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8篇文章
< 1 2 2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中山与晚清革命党人社会背景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
作者 迟云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7-34,共8页
孙中山早期革命(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或基础)不是资产阶级,他所领导的革命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兴中会时期,他所依赖的社会力量是背离了传统社会体制、率先接受西方影响的边缘阶层,其社会基础十分薄弱,所以他的革命活动到处碰壁。1901... 孙中山早期革命(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或基础)不是资产阶级,他所领导的革命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兴中会时期,他所依赖的社会力量是背离了传统社会体制、率先接受西方影响的边缘阶层,其社会基础十分薄弱,所以他的革命活动到处碰壁。1901年以后,孙中山转向新政中产生的追求民族主义目标的新知识分子,由于革命得到这一新社会精英阶层的认同,社会基础迅速扩大,终获辛亥革命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晚清 革命党人 新知识分子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拥袁反清策略新论 被引量:5
2
作者 夏斯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2-115,共4页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采取拥袁反清策略是当时社会的一致选择,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除了革命党人方面存在的畏袁和崇袁心理、对外来干涉的担忧、同盟会的涣散无力、策反汉官反清的一贯策略等原因外,客观上,拥袁反清是辛亥时期举国上下...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采取拥袁反清策略是当时社会的一致选择,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除了革命党人方面存在的畏袁和崇袁心理、对外来干涉的担忧、同盟会的涣散无力、策反汉官反清的一贯策略等原因外,客观上,拥袁反清是辛亥时期举国上下几乎一致的意向,革命党人在当时并不具备与袁世凯兵戎相见的条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革命党人的这种策略是明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袁世凯 革命党人
下载PDF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32,共18页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说民国建立是近代国人现代国家认同的里程碑,那么其奠基则应追溯至戊戌时期。两派各有所见,各有所蔽。前者主张共和革命,顺应了时代的走向;但其倡“排满”与“种族革命”,却不免有封建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与民族建国初衷相矛盾。后者抵拒共和,失去了曾拥有的时代弄潮儿的资格;但其反对“排满”与“种族革命”,主张以四万万人“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侮等等,在处理中国多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了较前者更为理性的精神,应乎了民族建国的历史大趋势。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历史张力。“五族共和”显然是扬弃了双方的“所蔽”,而包容了彼此的“所见”:“大民族主义”与共和革命,即体现了民族建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成为了近代国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 维新派 革命派
下载PDF
清末《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中的“国民”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赖骏楠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1-187,共17页
在清末变法时期,思想界一度出现"国民程度不足论",亦即主张当时中国国民的智识、道德和法政知识水平,皆不足以支撑近代宪法的运行。"国民程度"议题,也以"共和国民资格"之争这一形态,出现在1905至1907年... 在清末变法时期,思想界一度出现"国民程度不足论",亦即主张当时中国国民的智识、道德和法政知识水平,皆不足以支撑近代宪法的运行。"国民程度"议题,也以"共和国民资格"之争这一形态,出现在1905至1907年间梁启超《新民丛报》与革命派《民报》之大论战中。对本次论战双方言论的系统梳理,能够表明双方虽在各具体问题上一度展开激战,但却共享一个思考上的前提,亦即实行近代宪法要以充足的"国民程度"为前提。"国民程度论"所依赖的思维方式主要源自儒家思想,尤其源自心性儒学。该论调一方面意识到政治领域之外的思想文化因素对于宪法运行质量的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相对忽视了政治领域之内诸因素对于宪法运行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国民 梁启超 革命派 儒家
原文传递
现代乡土小说中革命者与农民的互动叙述(1928—1932)
5
作者 皇甫倩倩 王再兴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85-99,共15页
现代“革命”叙事的重要部分之一是革命者形象的叙述,它也是“革命”叙事走向历史化与丰富性的重要通道。1928年到1932年乡土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及其在后续发展中的得失问题,就具有特别的起源性意义。以现代乡土小说中农民对待革命及革... 现代“革命”叙事的重要部分之一是革命者形象的叙述,它也是“革命”叙事走向历史化与丰富性的重要通道。1928年到1932年乡土小说中的革命者形象及其在后续发展中的得失问题,就具有特别的起源性意义。以现代乡土小说中农民对待革命及革命者的态度为线索,从1928年以前的现代乡土小说为切入点,探究此时期农民对于革命的疏离态度及其原因,从而进一步论证1928年到1932年间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在现实生存与阶级启蒙下,对待革命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的必然性。这一过程的深描,会呈现其中曾经有过的诸多复杂互动的细节,并且为现代“革命”叙述打开一部分新的考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事“ 革命党” 乡土小说 形象叙述 历史化
下载PDF
《新民丛报》创办动机与梁启超的近代国家思想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珊珊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2-80,共9页
对梁启超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重要杂志《新民丛报》的创办动机做出新解,由此探究1898年梁启超赴日以后的思想变化及与保皇党、革命派之间的疏离与交往。《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创办"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的"国报"... 对梁启超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重要杂志《新民丛报》的创办动机做出新解,由此探究1898年梁启超赴日以后的思想变化及与保皇党、革命派之间的疏离与交往。《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创办"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的"国报"理念的具体实践。在该报中,梁启超构建了一套以"国家公利公益"为最高价值的国家与国民一体的近代政治伦理。在此思想之下,梁启超意欲突破保皇会的思想与组织限度,超越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界限,将两党融为一体。反映出戊戌维新失败后,改良派与革命派曾一度试图合作共同探索救国之路的现实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丛报》 国家思想 保皇会 革命派
下载PDF
从部落首领到中华民族共祖:晚清民国时期黄帝形象重塑及影响
7
作者 赵晨韵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4-145,共12页
伴随清末种族危机与民族矛盾加深,近代民族主义这一新兴政治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辨别民族主义的概念与界限,以维新派与革命派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利用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将黄帝这一远古部落首领塑造为汉民族始祖和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 伴随清末种族危机与民族矛盾加深,近代民族主义这一新兴政治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辨别民族主义的概念与界限,以维新派与革命派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利用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将黄帝这一远古部落首领塑造为汉民族始祖和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黄帝逐渐成为团结汉民族的精神纽带和进行民族识别的文化标志,最终掀起清末黄帝崇拜浪潮,为革命运动添加了一味强力助燃剂。民国建立后,随着“五族共和”的提出,黄帝形象突破了民族畛域,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抗战时期更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黄帝仍是团结中华民族、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更是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精神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形象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民族意识 种族危机 民族矛盾 维新人士 革命人士
下载PDF
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概念剖析——“告别革命”谈何容易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永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62,共6页
梁启超在护国运动时期的政论中,不但不承认护国运动是一次革命,反而称袁世凯为“革命者”。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出改良派在理论上一贯反对革命,而在实践上由于顽固保守派的逼迫又不得不走向革命的痛苦历程,这种自相矛盾的境地迫使梁启超... 梁启超在护国运动时期的政论中,不但不承认护国运动是一次革命,反而称袁世凯为“革命者”。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出改良派在理论上一贯反对革命,而在实践上由于顽固保守派的逼迫又不得不走向革命的痛苦历程,这种自相矛盾的境地迫使梁启超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革命概念来自圆其说。通过对这一概念及其历史背景的剖析,可以深刻揭示出在保守势力强大顽固的近代中国,改良的道路实际上寸步难行。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否定革命的思潮中存在着对复杂历史作简单化理解的倾向,坚决反对革命的梁启超尚且发动护国革命,可见告别革命并不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袁世凯 改良派 革命派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对海外洪门的动员 被引量:3
9
作者 邱格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63,共10页
一百年来,海外洪门为辛亥革命出钱出力的行为得到了广泛的肯定。然而,革命初期海外洪门对革命的态度并不积极,为了动员海外洪门支持革命,革命派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动员措施,从挖掘洪门的革命历史进行民族主义宣传到爱国主义教育;从革命派... 一百年来,海外洪门为辛亥革命出钱出力的行为得到了广泛的肯定。然而,革命初期海外洪门对革命的态度并不积极,为了动员海外洪门支持革命,革命派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动员措施,从挖掘洪门的革命历史进行民族主义宣传到爱国主义教育;从革命派加入洪门获得身份认同到利益回报许诺,终于使海外洪门从不理解革命转变为积极参与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革命派 海外洪门 动员
下载PDF
革命与星命 清末乱局中的彗星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婷 吕凌峰 《科学文化评论》 2014年第2期78-89,共12页
1907年出现的彗星引起了国人关注,正在就清末新政进行论战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巧妙地借助彗星抒发各自的政治主见。1910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再次引发双方围绕彗星的交锋。革命派趁机散播彗星谶语,意图制造混乱,立宪派随即回应,但最终未能阻... 1907年出现的彗星引起了国人关注,正在就清末新政进行论战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巧妙地借助彗星抒发各自的政治主见。1910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再次引发双方围绕彗星的交锋。革命派趁机散播彗星谶语,意图制造混乱,立宪派随即回应,但最终未能阻止谣言的愈演愈烈。本文即在晚清西学东渐和清末乱局的时代背景下,分析革命派与立宪派围绕彗星的一次政治交锋,进而探讨西学大量涌入时期,人们依然无法舍弃传统彗星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 灾异 报刊 革命派 立宪派
下载PDF
革命纪念之下的纷争:民国第一届国庆纪念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爱华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1年第12期25-31,共7页
民元国庆前夕,纷争的各派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暂时达成了妥协,共筹国庆纪念。表面上看,民元国庆纪念中革命纪念成为公共空间和集体记忆的主流,但不同势力集团的纪念指向,有显著的区别:革命派突出的是革命,北洋派政府突出的是共和,湖北... 民元国庆前夕,纷争的各派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暂时达成了妥协,共筹国庆纪念。表面上看,民元国庆纪念中革命纪念成为公共空间和集体记忆的主流,但不同势力集团的纪念指向,有显著的区别:革命派突出的是革命,北洋派政府突出的是共和,湖北派突出的是湖北的独特地位。民元革命纪念的主题只是脆弱和局下的产物,各势力集团争端的始终存在,使民元国庆纪念呈现分裂的面相。本文通过民元国庆活动透视各派势力的矛盾和斗争,并由此分析其后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庆纪念 民元 革命派 北洋派 湖北派
原文传递
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会党的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饶怀民 简婷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2-26,共5页
辛亥革命时期,会党反清斗争经验的丰富和政治经验的缺乏,注定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争取的社会力量;会党简单、率直、行侠好义的性格特点,以及革命派对会党这一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则定格了革命派与会党之间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为... 辛亥革命时期,会党反清斗争经验的丰富和政治经验的缺乏,注定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争取的社会力量;会党简单、率直、行侠好义的性格特点,以及革命派对会党这一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则定格了革命派与会党之间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为争取会党参与,革命派采取了必要的手段与方法;在革命派领导发动的武装斗争中,主要领导皆为会党首领,会党徒众可以说是"无役不与",革命派利用会党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策略。在完成反清大业后,革命派对会党的态度骤然变化,无情地将昔日的盟友抛弃,对会党组织加以取缔、镇压。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会党的革命性与破坏性这些本质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革命派 会党 利用策略
下载PDF
湖南新军与辛亥革命 被引量:1
13
作者 翁敏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7-81,共5页
湖南新军是清末军制大变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支地方性新式军队。新军士兵与革命党人有着天然的联系,易于接受革命思想,所以武昌起义一肇始,他们就与湖南革命志士密谋举事,光复长沙。湖南独立之初,又积极投身于援鄂大业,对巩固武汉革命... 湖南新军是清末军制大变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支地方性新式军队。新军士兵与革命党人有着天然的联系,易于接受革命思想,所以武昌起义一肇始,他们就与湖南革命志士密谋举事,光复长沙。湖南独立之初,又积极投身于援鄂大业,对巩固武汉革命大本营、争取各省响应革命做出很大贡献。不过,湖南新军也不免沦为权力争斗的工具,卷入长沙事变之中,饱受舆论指摘。但是,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湖南新军可以说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湘省乃至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湖南新军 革命党人 生力军
下载PDF
论谭平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探索(1917-1922)
14
作者 胡又尹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32-36,共5页
1917年夏,谭平山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遂以“闻道者”的身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苏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1920年,谭平山毕业返穗,亲历“五四”运动的他决心在广东宣传新文化和社会主义,逐渐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 1917年夏,谭平山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遂以“闻道者”的身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苏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1920年,谭平山毕业返穗,亲历“五四”运动的他决心在广东宣传新文化和社会主义,逐渐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广东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在陈独秀的影响下,谭平山成为广东中共党支部的成员之一,标志着其正式成为一名无产阶级职业“革命者”。研究谭平山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不仅可以描摹出其思想转变的轨迹,也能探析广东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平山 马克思主义 广东早期党组织 “闻道者” “播火者” “革命者”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三权分立学说的争论——以《民报》与《新民丛报》的争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福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6,共6页
当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传入中国后,改良派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宣传,并认为只有三权分立才能建立中国的自由政治,因而广泛宣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革命党人也拿三权分立学说来改造中国,并试图将其中国化,加上中... 当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传入中国后,改良派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和宣传,并认为只有三权分立才能建立中国的自由政治,因而广泛宣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革命党人也拿三权分立学说来改造中国,并试图将其中国化,加上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考试、监察,变成了五权。当改良派发现三权分立学说为革命派所用时,因其又与革命派所走道路不同,于是与革命派展开了三权分立学说是否适于中国的争论。这场争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却没有在思想上澄清中国人的认识,最后借助于政治力量加以解决。革命党人建立了立中华民国,靠政治力量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移植到中国,实施五权宪法。这场争论对目前中国共产党限制权力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派 革命 派《新民丛报》 《民报》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下载PDF
隐秘的共识——清末民初改良派与革命派政党观再探
16
作者 郑海洋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2年第3期50-63,198,共15页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从结群救亡的角度切入,将朋党与政党严格区分开,并极力鼓吹政党的优点和功用。与此同时,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团体自称革命党,积极谋求武力反清。已有研究认为,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有相反主张,改...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从结群救亡的角度切入,将朋党与政党严格区分开,并极力鼓吹政党的优点和功用。与此同时,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团体自称革命党,积极谋求武力反清。已有研究认为,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有相反主张,改良派鼓吹议会政党,而革命派加以反对,直到民初,革命派才改变态度转而支持议会政党。但实际上,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在隐秘的共识,即两派都认同议会政党理念。在清末思想论战中,革命派基于反清和论战的政治需要,隐蔽了其赞同议会政党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派 革命派 思想论战 政党观
下载PDF
“二次革命”时期黎元洪立场的转变
17
作者 张小萍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46-49,共4页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表面上在中国已形成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转而希望以"政党政治"来钳制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从此,维护民主共和,反对独裁专制,成为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黎元洪不是一个坚定...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表面上在中国已形成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转而希望以"政党政治"来钳制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从此,维护民主共和,反对独裁专制,成为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黎元洪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只是一个温和的共和主义者,在错综复杂的新形势面前,对"倒戈反正"的袁世凯产生了幻想,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与激进的革命派分道扬镳,从而被袁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革命党 二次革命
下载PDF
论湘籍革命史人物群体产生的原因
18
作者 李惠康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3-97,共5页
湘籍革命史人物群体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包含两个因素:一是环境与传统的影响,特定的地域环境,湖湘文化的熏陶,湘籍人才之间互相帮带、扶植和举荐,湖南人行为形象的霸蛮勇武与愚忠;二是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马克思... 湘籍革命史人物群体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包含两个因素:一是环境与传统的影响,特定的地域环境,湖湘文化的熏陶,湘籍人才之间互相帮带、扶植和举荐,湖南人行为形象的霸蛮勇武与愚忠;二是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湖南工人阶级队伍的产生和壮大,湖南工农运动的发展,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带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籍 革命史人物 群体 产生 原因
下载PDF
从丁玲《在医院中时》看知识分子革命者的成长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建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42-46,共5页
知识分子革命者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丁玲《在医院中时》是一部真实展现知识分子成长的代表作。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壮大了革命力量。然而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对他们的改造也很艰巨。文中陆萍的成长... 知识分子革命者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丁玲《在医院中时》是一部真实展现知识分子成长的代表作。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壮大了革命力量。然而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对他们的改造也很艰巨。文中陆萍的成长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透过她经历的过程,可以看到大批知识分子革命者成长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者 知识分子 成长 《在医院中时》
下载PDF
浅析清末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
20
作者 王永红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5X期11-13,共3页
清末革命党人对清廷官员实施的暗杀活动既是革命斗争手段的选择,又是兼受外来革命思潮和自身尤其是新型知识分子尚武意识兴起的自我展现。尽管这种活动对于革命党人而言,并非是其革命的主要手段,但这种活动却在近代推翻清政府的进程中... 清末革命党人对清廷官员实施的暗杀活动既是革命斗争手段的选择,又是兼受外来革命思潮和自身尤其是新型知识分子尚武意识兴起的自我展现。尽管这种活动对于革命党人而言,并非是其革命的主要手段,但这种活动却在近代推翻清政府的进程中有其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革命党人 暗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