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均一化前后河南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左璇 姬兴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4期36-41,共6页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逐日均一化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均一化处理前后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序列的线性趋势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对河南省55站(占总站的一半)因非自然因素引起的非均一性年平均最高气温...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逐日均一化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均一化处理前后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序列的线性趋势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1)对河南省55站(占总站的一半)因非自然因素引起的非均一性年平均最高气温资料的均一化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校正效果;55站中,因台站迁移因素造成平均最高气温资料非均一化的站点占69%;49站年平均高温日数资料经均一化得到订正。2)均一化前的资料使年平均最高气温均值被高估,增温趋势被低估;均一化后19512017年全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均值降低0.1 ℃,增温速率增加了10%,各站均呈上升趋势,3站气候倾向率由负变正,豫东和北中部的16站气候变化倾向率减小,豫西和豫西北的36站气候变化倾向率增加。3)均一化前的资料使高温日数的均值和减少趋势被高估;均一化后高温日数均值减少了0.6天,减速缩小了7%,豫北和豫南等地的35站气候倾向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化 河南 最高气温 高温日数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阎访 车少静 +1 位作者 岳艳霞 高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3期472-478,共7页
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极端最高气温≥38℃的高温日数,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求为精细化预报提供一些参考。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或多项式拟合曲线、墨西哥帽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石家庄地区5个代... 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极端最高气温≥38℃的高温日数,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求为精细化预报提供一些参考。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或多项式拟合曲线、墨西哥帽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石家庄地区5个代表站高温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高温日的出现次数表现为山区及丘陵地带高于平原地带;高温日线性增多趋势在市区及西南部山区偏强,西北部山区、东南部平原相对较弱,而东北部平原高温日呈弱的线性减少趋势;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增多的开始时间平原地带晚于山区及丘陵地带,并且,10a以下短周期内各站均处于高温日偏多期,而东南部平原在长周期内处于高温日偏少期。通过对典型高温日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特殊地形下的焚风效应、中低空暖气团的维持以及城市化效应,均对高温强度有加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变化特征 焚风效应 暖气团 城市化效应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夏季高温对未来全球增暖的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莹 马红云 李海俊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选取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区域最新的土地覆盖资料ChinaLC,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选取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区域最新的土地覆盖资料ChinaLC,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气候模式提供的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预估结果进行动力降尺度,以此模拟研究了未来增温1.5℃/2.0℃时的区域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ESM数据作为侧边界资料驱动WRF模式得到的降尺度模拟结果,与历史时期(1996—2005年)的气温观测数据相比,在空间分布上有较高的吻合度,该降尺度方案可以为未来区域气温变化的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长三角地区在到达全球增温1.5℃(2025—2034年)/2.0℃(2042—2051年)时,区域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相比分别升高了0.8℃和1.47℃;空间分布上,增温最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其周边镶嵌体区域;随着全球增暖,区域平均高温热浪频次在增温1.5℃/2.0℃时期较历史同期分别增加了47%和100%,热浪强度分别增加了71%和129%;进一步通过对人体舒适度分析发现,与2.0℃升温阈值相比,控制增暖在1.5℃以内,极不舒适覆盖区域影响的人口数预计可减少5602.9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CMIP5 高温日数 人体舒适度指数
下载PDF
2022年夏季武汉市三类空间气温时空变化分析
4
作者 刘火胜 昝嘉惠 +2 位作者 成雅田 余乾慧 吴昌广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51-58,共8页
选用2022年6—8月武汉市都市发展区89个自动气象站逐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夏季三类空间(城镇、农业、生态)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变化,探究高温天气事件对三类空间气温的空间分布及生态、农业空间对城镇空间气温的影响。结果表... 选用2022年6—8月武汉市都市发展区89个自动气象站逐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夏季三类空间(城镇、农业、生态)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变化,探究高温天气事件对三类空间气温的空间分布及生态、农业空间对城镇空间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日、非高温日的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气温均为05—06时逐时平均气温最低,14—16时最高的昼间变化趋势。高温天气事件显著增加了三类空间的夜间气温,其中城镇空间的夜间气温增幅最大,为4.5℃。三类空间气温类间差异在高温日最大,在阴雨日最小。三类空间气温在高温日和非高温日的夜间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形成了气温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逐渐递减的圈层结构,而三类空间的昼间气温差异较小。高温日、非高温日的生态、农业空间对其临近城镇空间的降温作用在日出前后、夜间最显著,两类空间对城镇空间的降温强度在高温日大于非高温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 气温增幅 气温差
下载PDF
近48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高温日数时空特征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冰晨 马清泽 +1 位作者 杨晶 爱华 《内蒙古气象》 2009年第5期7-9,共3页
利用1961—2008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场(5×10网格距)资料。定义了3种不同强度的最高温度日。统计了近48年5—9月各月不同强度最高气温发生频率,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分析... 利用1961—2008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场(5×10网格距)资料。定义了3种不同强度的最高温度日。统计了近48年5—9月各月不同强度最高气温发生频率,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分析日最高气温日数高发期的夏季(6—8月)强日最高气温日数典型年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5—9月各月日最高气温日数高发期在夏季(6—8月);7月最多,9月最少;气候变暖使得日最高气温日数有明显增加;日最高气温日数典型偏多年和典型偏少年的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在欧亚大陆出现明显相反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分布特征 环流特征
下载PDF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高温热浪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浩 刘昌杰 +3 位作者 钱奇峰 葛敬文 强玉华 殷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99,共15页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003年和2013年。要素特征和高温强度分析表明该年是有观测以来盛夏高温热浪最突出的年份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是造成此次极端事件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低层中国东南部—西北太平洋区域形成了强大的反气旋式风场异常,下沉增温与辐射增温共同推动浙江气温不断升高;全球变暖是极端高温热浪形成的重要气候背景;出梅偏早和影响台风偏少也有潜在贡献。西太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热带、副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密切相关。热带海洋性大陆和南海—中南半岛区域潜热释放增强有利于通过经向环流加强副高;副热带30°N附近的北太平洋对流旺盛、与西太副高之间形成纬向热力梯度,激发出异常纬向垂直环流从而增强副高;中高纬度200 hPa西风急流轴略偏北、极涡明显偏向西半球削弱了中高纬地区对副热带系统的影响,有利于副高的稳定维持。最后提出了未来值得开展的极端高温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热浪 高温日数 极端最高气温 高温热浪强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 大气遥相关
下载PDF
肇庆市年高温日数的特征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文辉 张艺腾 翁佳烽 《广东气象》 2016年第5期1-5,共5页
利用1985—2014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肇庆地区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肇庆市未来出现的高温强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肇庆市高温日数在2005年后主要呈现准5年的周期振荡,且在2010年后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2)高温强年... 利用1985—2014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肇庆地区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肇庆市未来出现的高温强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肇庆市高温日数在2005年后主要呈现准5年的周期振荡,且在2010年后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2)高温强年时,同期(7—8月)的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弱;(3)基于10年高温强年建立的GM(1,1)模型预测肇庆将可能在2018—2019、2021—2022、2024—2025年期间出现高温强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小波分析 Mann—Kendall方法 GM(1 1)模型 肇庆市
下载PDF
中国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产生机理
8
作者 尹秋超 王璐 +1 位作者 葛子安 高庆九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7-1673,共17页
本文基于1961~2017年中国逐日最高温度资料(CN05.1),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揭示了中国夏季极端高温日数(EHTD)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探究了导致各模态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和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第一模态表现为横贯中国的纬向型... 本文基于1961~2017年中国逐日最高温度资料(CN05.1),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揭示了中国夏季极端高温日数(EHTD)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探究了导致各模态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和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第一模态表现为横贯中国的纬向型分布,该模态主要与北极涛动(AO)有关。AO正位相时从北欧向南传播的罗斯贝波列加强横贯中国的纬向高压异常。(2)第二模态表现为经向偶极子型分布,该模态主要受从北大西洋向东亚地区传播的极地—欧亚型遥相关波列(POL)和赤道西太暖池区上升支加强局地哈德来环流的共同影响,使得华南地区(中国北方)受高压(低压)的控制。前两个模态的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均与局地高压异常造成的降水减少引起的入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有关。(3)第三模态的分布集中在青藏高原,主要受从地中海向下游传播的纬向波列的影响。与该波列对应的环流异常一方面会造成水汽辐散、上升运动减弱,从而使得云量减少、向下的云—短波辐射增加,另一方面会造成大气增温、从而使得晴空向下的长波辐射增加,二者共同为极端高温日数增加提供有利条件。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夏季极端高温变化特征的认识,并为未来开展极端高温的季节预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日数 年际变化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中纬度罗斯贝波
下载PDF
基于Morlet小波的四会气温周期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林汝城 沈碧辉 +1 位作者 严敏聪 裴苏华 《广东气象》 2019年第2期28-30,共3页
根据1961—2018年四会国家气象站逐年平均气温和逐年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四会市近60年的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8、13、21和46年左右的... 根据1961—2018年四会国家气象站逐年平均气温和逐年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四会市近60年的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8、13、21和4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年高温日数存在9、12和47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并且两者的周期振荡存在较好的同步性。(2)从对气温的小波变换判断,由于8、13、21和46年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皆未闭合,所以未来几年四会市仍将处于增暖期,但从长期时间变化尺度上则是开始进入变冷期。(3)从Morlet小波变换方差可知,在50年时间里,年平均气温13年左右为第1主周期,9和20年左右为第2主周期;年高温日数则是9年左右为第1主周期,12年左右为第2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年平均气温 小波分析 四会市
下载PDF
河源市城区高温炎热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璐 周晓湘 郑菲菲 《广东气象》 2020年第2期17-21,共5页
利用东源县和紫金县国家气象站1978-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河源城区高温和炎热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城区总高温日数、一般高温日数和重高温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无严重高温日。总高温日数存在4~5、8~9和准1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 利用东源县和紫金县国家气象站1978-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河源城区高温和炎热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城区总高温日数、一般高温日数和重高温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无严重高温日。总高温日数存在4~5、8~9和准1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常年首次在5、6月出现高温日;高温炎热日出现次数最多在7、8月份;极端年最高气温介于36.2~39℃。炎热日数以0.26 d/年速率明显增加,同一个炎热临界值,相对湿度增大,对应的最高气温会降低。炎热日数与热岛效应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高温炎热过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和El Niňo事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炎热日数 河源市
下载PDF
1960—2013年洞庭湖区夏季高温的变化特征
11
作者 覃鸿 闫雍 +1 位作者 黄菊梅 王辉 《广东气象》 2014年第5期24-28,共5页
根据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3年夏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4年夏季高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以0.142 d/年、0.006℃/年的变化速率递增,... 根据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3年夏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4年夏季高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以0.142 d/年、0.006℃/年的变化速率递增,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都明显加快。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多年平均为18 d,2013年最多为47d,1987年最少为8 d。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36.1℃,2013年最高,为37.0℃,1965年最低,为35.5℃。洞庭湖区各单站的夏季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并不一致,有9个站夏季平均高温日呈显著增加趋势,有12个站夏季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增强趋势,其余站点增加趋势并不显著。单站夏季平均高温日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华容,以0.425 d/年的变化速率递增。单站夏季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安乡,以0.020℃/年的变化速率递增。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均呈现出由北部的湖区向环洞庭湖山区呈辐射状递增的分布趋势。高温日数安化最多,为28 d,荆州、公安、石首、岳阳最少,均为12 d。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安化最高,为36.6℃,石首最低,为35.6℃。洞庭湖区夏季年最多高温日数出现在安乡和益阳,为55 d。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益阳,为4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 时空变化 洞庭湖区
下载PDF
华东地区夏季高温期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70
12
作者 史军 丁一汇 崔林丽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1-2005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华东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45年间,华东年均高温日数为15.1天,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6.3oC,高温以12 ̄15年为显著振荡周期,在20世纪8...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1-2005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华东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45年间,华东年均高温日数为15.1天,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6.3oC,高温以12 ̄15年为显著振荡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为弱负距平,而在其他时期都为正距平。华东高温日数呈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以安徽、浙江和江西较高,高温过程数是东北部少,西南部多。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数是以7月最多,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是以7月最高。在21世纪最初5年,站点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增加,4-10月高温都为正距平,各级高温过程数总体最多,各级高温过程日平均最高气温也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高温日数 最高气温 高温 华东地区
下载PDF
上海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 被引量:67
13
作者 崔林丽 史军 周伟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7,共5页
利用上海气象站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上海极端气温时间变化特征及对上海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上海1873—2007年极端最高气温总体上无显著变化趋势,极端最低气温以0.27℃/10a的线性倾向率显著增加,2001—2007年,上海... 利用上海气象站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上海极端气温时间变化特征及对上海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上海1873—2007年极端最高气温总体上无显著变化趋势,极端最低气温以0.27℃/10a的线性倾向率显著增加,2001—2007年,上海高温日数最多,低温日数最少。1960—2007年,上海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习数在市区增加较多,近郊和远郊增加较少;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日数市区和近郊减少较多,远郊减少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城市化 高温日数 低温日数 上海
下载PDF
1956-2006年中国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58
14
作者 高荣 王凌 高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3期177-181,共5页
利用全国541个站的均一化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6—2006年我国高温日数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和江南地区。高温日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新... 利用全国541个站的均一化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6—2006年我国高温日数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和江南地区。高温日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新疆的高温日数有准3a的周期变化,中国东部4个地区的高温日数都存在3~6a的周期变化。中东部地区高温日数由减少转变为增加趋势的时间并不一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全球变暖 区域响应
下载PDF
北京市近40年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宋艳玲 张尚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利用北京市近 40年气候资料研究分析北京市市区与郊区平均气温日、季、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发现 ,40年中 1995年 11月 2 4日市区与郊区日平均气温温差最大 ,达 4.6℃ ;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冬季最大 ,为 1.11℃ ,春季最小 ,仅为 0 .2 6... 利用北京市近 40年气候资料研究分析北京市市区与郊区平均气温日、季、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发现 ,40年中 1995年 11月 2 4日市区与郊区日平均气温温差最大 ,达 4.6℃ ;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冬季最大 ,为 1.11℃ ,春季最小 ,仅为 0 .2 6℃ ;年际变化 1961~ 1977年市区与郊区温差较小 ,而 1978~ 2 0 0 0年市区与郊区温差达0 .62℃ ,热岛效应明显增强 ;年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 60年代最小 ,仅为 0 .13℃ ,90年代最大 ,为 0 .78℃。近年虽高温 (≥ 3 5℃ )日数明显增多 ,但年最高气温变化较小 ,仅有 1997年、1999年和 2 0 0 0年年最高气温 >3 8℃。近 40年市区与郊区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 ,市区气温平均 10年升高 0 .43℃ ,郊区气温平均 10年升高 0 .2 1℃ ,北京市市区年平均气温序列中存在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 热岛效应 高温日数 年际变化 气温变化
下载PDF
河北省近50年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16
作者 刘学锋 李元华 秦莉 《气象科技》 2007年第1期31-35,共5页
利用河北省70个站近5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及各区域年平均最高气温呈现升高态势,全省大部分地区增温在0.5~1.0℃之间。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春夏季次之,... 利用河北省70个站近5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及各区域年平均最高气温呈现升高态势,全省大部分地区增温在0.5~1.0℃之间。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春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全省70%左右的站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大于等于30℃高温日数呈现增加趋势,80年代到90年代是增幅最大的时段。增加幅度最大的区域是冀东平原区;大于等于35℃高温日数各年代平均值变化幅度相对平缓,年际变化则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小且增加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最高气温 高温日数 时空特征 区域差别
下载PDF
北京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 被引量:39
17
作者 郑祚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9-463,共5页
应用1960~2009年逐日气象记录,在对观测资料进行均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地区极端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过去50 a北京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以0.23℃/10 a以及1.02℃/10 a的线性倾向率显著增加,在1... 应用1960~2009年逐日气象记录,在对观测资料进行均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地区极端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过去50 a北京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以0.23℃/10 a以及1.02℃/10 a的线性倾向率显著增加,在1988年前后存在明显的增暖性突变。1997~2009年间北京高温日数最多,霜冻日数最少。1980年起,北京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增温率明显高于近郊和远郊,高温日数维持市区多于近郊,近郊多于远郊的格局。近、远郊极端最低气温温差高于城、近郊温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城市化 高温日数 霜冻日数 北京
下载PDF
近49年广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36
18
作者 伍红雨 杜尧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7-432,共6页
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196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东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为14.7 d,2003年最多(27.8 d),其次是2009年(27.6 d),1973年最少(4.6 d)。广东每年高温集中于6... 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1961—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东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为14.7 d,2003年最多(27.8 d),其次是2009年(27.6 d),1973年最少(4.6 d)。广东每年高温集中于6—9月,7、8月是高温频发期。49年来广东年平均高温日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2.9 d/(10 a)的速率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后更加明显,并具有2~3 a和4~6 a两个显著周期。广东各站年高温日数和年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部分地区趋势系数高达0.6~0.8。广东月平均高温日数在7、8月变化最大,特别是1990年代后显著增加;2001—2009年广东86个站的年高温日数有三个地区增加最明显,增加中心分别位于广东的东部、中部以北和西部地区,高温日数距平都在15 d以上。21世纪以来,异常高温年频繁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气候特征 高温日数 极端最高气温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广西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35
19
作者 何慧 陆虹 徐圣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年第1期46-49,56,共5页
利用广西66个气象台站1960~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西年高温日数、春夏秋三季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高温日数的地域分布由河谷向丘陵山区递减,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广西西部春季高温发生频... 利用广西66个气象台站1960~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西年高温日数、春夏秋三季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高温日数的地域分布由河谷向丘陵山区递减,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广西西部春季高温发生频繁,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春季。序列分析表明,广西年高温日数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变特征,1960~2008年经历了3个偏多时期和2个偏少时期,并出现2次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下沉增温 阶段性特征 突变分析
下载PDF
近50年四川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周长艳 张顺谦 +2 位作者 齐冬梅 唐信英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0-1728,共9页
利用1961-2010年四川14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近50年的高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50年来四川高温初日表现为提前趋势,每10年提前1.2天;高温终日则表现为推迟趋势,每10年推迟1.8天;高温日数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 利用1961-2010年四川14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近50年的高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50年来四川高温初日表现为提前趋势,每10年提前1.2天;高温终日则表现为推迟趋势,每10年推迟1.8天;高温日数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0.7天;高温最长持续日数总体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0.3天。从区域分布上来看,50年来四川盆地南部是高温天数增加、强度增强最显著的区域;盆地西部、中部地区是高温天数增加和强度增强趋势第二显著的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盆地南部高温天气显著增多、增强,大气降水明显减少,高温干旱灾害严重;盆地西部、中部地区高温天气灾害增多、增强的同时,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显著减少,区域水资源形势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初日 高温终日 高温日数 四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