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被引量:
26
1
作者
刘亚秋
《社会发展研究》
2017年第4期1-27,共27页
记忆的微光是处于记忆与遗忘之间,并偏向遗忘的一端,在遗忘的一端,它并不是不可见,而是不可言说,是一个社会或政治的禁忌。记忆的微光还表现为被排挤的创伤及其不可通达性,这种不可通达性是来自不同视角的各自顽固本性。阿莱达·阿...
记忆的微光是处于记忆与遗忘之间,并偏向遗忘的一端,在遗忘的一端,它并不是不可见,而是不可言说,是一个社会或政治的禁忌。记忆的微光还表现为被排挤的创伤及其不可通达性,这种不可通达性是来自不同视角的各自顽固本性。阿莱达·阿斯曼的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档案与垃圾概念具体化了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复杂样态,但她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的理论归纳,记忆的微光则是一个尝试性概念。对记忆的微光的探索可归为对人性、人的境况以及人之存在条件的思考。记忆的微光概念试图将对遗忘的思考进一步明晰化,尽管这一过程面临诸多障碍,但它提醒社会科学家坚持的权力、经济视角的记忆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研究对此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
记忆的微光
不可
言说
性
创伤记忆
原文传递
试论价值的绝对性——从道德和宗教的层面看
被引量:
6
2
作者
何中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43,共10页
道德和宗教作为价值的最典型的人文形式 ,充分体现并表征着价值的绝对性质。在道德层面上 ,价值绝对性主要表现为道德的自足性和普遍性、善的不可定义性和不可言说性、道德语言的独特性、道德的超时代性和超民族性。善与善的冲突及其所...
道德和宗教作为价值的最典型的人文形式 ,充分体现并表征着价值的绝对性质。在道德层面上 ,价值绝对性主要表现为道德的自足性和普遍性、善的不可定义性和不可言说性、道德语言的独特性、道德的超时代性和超民族性。善与善的冲突及其所造成的两难选择 ,并未证伪绝对价值的可能性。在宗教层面上 ,价值绝对性则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无须理由和上帝的隐蔽性。宗教冲突缘于经验规定 ,因而不能成为否定宗教境界之绝对性的正当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价值
道德
绝对
性
宗教
自足
性
普遍
性
善
不可
定义
性
不可
言说
性
本体论
认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一种自然主义解释
被引量:
5
3
作者
徐英瑾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2,共8页
长久以来,属性二元论者都以"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为借口,怀疑物理主义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够捕捉到精神生活之现象面相。然而,二元论的此项辩论策略,已然预设"感受质"为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然类。但更精细的语言分析将向...
长久以来,属性二元论者都以"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为借口,怀疑物理主义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够捕捉到精神生活之现象面相。然而,二元论的此项辩论策略,已然预设"感受质"为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然类。但更精细的语言分析将向我们揭示,"感受质"实为从不同感官道之认知输出的不同特性中随意拼凑出的一个人工概念造物,故此,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追问,必须被转换为对于不同感官道之最终输出的不可言说性的追问,才得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合法的"被解释项"。而此辩论策略之转换无疑会对物理主义有利,因为科学共同体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以视觉系统为例的认知输出的丰富性,往往是自然语言的表征手段所无法涵盖的,而二者之间的落差恰恰就是前者难以被言说的根源。由此看来,二元论者是将"感受质在自然语言框架中的难以言说性",误作为"感受质在物理主义框架中的难以解释性",由此才得到了反对物理主义的错误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质
二元论
物理主义
不可
言说
性
自然类
原文传递
音乐就是喜乐吗?—— 重新认识古代音乐
4
作者
孙月(译)
严逸澄(译)
《中国音乐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音乐即喜乐”与儒家的“乐者,乐也”一样,都是从美学视角对音乐本体的一种界定。中世纪早期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音乐》中的论述,可以被解释为用“节奏化宇宙”来取代毕达哥拉斯思想中影响颇为深远的“和声化宇宙”观念,说明本体论意...
“音乐即喜乐”与儒家的“乐者,乐也”一样,都是从美学视角对音乐本体的一种界定。中世纪早期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音乐》中的论述,可以被解释为用“节奏化宇宙”来取代毕达哥拉斯思想中影响颇为深远的“和声化宇宙”观念,说明本体论意义上音乐形式不可取代的基础是节奏而不是和声。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咏叹调《要大大欢喜》中,音乐形式上的欢呼式花唱足以证明,重复而过盛的节奏律动是狂喜的表达,喜乐可以包容其他甚至相反的情感,因此喜乐才是本体论意义上音乐的真正内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在“乐者,乐也”的命题中圆满实现,因此,音乐在其不可言说性中表明,它就是永无止境的喜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者乐也
音乐即喜乐
花唱式欢呼
节奏化宇宙
不可
言说
性
原文传递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兼论策兰与阿多诺的文案
被引量:
3
5
作者
陶东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7-88,共12页
由于创伤的不可言说性,由碎片化的创伤记忆构成的见证/证词,往往超越理性和诠释的能力,无法使自己向知识和理解敞开。对不可能性的见证成为大屠杀后诗歌乃至所有文学创作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策兰是一位用诗歌在战...
由于创伤的不可言说性,由碎片化的创伤记忆构成的见证/证词,往往超越理性和诠释的能力,无法使自己向知识和理解敞开。对不可能性的见证成为大屠杀后诗歌乃至所有文学创作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策兰是一位用诗歌在战后欧洲的荒原上接受这一挑战的人。面对诗歌的空前危机,面对语言和表述方式的严重污染,策兰用德语进行的诗歌创作是一种带伤写作,他以崭新的方式挪用、改塑、打乱德语,彻底改造其句法与语法,创造性、批判性地重新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言,一种洗尽了极权主义毒素的、被拯救的新德语。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见证了文化与历史的崩塌,同时对奥斯维辛之后是否应该写诗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诗歌语言
策兰
不可
言说
性
大屠杀
极权主义
创伤记忆
阿多诺
原文传递
存在、呈现与生成:文学意义的语境论表征
被引量:
1
6
作者
徐杰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从意义实体论与意义语境论的争辩理论反思中,我们认为文学意义并非内在地固定于文学符号之中,而是一种文学语境各要素关系的生成物。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由于其意义和语言的同一性和“在之中”性,必然作为一种语境性的存在。不过广义的...
从意义实体论与意义语境论的争辩理论反思中,我们认为文学意义并非内在地固定于文学符号之中,而是一种文学语境各要素关系的生成物。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由于其意义和语言的同一性和“在之中”性,必然作为一种语境性的存在。不过广义的文学意义应该包括“文学意义”和“文学意味”。文学意义是具有明晰性和可言说性的存在,它主要取决于文学的情境语境层,情境语境作为“社会的周遭世界”在一种具体性(当下性、共同性和同步性)之中与文学文本发生意义关系。文学意味具有模糊性和不可言说性,它来自于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层。因为文学“社会—文化语境”不是单数的“语境”或者此时此刻的当下语境,而是一种“语境群”的叠加和融合;是一种客观确定的、具有模式化内容的、具有公共性的“语境群”,故而具有时间纵深感和空间无限感。文学意义除了存在于文本符号形式层面和作品周遭的物性情境,还生成于与人所内居的生活世界勾连的公共语境中。文学作品通过公共语境生产着意义,而不仅仅接受着公共语境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对公共空间具有介入性,使得文学的意义在公共语境之中得到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义
文学意味
可
言说
性
不可
言说
性
意义生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妙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7
作者
靳义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2期64-66,共3页
“妙悟”是在中外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诗学话语。妙悟思维是不凭借理性思考而对表现对象的直觉把握和瞬间顿悟;妙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
“妙悟”是在中外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诗学话语。妙悟思维是不凭借理性思考而对表现对象的直觉把握和瞬间顿悟;妙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是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整体思维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悟
直觉
性
不可
言说
性
整体思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范畴容忍度问题阐释
被引量:
1
8
作者
曾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1-125,共5页
原型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虽然揭示了语言范畴的基本认知特性,但是对反义同词问题、范畴的扩展性问题和范畴的"不可言说"性问题并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文中提出"范畴容忍度"的概念,并尝试用它来解释以上三个问题。
关键词
家族相似
性
范畴容忍度
非范畴化
不可
言说
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叙事学与创伤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杨晓霖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7-138,共2页
创伤书写是历史和伦理主题与后现代自由言说精神的复合产物。将叙事理论(尤其是后经典叙事理论)运用于本质上"不可言说"、"不可再现"的创伤书写,可以为历史、族裔和女性等后现代创伤藉以言说的叙事话语结构和社会...
创伤书写是历史和伦理主题与后现代自由言说精神的复合产物。将叙事理论(尤其是后经典叙事理论)运用于本质上"不可言说"、"不可再现"的创伤书写,可以为历史、族裔和女性等后现代创伤藉以言说的叙事话语结构和社会历史语境以及创伤叙事治疗作用等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再现
不可
言说
性
叙事学
创伤书写研究
原文传递
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与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
10
作者
邹红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7,76,共5页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的论题,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哲学界众多学者关于什么是"不能谈论的事情"的种种探究、解释和验证。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的论题,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哲学界众多学者关于什么是"不能谈论的事情"的种种探究、解释和验证。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理论指向,以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为例验证其解释力,在研究对什么保持沉默的过程中,探讨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理论意义,凸显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图像论
可说-
不可
说
语法范畴
不可
言说
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限的根基——论库萨的尼古拉之不可言说的言说
11
作者
彭蓓(译)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年第2期49-73,共25页
哲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可言说性(Unsagbarkeit)或不可理解性(Unbegreiflichkeit)的问题。人们想要利用语言,去探求一个根本原则。而作为其产物,人们极尽所能地设计出各种思维和语言手段,也由此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概念性思维的极限,即...
哲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可言说性(Unsagbarkeit)或不可理解性(Unbegreiflichkeit)的问题。人们想要利用语言,去探求一个根本原则。而作为其产物,人们极尽所能地设计出各种思维和语言手段,也由此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概念性思维的极限,即没有任何一个词的使用能唤起一个明确无二的意义^(①),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使用概念时,包括这个概念本身,都会涉及超概念的(überbegrifflich)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
言说
性
库萨的尼古拉
可理解
性
概念
性
原文传递
费耶阿本德、伪狄奥尼修斯与实在的不可言说性
12
作者
郭元林(译)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82,共11页
本文探讨了伪狄奥尼修斯(即德尼斯)对费耶阿本德的影响,认为后期费耶阿本德从德尼斯那里吸收了一种形而上学主张,意在支持认识多元论。本文介绍了两者共同的认识论关切,即对人类获得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的可能性的否认;随后,考察了德尼...
本文探讨了伪狄奥尼修斯(即德尼斯)对费耶阿本德的影响,认为后期费耶阿本德从德尼斯那里吸收了一种形而上学主张,意在支持认识多元论。本文介绍了两者共同的认识论关切,即对人类获得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的可能性的否认;随后,考察了德尼斯在《神圣名称》中关于上帝"不可言说性"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费耶阿本德如何把德尼斯关于神的不可言说性解释引入他自己的形而上学,以便为认识多元论提供新颖论证;同时,说明充分了解德尼斯的影响对我们理解费耶阿本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德尼斯对后期费耶阿本德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却被忽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耶阿本德
伪狄奥尼修斯
多元论
实在论
不可
言说
性
谦卑
原文传递
论老子创生之“道”的不可言说性
13
作者
王海珺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9-41,64,共4页
“道”是老子立论的核心,它的内容之一涉及到宇宙天地万物人类的创生本源。这样的“无”中生“有”的过程正是“道”的玄妙之所在,也是作为创生本源之“道”不可言说性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道
创生本源
不可
言说
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生宗教经验现状研究
14
作者
宋兴川
陈欣
石雷山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9-45,共7页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核心,大学生的宗教经验对他们宗教信仰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自编《大学生宗教经验问卷》,对596名大学生的宗教经验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宗教经验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经过对大学...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核心,大学生的宗教经验对他们宗教信仰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自编《大学生宗教经验问卷》,对596名大学生的宗教经验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宗教经验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经过对大学生宗教经验各因素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似曾相识、不可言说性是主流,整体感、神灵存在处于次要地位;女生比男生更有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神灵存在、整体感、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上差异显著;有宗教信仰的宗教经验多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消费低的大学生在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上不及消费高的大学生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经验
似曾相识
不可
言说
性
同步
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归去来兮——陶渊明之“见”的感知现象学分析
15
作者
郭广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9-20,共2页
从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理论出发解读陶渊明的《饮酒五》,可以发现诗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看,不是带有认识性的看,而是一种本体论的看,严格来说,应该是现代哲学中存在论的看,是一种可...
从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理论出发解读陶渊明的《饮酒五》,可以发现诗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看,不是带有认识性的看,而是一种本体论的看,严格来说,应该是现代哲学中存在论的看,是一种可逆性的看。这种可逆性的看不是单向的看,而是超越了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双向的看。单向的看是为了把握本质并将其描述出来,而双向的看则是让目光在回流中进入一种诗意性的本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之“见”
单向
性
可逆
性
不可
言说
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琴与禅
16
作者
孙雪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共1页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而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一支。古琴音乐在精神、物质、形式上与禅宗相汇融通,本文试图从功能、不可言说性、自然观及仪式表征上对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共通处进行表述。
关键词
禅宗
古琴
自然
不可
言说
性
仪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教育的隐喻
17
作者
肖川
《基础教育课程》
2014年第14期1-1,共1页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精神生活的过程。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使得对于作为精神成长的教育过程的言说,只能是"言近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关于"教育"的表达,基本上只能是隐喻性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精神生活的过程。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使得对于作为精神成长的教育过程的言说,只能是"言近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关于"教育"的表达,基本上只能是隐喻性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一隐喻至少可以作这样几层阐释:其一,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其二,作为生长过程,"生长"的品质,取决于精神生态的品质,而不是某一孤立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过程
隐喻
性
不可
言说
性
生长过程
精神生活
心灵成长
精神成长
生命过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被引量:
26
1
作者
刘亚秋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出处
《社会发展研究》
2017年第4期1-27,共27页
文摘
记忆的微光是处于记忆与遗忘之间,并偏向遗忘的一端,在遗忘的一端,它并不是不可见,而是不可言说,是一个社会或政治的禁忌。记忆的微光还表现为被排挤的创伤及其不可通达性,这种不可通达性是来自不同视角的各自顽固本性。阿莱达·阿斯曼的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档案与垃圾概念具体化了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复杂样态,但她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的理论归纳,记忆的微光则是一个尝试性概念。对记忆的微光的探索可归为对人性、人的境况以及人之存在条件的思考。记忆的微光概念试图将对遗忘的思考进一步明晰化,尽管这一过程面临诸多障碍,但它提醒社会科学家坚持的权力、经济视角的记忆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研究对此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批判。
关键词
遗忘
记忆的微光
不可
言说
性
创伤记忆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价值的绝对性——从道德和宗教的层面看
被引量:
6
2
作者
何中华
机构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43,共10页
文摘
道德和宗教作为价值的最典型的人文形式 ,充分体现并表征着价值的绝对性质。在道德层面上 ,价值绝对性主要表现为道德的自足性和普遍性、善的不可定义性和不可言说性、道德语言的独特性、道德的超时代性和超民族性。善与善的冲突及其所造成的两难选择 ,并未证伪绝对价值的可能性。在宗教层面上 ,价值绝对性则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无须理由和上帝的隐蔽性。宗教冲突缘于经验规定 ,因而不能成为否定宗教境界之绝对性的正当理由。
关键词
哲学
价值
道德
绝对
性
宗教
自足
性
普遍
性
善
不可
定义
性
不可
言说
性
本体论
认识论
分类号
B01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一种自然主义解释
被引量:
5
3
作者
徐英瑾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学院
出处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2,共8页
基金
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机器翻译中的哲学问题"(项目编号:13G11)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自然语言的智能化处理和语言分析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3BZX023)
文摘
长久以来,属性二元论者都以"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为借口,怀疑物理主义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够捕捉到精神生活之现象面相。然而,二元论的此项辩论策略,已然预设"感受质"为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然类。但更精细的语言分析将向我们揭示,"感受质"实为从不同感官道之认知输出的不同特性中随意拼凑出的一个人工概念造物,故此,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追问,必须被转换为对于不同感官道之最终输出的不可言说性的追问,才得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合法的"被解释项"。而此辩论策略之转换无疑会对物理主义有利,因为科学共同体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以视觉系统为例的认知输出的丰富性,往往是自然语言的表征手段所无法涵盖的,而二者之间的落差恰恰就是前者难以被言说的根源。由此看来,二元论者是将"感受质在自然语言框架中的难以言说性",误作为"感受质在物理主义框架中的难以解释性",由此才得到了反对物理主义的错误结论。
关键词
感受质
二元论
物理主义
不可
言说
性
自然类
Keywords
Qualia
Dualism
Physicalism
Ineffability
Natural kinds
分类号
N0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音乐就是喜乐吗?—— 重新认识古代音乐
4
作者
孙月(译)
严逸澄(译)
机构
剑桥大学
香港大学
英国科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
出处
《中国音乐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文摘
“音乐即喜乐”与儒家的“乐者,乐也”一样,都是从美学视角对音乐本体的一种界定。中世纪早期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音乐》中的论述,可以被解释为用“节奏化宇宙”来取代毕达哥拉斯思想中影响颇为深远的“和声化宇宙”观念,说明本体论意义上音乐形式不可取代的基础是节奏而不是和声。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咏叹调《要大大欢喜》中,音乐形式上的欢呼式花唱足以证明,重复而过盛的节奏律动是狂喜的表达,喜乐可以包容其他甚至相反的情感,因此喜乐才是本体论意义上音乐的真正内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在“乐者,乐也”的命题中圆满实现,因此,音乐在其不可言说性中表明,它就是永无止境的喜乐。
关键词
乐者乐也
音乐即喜乐
花唱式欢呼
节奏化宇宙
不可
言说
性
分类号
J617.2 [艺术—音乐]
J614
原文传递
题名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兼论策兰与阿多诺的文案
被引量:
3
5
作者
陶东风
机构
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7-88,共12页
文摘
由于创伤的不可言说性,由碎片化的创伤记忆构成的见证/证词,往往超越理性和诠释的能力,无法使自己向知识和理解敞开。对不可能性的见证成为大屠杀后诗歌乃至所有文学创作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策兰是一位用诗歌在战后欧洲的荒原上接受这一挑战的人。面对诗歌的空前危机,面对语言和表述方式的严重污染,策兰用德语进行的诗歌创作是一种带伤写作,他以崭新的方式挪用、改塑、打乱德语,彻底改造其句法与语法,创造性、批判性地重新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言,一种洗尽了极权主义毒素的、被拯救的新德语。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见证了文化与历史的崩塌,同时对奥斯维辛之后是否应该写诗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关键词
奥斯维辛
诗歌语言
策兰
不可
言说
性
大屠杀
极权主义
创伤记忆
阿多诺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存在、呈现与生成:文学意义的语境论表征
被引量:
1
6
作者
徐杰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语境诗学的理论流变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9FZWB028)。
文摘
从意义实体论与意义语境论的争辩理论反思中,我们认为文学意义并非内在地固定于文学符号之中,而是一种文学语境各要素关系的生成物。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由于其意义和语言的同一性和“在之中”性,必然作为一种语境性的存在。不过广义的文学意义应该包括“文学意义”和“文学意味”。文学意义是具有明晰性和可言说性的存在,它主要取决于文学的情境语境层,情境语境作为“社会的周遭世界”在一种具体性(当下性、共同性和同步性)之中与文学文本发生意义关系。文学意味具有模糊性和不可言说性,它来自于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层。因为文学“社会—文化语境”不是单数的“语境”或者此时此刻的当下语境,而是一种“语境群”的叠加和融合;是一种客观确定的、具有模式化内容的、具有公共性的“语境群”,故而具有时间纵深感和空间无限感。文学意义除了存在于文本符号形式层面和作品周遭的物性情境,还生成于与人所内居的生活世界勾连的公共语境中。文学作品通过公共语境生产着意义,而不仅仅接受着公共语境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对公共空间具有介入性,使得文学的意义在公共语境之中得到增殖。
关键词
文学意义
文学意味
可
言说
性
不可
言说
性
意义生产
分类号
I045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妙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7
作者
靳义增
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2期64-66,共3页
文摘
“妙悟”是在中外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诗学话语。妙悟思维是不凭借理性思考而对表现对象的直觉把握和瞬间顿悟;妙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是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整体思维活动。
关键词
妙悟
直觉
性
不可
言说
性
整体思维
Keywords
Subtle Enlightenment
intuition
non-expressiveness
integral thinking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范畴容忍度问题阐释
被引量:
1
8
作者
曾容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1-125,共5页
文摘
原型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虽然揭示了语言范畴的基本认知特性,但是对反义同词问题、范畴的扩展性问题和范畴的"不可言说"性问题并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文中提出"范畴容忍度"的概念,并尝试用它来解释以上三个问题。
关键词
家族相似
性
范畴容忍度
非范畴化
不可
言说
性
Keywords
Family resemblance
the acceptance degree of category
decategorization
the "cannot-explain" character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叙事学与创伤研究
被引量:
1
9
作者
杨晓霖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7-138,共2页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后经典叙事理论视野下亚裔美国小说的创伤再现(GD11YWW0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创伤书写是历史和伦理主题与后现代自由言说精神的复合产物。将叙事理论(尤其是后经典叙事理论)运用于本质上"不可言说"、"不可再现"的创伤书写,可以为历史、族裔和女性等后现代创伤藉以言说的叙事话语结构和社会历史语境以及创伤叙事治疗作用等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
关键词
创伤再现
不可
言说
性
叙事学
创伤书写研究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与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
10
作者
邹红
机构
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7,76,共5页
文摘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的论题,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哲学界众多学者关于什么是"不能谈论的事情"的种种探究、解释和验证。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理论指向,以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为例验证其解释力,在研究对什么保持沉默的过程中,探讨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理论意义,凸显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语言图像论
可说-
不可
说
语法范畴
不可
言说
性
Keywords
Language Image
"sayable-unsayable"
grammatical category
ineffability
分类号
H04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限的根基——论库萨的尼古拉之不可言说的言说
11
作者
彭蓓(译)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年第2期49-73,共25页
文摘
哲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可言说性(Unsagbarkeit)或不可理解性(Unbegreiflichkeit)的问题。人们想要利用语言,去探求一个根本原则。而作为其产物,人们极尽所能地设计出各种思维和语言手段,也由此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概念性思维的极限,即没有任何一个词的使用能唤起一个明确无二的意义^(①),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使用概念时,包括这个概念本身,都会涉及超概念的(überbegrifflich)内涵。
关键词
不可
言说
性
库萨的尼古拉
可理解
性
概念
性
Keywords
Nicolaus Cusanus
ineffable fari
“eloquent silence”
mysticism
分类号
B97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费耶阿本德、伪狄奥尼修斯与实在的不可言说性
12
作者
郭元林(译)
机构
不详
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出处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82,共11页
基金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课题“费耶阿本德的知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6XSC-002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探讨了伪狄奥尼修斯(即德尼斯)对费耶阿本德的影响,认为后期费耶阿本德从德尼斯那里吸收了一种形而上学主张,意在支持认识多元论。本文介绍了两者共同的认识论关切,即对人类获得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的可能性的否认;随后,考察了德尼斯在《神圣名称》中关于上帝"不可言说性"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费耶阿本德如何把德尼斯关于神的不可言说性解释引入他自己的形而上学,以便为认识多元论提供新颖论证;同时,说明充分了解德尼斯的影响对我们理解费耶阿本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德尼斯对后期费耶阿本德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却被忽视了。
关键词
费耶阿本德
伪狄奥尼修斯
多元论
实在论
不可
言说
性
谦卑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老子创生之“道”的不可言说性
13
作者
王海珺
机构
延安教育学院
出处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9-41,64,共4页
文摘
“道”是老子立论的核心,它的内容之一涉及到宇宙天地万物人类的创生本源。这样的“无”中生“有”的过程正是“道”的玄妙之所在,也是作为创生本源之“道”不可言说性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道
创生本源
不可
言说
性
Keywords
Taoism
the origin of human creation
non-speakable nature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生宗教经验现状研究
14
作者
宋兴川
陈欣
石雷山
机构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湖南怀化学院
出处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9-45,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少年宗教经验与宗教行为关系研究"(10BZJ027)
文摘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核心,大学生的宗教经验对他们宗教信仰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自编《大学生宗教经验问卷》,对596名大学生的宗教经验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宗教经验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经过对大学生宗教经验各因素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似曾相识、不可言说性是主流,整体感、神灵存在处于次要地位;女生比男生更有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神灵存在、整体感、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上差异显著;有宗教信仰的宗教经验多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消费低的大学生在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上不及消费高的大学生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经验
似曾相识
不可
言说
性
同步
性
Keywords
undergraduate
religious experience
déjà vu
non-expressiveness
synchronicity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归去来兮——陶渊明之“见”的感知现象学分析
15
作者
郭广新
机构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院
出处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9-20,共2页
基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我国文化益智类节目的品牌构建与受众心理研究”(项目编号:GD195)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成果.
文摘
从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理论出发解读陶渊明的《饮酒五》,可以发现诗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看,不是带有认识性的看,而是一种本体论的看,严格来说,应该是现代哲学中存在论的看,是一种可逆性的看。这种可逆性的看不是单向的看,而是超越了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双向的看。单向的看是为了把握本质并将其描述出来,而双向的看则是让目光在回流中进入一种诗意性的本真存在。
关键词
陶渊明之“见”
单向
性
可逆
性
不可
言说
性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琴与禅
16
作者
孙雪秋
机构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共1页
文摘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而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一支。古琴音乐在精神、物质、形式上与禅宗相汇融通,本文试图从功能、不可言说性、自然观及仪式表征上对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共通处进行表述。
关键词
禅宗
古琴
自然
不可
言说
性
仪式
分类号
J632.31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教育的隐喻
17
作者
肖川
出处
《基础教育课程》
2014年第14期1-1,共1页
文摘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精神生活的过程。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使得对于作为精神成长的教育过程的言说,只能是"言近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关于"教育"的表达,基本上只能是隐喻性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一隐喻至少可以作这样几层阐释:其一,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其二,作为生长过程,"生长"的品质,取决于精神生态的品质,而不是某一孤立的要素;
关键词
教育过程
隐喻
性
不可
言说
性
生长过程
精神生活
心灵成长
精神成长
生命过程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刘亚秋
《社会发展研究》
2017
26
原文传递
2
试论价值的绝对性——从道德和宗教的层面看
何中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一种自然主义解释
徐英瑾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5
原文传递
4
音乐就是喜乐吗?—— 重新认识古代音乐
孙月(译)
严逸澄(译)
《中国音乐学》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5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兼论策兰与阿多诺的文案
陶东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原文传递
6
存在、呈现与生成:文学意义的语境论表征
徐杰
《社会科学动态》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妙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靳义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范畴容忍度问题阐释
曾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叙事学与创伤研究
杨晓霖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
1
原文传递
10
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与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
邹红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无限的根基——论库萨的尼古拉之不可言说的言说
彭蓓(译)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
0
原文传递
12
费耶阿本德、伪狄奥尼修斯与实在的不可言说性
郭元林(译)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原文传递
13
论老子创生之“道”的不可言说性
王海珺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大学生宗教经验现状研究
宋兴川
陈欣
石雷山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归去来兮——陶渊明之“见”的感知现象学分析
郭广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古琴与禅
孙雪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教育的隐喻
肖川
《基础教育课程》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