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白话”到“口语”:百年新诗反思的一个路径 |
赵思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2
|
百年来的“新诗”与“旧诗”问题平议 |
黄霖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新诗还是应该叫白话诗 |
毛翰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4
|
论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现象及其历史意义 |
王云英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5
|
新诗创世何劳胡适尝试 |
毛翰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6
|
试论中国新诗形式的演变(1917-1927) |
郭洋洋
|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15 |
0 |
|
7
|
从“白话语词入诗”到“诗体大解放”——胡适新诗主张的形式问题分析 |
黎志敏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7 |
2
|
|
8
|
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 |
吴投文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9
|
土白入诗:新月诗派对新诗语言的探索与试验 |
付祥喜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0
|
陆志韦新诗节奏试验综论 |
邓丹
陈芝国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1
|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白话语言观及其白话诗学的形成过程 |
常华
|
《长治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2
|
论“新诗”命名的合法性 |
伍明春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3
|
初期白话诗坛的一抹亮色——周恩来七首白话诗评析 |
周丁力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4
|
留信弃诗:《新青年》对潘公展来稿的处理论略 |
田丹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5
|
早期新诗的价值取向与诗学意义——以《尝试集》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运用为例 |
王梦磊
苏永前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6
|
新诗批评园地中的奇葩——论苏雪林的新诗批评 |
宋蓓蓓
尉鹏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7
|
新诗中的神韵:由沈尹默的《三弦》和《月夜》谈起 |
朱云
|
《安康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8
|
白话新诗之争——论学衡派的诗歌观 |
李广琼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9
|
论唐诗里的佛教情绪 |
杜骞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20
|
论一代白话诗人的形式探索——以诗的声调建设为中心 |
曲竟玮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