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 被引量:41
1
作者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76,236,共10页
现代新儒家所提出的广为流行的"内在超越"说,认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内在超越",它优越于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外在超越"。这已经被奉为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两个教条。但事实上,"内在超越"... 现代新儒家所提出的广为流行的"内在超越"说,认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内在超越",它优越于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外在超越"。这已经被奉为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两个教条。但事实上,"内在超越"并非中国哲学的独有特征,而是中西哲学共有的普遍特征;不论中西,"内在超越"并不是比"外在超越"更优越的思想进路,恰恰相反,它的人本主义背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应当加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中国哲学 教条 人本主义 反思
下载PDF
突破,抑或迷思?——儒学“内在超越说”的跨文化考察与批判重构 被引量:4
2
作者 韩振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34,共9页
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过剖析"immanence(内在)"与"tr... 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过剖析"immanence(内在)"与"transcendence(超越)"在学理层面的相互悖反性,阐明"内在超越说"的不可证立性质。相较于"超越性",他们更为强调儒学的"内在性",认为"超越性"话语过时而"毫无生气"。尽管"内在超越说"所实际指涉的"万物一体"、"仁体"观念是传统儒学境界论意义上的真实存在,但当代质疑者所共处的"现代性"境遇(知识型)使得他们无法弥合"存有"与"价值"的裂隙,而更倾向于解构"内在超越说"的有效性。在"内在超越说"已经被问题化的前提下,借鉴"批判哲学"的思路,充分挖掘并发挥"内在超越说"的文化批判潜能,是这一学说打破单一的宗教性/精神性理解模式,实现哲学重构的可能路径。儒学"内在超越说"是一个文化"混血"的哲学命题,这标示着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的当代诠释已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在经典诠释过程中,如何经由批判性的现代重构,超越那种相互绝缘的对比研究模式,走向一种真正有"孕育力"的跨文化立场,从而使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不再停留于一种死板僵化的、避免"受孕"的、各居其位的静态分析中,仍需细细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内向超越 儒学 批判哲学 重构
原文传递
内外在超越之外:儒家内在超越论及其诱发结果 被引量:3
3
作者 任剑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53,共14页
以内在超越确定儒家思想特质,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主张。这是力求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凸显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质的一种进路。随着中国内在超越与西方外在超越说流行开来以后,人们发现中国也有外在超越论说,西方同样有内在超越言述。于... 以内在超越确定儒家思想特质,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主张。这是力求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凸显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质的一种进路。随着中国内在超越与西方外在超越说流行开来以后,人们发现中国也有外在超越论说,西方同样有内在超越言述。于是,内外在超越便不足以用来界定两种文化的特质。即便承诺内在超越的断言,那么需要看到它的双刃剑性质:它并不单纯凸显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优势,同时导致了两个严重的阻断。儒家必须致力于实现三个突破,才能连接两个长期的阻断——神对人的规范与约束、物对人的独立与价值。由此,儒家及中国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失于现代首创的败绩,承诺高位政治规则和认知外部世界,逆袭上位,实现古今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外在超越 儒家突破
下载PDF
儒家伦理的发展方向:人伦之理与内在超越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6,共12页
20世纪初以来,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主要出现了四种理论形态,即义理上的心性之学、制度伦理上的纲纪之道、社会生活中的人伦之理、精神信仰上的内在超越。然而,这些研究的现实影响与实践意义却仍有限。尽管现代新儒学阐发的"良知的... 20世纪初以来,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主要出现了四种理论形态,即义理上的心性之学、制度伦理上的纲纪之道、社会生活中的人伦之理、精神信仰上的内在超越。然而,这些研究的现实影响与实践意义却仍有限。尽管现代新儒学阐发的"良知的自我坎限"精致而玄妙,但企图以此为根源而生发出科学与民主却是一种虚幻的构想,不能产生实际作用;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没有了宗法家族制度与政治体制等诸多制度的支撑,纲纪之道已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而儒家伦理想要依托现代社会制度发挥作用也面临种种困难;与此相比,儒家的人伦之理与现代伦理观念相结合,在社会中还在广泛地发挥作用,影响着民风、习俗与道德风尚;"内在超越"理论则揭示了儒家伦理价值系统的特质,因其超越性而产生的伦理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伦理意识、道德思维与精神追求,彰显了非宗教式信仰的意义。因此,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儒家的"人伦之理"与"内在超越"理论经过重新诠释与建构性重塑,依然是中国人道德生活的价值源泉,这也是儒家伦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心性之学 纲纪之道 人伦之理 内在超越
下载PDF
《周易》经传超越观念的轴心转向 被引量:1
5
作者 乐晓旭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67,111,共11页
余英时把“轴心突破”归于“内向超越”,肯定“轴心时代”带来了个人精神的觉醒,但他忽视了神圣超凡存在者“天”或“帝”失落所造成的理性的僭妄。在超越观念上,“轴心时代”表现为“外在超越”逐渐转向“内在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可... 余英时把“轴心突破”归于“内向超越”,肯定“轴心时代”带来了个人精神的觉醒,但他忽视了神圣超凡存在者“天”或“帝”失落所造成的理性的僭妄。在超越观念上,“轴心时代”表现为“外在超越”逐渐转向“内在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中国哲学的“轴心转向”。“轴心转向”在中国早期《周易》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易经》中的形上神圣超凡存在者是作为至上人格神的“帝”或“天”,天人通过祭祀、帝享、天祐的方式沟通,此时“外在超越”仍占主导地位。经过了春秋时期易学的伦理化演进,《易传》中作为人格神的“帝”或“天”的地位明显下降。在形上外在超凡观念层面,《易传》建构了一套以“天地”“乾坤”“阴阳”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在内在超验观念层面,《易传》在继承重“德”传统的同时,通过心性关系的建构解决天人之际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轴心转向 内在超越 外在超越
原文传递
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指向哲学本身的几点“思”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捍东 高艳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哲学首先是哲学家出于社会道义和责任的一种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和这种思辨活动的结果;具体而言,哲学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批判与建构的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观念的更新和提升来改造人并进而实现对世界的合理... 哲学首先是哲学家出于社会道义和责任的一种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和这种思辨活动的结果;具体而言,哲学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批判与建构的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观念的更新和提升来改造人并进而实现对世界的合理改造;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的超越本性,它是人之精神需求最高层面上的产物,一经产生,就永远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哲学永恒的核心主题,哲学理论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思辨活动 内在超越 终极关怀
下载PDF
中国饮食美学的内在超越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建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6-100,共5页
就构成因素的庞杂和集中程度而言,中国饮食是世界上兼容性、集合性最典型的。这种兼容性或集合性,无论从食材的选用、饮食的烹调,抑或食味的品鉴、菜系的考究、享用的仪式和做派而言,都是如此。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整体结构存在,可发现... 就构成因素的庞杂和集中程度而言,中国饮食是世界上兼容性、集合性最典型的。这种兼容性或集合性,无论从食材的选用、饮食的烹调,抑或食味的品鉴、菜系的考究、享用的仪式和做派而言,都是如此。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整体结构存在,可发现以味为基础的、贯穿中国饮食美学史的内在肌理,由主体化的认知将自然、社会及饮食本身的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不断实现民族精神内在超越的饮食美学观念和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饮食美学 集合性 兼容性 内在超越
下载PDF
内在超越:杜威教育思想被忽视的特质 被引量:3
8
作者 涂诗万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3年第1期148-161,共14页
内在超越中的"超越"含有自我超越的意义,但更多是指宗教神学意义上的超越,而"内在"是指超越者内在于自然、经验和民主生活中,超越与内在之间相互沟通,往返互动,形成内在超越。杜威成熟期的思想具有这种内在超越特... 内在超越中的"超越"含有自我超越的意义,但更多是指宗教神学意义上的超越,而"内在"是指超越者内在于自然、经验和民主生活中,超越与内在之间相互沟通,往返互动,形成内在超越。杜威成熟期的思想具有这种内在超越特质。其中超越维度具体表现为对"理想的善"的信仰;内在维度表现为负责任的思想方法。杜威从统一理想与现实入手,将两者统一起来,形成了他的思想内在超越的特质。在教育方面,杜威主张通过这种内在超越的生活进行教育,并且认为教育就是内在超越的生活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杜威 教育思想
下载PDF
自然与人性:孟子和庄子道德发生学之异同 被引量:2
9
作者 曹晓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2,共6页
孟子和庄子分别把道德之发生归之于自然和人性,承认道德的自然属性。在道德发生学问题上,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内在超越"。然而,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之自然属性有不同的判断,造成了儒、道两家道德发生学的根本分歧。孟子认为社会... 孟子和庄子分别把道德之发生归之于自然和人性,承认道德的自然属性。在道德发生学问题上,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内在超越"。然而,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之自然属性有不同的判断,造成了儒、道两家道德发生学的根本分歧。孟子认为社会性的善也是内在于自然的,可以从本性中求得,同时又以人性与动物本性之不同论证人性在道德属性方面的优越性。庄子认为人之道德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一旦放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下就偏离了内在性而导致道德的外在化并进而伤害道德的真性。庄子推崇纯任自然的道德发生机制,因此不承认人在道德属性上具有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道德发生学 自然与人性 内在超越
下载PDF
内在超越与适应世界——论韦伯的儒教伦理观
10
作者 孙乐涛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3-18,共6页
韦伯认为,儒教"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形而上学",缺乏彼岸世界与现世世界的悲观性对立,是一种"绝对肯定世界与适应世界的伦理",因而,理性化的力量不足。其实,儒教伦理并非是一种没有形上世界、缺乏超越追求的"俗人... 韦伯认为,儒教"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形而上学",缺乏彼岸世界与现世世界的悲观性对立,是一种"绝对肯定世界与适应世界的伦理",因而,理性化的力量不足。其实,儒教伦理并非是一种没有形上世界、缺乏超越追求的"俗人伦理",但是由于其"内在超越"的基本取向,使其难以形成一种改造现世的理性化的行为方式,导致了"适应世界"、神秘主义。依此看来,韦伯的基本论点仍是站得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宗教伦理 儒教伦理观 禁欲主义 神秘主义 清教 适应世界 内在超越
下载PDF
从“天人之辨”看孔子德性幸福的内在超越
11
作者 张方玉 《唐都学刊》 2009年第4期57-61,共5页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德性幸福于自然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颜之乐"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德性幸福于义理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知天"、"顺天"、"乐天"而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德性幸福于主宰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子的德性幸福既具有内在性又具有超越性,既具有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又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德性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性幸福 天人之辨 内在超越
下载PDF
中西哲学会通视域中的“内在超越”与“天人合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陶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6-176,共11页
"内在超越"和"天人合一"都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学说,也是标志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二者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采用"解神话"视角来审视"内在超越"和"天人合一"学说,可以把... "内在超越"和"天人合一"都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学说,也是标志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二者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采用"解神话"视角来审视"内在超越"和"天人合一"学说,可以把二者理解为从原始神话到哲学范畴的转化过程,其基本内涵是抽象的本原如何贯通于万物、社会和人性。通过"人在世界之中""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人为自身设定理念"这三个基本命题构造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可以实现"内在超越"和"天人合一"在现代语境中的转化,并且和西方的主客二分模式实现真正的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原文传递
价值虚无问题与现代中国价值观的重建——基于哲学思想史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友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3期109-116,共8页
在西方哲学语境下,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相。虚无主义问题由于西方形而上学构造出一种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元对立结构而且超感性世界主宰感性世界,所以形而上学的衰落势必导致虚无主义。中国虽然不存在西方... 在西方哲学语境下,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相。虚无主义问题由于西方形而上学构造出一种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元对立结构而且超感性世界主宰感性世界,所以形而上学的衰落势必导致虚无主义。中国虽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却存在着相当普遍的价值虚无现象,主要表现为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背景下,"内在超越"成为现代中国价值观重建的重要思想资源,后来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变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维度。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维度只有与自由主义价值和儒家道德传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对其进行批判和超越,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重建提供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形而上学 内在超越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杜维明的儒学宗教性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长虹 徐朝旭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年第3期83-87,共5页
在关于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上,杜维明摒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认为其具有宗教性。"天人合一"为儒学宗教性提供了本体依据,人分享了天地的创生性,逻辑上必然带来人的神圣性、人与人的关系及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的神圣... 在关于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上,杜维明摒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认为其具有宗教性。"天人合一"为儒学宗教性提供了本体依据,人分享了天地的创生性,逻辑上必然带来人的神圣性、人与人的关系及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的神圣性,神圣性是儒学宗教性的重要表现。杜维明认为不同于其它宗教,儒家宗教性是内在超越,主要体现为超越物质、超越自我,在现世中实现作为人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体现了自我救赎的理念。杜维明关于儒学宗教性的论断有利于拓展当代儒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开展文化对话、交流和合作,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维明 儒学 宗教性 天人合一 神圣性 内在超越
下载PDF
胡塞尔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理解
15
作者 高维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4-30,共7页
纯粹自我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而在其合法性开始得到论证的《观念I》中它是通过自身意识与我思概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澄清我思、自身意识与纯粹自我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初步阐明... 纯粹自我概念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而在其合法性开始得到论证的《观念I》中它是通过自身意识与我思概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澄清我思、自身意识与纯粹自我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初步阐明和回答“纯粹自我如何可能”的问题,并希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 自身意识 纯粹自我 内在超越性
下载PDF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意蕴及其现代意义
16
作者 张晔 《科技视界》 2013年第17期73-74,共2页
20世纪关于"儒家是否宗教"以及儒学的宗教性的讨论,不仅将问题本身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为更进一步地探讨儒家各个方面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和切入点。那么本文认为儒学显然并非西方式的宗教,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儒学... 20世纪关于"儒家是否宗教"以及儒学的宗教性的讨论,不仅将问题本身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为更进一步地探讨儒家各个方面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和切入点。那么本文认为儒学显然并非西方式的宗教,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儒学之具有宗教性。这里的宗教性是指儒家价值的信仰者对于宇宙的超越的本体所兴起的一种向往与敬畏之心,认为人与这种宇宙的超越本体之间存有一种共同创造而且交互渗透的关系。而我们对儒学宗教性的讨论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儒学宗教性的发掘对于现代社会有诸多积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对儒学自身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性 共同创造 内在超越 生态伦理 民族宗教
下载PDF
“真性”与“善端”:先秦时期的两种人性思想——以庄子和孟子为中心
17
作者 曾振宇 Chi Zhen 《孔学堂》 2017年第2期47-55,共9页
庄子与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代表先秦时期人性思想最高水平。庄子从形而上的道论高度论人性,人有现象自我与本体自我之分,有"人之性"与"真性"之别。在本体自我意义上,人性至善自足。人性至善自足的形上学根据在于"... 庄子与孟子对人性的思考,代表先秦时期人性思想最高水平。庄子从形而上的道论高度论人性,人有现象自我与本体自我之分,有"人之性"与"真性"之别。在本体自我意义上,人性至善自足。人性至善自足的形上学根据在于"道","道"决定了人性的本质,"道"先验至善!道分化在人而为"德",因为道善,所以性善,"道"因此也暴露了人逍遥自由的形上学根基。孟子则较多从经验世界领域证明人性有"四端"。仁义礼智"四端"源自天,存诸性。在"君子所性"层面,人人应当自觉地以"四端"为性,而不是以"小体"为性。庄子与孟子人性学说的相通之处在于倡导人性平等,在人性平等基础上进而论证内在超越如何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 四端 人性平等 内在超越
下载PDF
内在超越:教师职业发展的进阶之路
18
作者 王辉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55-60,共6页
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和基本方式,是教师基于自身的自觉和自为。“内在超越”作为哲学领域的基于人之本性的德性和品格的发展,是工具理性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进阶之路。摆脱工具理性主义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困扰、教师对... 教师职业发展是教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和基本方式,是教师基于自身的自觉和自为。“内在超越”作为哲学领域的基于人之本性的德性和品格的发展,是工具理性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进阶之路。摆脱工具理性主义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困扰、教师对幸福人生的追求以及教师对学生内在自觉的关照是教师职业内在超越的价值动因。教师的职业发展可以从主动内在批判、强化教育信念、立足教育现实以及关注学生成长中实现自身的内在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教师职业发展 道德
下载PDF
基督教文化与当代台湾文学精神的内在超越
19
作者 丛新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4,共9页
台湾的宗教文化语境及其不断发展的"经院哲学"式的融合思维,为文学接受基督教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受基督教思想的深层影响,当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内在精神的超越特征:超越社会之"情"的普世之"爱",超越"... 台湾的宗教文化语境及其不断发展的"经院哲学"式的融合思维,为文学接受基督教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受基督教思想的深层影响,当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内在精神的超越特征:超越社会之"情"的普世之"爱",超越"狂妄"人性的"谦卑"、"祈祷"与"感恩",超越外在"罪行"的内在"罪性",文学精神从对生活的"现实反映"转换为对生命的"终极追求"。宗教精神没有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但其提供的某些价值维度却可能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台湾文学 博爱精神 内在超越
下载PDF
论儒家终极关怀的双重走向
20
作者 毛文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36,共8页
儒家内在超越的终极关怀在心性—道德—理想人格这一方向上的成就已经受到广泛的注意 ,其另一走向 ,即礼—政治—理想社会这一方向的源流却很少被注意。从先秦儒家开始 ,孔子对天的信仰向人文化发展的过程具体展现在“仁”与“礼”的双... 儒家内在超越的终极关怀在心性—道德—理想人格这一方向上的成就已经受到广泛的注意 ,其另一走向 ,即礼—政治—理想社会这一方向的源流却很少被注意。从先秦儒家开始 ,孔子对天的信仰向人文化发展的过程具体展现在“仁”与“礼”的双重关怀中 ;孟子和荀子则分别发展了这两个方面的理论。考察从秦汉以来直到近代康有为等人以及现代新儒家在终极关怀理论上的历史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终极关怀 “仁” “礼” 内在超越 信仰 价值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