘤病人于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 )测量肿瘤内动脉RImin。术后取相应肿瘤组织 ,以vonWillebrand因子着色... 目的 探讨术前卵巢肿瘤内最小阻力指数 (RImin )是否与术后肿瘤标本内微血管密度 (MVD )存在相关性。方法 对 6 1例卵巢肿瘤病人于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U )测量肿瘤内动脉RImin。术后取相应肿瘤组织 ,以vonWillebrand因子着色内皮细胞 ,计数MVD。比较和分析RImin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1)卵巢良性肿瘤RImin值为 0 42± 0 11,卵巢癌病人RImin值为0 6 5± 0 14,两组比较t=6 5 8,P <0 .0 0 1。 (2 ) 10 0倍视野和 40 0倍视野下 ,卵巢癌组织内MVD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者 (P <0 .0 1,P <0 .0 3)。(3)良性肿瘤组 (r =- 0 .6 7,P <0 .0 1)、卵巢癌组(r=- 0 .91,P <0 .0 1)和所有卵巢肿瘤 (r =- 0 .84,P <0 .0 1)在 10 0倍视野下的MVD与RImin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因子修复肺气肿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宝平 赵晓建 +4 位作者 宋永明 张雷 路鹏雁 刘卓拉 马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2365-2368,共4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肺气肿模型动脉血气和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 bFGF、VEGF 修复肺泡的机制及肺气肿新的发病机制。方法 Wistar 大鼠24只,随机分为 bFGF 组、VEGF 组、对照组和健...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肺气肿模型动脉血气和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 bFGF、VEGF 修复肺泡的机制及肺气肿新的发病机制。方法 Wistar 大鼠24只,随机分为 bFGF 组、VEGF 组、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4组。bFGF 组、VEGF 组、对照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PPE)(250 U/kg)复制肺气肿模型,健康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4周后模型制成,bFGF 组、VEGF 组气管内分别注入 bFGF(400 U/只)和 VEGF(2μg/只),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每周1次,连续3次。4周后对比大鼠动脉血气和肺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 CD34^+细胞个数确定肺毛细血管增生情况。结果各组血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FGF 组、VEGF 组平均肺泡数(MAN)分别为[(43±8)/视野、(44±9)/视野],均明显多于对照组[(30±6)/视野](P<0.01);平均肺泡面积(MAA)分别为(9856±1864)μm^2、(9804±1929)μ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4 525±3408)μm^2](P<0.01);平均内衬间隔(MLI)分别为(196±38)μm、(194±38)μ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88±68)μm](P<0.01);CD34^+阳性细胞相对面积分别为3.7%±1.3%、2.6%±1.2%,均明显多于对照组(0.8%±0.7%)(P<0.05)。结论bFGF 和 VEGF 能促进肺毛细血管再生,修复肺气肿的病变。肺毛细血管的损伤可能在肺气肿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大鼠 WISTAR
原文传递
脂联素对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若冰 潘月龙 王建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97-500,共4页
脂联素是由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在糖代谢和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与肥胖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对脂联素对肿瘤血管的作用仍有很大分歧,本文讨论脂联素对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提示其... 脂联素是由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在糖代谢和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与肥胖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对脂联素对肿瘤血管的作用仍有很大分歧,本文讨论脂联素对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提示其作为肿瘤血管抑制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肿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原文传递
抑癌基因PTEN与食管鳞癌血管新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林杰成 李志雄 +4 位作者 吴宁 林文霖 林建生 郑茂松 许燕常 《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及其对血管新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2例ESCC组织及其相应的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检测ESCC组织微血管密度(MVD),Kaplan-Meier法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及其对血管新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2例ESCC组织及其相应的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检测ESCC组织微血管密度(MVD),Kaplan-Meier法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ESCC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63.7%(65/102),在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达到96.7%(29/30)(P<0.01)。PTEN表达强度与浸润深度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MVD呈负相关(P<0.01),而与ESCC预后呈正相关。[结论]PTEN表达下调可能参与ESCC发生及肿瘤血管生成,有望成为评价ESCC患者预后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PTEN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免疫组化 CD34 预后
原文传递
应用^(99)Tc^(m)-3PRGD_(2) SPECT显像验证不同注射部位对胶原诱导型类风湿大鼠模型成模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曲宏 王国玉 +4 位作者 田新月 孙浩 王宏宇 王城 肖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1417-1419,F0004,共4页
目的通过分子探针^(99)Tc^(m)-3PRGD_(2) SPECT在体观察药物注射于大鼠不同部位后显像剂摄取变化,探究不同注射部位对胶原诱导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影响,建立在体评估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评估体系。方法取20只雌性SD大鼠(6~7周... 目的通过分子探针^(99)Tc^(m)-3PRGD_(2) SPECT在体观察药物注射于大鼠不同部位后显像剂摄取变化,探究不同注射部位对胶原诱导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影响,建立在体评估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评估体系。方法取20只雌性SD大鼠(6~7周龄),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A组、B组、C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注射牛II型胶原乳剂(1.0 ml/只,1 g/L),A组注射于鼠尾根部,B组注射于背部皮下,C组注射于腹腔。1周后剂量减半,相同部位再次免疫注射。以两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4周后进行视觉评估、^(99)Tc^(m)-3PRGD_(2) SPECT显像及病理学分析,对比统计分析。结果CIA(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组成功造模7只(A组3只,B组2只,C组2只),成模率为47%。CIA各组T/N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25.668,P<0.05)。CIA各组关节病理滑膜细胞增生指数也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H=9.218,P<0.05)。结论3种不同注射方式均可建立CIA大鼠模型,但背部及腹腔注射可能造成明显炎症反应,且^(99)Tc^(m)-3PRGD_(2)有助于为CIA模型的构建提供活体可视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放射性核素显像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大鼠
下载PDF
脑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冯友权 黄应桂 +2 位作者 黄冰 陈武标 曹军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8期961-962,共2页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了60例经病理证实及免疫组化染色的星形细胞瘤的瘤周水肿与微血管密度(MVD)、肿瘤恶性程度、部位和大小的关系.结果瘤周水肿与MVD、肿瘤的良恶性、部位及大小呈正...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了60例经病理证实及免疫组化染色的星形细胞瘤的瘤周水肿与微血管密度(MVD)、肿瘤恶性程度、部位和大小的关系.结果瘤周水肿与MVD、肿瘤的良恶性、部位及大小呈正相关,Ⅰ级星形细胞瘤的瘤周水肿轻,Ⅱ~Ⅳ级瘤周水肿明显;位于皮髓交界区的肿瘤,瘤周水肿最明显;肿瘤越大,水肿越明显.结论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MVD、病理分级、部位及大小关系密切,Ⅱ度以上的瘤周水肿,97.4%为Ⅱ~Ⅳ级星形细胞瘤;肿瘤直径大于5.8 cm,多为Ⅱ~Ⅳ级星形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水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脑星形细胞瘤 肿瘤血管生成 瘤周水肿 微血管密度(MVD) 病理分级 免疫组化染色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与新生血管关系的超声造影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黄品同 田新桥 +7 位作者 孙海燕 杨琰 王小同 李艳萍 邹春鹏 赵雅萍 杨鹏麟 黄福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不同类型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3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49个斑块进行检测,根据斑块类型分为软斑组(21个)、硬斑组(11个)和混合斑组(17个),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结...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不同类型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3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49个斑块进行检测,根据斑块类型分为软斑组(21个)、硬斑组(11个)和混合斑组(17个),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49个斑块中共有35个增强,其中19个软斑,13个混合斑,3个硬斑;未增强的14个斑块中,硬斑8个,混合斑4个,软斑2个。超声造影对软斑、混合斑、硬斑新生血管的检出率分别为90.47%(19/21)、76.47%(13/17)和27.27%(3/11)。超声造影对软斑组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硬斑组(P=0.001),与混合斑组比较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颈动脉血栓形成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原文传递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涛 丁小燕 +2 位作者 谢素贞 马红婕 唐仕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80只出生后2d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出生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和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75...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80只出生后2d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出生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和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第12天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出生后第7、12、17天时,模型组及对照组在每个时间点分别取小鼠4只,荧光素心脏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分布和形态;提取模型组小鼠出生后第7、8、10、12、12.5、13、14、15、17、19天时间点的视网膜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HIF)-1α mRNA的表达变化;分别取模型组和对照组出生后第17天时的小鼠眼球,冰冻切片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EDF、VEGF、HIF-1α蛋白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在出生后第17天时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视盘周围见大范围无灌注区PEDFmRNA表达在缺氧24h后开始下调,72h达到下降高峰,随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VEGF、HIF-1αmRNA则在高氧环境下表达下调,缺氧状态下迅速升高,于缺氧48h时到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PEDF/VEGF、PEDF/HIF-1α比值在缺氧状态下显著降低。出生后第17天时,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中PEDF蛋白表达显著弱于对照组小鼠;而VEGF、HIF-1α蛋白表达则是模型组显著强于对照组。结论PEDFmRNA及蛋白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明显下降,其趋势与VEGF和HIF-1α的变化相反,PEDF/VEGF、PEDF/HIF-1α表达平衡失调,可能是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学 细胞因子类/药物作用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HIF-1α和MMP-9表达与脑胶质瘤血管形成和瘤周水肿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谦东 孙国庆 +3 位作者 刘爱军 郑莉伟 王恩芹 熊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21期1654-1656,共3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脑胶质瘤血管形成、瘤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和对照组标本中HIF-1α、MMP-9和CD34的表达,MRI判断瘤周水肿的程度。结果:HIF-1α阴性组...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脑胶质瘤血管形成、瘤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和对照组标本中HIF-1α、MMP-9和CD34的表达,MRI判断瘤周水肿的程度。结果:HIF-1α阴性组微血管密度为(18.45±4.23)个/视野,HIF-1α阳性组为(45.23±18.56)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阴性组微血管密度为(12.40±2.62)个/视野,MMP-9阳性组为(36.40±22.21)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阳性组与阴性组水肿指数比较,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MMP-9阳性组与阴性组水肿指数比较,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胶质瘤HIF-1α、MMP-9的半定量计分与瘤周水肿体积作等级相关分析,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结论:HIF-1α、MMP-9参与了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并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密切相关,HIF-1α、MMP-9与微血管密度及水肿指数的结合有利于临床对胶质瘤转归及预后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脑水肿/病理学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原文传递
改良的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及其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爱华 孙靖 张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08-1112,共5页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但在实际造模过程中存在动物死亡率高、成模率低且不稳定等缺...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但在实际造模过程中存在动物死亡率高、成模率低且不稳定等缺点。目的对传统的OIR造模方法进行改良,建立方法简单、模型稳定、成模率高的小鼠OIR模型。方法将80只SPF级1周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正常对照组新生鼠与哺乳母鼠共同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OIR组小鼠于出生后2天(P2)每2窝合笼饲养至鼠龄P7时。将2窝P7小鼠与1只母鼠放人含体积分数80%氧的氧氮混合气体的氧箱中饲养5d,然后放回至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另1母鼠在正常室内空气中饲养,每日更换放人氧箱的母鼠,评价指标包括成模率、母鼠死亡率和幼鼠成活率。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取P12、P14、P17、P21小鼠各10只。5只小鼠行心脏异硫氰酸葡聚糖(FITC)荧光素与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的PBS混合液灌注,制备视网膜铺片,评估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5只小鼠双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正常对照组母鼠和幼鼠成活率为100%。OIR组2只母鼠出氧箱后死亡,幼鼠生长情况良好,母鼠成活率为85.7%,幼鼠成活率为100%;所有OIR组小鼠均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造模成功率为1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4小鼠视网膜血管由视盘向四周均匀分布,视网膜血管发育基本成熟。OIR组P12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出现无灌注区;P14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可见大片无灌注区,周边部出现新生血管;P17小鼠视网膜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和荧光素渗漏;P21小鼠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少量无灌注区,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理 视网膜病变/氧诱导 氧/毒性 动物模型 血管生成 近交系 C57BL/6J小鼠
下载PDF
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理组织观察
15
作者 韩亮 马志中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观察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病理组织特点。方法手术中获取的36例出血性AMD患者的石蜡标本纳入研究。患者中,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6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0例。病理标本常规处理后行苏木精一伊红、糖原... 目的观察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病理组织特点。方法手术中获取的36例出血性AMD患者的石蜡标本纳入研究。患者中,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6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0例。病理标本常规处理后行苏木精一伊红、糖原法、Masson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在最大垂直和水平的病理标本切片上,记录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细胞的组成种类,以及病理组织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位置关系。依据病变组织组成不同分为新生血管为主型、胶原纤维为主型、出血后的红细胞聚集为主型、变性增厚的Bruch膜为主型。结果36例患者中,新生血管为主型19例,其中隐匿性CNV18例,PCV1例;胶原纤维为主型6例,均为隐匿性CNV;出血后红细胞聚集为主型8例,其中隐匿性cNV1例,PCV7例;变性增厚的Bruch膜为主型3例.其中隐匿性CNV1例,PCV2例。以新生血管为主型的隐匿性CNV,病变组织血管管径细小,血管内径为单层内皮细胞附着,并伴有血管内、外红细胞聚集;以新生血管为主型的PCV病变组织位于Bruch膜下,血管管径粗大,血管壁厚,可见脉络膜黑色素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散在分布于所有标本中,且以偏向视网膜方向为主。5份标本新生血管附近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存在。结论出血性AMD组织结构呈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病理学 脉络膜疾病 病理学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病理学
原文传递
CYR61/CCN1调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血管新生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祥华 郭超铭 刘达琪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4期19-22,共4页
目的为了探讨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临床进展相关的分子病理学机制,研究观察了富半胱氨酸61(CYR61)/CCN1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BPH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无症状性BPH标本10例与症状性BPH标本38例用于本... 目的为了探讨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临床进展相关的分子病理学机制,研究观察了富半胱氨酸61(CYR61)/CCN1在症状性和无症状性BPH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无症状性BPH标本10例与症状性BPH标本38例用于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CN1和CD31蛋白的表达。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CN1mRNA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CN1和CD31的同步表达。结果在无症状性和症状性BPH标本中,CCN1蛋白以及mRNA表达分别为68.4%与60%(P>0.05),47.4%与40%(P>0.05)。MVD评分在无症状性和症状性BPH标本中分别是19.2和27.6(P<0.01)。在症状性BPH中,MVD评分在不同前列腺体积中有所不同(P<0.01),同时CCN1表达也同(P<0.05)。免疫荧光双染观察证实了BPH中CCN1和CD31的同步表达。结论以上结果提示MVD所反映的血管新生和BPH的进展可能有一定关系,CCN1对症状性BPH中出现的血管新生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雌激素对缺氧视网膜Müller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穆华 张晓梅 崔浩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缺氧视网膜Müller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印迹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10^-7、10^-6、10^-5mmol/L)雌二醇(E2)作用于缺氧Mü...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缺氧视网膜Müller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印迹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10^-7、10^-6、10^-5mmol/L)雌二醇(E2)作用于缺氧Müller细胞后,细胞内PED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氧24h后PEDF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10^-5、10^-6mmol/L E2作用于Müller细胞后可明显缓解由于缺氧引起的细胞内PEDFmRNA及蛋白表达的降低,并与E2的浓度有关。结论雌激素可以调控PEDF的表达,其可能在雌激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类/生理学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学 细胞低氧 MÜLLER细胞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Ets-1在原发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金年 肖子文 +1 位作者 蔡华蕾 成元华 《贵州医药》 CAS 2005年第11期966-968,共3页
目的 探讨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1,Ets-1)在原发性卵巢癌中的 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 素一过氧化物酶复合法(streptomycin avidin-biotin-peroxi... 目的 探讨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1,Ets-1)在原发性卵巢癌中的 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 素一过氧化物酶复合法(streptomycin 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SP)检测32例原发性卵巢癌 组织中Ets-1的表达和MVD值。结果 卵巢癌组织中Ets-1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明显高于癌旁 组织(P<0.001);Ets-1的表达和MVD值与原发性卵巢癌的FICO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有 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ts-1阳性表达率和MVD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癌组织中Ets-1 的表达和MVD值密切相关,相关系数rs0.43(P<0.05)。结论 检测Ets-1的表达和MVD值可作为 了解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卵巢癌 肿瘤血管形成 病理性 E26转录因子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海霞 郭凯 王班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59,共4页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其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鲜有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BDN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其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鲜有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BDN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 方法将30只SPF级C57BL/6J幼鼠完全随机分为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OIR组将日龄为7 d(P7)的幼鼠与哺乳母鼠同时置于体积分数为(75±3)%氧气的环境下喂养5 d,然后返回正常环境中饲养,以建立OIR模型。分别取2个组P17幼鼠各3只处死后分离眼球,制备视网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另各组选取3只幼鼠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眶后注射制备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分布。分别于2个组取P13、P15、P17小鼠各3只处死后提取视网膜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2个组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小鼠视网膜内界膜光滑,未见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而OIR同龄小鼠可见大量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和新生血管管腔。正常对照组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70±0.68)个和(45.3±3.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P=0.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幼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网状结构消失,可见大量视网膜无灌注区。OIR组P15、P17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相对表达量为263.992±9.451和218.432±9.710,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30.324±7.779和115.846±7.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2.3,P〈0.05)。 结论BDNF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与OIR模型鼠新生血管形成的变化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低氧/并发症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理 动物模型 近交系C57BL小鼠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与鼻咽癌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20
作者 朱国臣 肖大江 +4 位作者 张永胜 袁渊 吴四海 沈莉莉 郑晓彬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69-672,共4页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肿瘤侵袭、转移和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HPAm...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肿瘤侵袭、转移和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HPAmRNA和蛋白在50例鼻咽癌和20例鼻咽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HPA mRNA的表达与鼻咽癌侵袭、转移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中HPA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30/50)和56.0%(28/50),鼻咽正常组织中无HPA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者。HPA mRNA阳性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5)。HPA mRNA阳性表达者的MVD值(43.86±4.93)显著高于阴性者(27.41±2.67,P<0.01)。结论HPA参与鼻咽癌侵袭与转移,促进鼻咽癌的新生血管生成,有望成为鼻咽癌药物治疗的靶向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裂合酶 鼻咽肿瘤 肿瘤转移 新血管生成 病理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