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译文与译者行为的双向评价——译者行为研究(其六) 被引量:31
1
作者 周领顺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1,共6页
本文根据对译者身份和多角色特征的认识,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角度,为译文和译者行为的双向评价确立了"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两个评价性术语。通过个案,论证了效果评价二分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效果评价的二分有... 本文根据对译者身份和多角色特征的认识,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角度,为译文和译者行为的双向评价确立了"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两个评价性术语。通过个案,论证了效果评价二分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效果评价的二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译者行为的社会性和翻译活动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内效果 译外效果 译文和译者行为 双向评价
原文传递
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和规范化 被引量:30
2
作者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6-54,共9页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陷入困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翻译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持续不断的话题之一,从而衍生出对译者行为系统深入的探索。译者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包含诸多固有的矛盾体。其中,译者行为的自主...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陷入困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翻译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持续不断的话题之一,从而衍生出对译者行为系统深入的探索。译者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包含诸多固有的矛盾体。其中,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和规范化,基于主体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构成一对既难以消解又互有关联的问题。本文试图基于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应用翻译译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译者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有其自身的实践逻辑和理性或非理性诉求,有其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译者行为的认识都是建立在虚构的假设之上,即认为译者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忽视了译者有意无意地希望突破这些拘束而立意实现自主的行为目标。有鉴于此,本文在突显行为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系统的翻译规范内化于译者,能够有效地调节译者行为的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翻译 译者行为 自主性 规范化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翻译批评新聚焦——译者行为研究(其十) 被引量:26
3
作者 周领顺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5,共6页
译者行为批评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程的评价,也即对译者角色化过程的评价。行为具有规律性,译者行为亦然。随着"文化转向"对翻译外译者行为的关注和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译者行为批... 译者行为批评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程的评价,也即对译者角色化过程的评价。行为具有规律性,译者行为亦然。随着"文化转向"对翻译外译者行为的关注和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译者行为批评正在成为翻译批评新的聚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译者批评 译者行为批评 焦点
原文传递
许渊冲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正栓 张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5-37,共13页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社会进行的伦理选择。以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为基础,皮姆提出了“译者伦理”,重新界定了译者的身份与角色,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和方向。近年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社会进行的伦理选择。以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为基础,皮姆提出了“译者伦理”,重新界定了译者的身份与角色,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和方向。近年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被广大学者接受并使用,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中,译者“语言性”与“社会性”的身份界定与译者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译者伦理与译者行为研究相结合,对许渊冲的译外与译内行为进行了研究,以助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我国译者翻译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翻译伦理 译者伦理 译者行为 译内行为 译外行为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论纲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领顺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98,共6页
译者行为批评指的是在社会视域下对译者行为所作的批评性研究,是对于译者在翻译化过程中的角色化过程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本文就有关研究提出了框架性的思考。
关键词 译者行为 翻译批评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的系统逻辑 被引量:14
6
作者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2-24,50,共14页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学科为其研究边际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翻译研究系统的逻辑。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相关逻辑,其中包含构成逻辑、行动逻辑和功能逻辑,而且任何系统的建构都只能实现多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并以系统的自我参照性为基础进行区分与演化。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在逻辑上构成了另外一个自洽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翻译研究系统中,相关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为了生存、发展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必须直面复杂的系统环境,处理好区分化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相应的自我参照体系,努力简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清楚认识并合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译者行为 批评 系统 逻辑
下载PDF
译出态度与译者行为——以本土译者汉语乡土语言译出实践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领顺 任俊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4期101-109,共9页
“译出”实践和研究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文首先对“译出”进行了定义,然后结合汉语乡土语言的译出实践,在译者行为批评的视域内讨论了本土译者的译出态度和行为倾向,并首次区分了形式上的译出、内涵上的译入等译者行为特征。有... “译出”实践和研究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文首先对“译出”进行了定义,然后结合汉语乡土语言的译出实践,在译者行为批评的视域内讨论了本土译者的译出态度和行为倾向,并首次区分了形式上的译出、内涵上的译入等译者行为特征。有关译出态度和译者行为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语言 译出 译者态度 译者行为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几组概念正解——与宋以丰先生商榷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国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3-23,共11页
《东方翻译》2017年第1期刊发了宋以丰先生的《翻译社会性管窥:基础、目的与影响因素》一文,所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有关翻译社会性的几组概念存在误读问题,本文特予以正解。将"翻译行为"概念泛化,不利于客观地... 《东方翻译》2017年第1期刊发了宋以丰先生的《翻译社会性管窥:基础、目的与影响因素》一文,所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有关翻译社会性的几组概念存在误读问题,本文特予以正解。将"翻译行为"概念泛化,不利于客观地认识翻译规律,从译者角度探讨"翻译行为"(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结合的"译者行为",更能从语言性到社会性对翻译的规律进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而"译者行为批评"正是循着这样的路径来认识翻译的。这一路径反映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层到高级层的"级转移",实非宋文所认为的是将翻译贬抑到"低级层"或者上升到"高级层"而进行的伦理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本质 翻译行为 译者行为 商榷
下载PDF
葛浩文式意译 被引量:9
9
作者 周领顺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103,共8页
"葛浩文式意译"是通过对葛浩文翻译思想的解读并在实践上验证后确认的。它既包括译学界所说的"直译",也包括文化层面上归化的做法,是除了"死译""硬译"外的所有翻译形式。根据连续统的观点,本文把"葛浩文式意译"进行了层次性划... "葛浩文式意译"是通过对葛浩文翻译思想的解读并在实践上验证后确认的。它既包括译学界所说的"直译",也包括文化层面上归化的做法,是除了"死译""硬译"外的所有翻译形式。根据连续统的观点,本文把"葛浩文式意译"进行了层次性划分,论证了葛浩文"忠实""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在作者和读者间所进行的平衡努力。葛浩文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成功者,对"葛浩文式意译"的发现和研究,有利于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传播和翻译批评学科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式意译” 译学界 翻译批评 译者行为
原文传递
中国武侠小说英译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射雕英雄传》(卷一)郝玉青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伟 颜海峰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中国武侠小说英译研究是解析中国武侠小说现有译介经验的重要路径,能够为今后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启迪。文章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译内行为”与“译外行为”两个方面剖析了《射雕英雄传》(卷一)郝玉青英译本... 中国武侠小说英译研究是解析中国武侠小说现有译介经验的重要路径,能够为今后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启迪。文章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译内行为”与“译外行为”两个方面剖析了《射雕英雄传》(卷一)郝玉青英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郝玉青虽部分译文在“求真”与“务实”之间失去平衡,导致译者行为合理度较差,但从该译本整体译介效果来讲,其在“求真”与“务实”的把握方面上基本得当,译者行为合理度较佳。该研究为探索郝玉青的译者行为提供了参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射雕英雄传》(卷一)郝译本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侠小说英译 译者行为批评 译内行为 译外行为 译者行为
原文传递
制度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行为研究——兼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玉霞 《中国外语研究》 2016年第1期126-132,153-154,共8页
译者研究和翻译批评乃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研究视角高度综合,理论建构较为系统,思想和观点颇具前瞻性,可谓译者行为批评领域的创新之作。本文从翻译制度化理论角度出发,对书中观点,特别是对译者'... 译者研究和翻译批评乃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研究视角高度综合,理论建构较为系统,思想和观点颇具前瞻性,可谓译者行为批评领域的创新之作。本文从翻译制度化理论角度出发,对书中观点,特别是对译者'身份'和'角色'进行进一步考察,发现作者对'译者身份'的属性缺乏考察。通过考察译者身份的属性我们发现,译者的身份分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两类。具有制度化身份特征的译者,也就是'制度化译者',在国家塑遣的环境中工作,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权力。制度化译者分为本土译者和外来译者,两者在翻译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分配',外来译者更加注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而本土译者更为侧重本土文化的输出。总体来说,在制度化身份的牵制下,译者行为都要受国家组织制度的指导,必须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导向,'遵守纪律'及'履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化翻译 译者行为 译者身份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原文传递
译者多重身份对译者行为影响路径的语料库考察——以《传习录》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秋荣 孙培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大多同时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按照等级高低分为主身份、次身份和末身份。本文建立《传习录》汉英平行语料库,运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词汇复杂度分析器(LCA)和语篇衔接分析器(Coh-Metrix),对比译入和译...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大多同时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按照等级高低分为主身份、次身份和末身份。本文建立《传习录》汉英平行语料库,运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词汇复杂度分析器(LCA)和语篇衔接分析器(Coh-Metrix),对比译入和译出两个英译本的易读性、词汇丰富度和句法复杂度,探究译者多重身份对翻译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译入型文本词汇更丰富,句法更复杂,忠实度、准确度、易读性较低;译出型文本词汇丰富度较低,句法更简洁,忠实度、准确度、易读性较高。译者主、次、末身份的相互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行为产生不同影响,最终影响译本生成。本文尝试提出了“译者多重身份差异影响路径”的模型,展示主、次、末身份对译者行为的影响路径,以期为译者身份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习录》 译入 译出 译者行为 多重身份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评者类型研究——以莫言小说日译评价争议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芬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3-161,共9页
本文结合莫言小说日译评价争议,研究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评者类型,指出有必要认识和区分"专业译评者"和"非专业译评者"及其译评类型。译评者的务实目标影响其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同时,译者也有其务实目标和目标读者... 本文结合莫言小说日译评价争议,研究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评者类型,指出有必要认识和区分"专业译评者"和"非专业译评者"及其译评类型。译评者的务实目标影响其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同时,译者也有其务实目标和目标读者定位。当译评者与译者务实目标一致,译评者正好是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译评呈现好评,反之为差评,皆为印象式译评。专业译评者应采取描写式动态评价,辨析译者务实目标,考察译文是否吸引到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译者行为批评 译评者 莫言日译评价
原文传递
译者行为批评中的“翻译外”研究——兼作翻译内外分析框架与“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系统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领顺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2,共7页
译者行为批评“翻译内”和“翻译外”的分野促使翻译内外分析框架的形成,它与“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系统的区别是什么?“翻译外”因素有哪些内容?它们在三位一体评价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为了更科学地开展译者行为研究,本文回... 译者行为批评“翻译内”和“翻译外”的分野促使翻译内外分析框架的形成,它与“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评价系统的区别是什么?“翻译外”因素有哪些内容?它们在三位一体评价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为了更科学地开展译者行为研究,本文回答了“翻译外”涉及的相关问题,不仅深化了译者行为的过程研究,也创新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外” 翻译批评 译者行为批评 译者行为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在日本译介活动中的“译者行为”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的译介选择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鲍同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7,共4页
近年全球视野下的文学译介成为学界热议话题,研究对象包括原作、译作、译者和受众等方面,学者关注个案,梳理关系。但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行为”研究还很少,特别是以非通用语种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不多,从而影响研究的全面性。其... 近年全球视野下的文学译介成为学界热议话题,研究对象包括原作、译作、译者和受众等方面,学者关注个案,梳理关系。但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行为”研究还很少,特别是以非通用语种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不多,从而影响研究的全面性。其中,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活动备受瞩目,译介动机、方法、效果等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日本译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选择”,主要分析译介团队、译介内容、译介载体等方面,旨在掌握日本翻译学界的最新动态,以助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译介 译者行为 《中国现代文学》 译介选择
原文传递
国内自译群体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滕梅 杨君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1-65,共15页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视角对国内自译者群体进行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从翻译外视角而言,国内自译者群体具有作者及译者的双重身份,其自译动因主要有3种:扩大读者群和增强文学影响力;由于战争、政治等原...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视角对国内自译者群体进行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从翻译外视角而言,国内自译者群体具有作者及译者的双重身份,其自译动因主要有3种:扩大读者群和增强文学影响力;由于战争、政治等原因进行自译;为进行翻译研究而翻译。译者素养更强调双语写作能力,国内自译者群体均是能够进行双语写作且具备翻译能力的大家。从翻译内视角而言,相比他译者,自译者群体在微观层面以意义的“求真”为主,宏观层面则以功能的“务实”为主,且拥有自译者群体独特的介于“求真”与“务实”之间的行为模式。本研究提出“自译+他者译后编辑”的合作自译模式,以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完善、更高效的自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译 译者行为批评 求真 务实 翻译内 翻译外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之译者角色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领顺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9,10,共9页
译者角色化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译者行为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讨论了译者行为过程中的译者角色化现象,认为其不仅有助于译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为自己准确定位,也可使译评者在评价实践中不断逼近翻译批评的总目... 译者角色化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译者行为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讨论了译者行为过程中的译者角色化现象,认为其不仅有助于译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为自己准确定位,也可使译评者在评价实践中不断逼近翻译批评的总目标。该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文本中心视域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传播 译者角色化 评价 译者行为批评
原文传递
不可靠叙述小说外译的译者行为批评视角
18
作者 马婷婷 《焦作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不可靠叙述作为小说文本的一种广义修辞,参与小说的话语建构、文本建构和隐含作者的精神建构。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研究视角,明确了不可靠叙述的阐释路径,重审了不可靠叙述的类型及其阐释机制。然后根据不可靠叙述小说的具体特征,拓展了“... 不可靠叙述作为小说文本的一种广义修辞,参与小说的话语建构、文本建构和隐含作者的精神建构。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研究视角,明确了不可靠叙述的阐释路径,重审了不可靠叙述的类型及其阐释机制。然后根据不可靠叙述小说的具体特征,拓展了“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中的“求真”“译者行为方式”和“翻译内/外效果”的内涵,从而拟构了“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不可靠叙述小说外译行为批评范式。为验证该范式的可行性,以《高兴》源文本及其英译本为例加以考察论证,希望藉此深化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现代小说外译及其批评实践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方式 翻译效果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的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正栓 苏赛迪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0-113,共14页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是中国诗词史上第一次以“昆仑”为题并将其作为吟咏对象的作品。该诗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可谓是中国诗词中豪放之典范,表达了毛泽东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宏伟抱负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追求...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是中国诗词史上第一次以“昆仑”为题并将其作为吟咏对象的作品。该诗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可谓是中国诗词中豪放之典范,表达了毛泽东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宏伟抱负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追求,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超凡的思想高度和卓越的政治价值。国内外多名译者翻译过《念奴娇·昆仑》,但由于身份不同、专业素养和翻译思想以及读者意识方面的差异,译者行为存在差别。本文以三个译本为例对《念奴娇·昆仑》进行译者行为研究,通过分析五位译者的翻译外社会行为和翻译内语言行为,探索翻译内外联系和不同译本特点。研究发现,五位译者的翻译内行为与翻译外因素息息相关,其译本各有千秋,不同程度地传达了毛泽东诗词的意旨、风格和诗人形象,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奴娇·昆仑》 英译 译者行为
下载PDF
《囧妈》字幕翻译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佳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51-61,98,共12页
“译者行为批评”是由周领顺教授首倡并构建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是在社会学视域下,以译者为切入点、对译者行为所作的批评性研究,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过程及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本文将电影《囧妈... “译者行为批评”是由周领顺教授首倡并构建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是在社会学视域下,以译者为切入点、对译者行为所作的批评性研究,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过程及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本文将电影《囧妈》的字幕翻译置于“求真—务实”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下,基于该片字幕的翻译实例,结合与译者的直接交流,分析该片字幕翻译的文本求真度和效果务实度,发现该片译者行为偏向务实而非求真。研究认为,译者的行为与其身份背景和知识体系有关。文章最后对从事影视翻译的译者群体选择和译者行为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幕翻译 译者行为批评 求真 务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