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白话”到“口语”:百年新诗反思的一个路径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思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121,共9页
从"白话诗"的初创,历经战争风雨和政治风云的沧桑磨难,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语诗"的兴起,这条清晰的线索构成了反思百年新诗的一个路径。"白话诗"是在西方话语的巨大冲击下,出于中国现实巨变之急需,... 从"白话诗"的初创,历经战争风雨和政治风云的沧桑磨难,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语诗"的兴起,这条清晰的线索构成了反思百年新诗的一个路径。"白话诗"是在西方话语的巨大冲击下,出于中国现实巨变之急需,在历史进化论和工具理性思维的主导下,强行"剖腹"诞生的,带有"先天不足"的病灶,后天又在严酷战争环境和极端政治语境下发育成畸形,一步步沦为"口语暴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第三代诗人的努力下,白话诗才真正从过度政治化的阴影里走出来,口语诗才得以觉醒。90年代以来,在民间立场觉醒与彰显的文化背景下,"后口语诗"具有了身份自觉和理论自觉。通过百年新诗史的回眸与反思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口语诗体基本代表了一种富有生命活力和汉语诗性智慧的本土性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诗 口语诗 口语诗体 新诗史 反思
下载PDF
百年来的“新诗”与“旧诗”问题平议
2
作者 黄霖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8,237,共17页
1917年,胡适提出“白话诗”这个新名词,用以革“文言诗词”的命;旋即又将写得自然的“白话诗”标举为“新诗”,将所有文言诗称之为“旧诗”,并将两者认定为革命与被革命的关系。在当时的潮流中,这种关系又很快与思想上乃至政治上的革命... 1917年,胡适提出“白话诗”这个新名词,用以革“文言诗词”的命;旋即又将写得自然的“白话诗”标举为“新诗”,将所有文言诗称之为“旧诗”,并将两者认定为革命与被革命的关系。在当时的潮流中,这种关系又很快与思想上乃至政治上的革命与被革命扭合在一起,以致百年来诗歌史的书写,大都是不分何人、何时,用何思想、何形式写的白话诗都认作是“新诗”,而将所有文言诗,几乎不分青红皂白地都视为“旧诗”。期间,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不愿接受给白话诗与文言诗戴上带有价值判断的“新”与“旧”的帽子,且坚持写文言诗。特别是近4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陆续提出要给现代的“旧诗”与“新诗”正名。回头看,现代“新”“旧”诗的提法,并不符合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真实,其理论基础是并不科学的进化论,而且对当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极易产生不良的影响,故亟须通过认清百年来的“白话诗”与“文言诗”的共存、共济、共荣的历史事实,为“新诗”与“旧诗”正名,对中国百年的诗歌史进行实事求是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诗史 新诗 旧诗 白话诗 文言诗
原文传递
新诗还是应该叫白话诗 被引量:2
3
作者 毛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3-106,共4页
新诗,也曾称为白话诗、自由诗。但"新诗"一名不能标明其任何文体特征,"白话诗"古已有之,"自由诗"在格律体新诗出现之后已不能概括全部新诗。人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命名,如"现代汉诗"、"现代... 新诗,也曾称为白话诗、自由诗。但"新诗"一名不能标明其任何文体特征,"白话诗"古已有之,"自由诗"在格律体新诗出现之后已不能概括全部新诗。人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命名,如"现代汉诗"、"现代诗"、"语体诗"、"西诗"等,都不大得体。"胡诗"虽然比较传神,却不大可能被普遍接受。故这一诗体,还是叫回它最初的名称"白话诗"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白话诗 自由诗 西诗 胡诗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现象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云英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五四”时期是历史上具有转折性的特殊时期,不管是在政治方面还是文化方面。本文分析了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点,以及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英诗汉译 五四时期 新诗
下载PDF
新诗创世何劳胡适尝试 被引量:3
5
作者 毛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8-33,共6页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尝试集》 新诗 白话诗 首创
下载PDF
试论中国新诗形式的演变(1917-1927)
6
作者 郭洋洋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4期72-76,共5页
在中国新诗研究史上,诗歌形式演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新诗研究不外乎对"诗形"和"诗质"两方面的探索。大体上看,新诗是在"自由"与"格律"的此消彼长中渐进发展的,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出... 在中国新诗研究史上,诗歌形式演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新诗研究不外乎对"诗形"和"诗质"两方面的探索。大体上看,新诗是在"自由"与"格律"的此消彼长中渐进发展的,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各异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趋向。论文以1917-1927年有代表性的新诗形体为例,从历时性角度探讨新诗形式演变发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特征及其呈现出的意义价值。而围绕"白话诗""自由诗""格律诗"等展开的论述,有效彰显了不同时期新诗形式演变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 白话诗 自由诗 格律诗 诗形 诗质
原文传递
从“白话语词入诗”到“诗体大解放”——胡适新诗主张的形式问题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黎志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35-38,共4页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之中所列举的众多传统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证明了白话语词可以入诗的观点,同时证伪(而不是证明了)他的"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胡适不能区别"白话语词入诗"和"诗体大解放"的两种诗学主张的不同学理,源于胡适对于白话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他对于白话诗概念的两次不同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现代文学 白话诗 白话语词 诗体大解放 诗歌形式
下载PDF
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投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6-19,共4页
李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他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价值,其诗中的自然是地方性经验的凝结,他的自然观来源于地方性经验的熏陶与培育。地方性经验在李少君的诗歌中表现为一种自然诗性气质,同时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风格形态。李少君诗... 李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他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价值,其诗中的自然是地方性经验的凝结,他的自然观来源于地方性经验的熏陶与培育。地方性经验在李少君的诗歌中表现为一种自然诗性气质,同时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风格形态。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不仅可以为当下乡土诗的类型化写作提供有益的镜鉴,还可以藉此反思一些深层次的诗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少君 地方性经验 乡土情怀 乡土诗
下载PDF
土白入诗:新月诗派对新诗语言的探索与试验
9
作者 付祥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58,共14页
如果撇开那些零星闪现的诗歌现象不论,宏观考察新诗的生成、发展,便会发现,五四新诗语言变革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白话与文言的对立,呈现的是新诗语言在时间维度上对现代性的追逐;欧化与本土化的对立,呈现的是新诗语言在空间维... 如果撇开那些零星闪现的诗歌现象不论,宏观考察新诗的生成、发展,便会发现,五四新诗语言变革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白话与文言的对立,呈现的是新诗语言在时间维度上对现代性的追逐;欧化与本土化的对立,呈现的是新诗语言在空间维度上对欧美和中国本土资源的选择。新月诗派的土白入诗试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承袭与拓展了五四新诗语言变革。通过俚语入诗和京白入诗两种试验,新月诗派不但为现代新诗确立起容纳诗人个体地域语言特色、以北平土白为主体的新诗语言理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厘定了新诗的语言表述,由此使五四新诗真正回到语言本体。这赋予新月诗派土白入诗以两个特点:一是以土白入句和土音入韵为方法;二是模仿下层群众语言。这两个特点延承和发展了新诗语言变革的大众化方向,但依循的仍是白话文运动中语言工具论的窠臼,忽略了现代语言的思想性和诗性,其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白入诗 新月诗派 新诗 语言变革
原文传递
陆志韦新诗节奏试验综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丹 陈芝国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27-32,38,共7页
陆志韦因最早自觉地进行新诗节奏试验而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白话做诗原则下,自《渡河》中南腔北调的精神奋斗失败后,摹仿无韵诗以北京话的轻重音作为新诗节奏的基石,为新诗格律探索在自由诗派的自然语... 陆志韦因最早自觉地进行新诗节奏试验而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白话做诗原则下,自《渡河》中南腔北调的精神奋斗失败后,摹仿无韵诗以北京话的轻重音作为新诗节奏的基石,为新诗格律探索在自由诗派的自然语调、新月诗派的整齐划一和后起的音组说之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陆志韦虽然意识到轻重的局限而回撤到中国传统的用韵,但其《杂样的五拍诗》不仅是具有诗歌形式的试验品,更因为其中凸现的"经验隔断"使它成为我们考察转折时代诗人政治与审美错位的一个典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志韦 节奏试验 南腔北调 白话做诗 经验隔断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白话语言观及其白话诗学的形成过程
11
作者 常华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9-82,共4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转型期,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积极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用白话进行文学翻译和创造的第一人。本文将从胡适先生对中文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及胡适先生在美留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转型期,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积极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用白话进行文学翻译和创造的第一人。本文将从胡适先生对中文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及胡适先生在美留学时的英文写作入手,深入探讨胡适先生的英文翻译及英文写作对其白话文语言观及白话诗学形成的影响,从而揭示深受中国古典诗学规范影响的胡适先生形成白话诗学规范的原因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 诗歌翻译 英文写作 白话诗学
下载PDF
论“新诗”命名的合法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伍明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3-89,共7页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诗 新诗 命名 合法性
下载PDF
初期白话诗坛的一抹亮色——周恩来七首白话诗评析
13
作者 周丁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70-173,共4页
周恩来创作、发表于“五四”时期的白话诗现存7首,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这些诗“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在80多年后的今天,参考我国初期白话诗坛的情况,重读这些诗作,令人不... 周恩来创作、发表于“五四”时期的白话诗现存7首,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这些诗“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在80多年后的今天,参考我国初期白话诗坛的情况,重读这些诗作,令人不禁双目为之一亮。这些诗作,在我国新诗的创作史上,因其具有先行性和独特价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白话诗周恩来 白话诗 七首
下载PDF
留信弃诗:《新青年》对潘公展来稿的处理论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丹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0,共6页
1919年1月,上海读者潘公展向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投寄信件和三首白话诗稿,其中《劝姐妹》诗稿上留有当年《新青年》同人陈独秀的评语。潘公展来信投稿时正值新诗革命在白话新文学运动中艰难的建设时期,其诗语言与体式大胆革新,创作内... 1919年1月,上海读者潘公展向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投寄信件和三首白话诗稿,其中《劝姐妹》诗稿上留有当年《新青年》同人陈独秀的评语。潘公展来信投稿时正值新诗革命在白话新文学运动中艰难的建设时期,其诗语言与体式大胆革新,创作内容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其诗稿对后人研究新诗革命创建期的诗歌特色具有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新诗 《新青年》 新文学 《新青年》同人
下载PDF
早期新诗的价值取向与诗学意义——以《尝试集》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运用为例
15
作者 王梦磊 苏永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早期新诗的创作,代表了大多数青年寻新求变的思想状态以及情感心理,其本身是内化于思想革命、社会改造的整体文化逻辑之中。胡适《尝试集》中运用第三人称代词表达的诗歌,将“白话新诗”从语言层面深入现实层面;从第三人称代词及其复数... 早期新诗的创作,代表了大多数青年寻新求变的思想状态以及情感心理,其本身是内化于思想革命、社会改造的整体文化逻辑之中。胡适《尝试集》中运用第三人称代词表达的诗歌,将“白话新诗”从语言层面深入现实层面;从第三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变换的层面探寻到《尝试集》背后的主体意识,即主义与文学、历史及现实的关系。可以看出,第三人称代词在《尝试集》中的运用隐含着新诗中的自我与他者意识同各种政治力量、话语势力的协商周旋,关系着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早期新诗的诗学意义与立场建构,共同构成了思考近代中国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尝试集》 人称代词 白话新诗 诗学内涵
下载PDF
新诗批评园地中的奇葩——论苏雪林的新诗批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蓓蓓 尉鹏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8-80,共3页
阐述了苏雪林的新诗批评在其研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对其新诗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 苏雪林 新诗 批评
下载PDF
新诗中的神韵:由沈尹默的《三弦》和《月夜》谈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11,共4页
从神韵的角度,由分析《三弦》和《月夜》的表达差异入手,归纳出沈尹默诗歌创作中神韵化这一重要现象,并论证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着一条早在沈尹默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一直到于坚、韩东诗歌中都存在,却至今仍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发展方向:... 从神韵的角度,由分析《三弦》和《月夜》的表达差异入手,归纳出沈尹默诗歌创作中神韵化这一重要现象,并论证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着一条早在沈尹默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一直到于坚、韩东诗歌中都存在,却至今仍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发展方向:新诗神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尹默 新诗 神韵
下载PDF
白话新诗之争——论学衡派的诗歌观
18
作者 李广琼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9-73,共5页
在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歌的论争中,学衡派对白话诗歌批评集中在白话可否入诗,以及格律可否偏废这两个主要方面。学衡派认为诗歌语言应是工具和本体的统一,反对白话入诗;认为格律为诗之本能,诗歌必须坚持格律;坚持"以新材料入旧格律&qu... 在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歌的论争中,学衡派对白话诗歌批评集中在白话可否入诗,以及格律可否偏废这两个主要方面。学衡派认为诗歌语言应是工具和本体的统一,反对白话入诗;认为格律为诗之本能,诗歌必须坚持格律;坚持"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诗歌改革观点。学衡派的诗歌观与其文化思想有内在逻辑关系,与新人文主义思想中的古典主义"一、多"学说有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诗歌观 白话新诗
下载PDF
论唐诗里的佛教情绪
19
作者 杜骞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3-35,共3页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僧人与文人名士的交往,寺院讲经方式的普及,佛教在中国文学的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佛学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不论是当时文人的诗作还是民...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僧人与文人名士的交往,寺院讲经方式的普及,佛教在中国文学的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佛学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不论是当时文人的诗作还是民间文学作品,都折射出佛教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以及生活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白话诗 王维 唐诗
下载PDF
论一代白话诗人的形式探索——以诗的声调建设为中心
20
作者 曲竟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声调"是胡适等人为建设白话新诗而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他们试图用双声叠韵来改善白话诗的音节,认真学习古乐府、词曲和歌谣的声调,甚至提出过填皮簧的设想。总体上看,白话诗人对声调的"试验"并不成功,理论探讨也... "声调"是胡适等人为建设白话新诗而特别关注的一个重点。他们试图用双声叠韵来改善白话诗的音节,认真学习古乐府、词曲和歌谣的声调,甚至提出过填皮簧的设想。总体上看,白话诗人对声调的"试验"并不成功,理论探讨也并未达到相应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白话新诗声调建设的种种努力虽然有新的文学史观念作为支撑,却更多是从旧诗创作和欣赏习惯出发的,是有意无意向守旧诗界妥协的结果,显示出在因袭势力强大背景下论证白话新诗合法性的一片苦心。到1940年代,朱自清有力论证了新诗适合朗诵而不适合吟唱,指出新诗虽具音乐性而不能音乐化,为白话新诗声调建设及新诗音乐性问题做出了完满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新诗 旧诗 民间文学 声调 朗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