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得性无助是习得的吗?——对习得性无助理论及其反思的评述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美霖 尧丽 +9 位作者 李永丰 钱召强 陈乃嘉 杨海帆 郑巧华 魏春玲 韩静 田英芳 刘志强 任维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9-425,共7页
Seligman和Maier(1967)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但在2016年,二人却联合发文对该理论进行了反思:从最新的神经生物学证据来看,习得性无助的经典理论概括存在基本错误,习得性无助并非习得而来!所谓"习得性&qu... Seligman和Maier(1967)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但在2016年,二人却联合发文对该理论进行了反思:从最新的神经生物学证据来看,习得性无助的经典理论概括存在基本错误,习得性无助并非习得而来!所谓"习得性"无助,实质上是动物对厌恶刺激长期作用的先天适应性反应,而非认知学习的结果。本文简要梳理习得性无助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深入分析这一反思的核心内容、依据及意义,对其中否定习得性无助理论概括的观点,从证据的充分性、研究范式的效度、规范概念等角度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结合新的实验范式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得性无助 控制丧失 认知重建 中缝背核 腹内侧前额叶
下载PDF
大鼠中缝背核及中缝正中核内的VIP、GABA样触液神经元 被引量:7
2
作者 唐华美 朱长庚 彭宣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本文将CB-HRP注入侧脑室,用CB-HRP逆行迫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脑干内的中缝背核及中缝正中核的远位触液神经元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VIP样、GABA样免疫反应阳性的触液神经元;... 本文将CB-HRP注入侧脑室,用CB-HRP逆行迫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脑干内的中缝背核及中缝正中核的远位触液神经元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VIP样、GABA样免疫反应阳性的触液神经元;中缝正中核内亦存在少量VIP样、GABA样免疫反应阳性触液神经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各异。本文首次报道中缝背核和中缝正中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的化学性质,为探索其机能意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中缝正中核 接触脑脊液 神经元 GABA
下载PDF
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下丘脑及脊髓β-内啡肽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贾旺华 迟文英 +1 位作者 娄超 王桂芝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痛阈、下丘脑和脊髓内β-内啡肽(β-EP)、中缝背核(DRN)内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 目的:观察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痛阈、下丘脑和脊髓内β-内啡肽(β-EP)、中缝背核(DRN)内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采用足底切口复制痛模型。电针穴位组选取右侧"足三里""昆仑"穴,电针非穴位组选择两穴位旁开3mm非穴位处,每天电针1次,每次20min,治疗3次。观察各组大鼠痛阈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脊髓内β-EP以及DRN内5-HT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β-E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电针穴位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P<0.05);下丘脑β-EP含量和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与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各组脊髓内β-EP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足底切口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进而激活DRN内5-HT的表达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镇痛 足底切口痛 Β-内啡肽 下丘脑 5-羟色胺 中缝背核 脊髓
原文传递
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与吗啡戒断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秦承伟 张励才 +1 位作者 梁栋 曾因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26-1332,共7页
目的观测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鼠远位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SF—CNs)中的表达,探索nNOS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260±20)g,侧脑室引入30%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 目的观测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鼠远位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SF—CNs)中的表达,探索nNOS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260±20)g,侧脑室引入30%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追踪定位鉴别远位触液神经元。取材相关部位,连续冠状冰冻切片,TMB—ST法行CB—HRP呈色反应,进一步nNOS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行为学观测并计数各组动物相同层面脑片上CB—HRP和CB—HRP/nNOS两种标记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戒断组大鼠,戒断症状及总评分较对照组和吗啡依赖组大鼠差异有显著性(P〈0.01);给NOS抑制剂组戒断症状评分较戒断组明显降低(P〈0.05)。各组动物脑片恒定部位出现CB—HRP阳性标记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对照组及依赖组计数到约3%~8.0%的CB—HRP/nNOS双标记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戒断组大鼠计数到56.9%的CB—HRP/nNOS双标记神经元,较对照组及依赖组明显增加(P〈0.01);NOS抑制剂组大鼠计数到32.0%CB—HRP/nNOS双标记神经元,较戒断组CB—HRP/nNOS双标记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结论大鼠脑实质内存在nNOS远位触液神经元,nNOS远位触液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吗啡戒断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中缝背核 吗啡 戒断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胃肠道伤害性刺激诱导中缝背核触液神经元Fos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爱丽 张励才 曾因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2-315,共4页
本文以CB-HRP逆行追踪和原癌基因c-fos表达技术相结合,观察胃肠道伤害性刺激后中缝背核触液神经元Fos的表达。在中缝背核发现三种标记神经元,包括CB-HRP逆行标记神经元(308)、Fos阳性神经元(42)和C... 本文以CB-HRP逆行追踪和原癌基因c-fos表达技术相结合,观察胃肠道伤害性刺激后中缝背核触液神经元Fos的表达。在中缝背核发现三种标记神经元,包括CB-HRP逆行标记神经元(308)、Fos阳性神经元(42)和CB-HRP/Fos双重标记神经元(5)。本研究提示中缝背核含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的神经元,它们既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传递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触液神经元 胃肠道伤害性刺激 FOS
下载PDF
大鼠中缝背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的投射 被引量:4
6
作者 肖明 丁炯 +2 位作者 吴凌霞 左国平 颜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4,I00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中缝背核(DR)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CeA)的投射,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参与情绪、疼痛、内脏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黄递酶(NADPH-d)组... 目的:观察大鼠中缝背核(DR)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CeA)的投射,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参与情绪、疼痛、内脏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大鼠DR内向CeA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形态。结果:DR内有一定数目的NOS/HRP双标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外侧部与背正中部。结论:DR内有部分NOS阳性神经元向CeA投射,提示NO在DR至CeA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的神经递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中央杏仁核 一氧化氮合酶 投射 大鼠 阳性神经元
下载PDF
微透析法研究针刺后中缝背核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慧 王旭 +1 位作者 唐卉凌 白丽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1-303,共3页
目的:研究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后大鼠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高香草酸(HVA)含量变化,探讨微透析技术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SD雄性大鼠21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 目的:研究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后大鼠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高香草酸(HVA)含量变化,探讨微透析技术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SD雄性大鼠21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神门"组、针刺"命门"组,采用立体定位法将微透析探针置入大鼠中缝背核,运用微透析法收集大鼠针刺前40min、针刺后20、40、60、80、100、120 min DRN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D)检测其5-HT、NE、DA及HV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大鼠"神门"穴和"命门"后2h各时相点中缝背核5-HT、NE、HV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中针刺"神门"穴NE水平在120min时相点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针刺前的基础值相比,针刺大鼠"神门"和"命门"穴20min后中缝背核5-HT、NE及HVA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在其后的2h维持在低水平。针刺"神门"和"命门"穴作用相比除针刺"神门"后40min时相点处NE含量较低(P<0.05)外,其余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在DRN未检出DA。结论:针刺"神门"和"命门"穴能降低中缝背核组织中5-HT、NE及HV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微透析 中缝核 单胺类神经递质
下载PDF
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触液神经元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秦承伟 张励才 曾因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索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化学性神经元毁损、侧脑室引入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神经示踪、TMB-ST呈色反应,Western blot、nNOS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毁损大鼠中缝背... 目的:探索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化学性神经元毁损、侧脑室引入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神经示踪、TMB-ST呈色反应,Western blot、nNOS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后,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明显减弱,戒断症状评分较戒断未毁损组降低约38%(P<0.05);给予溶媒和毁损触液神经元旁侧的大鼠戒断症状与戒断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毁损组脑片触液神经元密集区局部细胞损坏明显,仅在其毁损区边缘观测到少量CB-HRP阳性细胞。未毁损组CB-HRP标记细胞位置及数量恒定,形态清晰。毁损触液神经元后,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计数及nNOS蛋白表达较戒断未毁损组减少明显(P<0.05),而较正常组和依赖组增加仍显著(P<0.01)。结论: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减弱吗啡戒断症状和脊髓背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提示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NO介导脑内触液神经元与脊髓水平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中缝背核 吗啡 戒断 一氧化氮合酶 毁损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褚玉霞 刘健 +3 位作者 冯洁 王勇 张巧俊 李强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7-602,共6页
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 观察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5- 羟色胺(5-hydroxytrypamine, 5-HT)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 对照组和 PD 组大鼠 DRN 中 5-HT 能神经... 实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 观察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5- 羟色胺(5-hydroxytrypamine, 5-HT)能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 对照组和 PD 组大鼠 DRN 中 5-HT 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为(1.61 ±0.56) Hz 和(2.61 ±1.97) Hz, PD 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对照组大鼠, 79% 的神经元呈现规则放电, 21% 为爆发式放电;在 PD 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 36%、16% 和47%, 爆发式放电的 5-HT 能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帕金森病大鼠 DRN 中 5-HT 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 且爆发式放电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6-羟多巴胺 电生理学 大鼠
下载PDF
病毒示踪法研究小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传出投射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宇浩 张思敏 +1 位作者 李健楠 董海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中缝背核(DRN)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下游投射特征和DRN中投射向不同脑区5‐HT能神经元的解剖分布差异。方法将特异性顺向示踪病毒rAAV2/9‐Ef1α‐DIO‐mCherry注射至Sert‐Cre小鼠(3只)的DRN,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 目的研究小鼠中缝背核(DRN)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下游投射特征和DRN中投射向不同脑区5‐HT能神经元的解剖分布差异。方法将特异性顺向示踪病毒rAAV2/9‐Ef1α‐DIO‐mCherry注射至Sert‐Cre小鼠(3只)的DRN,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并将全脑切成厚度为40μm的冠状脑片,进行全玻片免疫荧光成像扫描,观察DRN中5‐HT能神经元投射向下游的脑区分布。将特异性逆向示踪病毒rAAV2/retro‐EF1α‐DIO‐BFP、rAAV2/retro‐EF1α‐DIO‐mCherry和rAAV2/retro‐EF1α‐DIO‐EGFP分别注射到Sert‐Cre小鼠(3只)的伏隔核(NAc)、中央杏仁核(CeA)和腹侧被盖区(VTA),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制备包含NAc、CeA、VTA和DRN的脑切片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标记的5‐HT能神经元在DRN中解剖分布情况。结果DRN的5‐HT能神经元向全脑发出广泛投射,包括梨状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NAc、基底前脑、CeA、外侧僵核、外侧下丘脑、VTA等。其中,投射向NAc的5‐HT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DRN的背侧中央区和外侧区,投射向Ce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背外侧区,投射向VT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腹侧束间部。结论投射向不同脑区的5‐HT能神经元在DRN的解剖学分布中存在差异,提示DRN内的5‐HT能神经元存在相对独立的多个平行的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伏隔核 中央杏仁核 腹侧被盖区 5‐羟色胺能神经元 投射 小鼠
原文传递
5,7-双羟色胺损毁大鼠中缝背核后底丘脑核的神经活动增强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健 褚玉霞 +3 位作者 冯洁 王勇 张巧俊 许临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90,共8页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是(6.93±6.55)Hz和(11.27±9.31)Hz,DRN损毁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对照组大鼠,13%的神经元呈现规则放电,46%为不规则放电,41%为爆发式放电;而在DRN损毁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9%、14%和77%,爆发式放电的STN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DRN损毁后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爆发式放电增多,提示在正常大鼠DRN抑制STN神经元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丘脑核 中缝背核 5 7-双羟色胺 大鼠
下载PDF
损毁中缝背核或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对小鼠踏转轮运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俞光第 郑克智 +3 位作者 张惠琴 印其章 邓柏澧 钱忠明 《神经科学》 SCIE CAS 1996年第3期134-138,共5页
哺乳动物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在昼夜节律的发生和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大量接受来自中缝背核(DR)神经元的神经支配。本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在正常光照条件下,或者在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条件下,损毁DR后,小鼠踏转... 哺乳动物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在昼夜节律的发生和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大量接受来自中缝背核(DR)神经元的神经支配。本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在正常光照条件下,或者在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条件下,损毁DR后,小鼠踏转轮运动的昼夜节律消失;注射5—HT台成抑制剂对氯苯百氨酸后,踏转轮运动的节律也消失,但在注射后第7天起开始恢复。结果提示,从DR到SCN的5-HT能神经传递可能参与踏转轮活动的昼夜节律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中缝背核 对氯苯丙氨酸 转轮
下载PDF
中缝背核远位触液神经元与脑实质之间超微结构的联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励才 丁炯 +3 位作者 王梅申 李峰 曹俊平 曾因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8-391,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与脑实质结构之间的超微结构联系,以探明这种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向。方法: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顺、逆行追踪与电镜技术相结合。结果:中缝背核的触液神... 目的:研究大鼠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与脑实质结构之间的超微结构联系,以探明这种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向。方法: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顺、逆行追踪与电镜技术相结合。结果:中缝背核的触液神经元(以“+”表示)与脑实质的非触液神经元(以“-”表示)之间主要有两种突触形式:轴(-)-树(+)突触和树(-)-树(+)突触,标记的树突多成簇状分布,有的形成树突中心球样的结构,在第三脑室侧壁尚见有被标记的轴突终末伸入脑脊液中。这些突触既有 GrayⅠ型(兴奋型),也有 Gray Ⅱ型(抑制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突触前成分均为非触液神经元的结构构成,突触后成分均为触液神经元的结构构成。结论:中缝背核的远位触液神经元既可以接受兴奋性信息,也可以接受抑制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自脑实质向脑脊液方向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中缝背核 神经元 超声结构 触液神经元
下载PDF
痛抑郁二联征模型大鼠中缝背核不同水平5羟色胺表达差异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媛媛 蒋永亮 +3 位作者 邵晓梅 赵晓芸 何晓芬 方剑乔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痛抑郁二联征模型大鼠中缝背核(DRN)5羟色胺(5-HT)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连续3d皮下注射利血平,每日1次,以诱发痛抑郁二联征模型。模型制作后第1天和第2天检测左后足机械... 目的探讨痛抑郁二联征模型大鼠中缝背核(DRN)5羟色胺(5-HT)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连续3d皮下注射利血平,每日1次,以诱发痛抑郁二联征模型。模型制作后第1天和第2天检测左后足机械缩足阈观察大鼠痛阈变化,模型制作后第2天旷场实验和高架O迷宫实验检测大鼠情绪变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DRN前囟后6.8mm、7.3mm和7.8mm水平的5-HT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经利血平注射后机械痛阈显著下降,并产生抑郁样行为。对照组的DRN前囟后6.8mm、7.3mm和7.8mm水平的5-HT阳性细胞表达量分别为106.00±10.21、96.67±24.50和195.67±2.33。模型组相应的表达量分别为61.67±14.53,72.33±34.35和53.67±26.77。除前囟后7.8mm水平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之外,其他两个水平5-HT阳性细胞表达量模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血平诱导的痛抑郁二联征大鼠模型以及中缝背核5-HT表达的降低,可能主要与DRN前囟后7.8mm水平的5-HT阳性细胞数变化有关,而与前囟后6.8mm和后7.3mm水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抑郁二联征 5羟色胺 中缝背核 利血平 免疫荧光 旷场实验 高架0迷宫实验 大鼠
下载PDF
P物质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鼠中脑中缝核的分布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兰仙 胡家荦 +1 位作者 章祖陈 王亚威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256-260,340,共6页
本实验采用PA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P物质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鼠中脑中缝核的分布并作了计数。1.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仅见于中缝背核最尾侧部,含P物质阳性胞体数平均167个/只;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几乎遍于中... 本实验采用PA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P物质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鼠中脑中缝核的分布并作了计数。1.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仅见于中缝背核最尾侧部,含P物质阳性胞体数平均167个/只;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几乎遍于中缝背核全长,其阳性胞体数平均132个/只。2.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主要定位于中缝背核中线区;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除分布于中缝背核中线区以外,也定位在其两侧的延伸。3.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恒定地出现在中缝正中核内,平均199个/只;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仅见于2例动物。4.中缝背核内有些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或突起,紧邻血管壁排列,未观察到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有类似现象。本实验观察到鼠中缝正中核内存在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亮-脑啡肽 中缝背核 中缝正中核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人参皂甙对急性肾衰大鼠中缝正中核和中缝背核5-HT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志杰 毛会征 +2 位作者 林原 徐跃飞 姜春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2-736,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选用甘油致急性肾衰(ARF)动物模型,探讨口服人参皂甙(GS)对ARF大鼠中缝正中核(MRN)和中缝背核(DRN)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空白对照组和空白给药组。肌肉... 目的:本研究选用甘油致急性肾衰(ARF)动物模型,探讨口服人参皂甙(GS)对ARF大鼠中缝正中核(MRN)和中缝背核(DRN)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空白对照组和空白给药组。肌肉注射甘油制备急性肾衰模型,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口服人参皂甙48h后各组大鼠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的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MRN和DRN5-HT免疫反应活性(5-HT-IR)变化。结果:肾功能检测显示模型对照组血清BUN和Cre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给药组血清BUN和Cre水平显著下降。免疫组化的实验显示ARF大鼠MRN5-HT-IR增强,DRN5-HT-IR减弱;人参皂甙能明显阻断ARF诱导的上述变化。结论:人参皂甙处理能够减少ARF大鼠MRN5-HT含量,增加DRN5-HT的含量,人参皂甙对MRN和DRN内5-HT能神经元活性的差异调节可能是人参皂甙抗急性肾衰和保护肾功能的中枢神经元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衰 人参皂甙 中缝正中核 中缝背核 5-HT-IR 大鼠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神经肽Y、P物质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栾守婧 付文玉 +3 位作者 庄文欣 刘长山 马璐璐 王晓晓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PD)大鼠中缝背核与抑郁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P物质(SP)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PD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单侧微量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将制模成功的10只...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PD)大鼠中缝背核与抑郁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P物质(SP)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PD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单侧微量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将制模成功的10只雄性大鼠作为模型组,另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正常大鼠与PD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内分泌激素5-HT、NPY、SP阳性细胞的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采用RT-PCR方法在mRNA水平检测正常大鼠与PD大鼠中缝背核5-HT合成的限速酶-色氨酸羟化酶2(TPH2)、NPY和SP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5-HT、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TPH2mRNA和NPY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SP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D大鼠中缝背核与抑郁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发生明显表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神经肽Y P物质
下载PDF
中缝背核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秀明 高东明 《医学综述》 2006年第17期1061-1063,共3页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由基底神经节中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引起的,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基底神经节作为锥体外系统中的运动...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由基底神经节中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引起的,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基底神经节作为锥体外系统中的运动调节中心,与许多核团之间存在着纤维联系。研究证实中缝背核(DRN)与基底神经节及PD的关系密切,现就DRN与基底神经节及PD的关系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下载PDF
小鼠中缝背核向屏状核投射神经通路的形态学特征
19
作者 巩涛 蔡志平 +1 位作者 史娟 李云庆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索小鼠中缝背核(DRN)向屏状核(CLA)投射神经通路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分别将逆行示踪剂594 retrobeads和顺行示踪剂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注入CLA(n=3)和DRN(n=3),结合5-羟色胺(5-H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神... 目的探索小鼠中缝背核(DRN)向屏状核(CLA)投射神经通路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分别将逆行示踪剂594 retrobeads和顺行示踪剂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注入CLA(n=3)和DRN(n=3),结合5-羟色胺(5-H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神经化学特征以及顺标神经纤维和终末在全脑和CLA内的分布;利用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Cre、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Cre动物结合狂犬逆行跨突触病毒(RV)标记,观察DRN-CLA通路的下游靶神经元类型。结果DRN的吻、中、尾段均能观察到594 retrobeads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中段的腹侧亚核(DRV)分布较多,且90%以上的逆行标记神经元为5-HT阳性。BDA顺标纤维密集分布于腹侧被盖区、束旁核、腹侧苍白球、杏仁中央核等区,CLA内的神经纤维和终末相对稀疏。RV跨突触逆行标记结果显示,CaMKⅡ-Cre动物的DRN中含有较多的突触前神经元,而GAD67-Cre动物DRN中突触前逆行标记神经元较少。结论DRN-CLA通路是以DRV分布为主的5-HT能投射通路,其在CLA内的纤维和终末较为稀疏,主要与CLA内的CaMKⅡ阳性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屏状核 5-羟色胺能神经元 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蛋白激酶Ⅱ阳性神经元 神经束路示踪 免疫荧光 小鼠
下载PDF
从杏仁核-中缝背核探索雷公藤红素干预小鼠肥胖-抑郁共病的中枢炎症机制
20
作者 张双盼 姚雪敏 +1 位作者 朱春燕 林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828-3836,共9页
在明确雷公藤红素(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小鼠杏仁核(AMY)及中缝背核(DRN)mRNA表达异同基础上,进一步揭示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中枢炎症的药效靶标群。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Chow)组,肥胖-抑郁共病(COM)组,CEL低、中、高剂量(CEL-L... 在明确雷公藤红素(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小鼠杏仁核(AMY)及中缝背核(DRN)mRNA表达异同基础上,进一步揭示CEL干预肥胖-抑郁共病中枢炎症的药效靶标群。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Chow)组,肥胖-抑郁共病(COM)组,CEL低、中、高剂量(CEL-L、CEL-M、CEL-H,0.5、1.0、2.0 mg·kg^(-1))组。Chow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结合潮湿垫料慢性应激。饲养10周后灌胃给药3周,然后取Chow组、COM组和CEL-H组小鼠的AMY及DRN进行转录组分析,并将2个核团的目标差异基因以Venn图取交集。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以DAVID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明确CEL调控AMY、DRN的核心靶点。在独立样本中,通过qPCR对上述交集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EL调控AMY及DRN的共有基因为趋化因子家族Ccl2、Ccl5、Ccl7、Cxcl10、Cxcr6和Hsp70家族Hspa1a、Hspa1b及Myd88、Il2ra、Irf7、Slc17a8、Drd2、Parp9、Nampt。GO分析显示,前五位节点Ccl2、Cxcl10、Myd88、Ccl5、Irf7均参与免疫-炎症调控(P<0.01)。独立样品qPCR结果显示,在AMY中,与Chow组相比,COM组趋化因子家族、Hsp70、Myd88、Il2ra、Irf7、Slc17a8、Parp9、Nampt表达显著上调,Drd2有降低的趋势;与COM组相比,CEL-H组上述病理变化显著改善。在DRN中,与Chow组相比,COM组趋化因子家族、Hsp70、Myd88、Il2ra、Irf7、Parp9、Nampt表达显著下调,Slc17a8表达显著上调;与COM组相比,CEL-H组Cxcr6、Irf7、Drd2表达显著上调,Slc17a8表达显著下调。在AMY及DRN中,CEL对Irf7的表达抑制及激活均呈现剂量依赖性(R2分别为0.7098、0.9172)。上述研究结果显示,CEL可通过调控相同靶标蛋白的双向表达,干预肥胖-抑郁共病小鼠AMY的免疫激活及DRN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有效改善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抑郁 共病 杏仁核 中缝背核 雷公藤红素 RNA-seq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