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折患者的中医饮食调护 被引量:14
1
作者 魏淑兰 《甘肃中医》 2010年第3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饮食调护对骨折患者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医学药食同源的理论,采用中医护理"三因制宜""五味调味"等整体观念,对骨折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结果:注重饮食调护,避免饮食禁忌,对骨折患者加快骨痂愈合,提... 目的:探讨饮食调护对骨折患者康复过程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医学药食同源的理论,采用中医护理"三因制宜""五味调味"等整体观念,对骨折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结果:注重饮食调护,避免饮食禁忌,对骨折患者加快骨痂愈合,提早康复起了确切作用。结论:中医饮食调护对骨折患者的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五味调和 三因制宜 食疗
下载PDF
浅谈中医五味与饮食五味 被引量:5
2
作者 黄童郁 蔡玲玲 +5 位作者 董巧稚 陈云飞 孙明丽 李文华 薛晓轩 方多多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6期3-4,共2页
中医五味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千百年来指导着临床治疗及用药选择。而五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也具有着重要地位,它将饮食赋予了美味与健康的双重意义,使饮食... 中医五味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千百年来指导着临床治疗及用药选择。而五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也具有着重要地位,它将饮食赋予了美味与健康的双重意义,使饮食与养生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理论 五味 中医 饮食 五味调和 养生
下载PDF
五味调和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霖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2年第2期4-8,共5页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 ,五味调和在理论渊源与具体内容上 ,都体现了人的食之五味与体之五脏的密切关系 ,它在强调以饮食的“性味”调和五脏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使人精充、气足、神旺、健康长寿的同时 ,促进了原料的开拓、工艺的发展、...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 ,五味调和在理论渊源与具体内容上 ,都体现了人的食之五味与体之五脏的密切关系 ,它在强调以饮食的“性味”调和五脏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使人精充、气足、神旺、健康长寿的同时 ,促进了原料的开拓、工艺的发展、烹饪手段的多元建树 ,呈现出五味调和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调和 中国 饮食文化 阴阳平衡
下载PDF
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
4
作者 甘子乐 晋玫(指导) 《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2024年第6期64-65,共2页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和精清新”“妙契众口”,以“就地取材、土菜细作、五味调和、百姓创造”的特点,赢得“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
关键词 淮扬菜 五味调和 菜系 就地取材 博物馆 中国
下载PDF
食与礼:古代社会的饮食风尚——以“火鼎”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5
作者 邹芙都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12,共3页
火锅作为我国传统美食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火锅的原型“火鼎”。在我国先民长期以火锅为饮食方式之一的周期性实践中,火锅所蕴含的“礼俗互动”的价值追求、“五味调和”的和合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等文化精义不断得到丰... 火锅作为我国传统美食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火锅的原型“火鼎”。在我国先民长期以火锅为饮食方式之一的周期性实践中,火锅所蕴含的“礼俗互动”的价值追求、“五味调和”的和合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等文化精义不断得到丰富与传承。沸腾的火锅中,蕴含着经久不衰的中国味道,镌刻着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记忆,正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火锅才能生生不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锅 礼俗互动 五味调和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关于振兴豫菜文化的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申思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21-123,共3页
豫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形成了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等独有的特色,在中国烹任史上曾几度辉煌。然而时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河南餐饮业中川菜、粤菜馆满目皆是,豫菜馆却芳踪难觅。豫菜文化被尘封,中国... 豫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形成了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等独有的特色,在中国烹任史上曾几度辉煌。然而时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河南餐饮业中川菜、粤菜馆满目皆是,豫菜馆却芳踪难觅。豫菜文化被尘封,中国八大菜系中豫菜已不在其列。有识之士应关注豫菜文化的命运。振兴豫菜文化,将大有益于振兴河南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菜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餐饮业 五味调和 文化内涵 河南 拿来主义 经营者 鲤鱼 有虞氏
下载PDF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味道与味觉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中南 刘晓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0-64,共5页
文章从味道的表达方式及味觉的隐喻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味道和味觉进行考察。味觉作为人类共有的感觉,具有社交性感官的功能,也具有因为食物和性的联系所带来的隐喻,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味觉还有更为重要的含义。中国人以和为美的性... 文章从味道的表达方式及味觉的隐喻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味道和味觉进行考察。味觉作为人类共有的感觉,具有社交性感官的功能,也具有因为食物和性的联系所带来的隐喻,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味觉还有更为重要的含义。中国人以和为美的性格从而具有五味调和的味觉要求;道家追求自然而清淡让中国人的味觉体验清新自然;儒家追求食精脍细,所以中国人在饮食上还追求利益和章法;中国人有医食同源的观念,进而对味觉的追求也伴随实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味道 味觉 隐喻 五味调和 淡味
下载PDF
中餐的开始:古代先民都吃什么
8
作者 徐成 《晚晴》 2023年第12期71-74,共4页
今天,酸、甜、苦、辛、咸五味之变酝酿出千万种不同的美食,共同构成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实际上,五味调和的奥妙、食材运用的规律、烹饪调味的技术并非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中华漫长历史中诞生的必然。而这一切,又是从哪里... 今天,酸、甜、苦、辛、咸五味之变酝酿出千万种不同的美食,共同构成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实际上,五味调和的奥妙、食材运用的规律、烹饪调味的技术并非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中华漫长历史中诞生的必然。而这一切,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文化 五味调和 食材 中餐 烹饪 古代先民 调味
原文传递
红烧肉:当之无愧的“国菜”
9
作者 魏水华 《中国食品》 2023年第9期142-145,共4页
红烧肉,中国餐桌上的绝对主角。无论哪位厨子、无论哪种菜系,当与红烧肉狭路相逢的时候,所有的个性、技法、风格、创意都要为这道国民大菜妥协让路。红亮、酥糯,五味调和、香气绵长,这是中国菜对红烧肉的共同标准,是中国人对红烧肉的集... 红烧肉,中国餐桌上的绝对主角。无论哪位厨子、无论哪种菜系,当与红烧肉狭路相逢的时候,所有的个性、技法、风格、创意都要为这道国民大菜妥协让路。红亮、酥糯,五味调和、香气绵长,这是中国菜对红烧肉的共同标准,是中国人对红烧肉的集体记忆,更是重要的国菜栋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烧肉 五味调和 菜系 集体记忆 香气 国菜
下载PDF
烹坛始祖伊尹的烹饪思想——基于《吕氏春秋·本味》的解读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霖 《美食研究》 2014年第4期5-8,共4页
烹坛始祖伊尹不仅是个烹饪实践者,也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创始者。他以"至味"说汤,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烹饪理论体系。《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的伊尹的"五味三材"、"鼎中之变"等辩证而精深的烹饪工艺理... 烹坛始祖伊尹不仅是个烹饪实践者,也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创始者。他以"至味"说汤,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烹饪理论体系。《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的伊尹的"五味三材"、"鼎中之变"等辩证而精深的烹饪工艺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烹饪工艺操作与思维行程,成为中国烹饪工艺界的圭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尹 《吕氏春秋·本味》 五味调和 烹饪思想
下载PDF
饮食男女在福州
11
作者 郁达夫 《书摘》 2023年第3期26-29,共4页
福州的食品,向来很为外省人所赏识福建菜所以会这样著名,第一,当然是由于天然物产的富足。福建全省,东南并海,西北多山,所以山珍海味,一例的都戏如泥沙。听说沿海的居民,不必忧虑饥饿,大海潮回,只需要上海滨去走走,就可以拾一篮海货来... 福州的食品,向来很为外省人所赏识福建菜所以会这样著名,第一,当然是由于天然物产的富足。福建全省,东南并海,西北多山,所以山珍海味,一例的都戏如泥沙。听说沿海的居民,不必忧虑饥饿,大海潮回,只需要上海滨去走走,就可以拾一篮海货来充作食品。又加以地气温暖,土质厚,森林蔬菜,随处都可以培植,随时都可以采颉。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味道,吃起来又比别处的来得鲜甜。福建既有了这样丰富的天产,再加上以在外省各地游宦营商者的数目的众多,作料采从本地,烹制学自外方,五味调和,百珍并列,于是乎闽菜之名,就喧传在餐家的口上了。清初周亮工著的《闽小纪》两卷,记述食品处独多,按理原也是应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调和 福建菜 森林蔬菜 周亮工 饮食男女 闽菜 作料 福州
原文传递
五味调和的滋味
12
《中华手工》 2023年第1期40-41,共2页
五味调和/都尝一遍,才过瘾/无论我们多么喜爱甜蜜,也不可能永远只吃甜食,对于其他味道的食物也同样如此。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正是伊尹最早提出了“五味调和”的理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味道代表着不同的营养素;... 五味调和/都尝一遍,才过瘾/无论我们多么喜爱甜蜜,也不可能永远只吃甜食,对于其他味道的食物也同样如此。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正是伊尹最早提出了“五味调和”的理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味道代表着不同的营养素;从中医理论来说,“辛酸甘苦咸”也会对人体不同的部分产生作用;从感官上来讲,五味调合的食物也是最好吃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五味调和不仅是一种烹饪理念,也是关于人生的艺术。每种味道都品尝过,才算完整的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调和 现代科学 中医理论 营养素 烹饪 味道 滋味
下载PDF
五味调和之美 被引量:3
13
作者 元申 王金国 殷昌利 《中国烹饪研究》 1999年第1期6-9,共4页
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的根本所在.五味调和之美在于中和,在于和而不同,在于能顺天生民,在于美善合一.它反映和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于人的饮食需求的科学认识和对于生存、自然等问题的某些哲学性思考.
关键词 饮食 五味调和 调味
下载PDF
港顺调味品:纯正无添加 增香又提味
14
作者 张卫 《中国食品》 2023年第9期80-83,共4页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其中有四件是调味品,又号称“厨师四宝”。正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厨师通过使用各种调味品,可以调制出多种多样的味道,从而烹制出更多的美味菜肴,足见调味品的重要性。东莞市新...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其中有四件是调味品,又号称“厨师四宝”。正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厨师通过使用各种调味品,可以调制出多种多样的味道,从而烹制出更多的美味菜肴,足见调味品的重要性。东莞市新好景食品有限公司(原新顺景,以下简称“新好景”)成立于1978年,是一家大型港资独资食品企业,集调味品产销服务于一体。公司在东莞、上海分别设有厂房,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5万多平方米,更在香港地区、北京、太原、上海、南京、杭州、重庆、沈阳、武汉、福州、合肥、深圳、东莞等各大城市设有销售公司及办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调味品 五味调和 港资 建筑面积 厨师 香港地区 东莞市
下载PDF
《老老恒言》饮食养生五要
15
作者 林雨琪 《养生月刊》 2023年第4期362-363,共2页
曹庭栋,字楷人,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浙江嘉善人。曹氏工诗善画,一生精于养生之学,并著有《老老恒言》一书。该书内容丰富,为老年养生专著,包含了老年人起居饮食等多个方面内容。现就该书中有关老年人饮食养生的内容稍加阐述,与各位朋... 曹庭栋,字楷人,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浙江嘉善人。曹氏工诗善画,一生精于养生之学,并著有《老老恒言》一书。该书内容丰富,为老年养生专著,包含了老年人起居饮食等多个方面内容。现就该书中有关老年人饮食养生的内容稍加阐述,与各位朋友分享。五味调和勿偏嗜曹庭栋在《老老恒言》饮食篇提出:“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居饮食 饮食养生 《老老恒言》 老年养生 曹庭栋 浙江嘉善 老年人 五味调和
原文传递
浅析饮食五味与《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
16
作者 冯晓 高慧 +2 位作者 许朝霞 王庆盛 王忆勤 《中医学》 2021年第1期60-66,共7页
饮食五味是构成饮食文化的要素之一,中医药的起源与饮食密切相关,古代早有“食医同源”、“食药同源”之说。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五味理论,至今仍在疾病治疗、调养及养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内经》中的五味... 饮食五味是构成饮食文化的要素之一,中医药的起源与饮食密切相关,古代早有“食医同源”、“食药同源”之说。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五味理论,至今仍在疾病治疗、调养及养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与饮食五味关联甚密,它由食物之“味”经饮食文化、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文化等影响发展而来。目前涉及《黄帝内经》五味理论的文献以阐述其内容或在临床上的应用居多,论及其与饮食五味关系的却难得一见,笔者主要从饮食五味发展的角度,浅析《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来源、内容以及饮食五味与五味理论的联系,以期为五味理论的溯源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五味 五味理论 《黄帝内经》 五味调和 谨和五味
下载PDF
先秦饮食“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演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4-192,共9页
中国美学“和”的审美观念,最初源自原初先民的饮食祭祀活动,并逐步演化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表征。立足于先秦先民饮食活动,“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五味调和”之美与“礼乐之和”的审美意蕴。“五味... 中国美学“和”的审美观念,最初源自原初先民的饮食祭祀活动,并逐步演化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审美表征。立足于先秦先民饮食活动,“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和演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五味调和”之美与“礼乐之和”的审美意蕴。“五味之和”通过展现先秦时期饮食活动场景,解析“甘”与“美”的内在联系;“礼乐之和”通过解析先秦先民“礼-天地-阴阳-四时-鬼神-君主-政教命令-礼仪”模式来阐释“和一礼一乐一德”的结构升华。“以和为美”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观的独特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以及文艺创作,亦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饮食审美 “和” 五味调和 “礼乐之和”
原文传递
“羹”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南津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古代字书对“羹”字词义的解说各不相同,不同时代的解说,反映了远方时期人们对羹的理解,同时,淫浸着古代人民的文化心态因素,后来“羹”由五味调和之义而蕴含“和谐”、“和顺”、“和同”等文化义,这种道德观念,千载以降,影响... 古代字书对“羹”字词义的解说各不相同,不同时代的解说,反映了远方时期人们对羹的理解,同时,淫浸着古代人民的文化心态因素,后来“羹”由五味调和之义而蕴含“和谐”、“和顺”、“和同”等文化义,这种道德观念,千载以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尔雅》 《释名》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五味调和 释义 文化义 文化心态 《尔雅·释器》 《古代汉语》
下载PDF
循着时令去生活——中华节气菜的理论来源以及和人体的内在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玮 《餐饮世界》 2018年第5期56-59,共4页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年后,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主导的"中华节气菜"概念率先在北京发布,世餐联给中华节气菜的定义是:中华节气菜是指遵循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规律,以...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年后,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主导的"中华节气菜"概念率先在北京发布,世餐联给中华节气菜的定义是:中华节气菜是指遵循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规律,以"阴阳平衡"、"五味调和"为核心理念,敬畏天地,珍爱生命,尊重食材,以多样化的烹调技法,打造具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菜式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中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 变化规律 阴阳平衡 五味调和
下载PDF
民以食为天--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辉 《收藏家》 2022年第8期3-12,共10页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非同一般,其功能不仅限于果腹与生存,既是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诗歌等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源泉。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非同一般,其功能不仅限于果腹与生存,既是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诗歌等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源泉。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内容宏富,不仅有制作精美、功能各异的饮食器具,有种类繁多、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有浩繁的饮食典籍制度;还包含着由烹饪实践派生出的“五味调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以及“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等科学的饮食思想……数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积淀,对世界饮食文化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 烹饪技艺 饮食器具 烹饪实践 饮食思想 五味调和 国家博物馆 医食同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