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斯马拉城市建设中的殖民现代性解读
1
作者 李菡纯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24-227,共4页
非洲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曾经的“意属东非”,世界遗产名录中“非洲的现代主义城市”。其现存的城市景观不仅展现了基于功能和种族隔离的现代殖民城市规划,同时也反映了来自西方世界的现代主义城市与建筑理论在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后... 非洲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曾经的“意属东非”,世界遗产名录中“非洲的现代主义城市”。其现存的城市景观不仅展现了基于功能和种族隔离的现代殖民城市规划,同时也反映了来自西方世界的现代主义城市与建筑理论在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后出现的在地嬗变。文章通过实地踏勘和文献资料爬梳,重新考察了这处位于非洲的现代主义试验田,分析其殖民建设特征、阐释其现代性与多元性及对当地人身份认同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现代性 多元现代性 城市规划 现代建筑
下载PDF
矢内原忠雄的殖民经济论及中国台湾知识分子的接受与批判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维宏 《台湾研究集刊》 2023年第3期94-112,共19页
矢内原忠雄(1893-1961)融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无教会主义的基督教信仰,将之运用于殖民地的个案分析,是日本殖民政策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自1929年出版以来受到各方关注,成为研究中国台湾社会... 矢内原忠雄(1893-1961)融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无教会主义的基督教信仰,将之运用于殖民地的个案分析,是日本殖民政策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自1929年出版以来受到各方关注,成为研究中国台湾社会生产方式性质的经典文本。冷战过后,其殖民理论转化为经济决定论的区域研究方法,逐渐被日本、中国台湾岛内史学界的“新殖民史观”所挪用。为了对其批判性清理,有必要回溯1930年至1970年间宋斐如、叶荣钟、刘进庆、戴国煇、涂照彦等人对此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一种反帝反殖的“东方学”谱系,探索殖民现代性以外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内原忠雄 叶荣钟 殖民现代性 殖民政策 东方学
下载PDF
重构时间:《新女性》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的电影表现 被引量:2
3
作者 洪国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6,共9页
现代性神话与“新”的观念密不可分。“新”的实质在于对时间的重构。而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将作为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新”物质化和视觉化了。电影《新女性》是体现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典型的视觉文本,重新审读影片对相互冲突的时间的融... 现代性神话与“新”的观念密不可分。“新”的实质在于对时间的重构。而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将作为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新”物质化和视觉化了。电影《新女性》是体现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典型的视觉文本,重新审读影片对相互冲突的时间的融会、规范和安排,可能得到对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最好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女性》 殖民现代性 时间重构 电影表现
下载PDF
“我”“他”之间:从“写真”意象看不同世代台湾作家的写作——以《玉兰花》《风前尘埃》《被写体の幸福》为例
4
作者 王睿妍 《华文文学》 2024年第4期50-59,共10页
作为日据时期殖民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写真”这一意象在中国台湾作家的笔下经常具有或鲜明或隐微的重层内涵,为“写真”这一现代技艺赋予了超越视觉感官与艺术审美的意义增殖,尤其是拍摄双方透过照相机所构成的“我”/“他”之间的... 作为日据时期殖民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写真”这一意象在中国台湾作家的笔下经常具有或鲜明或隐微的重层内涵,为“写真”这一现代技艺赋予了超越视觉感官与艺术审美的意义增殖,尤其是拍摄双方透过照相机所构成的“我”/“他”之间的联系与分界,更隐喻着中国台湾地区与日本之间复杂纷乱的历史关联。本文即以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作家吕赫若的《玉兰花》、战后出生的第一代中国台湾作家施叔青的《风前尘埃》和80后在日中国台湾人作家温又柔的《被写体の幸福》这三部出自不同世代中国台湾作家之手的作品为中心,分析其中的“写真”意象及其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真 殖民现代性 吕赫若 施叔青 温又柔
下载PDF
梁启超台湾之行对殖民现代性的观察和认知——兼及对台湾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双一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9年第2期82-90,共9页
梁启超抱持着借鉴现代化经验用于祖国的初衷前往台湾,结果大失所望,发现了日本殖民者所谓为台湾带来现代文明的论调之不实;而台湾文人向他讲述的殖民者的种种恶政弊端却多确有其事,由此识破了殖民地所谓"现代化"的真相,写下... 梁启超抱持着借鉴现代化经验用于祖国的初衷前往台湾,结果大失所望,发现了日本殖民者所谓为台湾带来现代文明的论调之不实;而台湾文人向他讲述的殖民者的种种恶政弊端却多确有其事,由此识破了殖民地所谓"现代化"的真相,写下《斗六吏》等诗篇加以揭露。他提出"刘铭传"诗题,寄托民族情感和反殖民的现代化追求,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台湾之旅 殖民现代性 刘铭传
下载PDF
从祖国接受和反思现代性——以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双一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9年第4期86-96,共11页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作家 祖国之旅 殖民现代性 台湾新文学
下载PDF
帝国的“知识殖民”:认识十九世纪沙俄对中亚空间秩序建构的新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达远 彭雪滢 《新疆社会科学》 2023年第6期97-104,168,共9页
当前,国内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学者十分关注“帝国转向”的议题,尝试重新从空间秩序的角度切入帝国史与殖民地关系史研究,从而也影响到中亚史研究领域。文章认为,与其他殖民帝国相比,19世纪的沙俄帝国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对殖民地区域... 当前,国内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学者十分关注“帝国转向”的议题,尝试重新从空间秩序的角度切入帝国史与殖民地关系史研究,从而也影响到中亚史研究领域。文章认为,与其他殖民帝国相比,19世纪的沙俄帝国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对殖民地区域的地理空间认知的全新塑造,进而推动区域空间秩序的变革。这种空间秩序依托维尔内、塔什干、比什凯克等现代城市的崛起以确定新的中亚中心、依托中亚区域内铁路网的建设以替代传统的驼队商路、印制新式中亚地图取代缺乏现代科学要素的传统地图以重构认知。因此,只有对沙俄以“殖民现代性”建构中亚秩序的过程进行充分的系统的历史与知识反思,才能更深刻理解提出“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转向 殖民现代性 区域建构
下载PDF
盐分地带风景与殖民现代性的多重脉络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3,共10页
盐分地带诗人群是台湾日据时期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笔下的地方风景,是多重历史与文化交汇的产物。他们对现代化侵入台湾农村的过程及其后果有深入的观察和反映,其诗作中的现代性议题呈现出多重脉络:一是从启蒙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对乡土... 盐分地带诗人群是台湾日据时期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笔下的地方风景,是多重历史与文化交汇的产物。他们对现代化侵入台湾农村的过程及其后果有深入的观察和反映,其诗作中的现代性议题呈现出多重脉络:一是从启蒙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对乡土陋俗的批判;二是发掘殖民现代性背后的不平等权力结构,包括殖民者以现代化的名义进行的殖民掠夺,以及资本入侵农村造成的阶级矛盾等;三是在反抗殖民的诉求下,重新发现乡土历史与伦理的价值,形成反现代的现代性。盐分地带诗人群对现代性的复杂态度,生成的是田园牧歌与工业现代化、感伤情调与理性批判等矛盾而杂糅的形式。但与霍米·巴巴所指出的杂糅现象不同,盐分地带不同现代性话语背后各有清晰的历史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现代性 殖民现代性 反现代的现代性 地方风景
下载PDF
过剩的现代性:对韩国殖民现代性论述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晓蕾 《韩国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242-254,共13页
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韩国“殖民现代性”论述,最早发端于美国东亚学界,后成为韩国殖民史论述的“第三条路”。“殖民现代性”论述呈现出多元的研究倾向与方法,体现了“自下而上”书写历史的问题意识,“民族”不再是考查殖民史的单一... 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韩国“殖民现代性”论述,最早发端于美国东亚学界,后成为韩国殖民史论述的“第三条路”。“殖民现代性”论述呈现出多元的研究倾向与方法,体现了“自下而上”书写历史的问题意识,“民族”不再是考查殖民史的单一维度,“规训权力”、“民众”、“都市文化”、“殖民地公共性”乃至“东亚”等多重维度的介入丰富了殖民史论述的面向,不仅对民族主义,也对现代性提出了明确的批判,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思考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现代性 韩国殖民史 殖民掠夺论 殖民现代化论
下载PDF
非洲英属殖民地的城市规划实践:1851—1960年的港口之城拉各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竹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5-132,共8页
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城市规划的研究仅限于个别英文文献,而殖民时期的空间政策或是其略作修改的版本仍主导着当前非洲的空间发展计划,倘若没有对殖民空间政策和目标的充分认识,这些空间发展的尝试与努力将难以获得成功。本文以撒哈... 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城市规划的研究仅限于个别英文文献,而殖民时期的空间政策或是其略作修改的版本仍主导着当前非洲的空间发展计划,倘若没有对殖民空间政策和目标的充分认识,这些空间发展的尝试与努力将难以获得成功。本文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大城市,也是殖民时期英国在西非最重要的殖民城市——拉各斯为例,对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非洲英属殖民地的城市规划进行探讨。文章阐述了殖民时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主要空间政策与规划实践,并结合欧洲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方式分析了殖民城市规划的历史和哲学基础,最后对殖民城市规划和殖民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城市 城市规划 殖民现代性 拉各斯 非洲
原文传递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厉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71,150,共10页
作为40年代上海的一本通俗文化刊物,"抗日战争"与"孤岛"、"沦陷区"等关键词成为《万象》文学书写的时代镜像;日伪文艺政策、编辑理念与市场运作机制等要素决定了前后期《万象》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文学发展... 作为40年代上海的一本通俗文化刊物,"抗日战争"与"孤岛"、"沦陷区"等关键词成为《万象》文学书写的时代镜像;日伪文艺政策、编辑理念与市场运作机制等要素决定了前后期《万象》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文学发展,使之呈现出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对战争的言说采取"隐性写作"的叙事策略,隐含着民族国家的隐性叙事与对殖民现代性的审思;二是文学创作主题转向市民日常生活,但日常生活叙事都呈现出"肯定"与"批判"的焦虑情绪;三是倡导融通新旧、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运动",而"正确的意识"、"高尚的趣味"、"大众的生活"成为界定通俗文学合法身份的标签。由此,《万象》既彰显出沦陷区文学发展的复杂命运,更丰富了40年代文学图景,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象》 1940年代文学 殖民现代性 日常生活 “通俗文学运动”
下载PDF
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糖业文化书写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6,共8页
日据台湾五十余年间,糖业作为台湾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殖民当局规划台湾经济的重点。台湾的制糖产业不仅为日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成为其勾勒台湾未来蓝图的方向标。近年,日本、台湾地区学界频繁地出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论调,... 日据台湾五十余年间,糖业作为台湾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殖民当局规划台湾经济的重点。台湾的制糖产业不仅为日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成为其勾勒台湾未来蓝图的方向标。近年,日本、台湾地区学界频繁地出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论调,并多以日本殖民台湾时期所进行的现代化事业为佐证。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媒体报道与纪实性作品等第一手资料中,可以解读到当时知识分子在糖业公共政策、资源配置、农民运动和蔗农个体意识等层面的相关论述,据此可进一步探讨殖民现代性的混杂性和多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社会 报纸期刊 糖业文化 “南进基地” 殖民现代性
下载PDF
新潮演剧与杂糅
13
作者 刘思远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23,共10页
本文综合运用霍米·巴巴和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杂糅理论以及殖民地摩登和杂糅周期学说,从杂糅的角度探讨清末民初新潮演剧。考察重点包括:新潮演剧与全球殖民主义进程,新潮演剧与其"多亲"的关系,新潮演剧的杂糅过程,... 本文综合运用霍米·巴巴和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杂糅理论以及殖民地摩登和杂糅周期学说,从杂糅的角度探讨清末民初新潮演剧。考察重点包括:新潮演剧与全球殖民主义进程,新潮演剧与其"多亲"的关系,新潮演剧的杂糅过程,新潮演剧的文本、翻译和表演杂糅性,以及这些杂糅性对话剧起源叙事和话剧史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潮演剧 杂糅 殖民地摩登 杂糅周期 叙事
原文传递
“革命”的蕴律:跨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评颜海平《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14
作者 王玲珍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55,共6页
本文旨在通过跨国女性主义理论视点,进一步揭示和挖掘颜海平书稿中有关"中国革命"和"女性写作"论述在世界历史、政治和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将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和她们的文学想象置放于资本殖民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背景下... 本文旨在通过跨国女性主义理论视点,进一步揭示和挖掘颜海平书稿中有关"中国革命"和"女性写作"论述在世界历史、政治和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将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和她们的文学想象置放于资本殖民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背景下,置放于现代生物种性观念通过战争和经济殖民在中国政治、商业、知识和社会各领域构建强者/弱者二元差异并将其自然化、实体化的现实里,颜海平的专著突破了现存关于中国女作家和女性主义的研究模式和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革命"女性及其作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生生不息的抵御、变革和创建的伦理底蕴,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运动所具有的另类的历史政治源泉、异质的文化想象及其特定的"革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现代性 生物种性进化策略 “革命” 跨国女性主义 跨界 非真的蕴律 新型(伦理)共同体 自我赋权
原文传递
同道之间:民国时期西医本土化进程中的派系纷争
15
作者 郝先中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93-100,共8页
民国时期,西医在完成本土化的进程中,出现过以英美派与德日派为代表的医派纷争局面。笔者认为,西医教育的培养渠道不同是派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教会医院及教会医学院校是派生英美派西医的摇篮,而大批留日医学生直接构建了德日派系的强大阵... 民国时期,西医在完成本土化的进程中,出现过以英美派与德日派为代表的医派纷争局面。笔者认为,西医教育的培养渠道不同是派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教会医院及教会医学院校是派生英美派西医的摇篮,而大批留日医学生直接构建了德日派系的强大阵容;终民国之世,两大医派在卫生组织、团体建设、权力分享、话语权归属、医学教育体系等领域长期争锋,呈旗鼓相当之势。不可忽视的是,他们共存于民国社会的医学环境中,派系及团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也有过团结和合作的意向和努力,医派纷争的实质就是西方殖民利益在华医学事业上的反映,折射出后发国家医学走向本土化过程中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派 德日派 西医教育 殖民现代性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文学性:未竟的阐释
16
作者 王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7-92,共6页
文学性是定义文学的尺度,从理论上看,对文学性的理解有两大类: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在反本质主义的背景下,须对文学的谱系心中有数: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殖民现代性、文学体制化息息相关,何谓文学之所以成为一个... 文学性是定义文学的尺度,从理论上看,对文学性的理解有两大类: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在反本质主义的背景下,须对文学的谱系心中有数: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殖民现代性、文学体制化息息相关,何谓文学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也与王国维等人的援西入中不可分割。现代文学沿着现代性的不同路径进行博弈,艺术自律历经坎坷。文学性应置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定位,这种共时结构中的暂时共识依然有其约束力,但生生不息的历史意味着它始终是一项无以完成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反本质主义 殖民现代性 文学体制 文学自律 关系主义
下载PDF
面对殖民现代化的质疑和批判——以日据时代的台湾小说创作为例
17
作者 樊洛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7-153,共7页
日本殖民政府强制推行的殖民现代化,它给台湾带来的到底是进步的福祉,还是被殖民的痛苦?殖民现代化所带来的现代性、本土性和殖民性的复杂纠葛与艰难调适,造成了台湾民众怎样的精神困境?回到日据时代特定的历史语境,台湾新文学作家顶着... 日本殖民政府强制推行的殖民现代化,它给台湾带来的到底是进步的福祉,还是被殖民的痛苦?殖民现代化所带来的现代性、本土性和殖民性的复杂纠葛与艰难调适,造成了台湾民众怎样的精神困境?回到日据时代特定的历史语境,台湾新文学作家顶着政治高压创作的小说,以其对"现代制糖业"、"生活改善运动"、"台湾博览会"为代表的殖民现代化手段的真实表现,深刻地揭穿了这种"现代化"背后的殖民主义真相;由此表现出台湾新文学作家对殖民现代化的警觉、质疑和抗拒,同时也凝结着他们创伤性的殖民地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代 殖民现代化 台湾新文学 质疑和批判
下载PDF
异乡与异文--张爱玲《异乡记》与《华丽缘》写作析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希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93,共17页
析读张爱玲外集——可视为"异文"的《异乡记》和《华丽缘》等"异乡游记"系列,关注张爱玲1947年后至五十年代初变化甚巨的文艺写作观,可以发现以《传奇》《流言》为代表的根植于半殖民地都市内室语境下发展出来的物... 析读张爱玲外集——可视为"异文"的《异乡记》和《华丽缘》等"异乡游记"系列,关注张爱玲1947年后至五十年代初变化甚巨的文艺写作观,可以发现以《传奇》《流言》为代表的根植于半殖民地都市内室语境下发展出来的物象意象化、情境化、景观化的写作技术,在以异质他者的农村为主题的《异乡记》中处处显出扞格不合之处。在叙述乡村生活"精神的盛举"之《华丽缘》中,戏剧化和情境化的诗学处理最终报复和反噬作者:被殖民都市现代性塑造的写作-情感主体的自我认同,在个体历史以及与周遭"他者"的关系上皆出现了断裂。而这种断裂则一定程度地预示了张爱玲写作生涯地图上分水岭的大体样貌,标志着其沦陷期写作诗学技术及题材的告一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意象化 情境化 乡村题材 殖民都市现代性
下载PDF
抗战时期北平文坛的半殖民现代主义
19
作者 陈芝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4-19,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半殖民现代主义性质不仅在抗战以前的海派和京派文学以及抗战时期张爱玲的小说中广泛存在,也表现于抗战时期的北平文坛。除了中国人在正面和敌后战场的顽强抵抗使侵略者无法以彻底的文化殖民控制北平文坛之外,吸收了欧美... 中国现代文学的半殖民现代主义性质不仅在抗战以前的海派和京派文学以及抗战时期张爱玲的小说中广泛存在,也表现于抗战时期的北平文坛。除了中国人在正面和敌后战场的顽强抵抗使侵略者无法以彻底的文化殖民控制北平文坛之外,吸收了欧美现代主义的非官方京派文人也使半殖民现代主义在北平沦陷区得以继续存在。即使官方文人如周作人和沈启无等,也因其早已根深蒂固的半殖民现代主义文学立场而无法在文学层面跟上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殖民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北平文坛 半殖民现代主义 周作人 沈启无
下载PDF
当代新加坡建筑回顾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晓东 《世界建筑》 2000年第1期26-29,共4页
本文分3个阶段对新加坡当代建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1960~1975年,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新共和国的理想不谋而合,多元文化、多元种族使新加坡成为多种要素、记忆、传统并置的场所:1975~1985年、外国建筑师涌入新加坡建筑... 本文分3个阶段对新加坡当代建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1960~1975年,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新共和国的理想不谋而合,多元文化、多元种族使新加坡成为多种要素、记忆、传统并置的场所:1975~1985年、外国建筑师涌入新加坡建筑市场。提高了本地设计事务所的生产效率和设计水准。同时本土建筑师也在探索一条能反映地域特征的创作道路:1985年至今。本地及外来建筑师的设计质量都大幅度提升,新加坡建筑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热带现代建筑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现代建筑 殖民主义 发展 现代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