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沙利文原则到雷诺兹特权——对借鉴外国诽谤法的思考 被引量:15
1
作者 魏永征 白净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2-45,共4页
1964年美国的警官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在美国确立了公众官员(publicofficials)起诉媒体诽谤,必须证明媒体具有“实际恶意”(actualmalice)的原则,后来这个原则又被延伸到“公众人物”(publicfigures,又译公共人物)。这个在美... 1964年美国的警官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在美国确立了公众官员(publicofficials)起诉媒体诽谤,必须证明媒体具有“实际恶意”(actualmalice)的原则,后来这个原则又被延伸到“公众人物”(publicfigures,又译公共人物)。这个在美国被称为“里程碑”的案例,在我国业界已经广为人知,并且不乏有“引进”我国媒体名誉权案件的提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法 沙利文 雷诺兹 “公众人物” 外国 借鉴 特权 实际恶意
下载PDF
诽谤、舆论监督权与宪法第41条的规范意旨 被引量:16
2
作者 石毕凡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85,152+157,共9页
保护公民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之一。不断涌现的"诽谤官员案",揭示出刑法第246条但书条款规定的诽谤罪公诉程序与宪法第41条明确保护的舆论监督权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冲突。立足于现代立宪主义... 保护公民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之一。不断涌现的"诽谤官员案",揭示出刑法第246条但书条款规定的诽谤罪公诉程序与宪法第41条明确保护的舆论监督权之间存在难以回避的冲突。立足于现代立宪主义视角,只有实现诽谤去公诉化,且在公职人员提起的刑事自诉或名誉侵权诉讼中适度引入"实际恶意"原则,才能切实保障舆论监督权,从而在公职人员的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之间达至平衡。舆论监督攸关公共利益和民主政治发展,应成为被告有力的抗辩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 舆论监督权 名誉权 宪法第41条 实际恶意
下载PDF
论商业诽谤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制裁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立新 蔡颖雯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40-51,共12页
商业诽谤行为是一种公开对特定商事主体及其财产或财产的品质等进行诋毁 ,造成其经济利益损害的行为。对于商业诽谤行为 ,我国仅仅通过《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禁止 ,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只有立足于《民法通则》 ,对商业... 商业诽谤行为是一种公开对特定商事主体及其财产或财产的品质等进行诋毁 ,造成其经济利益损害的行为。对于商业诽谤行为 ,我国仅仅通过《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禁止 ,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只有立足于《民法通则》 ,对商业诽谤行为予以民事法律制裁 ,才能够全面完善对商事主体的保护 ,维护正常的商业交易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诽谤 虚假事实 公布 实际恶意 法律制裁
下载PDF
网络侵权行为的过错问题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佳伦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网络侵权构成要件理论的研究目的并非是为了简单对号入座,而是在排除了责任阻却的前提下,明确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防止司法走向能动主义极端。网络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网络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过错标准是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构成要件理论的研究目的并非是为了简单对号入座,而是在排除了责任阻却的前提下,明确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防止司法走向能动主义极端。网络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网络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过错标准是网络侵权的核心,过错标准的记述性和规范性能够客观地为司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网络侵权行为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分为一般故意和实际恶意。过失分为轻微过失、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迟延置被侵权人于扩大损害风险的境地。风险是否被激发,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在无过错与过失之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侵权行为 网络侵权责任 过错 实际恶意 一般过失 重大过失
下载PDF
名誉侵权的“实际恶意”原则评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11,共5页
名誉权与表达自由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两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点。本文分析介绍了美国现行诽谤法的最重要的原则——“实际恶意”规则以及美国法学界对于该原则的不同修正方案。本文认为,对... 名誉权与表达自由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两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点。本文分析介绍了美国现行诽谤法的最重要的原则——“实际恶意”规则以及美国法学界对于该原则的不同修正方案。本文认为,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起诉侵权案,可以借鉴美国诽谤法,采取只有证明被告方面主观上出于“实际恶意”时,才追究侵权责任的原则。在涉及国家官员和社会名流的案件中,对于个人的名誉的保护虽然重要,但一旦与新闻自由有矛盾时,本文认为保护表达自由的价值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恶意 名誉权 公众人物 利益平衡
下载PDF
美国诽谤法中“实际恶意”规则透视——以“特朗普诉奥布赖恩案”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展江 王锦东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33,共10页
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亿万富豪唐纳德·特朗普2006年将《纽约时报》的蒂莫西·奥布赖恩告上法庭,指责后者出版的一本书中严重低估其资产总值,因此严重损害其商业信誉,并提出天价索赔主张。经过漫长的诉讼,奥布赖恩在美国诽谤法中... 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亿万富豪唐纳德·特朗普2006年将《纽约时报》的蒂莫西·奥布赖恩告上法庭,指责后者出版的一本书中严重低估其资产总值,因此严重损害其商业信誉,并提出天价索赔主张。经过漫长的诉讼,奥布赖恩在美国诽谤法中特有的"实际恶意"规则保护下成功脱身。这是继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之后的多起运用"实际恶意"规则的诉讼中的一个。在研究这一案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比较美国法律中各类归责原则揭示,"实际恶意"规则作为美国诽谤法中自1964年起新创的一种类型,其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程度最高,行为人担责的可能性最小,这大大有助于激活公共事务的讨论。另一方面,围绕不易拿捏的"实际恶意"的争议,自它问世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普 奥布赖恩 诽谤法 公众人物 实际恶意
原文传递
“实际恶意”与“微罪不举”:公众人物诉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从两起名誉侵权案件谈起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生智 《声屏世界》 2004年第8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公众人物 新闻报道 抗辩事由 名誉侵权案件 实际恶意 “微罪不举” 精神赔偿
下载PDF
实际恶意下网络言论之刑法界限--基于“网课爆破”事件的分析
8
作者 赵书霖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3-62,共10页
分散主体的语言攻击在开放性的互联网场域中聚合,异化为足以侵害法益的语言暴力。由于网络言论自由之刑法界限模糊,损害结果的责任主体难以定位,传统罪名在诸如“网课爆破”事件上存在虚置风险,其根基是主观入罪条件的瑕疵以及法益的过... 分散主体的语言攻击在开放性的互联网场域中聚合,异化为足以侵害法益的语言暴力。由于网络言论自由之刑法界限模糊,损害结果的责任主体难以定位,传统罪名在诸如“网课爆破”事件上存在虚置风险,其根基是主观入罪条件的瑕疵以及法益的过度抽象化。对此,应当以“实际恶意”补强主观入罪条件,视个体法益为刑法所保护的对象,弥合社会危害性与需罚性之间的间隙。同时,应厘清组织者、参与者及中间服务商(ISP)的地位,合理分配三方刑事责任,于各个环节全面遏止网络语言暴力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恶意 言论自由 网络暴力 寻衅滋事罪 网课爆破
下载PDF
“实际恶意”原则在自媒体传播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原平方 梁欣彤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2-46,共5页
泛媒介化时代,自媒体行业发展迅速,但也随之出现了一种异化的自媒体言论行为,即"黑公关"。所谓"黑公关"即自媒体通过"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损害公众人物及企业的名誉权,同时也造成整个自媒体行业的公信... 泛媒介化时代,自媒体行业发展迅速,但也随之出现了一种异化的自媒体言论行为,即"黑公关"。所谓"黑公关"即自媒体通过"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损害公众人物及企业的名誉权,同时也造成整个自媒体行业的公信力流失,而"良心"自媒体被"黑公关"殃及,难以维持发展并保障自身的言论自由。因此,如何鉴定自媒体"黑公关",有效做到自媒体言论监管,且保障自媒体言论自由并把握其言论自由的尺度,成为当下自媒体网络传播治理中的重要议题。通过梳理美国新闻司法中的"实际恶意"原则的确立与发展,借鉴该原则在实际判例中的应用情况,以探讨该原则对我国自媒体传播治理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恶意 自媒体 言论自由 网络传播治理
下载PDF
传媒应该享有这样的“特权”吗——“实际恶意”原则评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飞 孙美燕 《新闻实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2-54,共3页
因<东方体育日报>报道了有关范志毅世界杯期间涉嫌赌博而打假球一事,范志毅一怒之下将该报告上法庭.2002年12月18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判被告<东方体育日报>胜诉.判决书写道:"即使原告认为争议的报道点名道姓称其... 因<东方体育日报>报道了有关范志毅世界杯期间涉嫌赌博而打假球一事,范志毅一怒之下将该报告上法庭.2002年12月18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判被告<东方体育日报>胜诉.判决书写道:"即使原告认为争议的报道点名道姓称其涉嫌赌球有损其名誉,但作为公众人物的原告,对媒体在行使正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容忍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恶意 媒体 范志毅 公众人物 名誉权 诽谤法 新闻媒介 罗纳德·德沃金 东方体育日报
下载PDF
影响美国新闻自由的几个原则探析——以新闻司法诉讼为线索 被引量:3
11
作者 贺文发 王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0-44,共5页
文章主要以美国新闻司法诉讼案例为线索探讨几个影响美国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的原则。具体而言,即曾格案确立的"真实辩护"原则;申克案确立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影响埃布拉姆斯案的"观念的市场"原则;... 文章主要以美国新闻司法诉讼案例为线索探讨几个影响美国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的原则。具体而言,即曾格案确立的"真实辩护"原则;申克案确立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影响埃布拉姆斯案的"观念的市场"原则;尼尔案确立的"并入条款"原则;《纽约时报》诉苏利文案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以及五角大楼案对不得"事前限制"原则的重申。文章指出,这几个原则的发展为1970年代美国专业主义新闻业的颠峰状态奠定了基础,但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闻业则有些乏善可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辩护” “明显而即刻的危险” “观念的市场” “并入条款” 实际恶意 “事前限制”
下载PDF
两起“诽谤”诉讼中“实际恶意”原则的适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文发 张丽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1-152,共2页
熟悉美国新闻史的大都清楚“实际恶意”(actual malice)原则是美国新闻司法判例史上最为著名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所奠定的一个判例原则。一直以来,笔者都把这一原则归结为“纽约时报”案最为辉煌的一个判例成果。
关键词 实际恶意 诉讼 诽谤 司法判例 纽约时报 新闻史 沙利文 美国
下载PDF
从往近判例看“实际恶意”原则在我国新闻法实践中的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哲 《传播与版权》 2015年第12期181-183,共3页
分析"实际恶意"(Acutual Malice)原则的基本视野。对我国民事领域近期对这个原则的比照和"化用"判例进行分析,肯定其积极意义。经过法理和学理分析,指出"孔庆东诉南京广播电视台"案中出现的"权益克... 分析"实际恶意"(Acutual Malice)原则的基本视野。对我国民事领域近期对这个原则的比照和"化用"判例进行分析,肯定其积极意义。经过法理和学理分析,指出"孔庆东诉南京广播电视台"案中出现的"权益克减"并不是实际恶意原则的必然推论。在引用英国相关的"雷诺兹特权",分析其和"实际恶意"赋权方式的区别之后,提出在我国新闻公共媒介的基本权利建构中,应该在吸收借鉴"实际恶意"原则的同时,分析研究对公共性质的大众传媒进行法律赋权路径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恶意 权益克减 公共媒介 公共批评权利
下载PDF
公务员的名誉权保障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峰 《行政与法》 2001年第4期54-55,共2页
公务员具有特殊地位,公务员的名誉权保护有异于一般公民的名誉权保护。对于侵犯公务员名誉权的抗辩分为绝对抗辩与相对抗辩两种,相对抗辩以侵权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对公务员的监督不能超出宪法的范围。
关键词 中国 公务员 名誉权 抗辩 绝对抗辩 相对抗辩 "实际恶意"
下载PDF
论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
15
作者 杨超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年第3期86-87,共2页
当前,我国法律对公众人物及其人格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多起涉及公众人物及其人格权的案例,为人格权及其相关立法的完善提出了现实的要求。西方等国有关公众人物及其人格权的规定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 当前,我国法律对公众人物及其人格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多起涉及公众人物及其人格权的案例,为人格权及其相关立法的完善提出了现实的要求。西方等国有关公众人物及其人格权的规定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本文从研究公众人物概念的起源入手,分析了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特点,说明对其进行限制的必要性,对比了国内外处理相关案件的做法,提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应采取实际恶意和出于商业目的不当利用的标准,来判断行为是否构成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侵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人物 人格权 实际恶意
原文传递
浅析新闻传播法中的实际恶意原则——从网友对“胶济铁路相撞”事件发帖说起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晖圆 刘派 《东南传播》 2008年第10期51-52,共2页
2008年4月28日,发生在我国的"胶济铁路相撞"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就在火车相撞发生后不久,一位名为"SS山地师"的网民在贴吧内转发一条《火车相撞特大内幕!》的帖子,对死亡人数作了夸大表述。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治安... 2008年4月28日,发生在我国的"胶济铁路相撞"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就在火车相撞发生后不久,一位名为"SS山地师"的网民在贴吧内转发一条《火车相撞特大内幕!》的帖子,对死亡人数作了夸大表述。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之规定,对其处以治安拘留。不少评论者在讨论这一案件的时候,认为"SS山地师"发布消息属于言论自由,虽然具体死亡数字与事实不符,但并不存在实际恶意,故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何谓"实际恶意"?如何判定新闻传播法中的实际恶意原则?本文从实际恶意原则的渊源、涵义、法哲学理念、弊端以及在我国的表现几个方面予以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恶意 胶济铁路
下载PDF
修改引语引发的“公众人物”诽谤诉讼——“马森诉《纽约客》案”中“实际恶意”规则运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锦东 展江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76,共15页
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判决后,美国的诽谤法由传统的普通法性质转入"诽谤法的宪法化",该案确立的"公众人物"原则大大拓宽了新闻媒体的言论空间。在此后的诸多判例中,法院对"公众人物"... 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判决后,美国的诽谤法由传统的普通法性质转入"诽谤法的宪法化",该案确立的"公众人物"原则大大拓宽了新闻媒体的言论空间。在此后的诸多判例中,法院对"公众人物"的界定和适用范围经过了较为复杂的演变,也得到了相对确定的认识,对此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相对充分的介绍和讨论,而对与之一起适用的"实际恶意"规则的探讨相对较少。本文以"马森诉《纽约客》杂志案"为例,围绕本案审理中的"实际恶意"规则运用进行分析,并对该规则在普通法上的实体内涵进行界定,分析该法则的客观证明方式,并解析该规则对诽谤诉讼中的程序法带来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语 杰弗里·马森 《纽约客》 公众人物 实际恶意
原文传递
公民对行政执法人员评价的界限
18
作者 周念琪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1期14-18,共5页
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评价是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方式之一。然而,行政执法人员具有公私双重属性,不受限制的评论有可能侵害行政执法人员私人的人格尊严,所以公民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评价也应当限定在合理界限之内。判断公民的评论是否超出合... 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评价是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方式之一。然而,行政执法人员具有公私双重属性,不受限制的评论有可能侵害行政执法人员私人的人格尊严,所以公民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评价也应当限定在合理界限之内。判断公民的评论是否超出合理界限,需要分析评价内容与职务履行的相关性,以及该评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并造成实际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人员 评价界限 职责相关性 实际恶意
下载PDF
呼唤“实际恶意”原则
19
作者 傅毅飞 《青年记者》 2008年第3期65-66,共2页
因为一篇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采写报道的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进行立案调查,并派人去北京拘传。在权力部门的淫威之下,一段时间内朱文娜不得不东躲西藏,借住... 因为一篇报道涉及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采写报道的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进行立案调查,并派人去北京拘传。在权力部门的淫威之下,一段时间内朱文娜不得不东躲西藏,借住友人家里,不能正常上班,记者所在媒体亦深受其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恶意 县委书记 立案调查 西丰县 张志国 铁岭市 辽宁省 日报社
下载PDF
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法律适用问题探究
20
作者 赵佳丽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13,共4页
法院在审理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案件时,缺乏可普遍适用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判决理由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文章将比较分析美国、欧洲、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司法实务,提出在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适用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完... 法院在审理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案件时,缺乏可普遍适用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判决理由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文章将比较分析美国、欧洲、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司法实务,提出在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适用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如:应当将公共利益作为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限制的原则性规定,并根据公众人物的种类列举具体的限制范围,同时还应借鉴域外的经验,明确限制公众人物隐私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人物 隐私权限制 公共利益 实际恶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