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供养人像——佛教美术史研究的新视点 被引量:10
1
作者 石松日奈子 牛源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85,112,共13页
佛教造像中所表现的供养人像不仅是制作和礼拜佛像的佛教信徒的形象,同时,作为皇帝的臣民、国家和社会的一员,也是他们想确立自我存在的一个形象。本文阐述了佛教造像这一宗教活动是被利用为向统治者和社会表达意志的一个"场所&quo... 佛教造像中所表现的供养人像不仅是制作和礼拜佛像的佛教信徒的形象,同时,作为皇帝的臣民、国家和社会的一员,也是他们想确立自我存在的一个形象。本文阐述了佛教造像这一宗教活动是被利用为向统治者和社会表达意志的一个"场所",供养人像的一个主要功能即是其表现手段。现存佛像当中并非都是中央地区精美的作品,也存在很多地方和民间制作的拙劣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从美术史的角度评价较低,但实际上,作为向国家和社会传递意愿的一个纪念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佛教美术研究当中不能只从美术史的角度去研究,也有必要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供养人 胡服 汉服
原文传递
成都市下同仁路遗址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 被引量:10
2
作者 易立 张雪芬 +8 位作者 江滔 高攀 李平 李继超 杨盛 卢引科 寇小石 严彬 戴福尧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81,共27页
下同仁路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该地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邻实业街,东南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图一)。遗址东部地表现保存一段城墙,南北长约45.5、最大宽约23.5、最高约6.7米,2012年我们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 下同仁路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该地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邻实业街,东南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图一)。遗址东部地表现保存一段城墙,南北长约45.5、最大宽约23.5、最高约6.7米,2012年我们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确认属于唐代晚期以来修筑的成都罗城西墙之局部。2014年9~12月,为配合成都文旅集团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了16个灰坑和2口水井(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下同仁路遗址 佛教造像 南朝 唐代
原文传递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封钰 韦妹华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般的装饰图案,它既受到佛教教义之限制,又遇到本土文化的融摄。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以圆形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象征着圆满、圆通、圆融,而其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般的装饰图案,它既受到佛教教义之限制,又遇到本土文化的融摄。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以圆形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象征着圆满、圆通、圆融,而其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植物纹等装饰纹样则不仅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化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塑 背光 图像 象征意义
原文传递
山东青州龙兴寺部分北齐佛造像石材及朱砂颜料分析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倩倩 杨中奎 +3 位作者 高山 周麟麟 魏书亚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62,共8页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数量多,贴金彩绘丰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一些佛像由于长期掩埋和历史上遭到破坏,彩绘发生了褪色、变薄、起翘等现象。为了弄清佛造像彩绘颜料和结构,本研究...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于1996年,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数量多,贴金彩绘丰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一些佛像由于长期掩埋和历史上遭到破坏,彩绘发生了褪色、变薄、起翘等现象。为了弄清佛造像彩绘颜料和结构,本研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龙兴寺佛造像红色颜料为辰砂(Hg S)与铅白(2PbCO_3Pb(OH)_2)混用;地子主要为铅白,经过对该批出土佛造像残碎的石块做薄片处理做偏光显微分析,得到造像石材的主要矿相为含菱铁矿、生物碎屑、白云石的泥晶灰岩(灰岩即石灰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青州龙兴寺 佛造像 辰砂 颜料 铅白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造型特点 被引量:4
5
作者 董阳 《雕塑》 2013年第6期62-63,共2页
佛像雕塑至魏晋南北朝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雕塑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代表性的有"大丈夫之相"和"秀骨清相"两类造型特征。探索这一时期相异地域的佛像雕塑所形成的不同造型特征和时代成因,以便于我们透彻地了解这... 佛像雕塑至魏晋南北朝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雕塑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代表性的有"大丈夫之相"和"秀骨清相"两类造型特征。探索这一时期相异地域的佛像雕塑所形成的不同造型特征和时代成因,以便于我们透彻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佛雕艺术的整体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雕塑艺术之发展、变化,文化上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之前的雕塑造型风格,大大促进了中国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大丈夫清相 佛教雕塑
原文传递
新疆龟兹研究院院藏彩绘泥塑调查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丽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37,共6页
本文着重对龟兹研究院院藏彩绘泥塑造像进行初步整理。院藏保存较好的可辨识的造像共44件,有代表性的15件,按其特点分为五类:彩绘泥塑头像残件、彩绘泥塑身躯残件、彩绘泥塑手残件、彩绘泥塑花饰,动物与须弥山等归为其它类。
关键词 彩绘泥塑 龟兹石窟 文化遗产 佛教造像
下载PDF
杭州净慈寺后慧日峰佛教摩崖窟龛造像 被引量:2
7
作者 常青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6,共8页
净慈寺是杭州著名的禅宗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寺后慧日峰北麓山腰处的石佛洞与无名洞造像应为吴越国净慈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佛洞内现存的造像主要有正壁大龛内的三世佛坐像与南壁上层大龛内的卢舍那佛并骑狮文殊、骑象... 净慈寺是杭州著名的禅宗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寺后慧日峰北麓山腰处的石佛洞与无名洞造像应为吴越国净慈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佛洞内现存的造像主要有正壁大龛内的三世佛坐像与南壁上层大龛内的卢舍那佛并骑狮文殊、骑象普贤像,二龛均应雕造于公元954年净慈寺创建后不久的10世纪50年代。其中,石佛洞正壁大龛的雕凿应略早一些。二龛为研究杭州地区的三世佛与卢舍那佛崇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施双手上举这种特殊手印的卢舍那佛三尊像龛,应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龛像。无名洞内的小龛应表现西方三圣像,雕造年代也应在十世纪中期净慈寺开山建寺不久,反映了西方三圣像在吴越国流行,并且继承着唐代造像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慈寺 佛教造像 卢舍那 西方三圣
下载PDF
杭州九曜山窟龛造像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赖天兵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6-101,107,共7页
九曜山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山山区,为新发现的一处佛教摩崖窟龛,存石灰岩洞窟1所,像龛3个,造像凡11尊。1、2号造像龛年代为五代吴越国,3号龛年代为此后的北宋。洞北山崖存香严寺和永庆寺山地之间分界摩崖,洞内的石刻佛经残文是... 九曜山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山山区,为新发现的一处佛教摩崖窟龛,存石灰岩洞窟1所,像龛3个,造像凡11尊。1、2号造像龛年代为五代吴越国,3号龛年代为此后的北宋。洞北山崖存香严寺和永庆寺山地之间分界摩崖,洞内的石刻佛经残文是东南地区目前已知唯一的洞窟刻经。该遗存为研究东南地区佛教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对完善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的谱系亦颇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曜山 佛教造像 石刻佛经 年代 题材
下载PDF
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其思想内涵
9
作者 刘齐 张旭华 《开封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14-18,共5页
南北朝是佛教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石窟寺、造像碑和佛教造像等。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些石刻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 北朝 佛教造像 思想内涵 维摩经变
下载PDF
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现与发掘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队 +6 位作者 朱岩石 何利群 李存信 刘涛 韩建华 沈丽华 郭济桥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共4页
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获得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
关键词 河北 邺城遗址 北朝 佛教造像
原文传递
邺城佛教造像的三维重建探索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蕾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1-245,共5页
邺城作为六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其出土的大量佛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邺城佛教造像的三维影像重建探索,为文物的三维影像拍摄和Agisoft Photoscan软件实际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将会对邺城佛像全方位空间信息... 邺城作为六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其出土的大量佛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邺城佛教造像的三维影像重建探索,为文物的三维影像拍摄和Agisoft Photoscan软件实际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将会对邺城佛像全方位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展示以及完整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帮助,必将在其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邺城佛教造像 数字摄影测量 三维影像重建 Agisoft Photoscan软件
下载PDF
论成都出土的早期佛教天王像 被引量:3
12
作者 霍巍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113,共10页
近年来,在成都地区相继发现了多批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最近发表的成都下同仁路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1],是继早年成都万佛寺[2]、西安路[3]、商业街[4]等地出土南朝造像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佛教考古成果5]。在新发表的这批考古材料中有4件... 近年来,在成都地区相继发现了多批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最近发表的成都下同仁路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1],是继早年成都万佛寺[2]、西安路[3]、商业街[4]等地出土南朝造像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佛教考古成果5]。在新发表的这批考古材料中有4件天王像,其中2件发表了照片和线图。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早期佛教造像资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造像 四大天王 早期佛像
原文传递
聂塘寺早期彩塑造像风格讨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白日.洛桑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03-106,148,共5页
拉萨聂塘寺于公元1055年由阿底峡尊者的亲传弟子嘎瓦.释迦旺丘主持修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寺庙。寺内有诸多藏传佛教文物,其中佛教造像保存完整,成为研究11世纪造像风格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该寺的实地考察,以比较研究的方式着重... 拉萨聂塘寺于公元1055年由阿底峡尊者的亲传弟子嘎瓦.释迦旺丘主持修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寺庙。寺内有诸多藏传佛教文物,其中佛教造像保存完整,成为研究11世纪造像风格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该寺的实地考察,以比较研究的方式着重讨论了聂塘寺无量寿佛殿的泥塑群造像风格,认为该佛殿中塑造有藏、汉、印三种风格样式的泥塑,应该是自桑耶寺乌孜殿建造三种造像风格样式以来,三种风格样式集于一处的典型范例之一,更是这种建造习俗逐渐衰微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塘寺 泥塑 早期藏式佛像风格
下载PDF
从神本向人本的回归——兼论灵岩寺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特色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58-65,共8页
佛教艺术也像其它宗教艺术一样 ,是以神为本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历史演绎中 ,由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变化 ,以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佛教艺术的创作者的理性创造和人本主义情结 ,佛教艺术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人的现实生活 ,越来越世俗化... 佛教艺术也像其它宗教艺术一样 ,是以神为本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历史演绎中 ,由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变化 ,以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佛教艺术的创作者的理性创造和人本主义情结 ,佛教艺术的内容越来越接近人的现实生活 ,越来越世俗化。人本精神自然地、不自觉地乃至自觉地迸现、强化甚至稳固、发展。这种情况到了宋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塑罗汉像 ,充分体现出在佛教艺术中人本精神从神本主义的回归 ,既不失佛教神祉的精神气韵 ,又具有世俗人物的音容笑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灵岩寺 宋代佛教雕塑 罗汉塑像 神本 人本 艺术精神 审美理想 世俗化 审美特色
下载PDF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又亲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6年第1期49-51,共3页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中国雕塑艺术,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塑 演变 民族化 世俗化
下载PDF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峰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研究亟需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梳理。而民族文化内趋力(世俗性、艺术性)和民族文化选择机制(祖先崇拜仪轨)的研究方式应该成为佛教雕塑艺术的基本研究方式,三者水乳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俗性内趋力体现了祖先崇...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研究亟需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梳理。而民族文化内趋力(世俗性、艺术性)和民族文化选择机制(祖先崇拜仪轨)的研究方式应该成为佛教雕塑艺术的基本研究方式,三者水乳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俗性内趋力体现了祖先崇拜仪轨的内容性因素的基本趋向,艺术性内趋力则体现了祖先崇拜仪轨的形式化因素的基本趋向。其中纹饰、伪经、菩萨女性化造像的变化体现和促进了这种艺术融合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塑艺术 世俗性 艺术性 祖先崇拜仪轨
下载PDF
飞英塔佛像艺术特征初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大根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94-96,共3页
对飞英塔佛教造像的形式变化、人物形态刻划、服饰特征、艺术手法的分析 。
关键词 飞英塔 佛像 艺术特征 造像形式 人物形态 服饰特征 艺术手法 建筑艺术
下载PDF
从中西宗教造像风格比较中体会中国佛教造像的手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惠民 《雕塑》 2012年第2期54-55,共2页
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和芨多等地区的佛教雕塑。中国历代雕刻家在制作学习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其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一些原始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特色。
关键词 佛教造像 装饰 神韵
原文传递
诠释信仰,另辟蹊径——浅谈石雕对宗教信仰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广 《雕塑》 2012年第2期56-57,共2页
神话时代的人物,飘渺而不可及。是雕刻艺术,让他们贴近我们的生活,以最接近人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所信奉的不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刻艺术因材料的不同分门别类,相比较其中又以石材最被广泛运用。
关键词 佛像雕塑 宗教信仰 佛教
原文传递
南朝佛教造像背光研究——以成都及周边地区石刻造像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建荣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5-133,共19页
成都及周边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背光,题材与内容丰富。造像背光中说法场景、涅槃图像、化佛、飞天、折枝莲花等题材集中出现在齐梁时期,具体表现在三个时间段:永明年间至天监初年、天监初年至中大同年间、太清至太平年间。这一地域... 成都及周边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背光,题材与内容丰富。造像背光中说法场景、涅槃图像、化佛、飞天、折枝莲花等题材集中出现在齐梁时期,具体表现在三个时间段:永明年间至天监初年、天监初年至中大同年间、太清至太平年间。这一地域的佛教造像背光内容与佛教经典紧密结合,运用直观化的图像阐释佛经、阐明义理。说法、涅槃等图像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这与南朝盛行经典,帝王权贵与僧众对信仰的推行有紧密联系。依据佛经,说法图像表现"弥勒三会",涅槃图像出自涅槃系列经典。背光中化佛与禅观经有紧密联系,飞天直接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这些题材与内容形成南朝造像背光的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佛教造像 背光 题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