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的“双性化”人格与养成:应然·实然·本然
1
作者 公长伟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4-120,共7页
心理学范畴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厘清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并澄清其时代价值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双性化... 心理学范畴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厘清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并澄清其时代价值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存在着中性化的迷失、双性化的盲目趋同和刻意模仿等困境与隐忧。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问题既需要学理探析以正本清源,又需要通过实践反思以“拨乱反正”,这有助于引导人们对青少年人格养成进行科学的认识、形成理性的态度和实施有效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性化人格 应然 实然 本然
下载PDF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被引量:54
2
作者 马锦华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87-89,共3页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 BSRI(性别角色量表 )、S— 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 )、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 ,结果显示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 BSRI(性别角色量表 )、S— 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 )、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 ,结果显示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 ,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自信心 安全感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人格模式
下载PDF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邹萍 《大连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67-71,共5页
本 研 究 旨 在 了 解 我 国 女 大 学 生 双 性 化 人 格 比 例 数 、生 源 差 异 及 有 关 影 响因 素 , 采 用 改 进 的 贝 姆 性 别 角 色 量 表( B S R I) 以 及 自 编 的 影 响 因 素 问 卷( A A I) 对 大连 6 所 ... 本 研 究 旨 在 了 解 我 国 女 大 学 生 双 性 化 人 格 比 例 数 、生 源 差 异 及 有 关 影 响因 素 , 采 用 改 进 的 贝 姆 性 别 角 色 量 表( B S R I) 以 及 自 编 的 影 响 因 素 问 卷( A A I) 对 大连 6 所 大 学 1 1 4 1 例 女 大 学 生 进 行 了 问 卷 调 查 及 分 析 研 究 。 结 果 显 示 : 目 前 我 国女 大 学 生 双 性 化 人 格 约 占 1 4 % , 不 同 地 区 的 生 源 性 别 角 色 类 型 差 异 较 大 ; 双 性 化人格 的 形 成 受 多 方 面 因 素 影 响 , 其 中 母 亲 及 其 民 主 化 的 教 育 方 式 , 教 师 的 鼓 励 ,同 伴 、集 体 的 交 往 等 社 会 因 素 起 主 要 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中国 双性化人格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教育方式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 被引量:50
4
作者 王学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4期86-88,共3页
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大学生健康人格问卷以及访谈调查 ,结果显示 :... 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大学生健康人格问卷以及访谈调查 ,结果显示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 ,情绪稳定 ,对环境持开放态度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性别角色调查 人格测试 教育心理学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方强 郑寒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 ,并从教材、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学校教育 教材 教师 课余活动
下载PDF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建强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13,共3页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陈建强(一)人格双性化,一个新鲜的论题,是现今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中并非鲜见的景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演变更为普遍与突出。它悄无声息,似乎不太引人怵目,但...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陈建强(一)人格双性化,一个新鲜的论题,是现今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中并非鲜见的景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演变更为普遍与突出。它悄无声息,似乎不太引人怵目,但只要稍加关注,人们便惊讶其演化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 男女性别角色 双性化人格 人格特质 人格评价 性别角色社会化 人格特征 文化人格 刚柔兼济 人格社会化
下载PDF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韩仁生 孙丽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塑造更适应社会发展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新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双性化人格 女性化 男性化
下载PDF
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玉梅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64-66,共3页
双性化人格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是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拥有双性化人格者对他人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充分的理由发动和维持人际交往,并且有较强的能力保障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对双性化人格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家庭教育、... 双性化人格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是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拥有双性化人格者对他人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充分的理由发动和维持人际交往,并且有较强的能力保障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对双性化人格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途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人际交往
下载PDF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西彩 付俊贤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5-67,共3页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教育 因性施教 双性化人格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邓亚玲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 2014年第10期6-8,共3页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双性化教育必然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为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发展,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双性化教育必然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为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发展,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父亲应积极参与教养,教师应有双性化的教育期待并鼓励幼儿体验异性的活动,在幼儿异性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渗入双性化教育内容。此外,以幼儿读物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应多传播双性化人物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幼儿性别 角色教育
下载PDF
论双性化人格在儿童早期的培养 被引量:8
11
作者 经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12期47-49,共3页
传统刻板的单维两极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人格模式。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性别角色行为影响非常重大。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家庭、幼... 传统刻板的单维两极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人格模式。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性别角色行为影响非常重大。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家庭、幼儿园、社会传媒等几方面因素,尽可能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儿童早期 父母 幼儿园 儿童读物
下载PDF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觉知能力和行为水平——秉持和超越双性化人格理论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峥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3,共5页
当前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不仅应秉持双性化人格理论,而且应超越这一人格理论,以培养"兼具两性优良特质"的儿童为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师应对课程文本、文化传统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及自身的性别意识有... 当前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不仅应秉持双性化人格理论,而且应超越这一人格理论,以培养"兼具两性优良特质"的儿童为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师应对课程文本、文化传统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及自身的性别意识有觉知能力,从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游戏、教学、日常生活等方面为男女儿童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合作机会,通过提高教师的性别教育行为水平,促进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相互学习,促使他们都成长为更为完善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性别教育 双性化人格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永乐 刘保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职业发展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身心理弱势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通过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职业发展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身心理弱势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通过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促进女大学生职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女大学生 职业发展
下载PDF
女大学生性别气质类型与个性气质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邹萍 嵇志红 +1 位作者 邹伟 贾玉梅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 探讨女大学生性别气质类型现状及与个性气质类型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对大连六所高校 1 141例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在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四种性别气质类型:双性化(14% )... 目的 探讨女大学生性别气质类型现状及与个性气质类型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对大连六所高校 1 141例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在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四种性别气质类型:双性化(14% )、女性化 (29. 1% )、男性化 (10. 8% )和未分化(46. 1% )。性别气质类型与个性气质类型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外倾向特性上,典型的外倾性占被测的 58. 1%,而双性化人格 48. 1%为多血质。结论 中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不到五分之一,性别气质与个性气质相关较低。女大学生个性特点外倾性明显,心理双性化人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气质类型 女大学生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量表 关系 双性化人格 高校 结论
下载PDF
更新性别认知,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15
作者 赵雪滢 《山东教育》 2024年第23期39-41,共3页
相对于单性化人格而言,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更佳的性别角色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更有利于幼儿生活适应、情绪能力、自尊、幸福感等方面的发展。绘本所呈现的性别形象及其性别认知是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的重... 相对于单性化人格而言,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更佳的性别角色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更有利于幼儿生活适应、情绪能力、自尊、幸福感等方面的发展。绘本所呈现的性别形象及其性别认知是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幼儿突破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限制,以更加自如、灵活的状态应对性别认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生活 双性化教育 性别角色观念 性别认知 绘本 双性化人格 性别形象 突破传统
下载PDF
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春琼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8,共4页
双性化人格教育成为目前儿童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自然性别?如何看待自身的自然性别?何时、怎样实施这种教育?本文从教师的性别认知、学生的性别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视角出发对相关教师准备的问题进行... 双性化人格教育成为目前儿童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自然性别?如何看待自身的自然性别?何时、怎样实施这种教育?本文从教师的性别认知、学生的性别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视角出发对相关教师准备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教育 双性化人格 教师准备
原文传递
单亲家庭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探讨——对两位单亲母亲家庭女大学生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3-46,共4页
本研究以双性化人格为理论依据,从性别角色的角度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两位与单亲母亲共同生活的女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采用主要概念或主题突出分类的方法进行编码,对父母的性别角色,特别是母亲的性别... 本研究以双性化人格为理论依据,从性别角色的角度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两位与单亲母亲共同生活的女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采用主要概念或主题突出分类的方法进行编码,对父母的性别角色,特别是母亲的性别角色对她们影响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女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性别角色
下载PDF
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戴美林 陈霞 马姝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9期802-803,共2页
目的探讨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简称BSRI)和自制的"中小学生交往归因量表"对28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相对于国内有关学者对大学生的调查,初中生双性化者比例较... 目的探讨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简称BSRI)和自制的"中小学生交往归因量表"对28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相对于国内有关学者对大学生的调查,初中生双性化者比例较高;2在成功情景中,具有男性化和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初中生具有比较合理的归因倾向;3双性化的人格特质在初中学生中,年级和性别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格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双性化人格 归因 交往归因
下载PDF
性别角色与妇女解放——安托瓦内特和玛丽·卡森性格特征解读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7-59,共3页
安托瓦内特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1894—1979)的小说《藻海无边》(1966)的女主人公,她是简·里斯继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小说《简·爱》(1847)之后重塑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前妻。玛丽... 安托瓦内特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1894—1979)的小说《藻海无边》(1966)的女主人公,她是简·里斯继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小说《简·爱》(1847)之后重塑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前妻。玛丽·卡森是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考琳·麦卡洛(1937—)的传奇式家世小说《荆棘鸟》(1977)中的女牧场主。两位女性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前者19世纪早期从英国在西半球的殖民地西印度群岛随夫来到英国,从带着三万英镑陪嫁的奴隶制度解体后的“奴隶主”千金小姐变成身无分文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后者从19世纪后期北半球的爱尔兰只身来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从几乎没有什么财产可言的穷姑娘变成拥有一千三百万英镑产业的女富翁。她们各自的心理气质也同样迥然有异,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妇女解放 性格特征 双性化人格 女性角色 《藻海无边》 简·里斯 卡森 双性气质 《荆棘鸟》
下载PDF
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被引量:5
20
作者 臧传鹏 靖国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7期28-29,36,共3页
在国内,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儿童时,教育理念趋向"单性化",加上学校的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双性"教育策略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单性化人格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消除教师长... 在国内,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儿童时,教育理念趋向"单性化",加上学校的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双性"教育策略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单性化人格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消除教师长期的"刻板"期望是进行双性教育的重要前提,调整学校教师结构是进行双性教育的必要条件,教会学生正确归因是进行双性教育的重要基础,艺术的班级管理是进行双性教育的重要保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性别意识 双性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