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陆洋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共7页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心理和审美效应等方面出发,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本文认为,林语堂的翻译论,实际上是“美译”论。他借助不同层面的形式“越位”策略,来实现他的“美译”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译文的新的形式美:浑整美、闲淡美与和谐美,从而建构起翻译的感性诗学。这种感性诗学与语言想象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人类诗意的生存方式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诗学 美译 林语堂
原文传递
翻译“间性文化”论 被引量:40
2
作者 杨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6,共7页
翻译的文化实践证明,翻译是多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多种“间性”即“多元对话性”的建立,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的美好向往。在本文中,作者以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为个案,从理论间性、... 翻译的文化实践证明,翻译是多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多种“间性”即“多元对话性”的建立,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的美好向往。在本文中,作者以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为个案,从理论间性、话语间性、性别间性、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层面分析了翻译“间性”凸现的轨迹,并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深入追问了翻译“间性”与文化信仰和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翻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间性文化”。通过多种“间性”的建立,翻译使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之间达到相互对话、相互依存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翻译赋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意义:翻译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阐释与追求,它为差异共存、和谐共在的世界文化新秩序的重构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化 翻译文化 林语堂 和谐世界 哲学
原文传递
浅析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与跨文化传播实践——以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季红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5,94,共5页
林语堂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和翻译家,堪称近百年来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物。本文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翻译为研究个案,以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为切入点,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译本选择、翻译副文本以及异化-归化... 林语堂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和翻译家,堪称近百年来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物。本文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翻译为研究个案,以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为切入点,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译本选择、翻译副文本以及异化-归化兼顾的翻译策略入手,试图探析林语堂先生的文化态度与其跨文化传播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态度 跨文化传播 林语堂 《浮生六记》 翻译
原文传递
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冯智强 朱一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33,96,共7页
作为学者、作家和翻译家的林语堂为世人所瞩目,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作为著名编辑和出版家的文化身份,而这恰恰是贯穿林语堂整个生命活动的主线。本文从林语堂的编辑出版家的文化身份出发,考察其英文著译作品中的编译现象,从编辑出版的角... 作为学者、作家和翻译家的林语堂为世人所瞩目,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作为著名编辑和出版家的文化身份,而这恰恰是贯穿林语堂整个生命活动的主线。本文从林语堂的编辑出版家的文化身份出发,考察其英文著译作品中的编译现象,从编辑出版的角度解读其编译行为存在的合法性,从而揭示林语堂编译行为与编辑身份之间的关系,诠释其编译行为的内在动因与外部理据,进而阐明林语堂一系列编译作品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编译行为 编辑身份
原文传递
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 被引量:20
5
作者 任东升 卞建华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99,共5页
林语堂谙熟中美两种文化,擅长中英文写作,而其英文"原创"作品中充满"翻译"的痕迹。本文从林语堂的双重文化身份及其对话意识入手,以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为例,分析其"主题译介"意图... 林语堂谙熟中美两种文化,擅长中英文写作,而其英文"原创"作品中充满"翻译"的痕迹。本文从林语堂的双重文化身份及其对话意识入手,以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为例,分析其"主题译介"意图、"文本裹挟"策略和"亦译亦写"风格。本文认为,林语堂英文作品中的翻译现象是其"中国心"的文化标注和英文诠释,是一种趋同存异原则下的文化外包装策略,具有跨文化交流效应和文学互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英文写作 对话意识 翻译痕迹 亦译亦写
原文传递
林语堂的东方主义倾向与其翻译的互文性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少娣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60,共6页
在广义的互文性视角下,译者的文化倾向必然会影响其包括翻译策略选择在内的翻译活动;同时,其翻译中出现的特征也能折射出译者的文化倾向。因此,探究林语堂东方主义文化倾向的成因,分析其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特征,能够进一步揭示其文... 在广义的互文性视角下,译者的文化倾向必然会影响其包括翻译策略选择在内的翻译活动;同时,其翻译中出现的特征也能折射出译者的文化倾向。因此,探究林语堂东方主义文化倾向的成因,分析其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系列特征,能够进一步揭示其文化立场与其翻译之间的互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东方主义 互文性 文化立场
下载PDF
寻求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浮生六记》林译本文化翻译策略新解 被引量:17
7
作者 汪宝荣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121,共6页
译者姿态理论是最新的社会翻译学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某些译作的文本细节(尤指选词措辞等翻译决策)体现出一种力图"寻求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为研究者解释译者采用的某些翻译策略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本文运用该理论对《... 译者姿态理论是最新的社会翻译学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某些译作的文本细节(尤指选词措辞等翻译决策)体现出一种力图"寻求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为研究者解释译者采用的某些翻译策略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本文运用该理论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中某些文化翻译策略做出新的解释。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林语堂对他视为荣耀的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忠实的保留性翻译策略,对他认为不荣耀的文化信息予以删减或淡化,这体现出其旨在寻求中华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译者姿态理论适用于解释具有中华文化身份的译者从事的中华文化外译实践,其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姿态 寻求文化荣耀 林语堂 《浮生六记》 新解
原文传递
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被引量:11
8
作者 翟红梅 张德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关键词 译者中心 文本选择 林语堂 《浮生六记》
下载PDF
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彦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文化身份 杂糅性 林语堂
下载PDF
试论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倾向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少娣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1-45,57,共6页
译者的文本选择倾向会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以及目标读者等因素,后者则包括译者的文化观、历史观、文学观、哲学观、审美观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等诸多因素,因此,译者的翻译文... 译者的文本选择倾向会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以及目标读者等因素,后者则包括译者的文化观、历史观、文学观、哲学观、审美观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等诸多因素,因此,译者的翻译文本选择倾向往往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林语堂通过汉英翻译将东方文化传递给西方,其文本选择也受到了主、客观两种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独特性。分析这些特性及其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林氏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源语文本 选择倾向
下载PDF
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姚传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林语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的神学思想为补充构成的,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然富有活力。但是宋代的理学吸收了道家与佛教的某些消极思想之后,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中国社会的活力,所以必须发扬孔孟时... 林语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的神学思想为补充构成的,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然富有活力。但是宋代的理学吸收了道家与佛教的某些消极思想之后,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中国社会的活力,所以必须发扬孔孟时代活泼、健康的教育,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儒家 道家 佛教 中国文化 现代化
下载PDF
“译可译,非常译”——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林语堂编译活动的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冯智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5,共6页
林语堂跨语际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其系列英文著译作品的成功传播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作为独特书写形式的编译活动是林语堂对编、译、创的会通与整合,其间体现出的"和谐&... 林语堂跨语际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其系列英文著译作品的成功传播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作为独特书写形式的编译活动是林语堂对编、译、创的会通与整合,其间体现出的"和谐"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系统、通俗的翻译模式,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的"中国腔调",以及对副文本的合理利用,特别是从国内到国际的合作形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提供了诸多启示并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本文从其编译活动出发,深入探讨了林语堂以上诸多方面跨语际传播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林语堂 编译活动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林语堂诗学观与诗词翻译策略 被引量:13
13
作者 黄宁夏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18-121,125,共5页
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将许多优秀作品译成英语,在西方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林语堂的诗词翻译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并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正确的诗学观保证对原作深度的理解,他所创立的翻译美学观为其翻... 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并将许多优秀作品译成英语,在西方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林语堂的诗词翻译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并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正确的诗学观保证对原作深度的理解,他所创立的翻译美学观为其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驾驭中英双语水平则成就其翻译达到高超境界。三者结合使林语堂的诗词翻译成为中国诗词翻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诗学观 古典诗词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林语堂“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后殖民视阈 被引量:13
14
作者 梁满玲 胡伟华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82,共5页
后殖民翻译理论致力于探寻促进文化交流的新型话语模式,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后殖民视角,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个案分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指出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实质上是&qu... 后殖民翻译理论致力于探寻促进文化交流的新型话语模式,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后殖民视角,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个案分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指出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实质上是"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中国主流诗学考量下的文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本位的翻译取向和保留"异质性"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策略不仅成就了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典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介作用,也对今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具有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林语堂 翻译标准 解殖民化 《浮生六记》
原文传递
《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迎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79-82,共4页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华烟云》 林语堂 文化传输 异化
下载PDF
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地名之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汪宝荣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6年第3期38-44,共7页
清人沈复所著《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涉及大量地名,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成为翻译难点。文章基于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采用数据统计及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林语堂采取的地名翻译... 清人沈复所著《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涉及大量地名,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成为翻译难点。文章基于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采用数据统计及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林语堂采取的地名翻译策略。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林语堂倾向于采用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但偶尔也采用文化替换性翻译策略;其翻译手法灵活变通、老到圆熟。林译不仅向西方读者成功地阐释了中国文化,对我国的旅游对外宣传也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生六记》 地名 文化专有词 林语堂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林语堂与沈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兆胜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7期76-79,共4页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文,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文,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的人生观等方面。另外,独抒己见、善写生活琐屑、亲近自然、体察物性、笔调从容平淡,这也是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沈复 《浮生六记》 文学评论 清朝 悲剧意识 芸娘 人物形象 女性 小说
下载PDF
作家与译家的统一——对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英文原著”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褚东伟 《开封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69-72,77,共5页
林语堂的写作观和翻译观具有一致性,在其创作实践中也具有统一性。从“英文原著”《吾国与吾民》这部书中可以看出,林氏的翻译和写作相得益彰。这种成功模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中译外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仍然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 林语堂 作家 译家 统一
下载PDF
语言哲学视阈下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智强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1-35,共5页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从语言哲学的高度追根溯源,解读了林语堂翻译艺术论的美学根源、翻译标准的语言学基础以及"美译"理论的多重背景,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观与其语言观、文化观、创作观、美学...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从语言哲学的高度追根溯源,解读了林语堂翻译艺术论的美学根源、翻译标准的语言学基础以及"美译"理论的多重背景,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观与其语言观、文化观、创作观、美学观以及文艺观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翻译思想 语言哲学
下载PDF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 被引量:8
20
作者 翟红梅 姜家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84-86,共3页
近年来,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多数属微观研究。深化林语堂翻译研究应坚持国内外研究相结合,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汉英和英汉翻译研究相结合,语言学、诗学、文化学翻译研究方法相结合,翻译主、客体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 林语堂 <浮生六记> 翻译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