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 被引量:8
1
作者 岳天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26-29,共4页
用“层间状态”概念对社会运行状态作出简单的补正是有必要的,更为符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话语背景。 社会运行规范化的基本要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运行的安全;(2)社会运行的可持续;(3)社会运 行的和谐。在急剧分化的客... 用“层间状态”概念对社会运行状态作出简单的补正是有必要的,更为符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话语背景。 社会运行规范化的基本要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运行的安全;(2)社会运行的可持续;(3)社会运 行的和谐。在急剧分化的客观情境下,西北地区民族社会的和谐就是要创设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就要求人们能够 不断挖掘隐藏干心中的道德性资源,不断地孕育人道主义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行 规范化 “层间状态” 民族共生 和谐
下载PDF
民族互惠: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拾遗与补正 被引量:8
2
作者 朱碧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46,共6页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研究中,民族交往的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驱动民族交往的深层次因素——民族互惠——更是缺乏必要的价值自证和理论发微。民族互惠作为民族交往交流日趋频仍的内生逻辑,不但奠定了各民族渊源共生格局的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动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帕累托改进,当前我国应该直面民族互惠研究的理论短板,深入探讨民族互惠的理论逻辑、价值自证、历史发掘、内容爬梳和实践推进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惠 民族共生 民族交往 民族理论
下载PDF
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 被引量:8
3
作者 袁年兴 《东疆学刊》 CSSCI 2009年第4期56-63,共8页
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它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体现是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 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它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体现是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社会生物学 方法论
下载PDF
明清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多元共生
4
作者 何威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3,M0005,共12页
明清时期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共生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还是民族间合作竞争的表现,更是一种共适应、共进化、共发展关系,推动着民族间的交融互动。民族间的差异互补效应与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共生需求;和而不... 明清时期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共生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还是民族间合作竞争的表现,更是一种共适应、共进化、共发展关系,推动着民族间的交融互动。民族间的差异互补效应与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共生需求;和而不同的共生心理,又减少了民族交往中的争议与冲突。在不断磨合与调适中,形成各得其所、相对平衡的共生秩序。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起了共有精神家园,产生了浓厚的共生情感,让共生积淀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内心认同,形成稳固而持久的共生系统。相互激发、合作互惠的共生关系累积成共生能量场,将各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吸附”在一起。历史上的民族共生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也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启示了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湟民族走廊 民族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清水河畔追梦人 中宁县红宝村农民肖像摄影展作品选登
5
作者 赵慧冬(摄影) 孟浩浩(摄影) +21 位作者 杨亚娟(摄影) 李鹏(摄影) 武燕(摄影) 魏兴旺(摄影) 刘国兵(摄影) 李世祥(摄影) 石文轩(摄影) 黄谦(摄影) 胡进云(摄影) 狄萌(摄影) 海洋(摄影) 樊秀丽(摄影) 马力(摄影) 魏小霞(摄影) 曹文德(摄影) 任嘉妮(摄影) 牟将(摄影) 任喜龙(摄影) 李海梅(摄影) 马旭东(摄影) 刘孝杰(摄影) 《宁夏画报》 2024年第6期52-57,共6页
清水河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面积最大、最长的支流,发源于六盘山东麓,流经原州区、海原县、同心县、中宁县,在中宁泉眼山注入黄河,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4481平方公里。清水河两岸自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也是多民族共生交融的地方。
关键词 清水河 中宁县 民族共生 原州区 追梦人 海原县 同心县 泉眼山
原文传递
广西多民族和谐共生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军 史钰泽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第7期45-47,共3页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维系好广西多民族和谐共生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广西“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以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统筹兼顾、增进共同性和包容差异性为指导原则,从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维系好广西多民族和谐共生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广西“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以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统筹兼顾、增进共同性和包容差异性为指导原则,从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倡导兼容并包的共生交往观、营造互惠平衡的发展环境、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这四个方面着手,生动诠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共生 广西.
原文传递
阿伊努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以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黄英兰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6,共9页
阿伊努民族是日本原住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过着狩猎、捕鱼、采集为主的生活,并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自明治政府于1869年开始在北海道设置开拓使,对其实行以劝农为代表的同化政策以来,阿伊努民族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被瓦解,其... 阿伊努民族是日本原住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过着狩猎、捕鱼、采集为主的生活,并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自明治政府于1869年开始在北海道设置开拓使,对其实行以劝农为代表的同化政策以来,阿伊努民族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被瓦解,其传统文化也被迫走向解体并面临消亡的危机。在北海道旅游经济得到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阿伊努民族积极顺应时代的步伐对其传统文化进行了整合,创造出了以民间工艺品为代表的丰富多样的商品及以歌舞、绿球藻节等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的新的阿伊努民族文化。本文以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为例,详细描述阿伊努民族对其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创新的现状,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伊努民族 传统文化 整合 创新 民族共生
下载PDF
开展民族共处教育刍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巍 黄桂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7-143,共7页
民族教育的使命是为增进民族关系提供知识和本领,而民族关系的实质即各民族人民如何共处的问题。作为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如何真正实现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兼容并包、对话协商乃民族共处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族教育工作新... 民族教育的使命是为增进民族关系提供知识和本领,而民族关系的实质即各民族人民如何共处的问题。作为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如何真正实现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兼容并包、对话协商乃民族共处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族教育工作新的有力抓手。民族共处教育,就是基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以及不同的利益诉求,围绕尊重、平等、包容、协商,开展"学会共处"的教育,从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根基文化认同入手,促进多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民族共处 民族共处教育 学会共处
下载PDF
民族互惠共生与东亚国家的政治整合 被引量:1
9
作者 常士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31,共6页
在全球化影响下,政治整合问题构成了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个热点问题。东亚国家政治整合具有现实的基础,其立足点在于多民族的互惠共生。以间性认同为理念的民族互惠共生促进合作共治,成为当代东亚国家发展政治整合的一种新取向。而... 在全球化影响下,政治整合问题构成了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个热点问题。东亚国家政治整合具有现实的基础,其立足点在于多民族的互惠共生。以间性认同为理念的民族互惠共生促进合作共治,成为当代东亚国家发展政治整合的一种新取向。而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具有一体两面性,即多民族的特殊性与国家的统一性。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影响着政治整合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合作共同体 民族共生 政治整合
原文传递
互嵌史视域下元明清时期仡佬族共生模式研究
10
作者 苟爽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2,共7页
族群共生关系是通过历史演化的过程逐步呈现的,其历时性过程承载着族群活动的互动场景、调试行为与建构方式,共时性过程界定情境下族群共生的阶段特征、地域范围与特色类型,共同构成族群独特的互嵌历史与共生模式。本文采用民族学与管... 族群共生关系是通过历史演化的过程逐步呈现的,其历时性过程承载着族群活动的互动场景、调试行为与建构方式,共时性过程界定情境下族群共生的阶段特征、地域范围与特色类型,共同构成族群独特的互嵌历史与共生模式。本文采用民族学与管理学交叉分析的方法,观察元明清历史时期聚居于"大中南半岛"(Greater Mainland Southeast Asia)区域范围内的两种类型仡佬族群体,探讨他们与多民族互渗、互嵌、共生的历史,剖析区域分布、利益机制与文化需求等因素对仡佬族群共生形态建构与共生调试机制的影响,得出主次分明的三种共生模式。互嵌历史视域下仡佬族群与多民族共生关系的精细化研究实践,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嵌史 仡佬族 民族共生 共生模式
原文传递
政治统一与文化多元: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共生诉求
11
作者 刘波儿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65,183,共5页
在近代中国由王朝天下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汉族知识精英们长期围绕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建国模式探讨新型国家的组织结构问题,形成了"夷汉同源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等旨在构建一个"中华民族&qu... 在近代中国由王朝天下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汉族知识精英们长期围绕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建国模式探讨新型国家的组织结构问题,形成了"夷汉同源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等旨在构建一个"中华民族"以因应民族国家理论的思考路径。事实上,当时已经产生民族意识觉醒的西南少数民族精英们自有一套实现多民族凝聚于一个政治共同体的逻辑,他们提出的统一国家认同与文化多元诉求,揭示了民族共生理论的另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统一 文化多元 西南少数民族精英 民族共生
下载PDF
现代化潮流下的民族共生
12
作者 张光红 陈慧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80-84,共5页
民族国家遍布于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也是国际广泛认可的政治组织机构。在民族国家民族的多元和文化的多样也是常态。但是现代化潮流下许多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正面临消失,民族的文化特质正面临破损。而为维护民族权力和民族利益,遭受... 民族国家遍布于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也是国际广泛认可的政治组织机构。在民族国家民族的多元和文化的多样也是常态。但是现代化潮流下许多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文化正面临消失,民族的文化特质正面临破损。而为维护民族权力和民族利益,遭受这一境况的民族必给予反击,如若手段过于激烈可能会引发民族间的冲突和矛盾,势必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民族共生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下,协同共进,互惠共生。因此,正确处理民族共生关系是民族共同发展、共同适应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潮流 民族共生 民族国家 路径选择
下载PDF
民族共生的多维路径
13
作者 梁玉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6,共6页
民族共生是不同民族单元彼此以对方为自身生存前提而形成的"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民族共生的本质是共存和双赢,价值取向是促进不同民族实体的共进化。实现民族共生的路径是多维的,可从互认差异、互相适应、互相尊重、互学互... 民族共生是不同民族单元彼此以对方为自身生存前提而形成的"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民族共生的本质是共存和双赢,价值取向是促进不同民族实体的共进化。实现民族共生的路径是多维的,可从互认差异、互相适应、互相尊重、互学互补和互惠互利五路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互相适应 互相尊重 互惠互利 多维路径
原文传递
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分异特征——以云南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磊 李君 武友德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3-190,共8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全覆盖式问卷调查、参与式农村评估及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的生计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族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兼业化程度均较高,汉、白等原驻民族的农为主型农户比例最高,藏族等迁入民族的非农型农户比重最大。(2)汉、白等原驻民族农户及农为主、非农为主型农户的生计多样性较高,组合较为合理;各族农户间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差异较小而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间的差异悬殊。(3)不同民族农户土地利用的型式与程度存在差异,藏族等迁入民族农户拥有、流转耕地面积及宅基地的用地规模、利用程度均整体高于汉、白等原驻民族,但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与组合的多样性相对较低。(4)农户生计的非农与多样化影响其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率及形态组合,整体而言,农户生计的非农程度与其耕地流出面积、宅基地利用的规模、程度及内部不同类型用地分配的均匀度呈正比,而与其耕地租入面积、利用的集约度及宅基地内部不同类型用地组合的多样性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计 非农与兼业化程度 土地利用流转 耕地与宅基地 民族共生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历史形成机理初探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智生 张黎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和谐共生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不仅铸就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而且也是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其中有诸多值得借鉴总结和珍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智慧。本文... 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和谐共生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维系与发展,不仅铸就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辉历史,而且也是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发展和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其中有诸多值得借鉴总结和珍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智慧。本文在笔者长期研究积累及方国瑜、林超民、郭家骥等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一般事项和单向度看待民族关系的局限,在特殊地域空间尺度与长时段历史进程的交集研究审视中,梳理阐释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基本形貌,并总结提炼其历史形成机理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民族共生格局 形成机理
下载PDF
民族共生关系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袁年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41-49,共9页
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范式创新。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 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范式创新。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把民族平等、成果共享、互惠合作、共同进化的理念诉求,落实到具体、可以量化的现实层面,为分析、评价、调控民族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哲学 民族共生关系 民族关系评价
下载PDF
民族共生理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年兴 《岭南学刊》 CSSCI 2009年第5期20-25,共6页
民族共生理论是基于生物共生理论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优化为现实目标,以系统、微观的视角全面分析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实... 民族共生理论是基于生物共生理论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优化为现实目标,以系统、微观的视角全面分析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实现方式以及实现过程的方法论。民族共生理论认为,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理论 民族关系 范式
下载PDF
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耦合魔方”研究--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涛 李君 +1 位作者 李立晓 陈长瑶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9-409,共11页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调整适应"人-地"关系的改变,由分散、无序逐步形成集中、有序两横两纵的"井"字型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以原驻民族远期耦合转变为原驻与外迁民族相互嵌套的远、近期耦合共存模式,依靠交通道路向四周延伸,各民族交叉式混居现象明显,扩张速度不断加快,(3)组织维度上,郑家庄以汉、白两族组内耦合向多民族组间耦合特征转变,居住空间在血缘组织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以地缘和业缘组织关系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共生"的分布格局,(4)表象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以显性耦合逐渐趋向显、隐性耦合相互协调模式,要素间和子系统间直接或间接流动的"互嵌-共生"分布格局明显。可知,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呈现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一致性,是在时间、空间、组织和表象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耦合过程,当环境改变时,农户居住空间也会做出一致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 村落 农户居住空间 耦合魔方 洱源县
原文传递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向梅 姚露 常开霞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9,共15页
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 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反映我国各民族共生关系的演化进程。研究发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由强趋弱,少数民族的影响则由弱变强,民族间的关系由寄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趋近;民族共生网络由汉、维双中心结构逐渐演变为维吾尔族单一中心结构,民族间的关系渐趋于弱连接状态。反映了各民族在保持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上趋向民族生态的均衡和稳定,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关系 民族共生网络
下载PDF
多民族共生文化进校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化路径探索——基于对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研究
20
作者 曾娟玲 《大学(思政教研)》 2023年第12期193-196,共4页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进行学校传承极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基于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依托多民族共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坚持生态化的理念,探索生态化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生文化 民族团结 生态化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